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课堂刚开始使用投影机时,灯光一亮,课堂立即有了聚焦的地方。灯光下的画面让孩子们的兴趣和感受飞奔了起来。灯光与聚焦让课堂有了新的生命。而今,实物展示台、液晶投影仪的使用更是让画面声情并茂,让形象更加生動有趣,画面与声像让课堂充满了新的活力。
情境的铺设,拉开美的序幕
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意境,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作品所涉及的自然景观、历史事件、时代变迁和人文轶事等,不可能一一亲眼目睹或者亲自感受,因此,在理解、掌握知识的时候极易造成模糊概念,识记出现困难。信息技术用美的情境形象生动地拉开每一堂课的序幕。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可以用栩栩如生的画面将相距学生生活较远的事物展现在面前,不仅为学生丰富了感情材料,认识他们所未曾经历的生活,而且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的目的。如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国旗与太阳一起升起》一课时,可以放映天安门广场国庆升旗仪式的一组镜头:广场上人山人海;旗手、升旗手、护旗手精神饱满,动作整齐划一;鲜艳的五星红旗与太阳一同升起。当这一庄严隆重的场面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油然而生。通过情境再现,学生触景生情,以情带读,感情自然迸发,产生了很好的朗读效果。又如,美术教学《秋风瑟瑟》一课,孩子们伴随着《秋日私语》的音乐声,欣赏着色彩斑斓的秋日美景,想象着丰收的田野、快乐的小动物和忙碌的人们。音乐让孩子们思绪连连,画面让孩子们遐想翩翩。情境的铺设使情生情、让美造美。
思维的训练,聚焦美的中心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多媒体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提供更多的信息,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一般的课件揭示知识形成和发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是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导”和学生的“学”。如果教师教学活动就是动鼠标、敲键盘、演示PPT,而没有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反思和提问,无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课《变化无穷的线条》,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知体验,自主选择喜欢的音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那激烈奔放的交响乐《雷鸣闪电波尔卡》和舒缓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的对比训练,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线条无穷变化的魅力。这种放飞想象的思维训练让科学与艺术的元素聚焦成美的中心点。
问题的解决,延伸美的序曲
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使问题的解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伴随一些无关紧要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采用录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的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
设计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在学生学习《橙绿紫》一节课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设计了两种原色之间的融合关系,让孩子们亲眼目睹色彩改变的过程,也可以让孩子们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教学的难点就此迎刃而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
评价的肯定,总结美的篇章
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目的。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明晰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环节上的巧妙运用能给课堂划上圆满的句号。
学生在背诵英语字词篇章时,教师可以提供一组根据课文文本设计的类似连环画的电脑画面。学生背诵若有困难,可以通过“帮助”按钮看到提示的关键词,还可以听到标准的语音范读,最后还能将自己的背诵录音输入电脑进行对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随时随地进行评价。再例如,网络教学中BBS的使用,学生作业的及时有效互评,都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肯定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如果课堂教学是一片湛蓝的天空,信息技术就是蓝天下的一丝白云,二者相得益彰,给孩子们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逻辑严密的训练、层次分明的问题解决和多元评价的肯定鼓励。信息技术在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有效运用,使我们的学科教学更有效、更华美。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教育装备站)
情境的铺设,拉开美的序幕
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意境,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作品所涉及的自然景观、历史事件、时代变迁和人文轶事等,不可能一一亲眼目睹或者亲自感受,因此,在理解、掌握知识的时候极易造成模糊概念,识记出现困难。信息技术用美的情境形象生动地拉开每一堂课的序幕。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可以用栩栩如生的画面将相距学生生活较远的事物展现在面前,不仅为学生丰富了感情材料,认识他们所未曾经历的生活,而且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的目的。如语文教学中指导朗读《国旗与太阳一起升起》一课时,可以放映天安门广场国庆升旗仪式的一组镜头:广场上人山人海;旗手、升旗手、护旗手精神饱满,动作整齐划一;鲜艳的五星红旗与太阳一同升起。当这一庄严隆重的场面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油然而生。通过情境再现,学生触景生情,以情带读,感情自然迸发,产生了很好的朗读效果。又如,美术教学《秋风瑟瑟》一课,孩子们伴随着《秋日私语》的音乐声,欣赏着色彩斑斓的秋日美景,想象着丰收的田野、快乐的小动物和忙碌的人们。音乐让孩子们思绪连连,画面让孩子们遐想翩翩。情境的铺设使情生情、让美造美。
思维的训练,聚焦美的中心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多媒体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提供更多的信息,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一般的课件揭示知识形成和发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是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导”和学生的“学”。如果教师教学活动就是动鼠标、敲键盘、演示PPT,而没有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反思和提问,无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在网络环境下的美术课《变化无穷的线条》,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知体验,自主选择喜欢的音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那激烈奔放的交响乐《雷鸣闪电波尔卡》和舒缓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的对比训练,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线条无穷变化的魅力。这种放飞想象的思维训练让科学与艺术的元素聚焦成美的中心点。
问题的解决,延伸美的序曲
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使问题的解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伴随一些无关紧要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采用录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的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
设计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在学生学习《橙绿紫》一节课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设计了两种原色之间的融合关系,让孩子们亲眼目睹色彩改变的过程,也可以让孩子们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教学的难点就此迎刃而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
评价的肯定,总结美的篇章
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目的。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明晰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环节上的巧妙运用能给课堂划上圆满的句号。
学生在背诵英语字词篇章时,教师可以提供一组根据课文文本设计的类似连环画的电脑画面。学生背诵若有困难,可以通过“帮助”按钮看到提示的关键词,还可以听到标准的语音范读,最后还能将自己的背诵录音输入电脑进行对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随时随地进行评价。再例如,网络教学中BBS的使用,学生作业的及时有效互评,都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肯定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如果课堂教学是一片湛蓝的天空,信息技术就是蓝天下的一丝白云,二者相得益彰,给孩子们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逻辑严密的训练、层次分明的问题解决和多元评价的肯定鼓励。信息技术在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有效运用,使我们的学科教学更有效、更华美。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教育装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