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全民特别是大学生的阅读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更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商)为例,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就图书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研判,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学理思考,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适合大学生的阅读推广策略,以期帮助高校大学生主动阅读、享受阅读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困境;质量提升
基于北工商馆藏纸质图书借阅数据的统计分析
近五年来,北工商学生总借书册次呈现逐年下滑趋势(见表1),特别是2017年以后下滑明显,五年内下滑了近50%;委托借阅下滑幅度最大,五年内下滑了近64%。
综合相关数据分析,有如下问题值得深思:一是借阅总量逐年下滑对学校图书馆功能的影响。作为高校的重要育人载体的图书馆不可或缺,但是作为其功能发挥的重要指标之一,纸质图书借阅活动的减少,意味着图书馆的相关功能可能正在发生着彼此的消长。二是借阅总量逐年下滑对学生们阅读习惯的影响。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网络阅读,极有可能是这种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方式最大的挑战因素。此外,学生的阅读意愿和能力也可能是改变学生们阅读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借阅总量逐年下滑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就图书馆本身来讲,其管理服务能否适应目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就学校和相关院系来讲,是否仔细分析相关专业对纸质图书或其他类型学习资料的依赖程度,为学生们的学习和读书提供引导;就学生自身来讲,是否明确了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是否有主动学习、主动读书的动力。
基于2019年北工商学生阅读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1.调查设计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全部为北工商在校学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了1,19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17%。
2.统计分析
第一,认识与行动的错位。关于对待阅读的态度方面,9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多读书;70.58%的学生认为阅读对学业有很大帮助或是比较有帮助。关于阅读在大学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方面,49.66%的学生认为阅读是思想上的引导者;22.10%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课后的舒适伴侣;15.46%的学生认为阅读是学业上的助推器。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阅读有益于自身和学业修养,但是“对现在自身目前的阅读情况却并不满意”(62.77%)的结果与“自己没有做明确的阅读计划或者目标的习惯”(80.08%)、“有阅读计划但却很难完成”(19.92%)关联在一起,说明大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没有真正坚持长期阅读,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引导。
第二,意愿与实际的落差。19.66%的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阅读,73.95%的学生经常阅读或者偶尔阅读。从阅读时间上来看,每天阅读一小时以内的占比为40.17%,少于半小时的占比为35.38%,能够坚持阅读两小时以上的仅占7.48%。对于“平均一个月(四个星期)读书的数量”,阅读1本~2本书籍的占比为66.81%,阅读5本及以上的占比为6.14%,15.88%的学生选择“一本书都没有阅读”。
第三,纸质阅读的减少与电子阅读的增加。43.61%的学生通过自己购买获取閱读读物,其后依次为从网络下载或者其他多媒体上获取(29.41%)、从图书馆借阅(22.44%)。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电子书籍在学生的阅读读物中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但纸质阅读仍旧是主流阅读方式。相对学生自己购买读物,图书馆借阅的比重偏低,这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掘图书馆的相关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休闲性阅读突出与专业性需求不足。书籍种类阅读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学书籍(80.59%);动漫幽默、娱乐消遣、休闲旅游类书籍(40.92%);经典书籍(36.97%)。而关于专业、技能、考试辅导等方面的书籍仅占28.15%。由此可见,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提升人文素养,满足娱乐消遣,充实闲暇时间,而对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方面,需求不足,阅读量较少。
第五,场地的选择与读物的性质密切相关。对于阅读地点的选择,45.97%的学生选择在宿舍。这与学生选择阅读读物的类型息息相关,在宿舍阅读休闲类书籍符合人通常的习惯。而对于专业、技能、考试辅导等实用性强的书籍的阅读地点,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图书馆、教学楼自习室(16.97%)。选择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的占比为30.25%,这主要源于电子书、数字书籍带来的阅读便捷为阅读场所的选择提供了便利。在目前读书空间比较多元的情况下,学生们对宿舍这种私密空间的依赖性较强,而对于图书馆等专门场所的利用程度不高。
大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第一,“快餐阅读”与深度阅读的矛盾。现在在校的研究生、本科生绝大多数都是“95后”“00后”,其学习方式、阅读方式明显地呈现出互联网基础上的多元化模式:“快速浏览”“搜索阅读”“标题阅读”等“快餐式阅读”。与之相反,纸质阅读作为深度阅读方式,其直观性、系统性、回溯性都比较强,对于读懂学深悟透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学生认为这种深度阅读费时费力,且受阅读环境制约较强,知识面单一,所以学生们还是较多倾向于选择消遣娱乐方面的书籍,且在阅读的时候较多选择在宿舍等比较熟悉的环境,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而对于一些专业类或者素质提升类书籍,则选择较少。总体上看,学生在如何整合“快餐阅读”与深度阅读的优势以实现阅读效果最优化方面,还有所欠缺。
第二,终身学习与功利阅读的矛盾。目前,在大学生中还存在功利阅读现象,即只有在用到了相关知识的时候,才想着去查阅和阅读相关知识,终身学习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当前,纸质阅读的单一模式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缺乏与阅读有关的系列活动;或者已经开展的阅读活动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实质,导致学生参与程度低,阅读兴趣大打折扣,无法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 第三,高校图书馆“套餐式”服务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矛盾。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模块化的“套餐式”服务,一旦确定了相关的服务内容,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会保持稳定,这就容易出现图书馆不能根据新的情况和变化来改变适应并提升相关服务,造成图书馆服务的相对滞后性。此外,由于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相关领域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学生们对图书馆的设施、服务、环境、配套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多,导致学生们的“阅读满足感”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学生深度阅读、借阅纸质版书籍比例下降的问题。
改善大学生阅读状况的建议
1.从社会角度出发
第一,重视社会这本“无字书”。社会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所,而且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对象—人民群众,大学生们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地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读懂社会和群众这本“无字书”。
第二,重视父母的正确引导。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家风仍旧是塑造大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引导力量,应广泛动员大学生家长参与到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中,群策群力地促进大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2.从高校角度出发
第一,强化教育引导进一步树立正确阅读认知。针对大学生阅读认知的基本状况,高校要充分关注阅读认知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大学生阅读认知教育,尤其要根据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状况开展阅读认知教育活动。
第二,多彩阅读活动打造缤纷书香校园。学校和院系应结合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制定每学期读书计划,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认真做好笔记。图书馆可以结合图书借阅数量,定期公布借阅数量名次靠前的学生,并为这些借阅数量大的学生提供一些奖励性的优惠措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导师应定期开办师生读书心得交流会等,以此監督学生的执行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协会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参与人文经典的阅读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阅读生活。同时,还可以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经典阅读的传播,如开通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微博,推送人文经典阅读相关文章、心得,增加大学生的经典阅读量。
第三,综合服务提升开启温馨阅读体验。一是全力打造线上线下图书馆。一方面,要强化电子图书入库量,强化电子图书管理服务,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享受高端的电子阅读;另一方面,要强化实体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更新换代和借阅管理,简化借阅流程,提升管理服务的电子化、智能化水平,减少借阅的中间环节和时间损耗,提升服务质量。二是强化校园智能化建设。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与国内重要数据库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依托大数据分析,为每名学生的阅读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适时筛选符合每个学生需要的图书或电子书、电子资料等信息。三是拓宽整合馆藏资源。广泛征求读者意见,结合各院系、各研究中心、各课程设置以及具体教学科研的需要,以需求为导向,深入进行馆藏资源整合。同时,大力加强专业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图书馆对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性工具。四是更新图书馆硬件设施与环境建设。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引入先进图书馆管理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服务技术服务读者。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提升图书馆整体环境质量,优化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置,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为学生们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阅读空间和阅读体验。
3.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
第一,转变阅读观念,发现自主阅读乐趣。大学生首先要明确,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试卷上的分数、考取各种证书、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只有转变阅读观念、端正阅读动机,才会产生阅读需要,才会真正地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确定阅读内容,明确阅读方向。就大学生而言,阅读的内容大体应包含如下三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书籍;二是专业知识相关书籍;三是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类书籍。
第三,改善阅读方法,实现效率事半功倍。一是要制定阅读目标。大学生可以按周、月、学期等为时间单位,制定好自己的读书计划,坚持长、中、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要坚持知行合一。三是要定期回顾总结自我评价。大学生应在一段时期后主动总结自己的阅读情况,并与所定目标相比较,审视问题不足。
本文系北京市2017年大思政一般课题“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研究—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项目编号:BJSZ2017YB4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文四英,北京工商大学电商与物流学院;尹航、段晨明,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困境;质量提升
基于北工商馆藏纸质图书借阅数据的统计分析
近五年来,北工商学生总借书册次呈现逐年下滑趋势(见表1),特别是2017年以后下滑明显,五年内下滑了近50%;委托借阅下滑幅度最大,五年内下滑了近64%。
综合相关数据分析,有如下问题值得深思:一是借阅总量逐年下滑对学校图书馆功能的影响。作为高校的重要育人载体的图书馆不可或缺,但是作为其功能发挥的重要指标之一,纸质图书借阅活动的减少,意味着图书馆的相关功能可能正在发生着彼此的消长。二是借阅总量逐年下滑对学生们阅读习惯的影响。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网络阅读,极有可能是这种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方式最大的挑战因素。此外,学生的阅读意愿和能力也可能是改变学生们阅读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借阅总量逐年下滑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就图书馆本身来讲,其管理服务能否适应目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就学校和相关院系来讲,是否仔细分析相关专业对纸质图书或其他类型学习资料的依赖程度,为学生们的学习和读书提供引导;就学生自身来讲,是否明确了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是否有主动学习、主动读书的动力。
基于2019年北工商学生阅读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1.调查设计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全部为北工商在校学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了1,19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17%。
2.统计分析
第一,认识与行动的错位。关于对待阅读的态度方面,9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多读书;70.58%的学生认为阅读对学业有很大帮助或是比较有帮助。关于阅读在大学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方面,49.66%的学生认为阅读是思想上的引导者;22.10%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课后的舒适伴侣;15.46%的学生认为阅读是学业上的助推器。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阅读有益于自身和学业修养,但是“对现在自身目前的阅读情况却并不满意”(62.77%)的结果与“自己没有做明确的阅读计划或者目标的习惯”(80.08%)、“有阅读计划但却很难完成”(19.92%)关联在一起,说明大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没有真正坚持长期阅读,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引导。
第二,意愿与实际的落差。19.66%的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阅读,73.95%的学生经常阅读或者偶尔阅读。从阅读时间上来看,每天阅读一小时以内的占比为40.17%,少于半小时的占比为35.38%,能够坚持阅读两小时以上的仅占7.48%。对于“平均一个月(四个星期)读书的数量”,阅读1本~2本书籍的占比为66.81%,阅读5本及以上的占比为6.14%,15.88%的学生选择“一本书都没有阅读”。
第三,纸质阅读的减少与电子阅读的增加。43.61%的学生通过自己购买获取閱读读物,其后依次为从网络下载或者其他多媒体上获取(29.41%)、从图书馆借阅(22.44%)。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电子书籍在学生的阅读读物中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但纸质阅读仍旧是主流阅读方式。相对学生自己购买读物,图书馆借阅的比重偏低,这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掘图书馆的相关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休闲性阅读突出与专业性需求不足。书籍种类阅读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学书籍(80.59%);动漫幽默、娱乐消遣、休闲旅游类书籍(40.92%);经典书籍(36.97%)。而关于专业、技能、考试辅导等方面的书籍仅占28.15%。由此可见,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提升人文素养,满足娱乐消遣,充实闲暇时间,而对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方面,需求不足,阅读量较少。
第五,场地的选择与读物的性质密切相关。对于阅读地点的选择,45.97%的学生选择在宿舍。这与学生选择阅读读物的类型息息相关,在宿舍阅读休闲类书籍符合人通常的习惯。而对于专业、技能、考试辅导等实用性强的书籍的阅读地点,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图书馆、教学楼自习室(16.97%)。选择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的占比为30.25%,这主要源于电子书、数字书籍带来的阅读便捷为阅读场所的选择提供了便利。在目前读书空间比较多元的情况下,学生们对宿舍这种私密空间的依赖性较强,而对于图书馆等专门场所的利用程度不高。
大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第一,“快餐阅读”与深度阅读的矛盾。现在在校的研究生、本科生绝大多数都是“95后”“00后”,其学习方式、阅读方式明显地呈现出互联网基础上的多元化模式:“快速浏览”“搜索阅读”“标题阅读”等“快餐式阅读”。与之相反,纸质阅读作为深度阅读方式,其直观性、系统性、回溯性都比较强,对于读懂学深悟透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学生认为这种深度阅读费时费力,且受阅读环境制约较强,知识面单一,所以学生们还是较多倾向于选择消遣娱乐方面的书籍,且在阅读的时候较多选择在宿舍等比较熟悉的环境,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而对于一些专业类或者素质提升类书籍,则选择较少。总体上看,学生在如何整合“快餐阅读”与深度阅读的优势以实现阅读效果最优化方面,还有所欠缺。
第二,终身学习与功利阅读的矛盾。目前,在大学生中还存在功利阅读现象,即只有在用到了相关知识的时候,才想着去查阅和阅读相关知识,终身学习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当前,纸质阅读的单一模式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缺乏与阅读有关的系列活动;或者已经开展的阅读活动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实质,导致学生参与程度低,阅读兴趣大打折扣,无法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 第三,高校图书馆“套餐式”服务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矛盾。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模块化的“套餐式”服务,一旦确定了相关的服务内容,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会保持稳定,这就容易出现图书馆不能根据新的情况和变化来改变适应并提升相关服务,造成图书馆服务的相对滞后性。此外,由于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相关领域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学生们对图书馆的设施、服务、环境、配套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多,导致学生们的“阅读满足感”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学生深度阅读、借阅纸质版书籍比例下降的问题。
改善大学生阅读状况的建议
1.从社会角度出发
第一,重视社会这本“无字书”。社会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所,而且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对象—人民群众,大学生们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地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读懂社会和群众这本“无字书”。
第二,重视父母的正确引导。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家风仍旧是塑造大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引导力量,应广泛动员大学生家长参与到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中,群策群力地促进大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2.从高校角度出发
第一,强化教育引导进一步树立正确阅读认知。针对大学生阅读认知的基本状况,高校要充分关注阅读认知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大学生阅读认知教育,尤其要根据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状况开展阅读认知教育活动。
第二,多彩阅读活动打造缤纷书香校园。学校和院系应结合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制定每学期读书计划,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认真做好笔记。图书馆可以结合图书借阅数量,定期公布借阅数量名次靠前的学生,并为这些借阅数量大的学生提供一些奖励性的优惠措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导师应定期开办师生读书心得交流会等,以此監督学生的执行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协会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参与人文经典的阅读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阅读生活。同时,还可以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经典阅读的传播,如开通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微博,推送人文经典阅读相关文章、心得,增加大学生的经典阅读量。
第三,综合服务提升开启温馨阅读体验。一是全力打造线上线下图书馆。一方面,要强化电子图书入库量,强化电子图书管理服务,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享受高端的电子阅读;另一方面,要强化实体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更新换代和借阅管理,简化借阅流程,提升管理服务的电子化、智能化水平,减少借阅的中间环节和时间损耗,提升服务质量。二是强化校园智能化建设。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与国内重要数据库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依托大数据分析,为每名学生的阅读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适时筛选符合每个学生需要的图书或电子书、电子资料等信息。三是拓宽整合馆藏资源。广泛征求读者意见,结合各院系、各研究中心、各课程设置以及具体教学科研的需要,以需求为导向,深入进行馆藏资源整合。同时,大力加强专业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图书馆对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性工具。四是更新图书馆硬件设施与环境建设。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引入先进图书馆管理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服务技术服务读者。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提升图书馆整体环境质量,优化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置,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为学生们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阅读空间和阅读体验。
3.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
第一,转变阅读观念,发现自主阅读乐趣。大学生首先要明确,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试卷上的分数、考取各种证书、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只有转变阅读观念、端正阅读动机,才会产生阅读需要,才会真正地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确定阅读内容,明确阅读方向。就大学生而言,阅读的内容大体应包含如下三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书籍;二是专业知识相关书籍;三是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类书籍。
第三,改善阅读方法,实现效率事半功倍。一是要制定阅读目标。大学生可以按周、月、学期等为时间单位,制定好自己的读书计划,坚持长、中、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要坚持知行合一。三是要定期回顾总结自我评价。大学生应在一段时期后主动总结自己的阅读情况,并与所定目标相比较,审视问题不足。
本文系北京市2017年大思政一般课题“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研究—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项目编号:BJSZ2017YB4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文四英,北京工商大学电商与物流学院;尹航、段晨明,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