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十八世纪初期,随着一批西洋画师以传教的目的来到中国,西方的绘画精神也初步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后,中西交往较前更加频繁,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更重要的是,通过西方绘画的影响,打开了中国油画的大门。本文将通过中西方绘画的对比,清代西洋画师的特征分析以及中国油画的开端这三部分论述清代西方绘画的渐入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 “情”与“理” 郎世宁 中国油画
一、中西方绘画比较
中西方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而两者的风格都是由双方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所致。中国深受儒道,诗书礼乐以及封建制度传统的影响,在绘画上多体现于“情”。这里的“情”主要理解为意境。在传统的绘画表现中,作者通过画法旨在表达一种或多种隐藏在作品中的情境,好比诗人在一首诗中要让读者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思考一样。所以也证实了中国的诗与画是分不开的。
而西方在绘画探索上的出发点在于“理”。从古希腊时期开始,鉴于建筑与雕塑的帮助,在绘画表现上,画家就致力于如何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表现的更真实。仅以人体为例,画家及雕塑家就探究表现人体的结构、比例、线条、肌肉等内容,当时甚至还没有面部表情。这就是西方理性思考方式的表达,这也就奠定了西方艺术的探求之路。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二、清代西洋画师郎世宁的特征分析
从明万历年间开始由耶稣会士带到中国来的绘画与书籍插图,提供给中国人一个新的艺术参照系。利马窦来华时带来了一些绘画质量不高的圣母画像和城市地图铜版画。铜版画中的透视法也很自然地引起满族帝王及朝廷上下赞美。入清以后,有更多的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视觉艺术成为重要的传教工具。在清代宫廷内,西洋传教士被作为身怀绝技的工程专业人员对待,他们虽没有在传播天主教方面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却对中国的视觉文化产生了较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是欧洲文化影响的直接受益者。从清前期的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外来的影响集中在满族的宫廷生活中。
在诸多西洋画师中,郎世宁可谓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最为显著。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自从来到中国后就再没有回去过。
郎世宁擅长人物肖像,花鸟走兽等,画技以西法为主,融以中国画法,形成一种中西结合的新型画风,在清初画院中影响颇著,对丰富中国画的技巧起到了积极的退推进作用。其画作流传很多,题材有军事、历史、人物肖像、鞍马走兽等,范围广泛。《国朝院画录》的作者胡敬评价说:“世宁之画,本西法而能以中法参之。其绘花卉,具生动之姿。”
郎世宁的绘画风格源于西方的焦点透视画法。焦点透视画是产生于欧洲的一个画种,它运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为的是在平面的画幅上更真实地表现出自然界立体状貌。这种与中国传统技法迥异的绘画方法也随欧洲传教士进入了清朝内廷,郎世宁对于这一绘画方法的传播起了极为主要的作用。不过,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用几何学的透视原理来处理空间问题,是虚伪的,非艺术化的。中国画中对物的视点不止一个而是几个,视线的角度不是固定的,所以画家在同一幅画中能对山水或庭园表现不同的视点与角度。
虽然郎世宁的绘画可谓中西合璧,实际上主要的画法还是西方的,只是根据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光线利用上进行了调整。欧洲的肖像画,比如荷兰的伦勃朗,经常将人物置于侧光环境中,人脸就会半明半暗,但这在当时,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认为是“阴陽脸”,被画脏了脸。郎世宁就借鉴中国人像写真,让人脸尽量接受正面光,避免侧面光,同时在人物的鼻翼两侧、鼻子、脖子下,稍稍加重,这样五官就更清晰、立体。
郎世宁对于中西美术交流的贡献在于把中西绘画风格融为一体,大胆探索西画与中国传统画相结合之路,成功地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郎世宁明白,要想在清宫立足,必须使自己的绘画既符合中国皇帝的口味,同时又不失西方特色。
因而,他对中国的绘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郎世宁所画的中国画,写实功力扎实,线条流畅,同时又加上西方绘画惯用的层层熏染和明暗对比手法,为中国画坛注入了新的元素。郎世宁绘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中国的工笔画法与欧洲的三维画法融为一体,这既是他绘画风格的体现,也是他新画风的最大亮点,代表了那个时代中西美术交流的水平。
三、中国油画的开端
虽然像郎世宁这样的西洋画师早在十八世纪就已来到中国传教,并将西方的绘画艺术精神带到中国,但是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出现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同治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向收养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孤儿长大离院后,也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清末民初活跃于上海的周湘、张聿光、徐咏青等人,都出自土山湾孤儿院图画馆。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到了欧洲各国,亲眼看到西欧画家的精心杰构。薛福成的《巴黎观油画记》被广为传诵,康有为的《意大利游记》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国知识界通过他们优美的诗文,初次了解到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
1902年,清廷颁行学堂章程,采行日本制度。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保定北洋师范学堂都设图画手工科,开油画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 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J.S.沙金,并以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最早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颜文□、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吴大羽等。继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人。
到此,中国油画已经形成了开端,西方的绘画技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可以说,又增添了一种绘画的表现方式。虽然油画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但这同样也开创了一条探究之路。在学习西方绘画技巧的同时,也更应学习西方的艺术精神。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我们做的并不十分理想。精神是支柱,只有将西方的艺术精神融汇到创作中,才可在油画这一艺术领域发现真理。
四、小结
从中国人看到西方油画的第一眼,油画在中国已存在了四百二十五年,在悠悠岁月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油画,如今的中国油画早已形成了本土特点与风格。在清代,以郎世宁为主的西洋画师不仅把西方的绘画带到中国,更重要的是,让中国人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这种表现方式是建立在自然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艺术传导。西方文化一直是理性主义在支配着它的历史过程。所以,绘画艺术呈现了完全不同于东方的观念。值得称道的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语言在近代中国交汇了,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 “情”与“理” 郎世宁 中国油画
一、中西方绘画比较
中西方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而两者的风格都是由双方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所致。中国深受儒道,诗书礼乐以及封建制度传统的影响,在绘画上多体现于“情”。这里的“情”主要理解为意境。在传统的绘画表现中,作者通过画法旨在表达一种或多种隐藏在作品中的情境,好比诗人在一首诗中要让读者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思考一样。所以也证实了中国的诗与画是分不开的。
而西方在绘画探索上的出发点在于“理”。从古希腊时期开始,鉴于建筑与雕塑的帮助,在绘画表现上,画家就致力于如何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表现的更真实。仅以人体为例,画家及雕塑家就探究表现人体的结构、比例、线条、肌肉等内容,当时甚至还没有面部表情。这就是西方理性思考方式的表达,这也就奠定了西方艺术的探求之路。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二、清代西洋画师郎世宁的特征分析
从明万历年间开始由耶稣会士带到中国来的绘画与书籍插图,提供给中国人一个新的艺术参照系。利马窦来华时带来了一些绘画质量不高的圣母画像和城市地图铜版画。铜版画中的透视法也很自然地引起满族帝王及朝廷上下赞美。入清以后,有更多的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视觉艺术成为重要的传教工具。在清代宫廷内,西洋传教士被作为身怀绝技的工程专业人员对待,他们虽没有在传播天主教方面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却对中国的视觉文化产生了较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是欧洲文化影响的直接受益者。从清前期的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外来的影响集中在满族的宫廷生活中。
在诸多西洋画师中,郎世宁可谓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最为显著。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自从来到中国后就再没有回去过。
郎世宁擅长人物肖像,花鸟走兽等,画技以西法为主,融以中国画法,形成一种中西结合的新型画风,在清初画院中影响颇著,对丰富中国画的技巧起到了积极的退推进作用。其画作流传很多,题材有军事、历史、人物肖像、鞍马走兽等,范围广泛。《国朝院画录》的作者胡敬评价说:“世宁之画,本西法而能以中法参之。其绘花卉,具生动之姿。”
郎世宁的绘画风格源于西方的焦点透视画法。焦点透视画是产生于欧洲的一个画种,它运用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为的是在平面的画幅上更真实地表现出自然界立体状貌。这种与中国传统技法迥异的绘画方法也随欧洲传教士进入了清朝内廷,郎世宁对于这一绘画方法的传播起了极为主要的作用。不过,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用几何学的透视原理来处理空间问题,是虚伪的,非艺术化的。中国画中对物的视点不止一个而是几个,视线的角度不是固定的,所以画家在同一幅画中能对山水或庭园表现不同的视点与角度。
虽然郎世宁的绘画可谓中西合璧,实际上主要的画法还是西方的,只是根据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光线利用上进行了调整。欧洲的肖像画,比如荷兰的伦勃朗,经常将人物置于侧光环境中,人脸就会半明半暗,但这在当时,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认为是“阴陽脸”,被画脏了脸。郎世宁就借鉴中国人像写真,让人脸尽量接受正面光,避免侧面光,同时在人物的鼻翼两侧、鼻子、脖子下,稍稍加重,这样五官就更清晰、立体。
郎世宁对于中西美术交流的贡献在于把中西绘画风格融为一体,大胆探索西画与中国传统画相结合之路,成功地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郎世宁明白,要想在清宫立足,必须使自己的绘画既符合中国皇帝的口味,同时又不失西方特色。
因而,他对中国的绘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郎世宁所画的中国画,写实功力扎实,线条流畅,同时又加上西方绘画惯用的层层熏染和明暗对比手法,为中国画坛注入了新的元素。郎世宁绘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中国的工笔画法与欧洲的三维画法融为一体,这既是他绘画风格的体现,也是他新画风的最大亮点,代表了那个时代中西美术交流的水平。
三、中国油画的开端
虽然像郎世宁这样的西洋画师早在十八世纪就已来到中国传教,并将西方的绘画艺术精神带到中国,但是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出现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同治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向收养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孤儿长大离院后,也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清末民初活跃于上海的周湘、张聿光、徐咏青等人,都出自土山湾孤儿院图画馆。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到了欧洲各国,亲眼看到西欧画家的精心杰构。薛福成的《巴黎观油画记》被广为传诵,康有为的《意大利游记》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国知识界通过他们优美的诗文,初次了解到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
1902年,清廷颁行学堂章程,采行日本制度。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保定北洋师范学堂都设图画手工科,开油画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 最早出国学习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J.S.沙金,并以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最早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颜文□、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吴大羽等。继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人。
到此,中国油画已经形成了开端,西方的绘画技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可以说,又增添了一种绘画的表现方式。虽然油画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但这同样也开创了一条探究之路。在学习西方绘画技巧的同时,也更应学习西方的艺术精神。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我们做的并不十分理想。精神是支柱,只有将西方的艺术精神融汇到创作中,才可在油画这一艺术领域发现真理。
四、小结
从中国人看到西方油画的第一眼,油画在中国已存在了四百二十五年,在悠悠岁月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油画,如今的中国油画早已形成了本土特点与风格。在清代,以郎世宁为主的西洋画师不仅把西方的绘画带到中国,更重要的是,让中国人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这种表现方式是建立在自然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艺术传导。西方文化一直是理性主义在支配着它的历史过程。所以,绘画艺术呈现了完全不同于东方的观念。值得称道的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语言在近代中国交汇了,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