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数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进行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增设变式训练、穿插幽默化语言、变换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传统数学教学探索性思维转换思维角色减负提质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由于知识抽象、枯燥乏味,学生一般难以理解,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大伤脑筋,因而,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便是数学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积极主动的意向,使自己潜在的能力得到激发。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在还未真正理解数学,领略数学的美之前,就跌入术语、符号堆中,被迫做着自己也不明白怎么回事的运算。这样,当然就很难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学生为了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会冥思苦想,废寝忘食;而有些学生则一遇到难题就马上退缩,认为“反正自己总是想不出的”,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不善于思考,渐渐地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归于兴趣的有无。而作为教师要做的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换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从而增强了教学各环节的实效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动机,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思维。在教“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教师先发给每一个学生一张破碎了的圆形硬纸片,并且说机器上的皮带轮碎了,为了再制造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请你设法画出皮带轮对应的圆形。接着让学生用圆规、直尺、量角器等比比画画,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解法,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几个圆?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圆,地平线看作直线,那么太阳在初升的一系列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呢?这样的课堂预设能使學生充分地展开思维,都成了问题的主角,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就能自信地,愉快地交流,每个学生都得以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获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潜在力,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教学中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增设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不但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课本中心内容,而且能激发学习的愉悦感,学习就变得积极主动,兴趣十足。如,为了使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便于接受,我们采用这样的变式练习:先出示一道判断题(3 5)2=32 52,待学生做出判断后,又出示了一道填空题(3 5)2=32 ( ) 52,在学生正确填充后,引导学生观察,若将括号内所填的数字30展开,那么与3和5存在一种怎样的运算关系,最终得出是这两个数积的2倍。在此基础上又变换数字做同样的练习,之后出示那么(a b)2应该是多少?学生很自然的得出是a2 2ab b2。在本节课结束时,再给学生留下这样的练习:(2 3 4)2展开是怎样的? (a b c)2展开又是怎样的?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自己去发觉知识点。正是由于这种变式训练触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愉悦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劲头,从而自然地培养了他们的上升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应变能力。
三、穿插幽默化语言
如果教师把数学看成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那肯定教不好,学生学起来不但吃力,而且还会感到那些复杂的图形、成堆的公式烦不甚烦,久而久之,就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和信心。人们都知道大部分药吃起来都很苦,但把它做成了糖衣裹着的‘炮弹’,疗效没变而好吃多了。同理要求我们教师也要善于挖掘隐藏在教材内部的快乐元素,把数学变成一门趣味性学科。如在讲乘法公式时,针对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学生记不住,不会用这一现状,我们便用这样一则顺口溜:“两数和、两数差、乘积就是平方差;两数和差来平方,首平方、末平方,首末两倍中间放。学生兴趣盎然,对照公式进行解题容易了许多;不等式组的解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若用顺口溜“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夹,大大、小小没有解”,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为了根治学生常犯的这类错误,我们用幽默的语言告诉学生:要化简 应先让a从‘屋子 ’里走到‘院子││’里,如何出‘院子’得要看a的‘体质’(正或负)如何,‘体质健壮’(a>0)的直接出去;‘体质虚弱’(a<0)的要‘小心感冒’,必须带上‘一条围巾’(负号)。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同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这样的教学定会使学生感到奥妙无穷,在愉快的心境中自然接受了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
四、变换教学手段
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服从于内容的,因此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适于每一个课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复习课中有机地展开一些游戏活动。如我们让每位同学制作了两牌子,在正反面分别写上A,B,C,D,每当课件中出示选择题时,我让每组同学举起牌子以示答案,这样做,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还可以借鉴一些学生颇感兴趣的综艺节目手段,如在多媒体课件中设置动物图案,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物点击回答图案后对应的问题,以此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一堂课中能较好地保持住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完整地接受一节课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培养兴趣,还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培养。只要我们每位老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教学,必可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
【关键词】 传统数学教学探索性思维转换思维角色减负提质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由于知识抽象、枯燥乏味,学生一般难以理解,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大伤脑筋,因而,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便是数学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如果对数学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积极主动的意向,使自己潜在的能力得到激发。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在还未真正理解数学,领略数学的美之前,就跌入术语、符号堆中,被迫做着自己也不明白怎么回事的运算。这样,当然就很难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学生为了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会冥思苦想,废寝忘食;而有些学生则一遇到难题就马上退缩,认为“反正自己总是想不出的”,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不善于思考,渐渐地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归于兴趣的有无。而作为教师要做的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换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从而增强了教学各环节的实效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动机,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思维。在教“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教师先发给每一个学生一张破碎了的圆形硬纸片,并且说机器上的皮带轮碎了,为了再制造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请你设法画出皮带轮对应的圆形。接着让学生用圆规、直尺、量角器等比比画画,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解法,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几个圆?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圆,地平线看作直线,那么太阳在初升的一系列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呢?这样的课堂预设能使學生充分地展开思维,都成了问题的主角,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就能自信地,愉快地交流,每个学生都得以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获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潜在力,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教学中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增设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不但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课本中心内容,而且能激发学习的愉悦感,学习就变得积极主动,兴趣十足。如,为了使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便于接受,我们采用这样的变式练习:先出示一道判断题(3 5)2=32 52,待学生做出判断后,又出示了一道填空题(3 5)2=32 ( ) 52,在学生正确填充后,引导学生观察,若将括号内所填的数字30展开,那么与3和5存在一种怎样的运算关系,最终得出是这两个数积的2倍。在此基础上又变换数字做同样的练习,之后出示那么(a b)2应该是多少?学生很自然的得出是a2 2ab b2。在本节课结束时,再给学生留下这样的练习:(2 3 4)2展开是怎样的? (a b c)2展开又是怎样的?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自己去发觉知识点。正是由于这种变式训练触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愉悦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劲头,从而自然地培养了他们的上升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应变能力。
三、穿插幽默化语言
如果教师把数学看成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那肯定教不好,学生学起来不但吃力,而且还会感到那些复杂的图形、成堆的公式烦不甚烦,久而久之,就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和信心。人们都知道大部分药吃起来都很苦,但把它做成了糖衣裹着的‘炮弹’,疗效没变而好吃多了。同理要求我们教师也要善于挖掘隐藏在教材内部的快乐元素,把数学变成一门趣味性学科。如在讲乘法公式时,针对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学生记不住,不会用这一现状,我们便用这样一则顺口溜:“两数和、两数差、乘积就是平方差;两数和差来平方,首平方、末平方,首末两倍中间放。学生兴趣盎然,对照公式进行解题容易了许多;不等式组的解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若用顺口溜“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夹,大大、小小没有解”,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为了根治学生常犯的这类错误,我们用幽默的语言告诉学生:要化简 应先让a从‘屋子 ’里走到‘院子││’里,如何出‘院子’得要看a的‘体质’(正或负)如何,‘体质健壮’(a>0)的直接出去;‘体质虚弱’(a<0)的要‘小心感冒’,必须带上‘一条围巾’(负号)。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同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这样的教学定会使学生感到奥妙无穷,在愉快的心境中自然接受了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
四、变换教学手段
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服从于内容的,因此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适于每一个课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复习课中有机地展开一些游戏活动。如我们让每位同学制作了两牌子,在正反面分别写上A,B,C,D,每当课件中出示选择题时,我让每组同学举起牌子以示答案,这样做,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还可以借鉴一些学生颇感兴趣的综艺节目手段,如在多媒体课件中设置动物图案,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物点击回答图案后对应的问题,以此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一堂课中能较好地保持住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完整地接受一节课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培养兴趣,还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培养。只要我们每位老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教学,必可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