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每教一遍,便悸动一番,颇多感慨使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认为孔乙己命运最好的注解就是一个“悲”字。一个悲凉的社会孕育了一个悲剧人物,演绎了一段悲情人生,酿造出一段悲惨命运。
一、炎凉世态是孔乙己命运的社会温床
孔乙己的不幸源于他生活在一个贫富严重不均、人心势利、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里。
鲁镇的咸亨酒店内的主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短衣帮,由于囊中羞涩,买不起荤菜,只能靠柜外站着喝酒;一类是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阔绰地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柜内柜外,一站一坐,下酒菜的区别,对比非常鲜明,进而折射出他们经济地位的差距。
掌柜的对这两类主顾态度也是“泾渭分明”,从“我”——小伙计的职务变迁可以看出端倪:“我”样子太傻,伺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可“我”又不能在短衣帮严密的监督之下羼水,只得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从长衫主顾与短衣帮喝酒地点、喝酒方式以及下酒菜的对比不难看出,当时的社会贫富严重不均;从小伙计的职务变迁折射出人心市侩的社会现实:对长衫主顾之流的有钱人唯恐伺候不周,而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经济拮据的则是极尽欺诈之能,无所不为。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整个社会气氛沉闷压抑、令人窒息。身处在这样的社会温床中,孔乙己的命运可想而知。孔乙己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们的冷漠无情到了令人窒息、令人忧愤的地步。
二、苦无自知的孔乙己让人欲哭无泪
就其自身而言,孔乙己本身就是个悲剧。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长衫虽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但他依然不肯脱下这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自命清高。他“身材很高大”,身大力不亏,孔乙己的身材让我们不难看出,他完全具备独立谋生的条件,起码可以和短衣帮一样靠体力来维持生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已经深入到孔乙己的骨髓中,所以他“不会营生”,准确地说应该是不想也不愿放下自己读书人的架子,以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得“偶尔”做些有辱斯文的“偷窃的事”却遭人奚落耻笑,自取其辱;他自认是个读书人,然而却时常沦为短衣帮无聊时的笑料,从“脸上伤疤”的肉体之痛到“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心灵之伤,经常让“教人活泼不得”的咸亨酒店“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众人的逗乐与哄笑无不加重了孔乙己命运的悲剧色彩。
在所有人的眼中,孔乙己充其量就是人们在咸亨酒店里無聊之际的笑料而已。然而,孔乙己自己却没有自知之明,依然固执地以读书人自居,这大概是他悲剧命运的思想根源吧!
三、同根相煎使孔乙己感受到切肤之痛
毫无疑问,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他的一生充满悲情。他苦读半生,脸上的皱纹盛满了沧桑,花白的胡须诉说着凄凉。他一向以读书人自诩,轻飘飘的一句“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就让他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他自视甚高,面对“你当真认识字么”的质疑,他显出一副“不屑置辩”的样子——身上的长衫、说话之乎者也、回字的四种写法……似乎就是无声的证明。
同为读书人,丁举人顺着科举的阶梯爬上去了,权势显赫,尽享荣华富贵,而孔乙己却穷困一生、落魄流浪,他无力强抢,也不會暗偷,替人抄书时“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生活难以为继就“偶然做点偷窃的事”,最后落得个“先写伏辩”后被丁举人“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的下场。 对于一向以读书人自居的孔乙己而言,不仅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还写下了“伏辩”,这些带给他的恐怕不只是肉体的伤痛吧?
四、命如草芥让孔乙己走向了死亡
在人们的心里,孔乙己可有可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他被人打断腿后,长久没到店里来却从没人想起,偶尔的提起还是因为粉板上十九个钱的欠账。谈及他的遭遇没有同情与关切,掌柜漠不关心,在他眼里,孔乙己还抵不上十九个钱。喝酒的人也只是轻描淡写,孔乙己遭打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谁晓得?许是死了。”不咸不淡,轻飘飘地从酒客嘴里吐出,孔乙己的生死遭遇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即便是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尽管孔乙己已经是身心憔悴,心力衰竭,却仍然没有逃脱被讥笑、挖苦、讽刺的命运,“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黑瘦的面容、破旧的夹袄(他那始终不肯脱下的长衫已不知所终)、潦倒的装扮、颓唐的神态、恳求的眼色、无力的辩解以及“在旁人的笑声中”凄然离去的孤寂身影……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封建读书人形象。
有人说,人生有四大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孔乙己应该属于最可悲可叹的,即便是到了穷途末路,孔乙己依然没有搞明白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只是在旁人的笑声中一步步走向了死亡,不仅是肉体,还有精神。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二中(733299)
一、炎凉世态是孔乙己命运的社会温床
孔乙己的不幸源于他生活在一个贫富严重不均、人心势利、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里。
鲁镇的咸亨酒店内的主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短衣帮,由于囊中羞涩,买不起荤菜,只能靠柜外站着喝酒;一类是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阔绰地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柜内柜外,一站一坐,下酒菜的区别,对比非常鲜明,进而折射出他们经济地位的差距。
掌柜的对这两类主顾态度也是“泾渭分明”,从“我”——小伙计的职务变迁可以看出端倪:“我”样子太傻,伺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可“我”又不能在短衣帮严密的监督之下羼水,只得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从长衫主顾与短衣帮喝酒地点、喝酒方式以及下酒菜的对比不难看出,当时的社会贫富严重不均;从小伙计的职务变迁折射出人心市侩的社会现实:对长衫主顾之流的有钱人唯恐伺候不周,而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经济拮据的则是极尽欺诈之能,无所不为。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整个社会气氛沉闷压抑、令人窒息。身处在这样的社会温床中,孔乙己的命运可想而知。孔乙己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们的冷漠无情到了令人窒息、令人忧愤的地步。
二、苦无自知的孔乙己让人欲哭无泪
就其自身而言,孔乙己本身就是个悲剧。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长衫虽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补,但他依然不肯脱下这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自命清高。他“身材很高大”,身大力不亏,孔乙己的身材让我们不难看出,他完全具备独立谋生的条件,起码可以和短衣帮一样靠体力来维持生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已经深入到孔乙己的骨髓中,所以他“不会营生”,准确地说应该是不想也不愿放下自己读书人的架子,以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得“偶尔”做些有辱斯文的“偷窃的事”却遭人奚落耻笑,自取其辱;他自认是个读书人,然而却时常沦为短衣帮无聊时的笑料,从“脸上伤疤”的肉体之痛到“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心灵之伤,经常让“教人活泼不得”的咸亨酒店“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众人的逗乐与哄笑无不加重了孔乙己命运的悲剧色彩。
在所有人的眼中,孔乙己充其量就是人们在咸亨酒店里無聊之际的笑料而已。然而,孔乙己自己却没有自知之明,依然固执地以读书人自居,这大概是他悲剧命运的思想根源吧!
三、同根相煎使孔乙己感受到切肤之痛
毫无疑问,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他的一生充满悲情。他苦读半生,脸上的皱纹盛满了沧桑,花白的胡须诉说着凄凉。他一向以读书人自诩,轻飘飘的一句“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就让他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他自视甚高,面对“你当真认识字么”的质疑,他显出一副“不屑置辩”的样子——身上的长衫、说话之乎者也、回字的四种写法……似乎就是无声的证明。
同为读书人,丁举人顺着科举的阶梯爬上去了,权势显赫,尽享荣华富贵,而孔乙己却穷困一生、落魄流浪,他无力强抢,也不會暗偷,替人抄书时“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生活难以为继就“偶然做点偷窃的事”,最后落得个“先写伏辩”后被丁举人“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的下场。 对于一向以读书人自居的孔乙己而言,不仅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还写下了“伏辩”,这些带给他的恐怕不只是肉体的伤痛吧?
四、命如草芥让孔乙己走向了死亡
在人们的心里,孔乙己可有可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他被人打断腿后,长久没到店里来却从没人想起,偶尔的提起还是因为粉板上十九个钱的欠账。谈及他的遭遇没有同情与关切,掌柜漠不关心,在他眼里,孔乙己还抵不上十九个钱。喝酒的人也只是轻描淡写,孔乙己遭打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谁晓得?许是死了。”不咸不淡,轻飘飘地从酒客嘴里吐出,孔乙己的生死遭遇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即便是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尽管孔乙己已经是身心憔悴,心力衰竭,却仍然没有逃脱被讥笑、挖苦、讽刺的命运,“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黑瘦的面容、破旧的夹袄(他那始终不肯脱下的长衫已不知所终)、潦倒的装扮、颓唐的神态、恳求的眼色、无力的辩解以及“在旁人的笑声中”凄然离去的孤寂身影……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封建读书人形象。
有人说,人生有四大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孔乙己应该属于最可悲可叹的,即便是到了穷途末路,孔乙己依然没有搞明白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只是在旁人的笑声中一步步走向了死亡,不仅是肉体,还有精神。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二中(733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