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提起贾岛,我们自然会想起那著名的“推敲”故事,其实作文和吟诗一样,也要求对语句的锤炼,也要求表达要切情切景。培养语感应该从小学低年级抓起,要把炼字炼句当成语文学习习惯来培养。这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当然有特别的意义。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经典佳作,如何让学生去体验欣赏这些精美语言的魅力和内涵,如何让学生掌握制造经典的技巧和手法,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偷梁换柱,换来春色满园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说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教师适当引入词语赏析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是完全有必要的。小学生理解能力不高,做赏析练习要考虑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同样重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才能把语言运用教学贯彻得扎实有效。
我听过一位老教师的课,他在教授《山雨》时,特别进行了语言运用学习。他在设计时不仅充分考虑学生的适应难度,还能够把学生的积极给调动起来,学习效果相当不错。
《山雨》是一篇写景散文,描写精当,文字优美。可谓是字字珠玑,令人回味无穷。老师让学生拿起笔画出一些词语,对学生说:“这些词语都用得很恰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看谁能够置换一下,就是将用另外一个词语来代替它,如果不改变文意,不削弱文字表现力,你就是我们班的贾岛”。
此题一出,全班学生顿时沸腾起来,大家跃跃欲试。很多学生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地研究,这学习气氛当然就值得肯定。三分钟后,老师让学生展示成果。第一个学生换了两个词:“轻盈的云雾”改成“轻飘飘的云雾”,“优雅的小曲”改为“经典的小曲”。第二个学生也改动了一个词,“绿得耀眼”改为“绿得逼眼”。老师先不说可否,让其他学生比对,看看表达效果哪个更好,结果还用说吗?大多数同学都说原文更好。老师摇摇头:“把‘绿得耀眼’改成‘绿得逼眼’,这个置换就很好,并不比原文差,甚至有一定的优势。”那位同学有些不好意思了:“老师,我读过朱自清的《春》,里面有这样的用法,这是我借来的。”同学们笑了,老师依然很支持:“这也是活学活用,好,你就是我们班的贾岛。”同学们热烈鼓掌。
老师鼓励道:“我们学习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经典美文,但我们的语言本来就有丰富而细腻的特点,置换一些词语是完全有可能的。请同学们继续。”又有很多学生都成功了,受到老师的赞许。虽然有的置换达不到更好的效果,但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了推敲,学会了甄别,这炼字炼句的功夫自然就长进不少。
二.以假乱真,乱世方出英雄
学习经典语言,首先要弄清语言的经典之处,也就是语言好在什么地方,这样学习才会有目标有方向。我们知道鲁迅是文学大家,他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他在《少年闰土》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堪称经典。我在教授这一片段时,就进行了一次模仿秀训练,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给的训练内容是专门的肖像描写:“我的同桌”。在练习之前,我给学生提示时强调了几点:a.肖像描写要注意抓人物特征。b.描写不能面面俱到,没有主次。c.鲁迅笔下的闰土形象是动态的,你也要把人物写活。另外,我还有一个特别要求,就是要用鲁迅的语言风格来写,看谁能够以假乱真,模仿更像。
写作之前,我先给学生们两分钟阅读原文,然后开始仿写。学生们开始读课文,这次阅读的目的性很强,就是找鲁迅语言的特点,大家都在琢磨研究。看到学生这样较劲,我自然是暗自庆幸,也期待这次模仿秀能够秀出不一样的精彩。
“模仿秀”交上来,我仔细阅读,发现很多作品真的有鲁迅的味道,最后我抽出两份读给大家听。
“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张课桌上堆满书本,从乱七八糟的课桌后面伸出一张表情丰富的脸,两只大眼睛好像要跳出来。‘嗖’的一声,他隐身了,不知在桌子底下搞什么阴谋诡计去了。”
“在一片蓬松松的刘海下,她始终只给我看半个脸,这是不是人们说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呢?她的手上始终在摆弄着什么,只要我稍微越境,那浓密的刘海下,马上就会射出一道寒光,我浑身都会感觉冰冷。”
……
读着这些精美的语言,我感觉很惊讶,细细琢磨真的有鲁迅的味道,这些孩子的悟性的确很高,只要我们老师给予一点阳光,他们就会发出灿烂的光芒。经典的语言,不是词句有多美,应该是表情达意能够达到准确贴切的程度。这样以假乱真的模仿秀应该常做,因为这是学生与名人大家心灵的握手。
三.断章取义,取人长补己短
我们学习语言的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心理体验,只有走进作者描绘的意境,才能发现美挖掘美,也只有引起共鸣,这样的学习才是卓有成效的。
在学习巴金的《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时一定要走进作者的心理世界。在学习巴金那些经典语言时,我又教给学生一招叫“断章取义”,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人家语言有什么自己欠缺的东西,然后就来个断章取义,取人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我所指,大多数有些茫然。我简单解释了一下:“你仔细阅读那些经典片段,看看人家语言中,有那些表达的方式是你没有用过的,你就把这种方法给借鉴过来,这就是我说的‘断章取义’。”
为了便于训练,我指定了一段:“起初四周非常清净……有的在扑翅膀。”让学生集中精心甄别。
三分钟后,我检查“断章取义”成果。还别说,有些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看来这借鉴效果真的不错。
第一位学生说:“作者描写时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这个‘的’字我就没有用过,以后我也用用。”
第二位学生说:“我感觉这一段中的三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很好,我以后也要学习这种用法。”
“我感觉‘到处都是’一连用两遍,效果很好,我以后要试试。”“我感觉作者描绘的意境好,这些鸟不是在叫,而是在唱,这是大合唱,作者就是那指挥……”
听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我知道学习方式在发酵,于是趁热打铁:“既然大家都这样急不可耐,那现在就用用你取来的真经,看看效果如何。咱们就写一写操场上学生们上操情况吧。”听我这样一说,大家都急忙奋笔疾书,想快点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小学语文中的语言运用,不必追求什么高深的技巧,只要学生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自然流畅地表达,就是最好的语言。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能够充分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兴趣点给点燃起来,让学生主动去接触研究探讨,这样才能学得有成效。
学习语言的方法有很多,好不好使,就要看学生能不能得心应手,适合的当然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陈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研究[J].课外语文,2012(12).
2.巢宗祺;施久铭.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03).
3.曹明海.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语文教学通讯,2012(05).
肖维源,教师,现居浙江苍南。
一.偷梁换柱,换来春色满园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说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教师适当引入词语赏析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是完全有必要的。小学生理解能力不高,做赏析练习要考虑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同样重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才能把语言运用教学贯彻得扎实有效。
我听过一位老教师的课,他在教授《山雨》时,特别进行了语言运用学习。他在设计时不仅充分考虑学生的适应难度,还能够把学生的积极给调动起来,学习效果相当不错。
《山雨》是一篇写景散文,描写精当,文字优美。可谓是字字珠玑,令人回味无穷。老师让学生拿起笔画出一些词语,对学生说:“这些词语都用得很恰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看谁能够置换一下,就是将用另外一个词语来代替它,如果不改变文意,不削弱文字表现力,你就是我们班的贾岛”。
此题一出,全班学生顿时沸腾起来,大家跃跃欲试。很多学生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地研究,这学习气氛当然就值得肯定。三分钟后,老师让学生展示成果。第一个学生换了两个词:“轻盈的云雾”改成“轻飘飘的云雾”,“优雅的小曲”改为“经典的小曲”。第二个学生也改动了一个词,“绿得耀眼”改为“绿得逼眼”。老师先不说可否,让其他学生比对,看看表达效果哪个更好,结果还用说吗?大多数同学都说原文更好。老师摇摇头:“把‘绿得耀眼’改成‘绿得逼眼’,这个置换就很好,并不比原文差,甚至有一定的优势。”那位同学有些不好意思了:“老师,我读过朱自清的《春》,里面有这样的用法,这是我借来的。”同学们笑了,老师依然很支持:“这也是活学活用,好,你就是我们班的贾岛。”同学们热烈鼓掌。
老师鼓励道:“我们学习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经典美文,但我们的语言本来就有丰富而细腻的特点,置换一些词语是完全有可能的。请同学们继续。”又有很多学生都成功了,受到老师的赞许。虽然有的置换达不到更好的效果,但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了推敲,学会了甄别,这炼字炼句的功夫自然就长进不少。
二.以假乱真,乱世方出英雄
学习经典语言,首先要弄清语言的经典之处,也就是语言好在什么地方,这样学习才会有目标有方向。我们知道鲁迅是文学大家,他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他在《少年闰土》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堪称经典。我在教授这一片段时,就进行了一次模仿秀训练,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给的训练内容是专门的肖像描写:“我的同桌”。在练习之前,我给学生提示时强调了几点:a.肖像描写要注意抓人物特征。b.描写不能面面俱到,没有主次。c.鲁迅笔下的闰土形象是动态的,你也要把人物写活。另外,我还有一个特别要求,就是要用鲁迅的语言风格来写,看谁能够以假乱真,模仿更像。
写作之前,我先给学生们两分钟阅读原文,然后开始仿写。学生们开始读课文,这次阅读的目的性很强,就是找鲁迅语言的特点,大家都在琢磨研究。看到学生这样较劲,我自然是暗自庆幸,也期待这次模仿秀能够秀出不一样的精彩。
“模仿秀”交上来,我仔细阅读,发现很多作品真的有鲁迅的味道,最后我抽出两份读给大家听。
“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张课桌上堆满书本,从乱七八糟的课桌后面伸出一张表情丰富的脸,两只大眼睛好像要跳出来。‘嗖’的一声,他隐身了,不知在桌子底下搞什么阴谋诡计去了。”
“在一片蓬松松的刘海下,她始终只给我看半个脸,这是不是人们说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呢?她的手上始终在摆弄着什么,只要我稍微越境,那浓密的刘海下,马上就会射出一道寒光,我浑身都会感觉冰冷。”
……
读着这些精美的语言,我感觉很惊讶,细细琢磨真的有鲁迅的味道,这些孩子的悟性的确很高,只要我们老师给予一点阳光,他们就会发出灿烂的光芒。经典的语言,不是词句有多美,应该是表情达意能够达到准确贴切的程度。这样以假乱真的模仿秀应该常做,因为这是学生与名人大家心灵的握手。
三.断章取义,取人长补己短
我们学习语言的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心理体验,只有走进作者描绘的意境,才能发现美挖掘美,也只有引起共鸣,这样的学习才是卓有成效的。
在学习巴金的《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时一定要走进作者的心理世界。在学习巴金那些经典语言时,我又教给学生一招叫“断章取义”,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人家语言有什么自己欠缺的东西,然后就来个断章取义,取人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我所指,大多数有些茫然。我简单解释了一下:“你仔细阅读那些经典片段,看看人家语言中,有那些表达的方式是你没有用过的,你就把这种方法给借鉴过来,这就是我说的‘断章取义’。”
为了便于训练,我指定了一段:“起初四周非常清净……有的在扑翅膀。”让学生集中精心甄别。
三分钟后,我检查“断章取义”成果。还别说,有些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看来这借鉴效果真的不错。
第一位学生说:“作者描写时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这个‘的’字我就没有用过,以后我也用用。”
第二位学生说:“我感觉这一段中的三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很好,我以后也要学习这种用法。”
“我感觉‘到处都是’一连用两遍,效果很好,我以后要试试。”“我感觉作者描绘的意境好,这些鸟不是在叫,而是在唱,这是大合唱,作者就是那指挥……”
听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我知道学习方式在发酵,于是趁热打铁:“既然大家都这样急不可耐,那现在就用用你取来的真经,看看效果如何。咱们就写一写操场上学生们上操情况吧。”听我这样一说,大家都急忙奋笔疾书,想快点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小学语文中的语言运用,不必追求什么高深的技巧,只要学生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自然流畅地表达,就是最好的语言。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能够充分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兴趣点给点燃起来,让学生主动去接触研究探讨,这样才能学得有成效。
学习语言的方法有很多,好不好使,就要看学生能不能得心应手,适合的当然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陈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研究[J].课外语文,2012(12).
2.巢宗祺;施久铭.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03).
3.曹明海.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语文教学通讯,2012(05).
肖维源,教师,现居浙江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