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这一部分中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探讨和实践的课题。下面,我谈几点认识。
一、探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地求知,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接受,被动的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我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探究、比较式探究、完形式探究的方式,由因及果或由果溯因,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例如,阅读小说《孔乙己》,我运用问题式探究,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读懂孔已己?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相互讨论,各自提出不同的认识。有人提出从作品的环境描写入手来读懂孔乙己,有人提出从酒客冷漠的笑声中来读懂孔乙己,有人提出从孔乙己的前后对比来读懂孔乙己,有人提出从对孔乙己的人物刻画方面来读懂孔已己。大家提出观点,运用文中的材料作论据进行说明,有理有据。但不同的切入口表现了不同的思维过程,大家争辩探究,这比传统的讲授效果好得多。
二、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语文的人文精神,既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健全人格,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形成能力。在语文学习中,除了突出阅读与写作的实践外,我还设计一些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例如,认识鲁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设计了“走近鲁迅”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这位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学生在活动中阅读了入选初中教材的全部鲁迅作品,阅读新大纲推荐的鲁迅作品,阅读魯迅先生的传记与评价文章,摘抄鲁迅先生的名言,然后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与感悟。
语文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大纲对此有专门的要求。因此我配合语文教学,设计一些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看电视广告,学成语的运用,看公益广告,学修辞的巧用,既促进语言学习,又培养了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是有效的连结课内外阅读的学习
目前,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并做好学科间的渗透。
(一)引导学生向文学名著延伸阅读。如学习《出师表》中有“三顾茅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五月度泸,深入不毛”“北定中原”等叙述,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其过程怎样,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人格及精神,为此我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完成“诸葛亮在完成蜀汉统一大业中所参与的历史事件”的作业。这一问题的探究,既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与其他学科渗透由此及彼的延伸。在学习《死海不死》时,我让学生设计拯救死海的方案。学习《向沙漠进军》,我让学生设计培育防护林的方案。在设计中,都要渗透多门相关学科。例如,人工引水拯救死海,涉及到地理、物理、数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探究变死知识为活知识,激发了兴趣,促进了多学科学习渗透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才能补充学生知识的不足,构建他们网状的知识体系。而在探究中延伸,目的性更强,通过指向性阅读,更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循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不断得到发展。
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而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这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只有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学习《丑石》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探究“丑石到底是美还是丑?”通过合作探究,查阅大量资料,互相探讨,学生得出“丑”的是外表,“美”的是它的精神。可见,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共同获取知识,相互弥补知识欠缺,相互借鉴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格,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五、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
新大纲多处强调:“要重视学生思维发展”“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而探究性学习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有独到见解。让他们善于质疑,敢于怀疑,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愚公并不聪明,而是愚”。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进行一次批判式探究,通过评论,以书面作业形式分析愚公“愚”。这样的探究,让学生明白不能迷信书本,而要像顾颉刚先生所说,经过“怀疑”“思考”“辨别”之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这样通过探究,展示学生的个性,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具有思辨性、开放性。
总之,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相互启发,不断探究,总结方法,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最有生气、最有魅力、终身受益的活动。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城西实验中学)
一、探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地求知,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接受,被动的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我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探究、比较式探究、完形式探究的方式,由因及果或由果溯因,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例如,阅读小说《孔乙己》,我运用问题式探究,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读懂孔已己?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相互讨论,各自提出不同的认识。有人提出从作品的环境描写入手来读懂孔乙己,有人提出从酒客冷漠的笑声中来读懂孔乙己,有人提出从孔乙己的前后对比来读懂孔乙己,有人提出从对孔乙己的人物刻画方面来读懂孔已己。大家提出观点,运用文中的材料作论据进行说明,有理有据。但不同的切入口表现了不同的思维过程,大家争辩探究,这比传统的讲授效果好得多。
二、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语文的人文精神,既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健全人格,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形成能力。在语文学习中,除了突出阅读与写作的实践外,我还设计一些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例如,认识鲁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设计了“走近鲁迅”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这位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学生在活动中阅读了入选初中教材的全部鲁迅作品,阅读新大纲推荐的鲁迅作品,阅读魯迅先生的传记与评价文章,摘抄鲁迅先生的名言,然后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与感悟。
语文活动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大纲对此有专门的要求。因此我配合语文教学,设计一些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看电视广告,学成语的运用,看公益广告,学修辞的巧用,既促进语言学习,又培养了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是有效的连结课内外阅读的学习
目前,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并做好学科间的渗透。
(一)引导学生向文学名著延伸阅读。如学习《出师表》中有“三顾茅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五月度泸,深入不毛”“北定中原”等叙述,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其过程怎样,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人格及精神,为此我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完成“诸葛亮在完成蜀汉统一大业中所参与的历史事件”的作业。这一问题的探究,既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与其他学科渗透由此及彼的延伸。在学习《死海不死》时,我让学生设计拯救死海的方案。学习《向沙漠进军》,我让学生设计培育防护林的方案。在设计中,都要渗透多门相关学科。例如,人工引水拯救死海,涉及到地理、物理、数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探究变死知识为活知识,激发了兴趣,促进了多学科学习渗透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才能补充学生知识的不足,构建他们网状的知识体系。而在探究中延伸,目的性更强,通过指向性阅读,更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循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不断得到发展。
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而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这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只有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学习《丑石》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探究“丑石到底是美还是丑?”通过合作探究,查阅大量资料,互相探讨,学生得出“丑”的是外表,“美”的是它的精神。可见,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共同获取知识,相互弥补知识欠缺,相互借鉴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格,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五、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
新大纲多处强调:“要重视学生思维发展”“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而探究性学习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有独到见解。让他们善于质疑,敢于怀疑,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愚公并不聪明,而是愚”。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进行一次批判式探究,通过评论,以书面作业形式分析愚公“愚”。这样的探究,让学生明白不能迷信书本,而要像顾颉刚先生所说,经过“怀疑”“思考”“辨别”之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这样通过探究,展示学生的个性,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具有思辨性、开放性。
总之,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相互启发,不断探究,总结方法,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最有生气、最有魅力、终身受益的活动。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城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