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需要教育鼓励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探究,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呢?
一、引发探究欲望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教学“统计”知识时,可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等。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 2 2=6,接着计算2 2 2 2 2 2 2,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太麻烦了,这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
二、营造探究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1、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
2、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以教学《圆锥体积》为例。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由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点。以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全班同学看教师示范操作。一段时间后,学生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记比较底和高,就是忘了乘以1/3。如果教学时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效果就不一样。可见,合作探究、群体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逐渐养成具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团队精神。
3、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发挥评价作用,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要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三、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1、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课本是供教学用的材料,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借课本,而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如在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安排学生探究的:首先,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摆,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得到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2、善用“故错”效应,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教学“平行线”时,教师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同学看了书后马上反对,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总之,做为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
一、引发探究欲望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教学“统计”知识时,可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等。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 2 2=6,接着计算2 2 2 2 2 2 2,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太麻烦了,这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
二、营造探究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1、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
2、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以教学《圆锥体积》为例。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由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点。以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全班同学看教师示范操作。一段时间后,学生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记比较底和高,就是忘了乘以1/3。如果教学时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效果就不一样。可见,合作探究、群体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逐渐养成具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团队精神。
3、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发挥评价作用,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要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三、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1、挖掘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课本是供教学用的材料,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借课本,而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如在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安排学生探究的:首先,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摆,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得到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2、善用“故错”效应,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教学“平行线”时,教师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同学看了书后马上反对,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总之,做为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