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研究

来源 :继续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3202004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研究相关问题对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参考意义。首先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进行界定,接着分析了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意义。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规模扩张已经无法满足新发展格局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应转向高质量发展,追求内涵式发展模式。因此,结合新发展格局,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点及问题分析、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是本文重点内容。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开始从“工业经济”逐渐调整为“服务经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本文选取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服务业和产业升级。结果表明:(1)变量服务业的增加值、产业研发投入、外商投资、人力资本、资本投入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变量外商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p值分别为2.013和1.038,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2)服务业的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各产业部门产值就会增加0.564个百分点。虽然我国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整体上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对产业转型
高校利用自身独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将山西优秀家规家训与“扶志扶智”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扶志扶智”思想宣传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家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高校对定点精准扶贫村宣传“扶志扶智”思想的工作实践中,要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用村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在农村开展家风建设运动。良好家风建设运动的开展,有利于建立高校对定点精准扶贫村进行思想宣传的长效工作机制,有利于“扶志扶智”思想深入人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及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创新创业继续教育的主体不仅是高校,还需要有社会的参与。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保证,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现实需要,还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客观所需。校社联动背景下做好高校创新创业继续教育的体系建构和实现路径探索,需要从切实可行的平台建设、机制建设和保障建设等方面努力,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设立导师制、成立“创友会”等方式来探究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
研究结合贸易公司白酒销售实例,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营销人员的话语进行分析,探讨言语交际中“明示-推理”的过程及语境构建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关联理论的应用解析
以胡献雅美术创作风格形成为研究对象,从风格与人格的角度解读其美术创作,总结了“得失俱忘”是对其人生经历的体悟,“笔意雄”则是其坎坷人生的艺术呈现.“得失俱忘”是其社
随着中国教育素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保持强劲的持久力,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面临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为此,从学分银行制度内涵和要素出发,采用从理念基础到实践应用的探索规律,分析国内外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现状,提出构建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念为学分银行持续发展的支撑基础,以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组织体系为学分银行内部运行的重要保障,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市场供需为学分银行的核心效益的建设路径,旨在为探索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持续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发展提供思路。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风雨,在这艰难前行的百年岁月中,我们党收获了胜利的喜悦,也经历过失败的落寞,但是每一次的挫折并没有打败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打败伟大的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逐渐走向强起来的道路,每一次的奋发崛起都给全部中国人民带来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进步,国民心态在这百年风雨中也经历了不少的起起伏伏,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国民社会心态也不断调整。本文将试图探索中国国民心态的变化和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轨迹共通性,尝试分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每一次前进对国民心
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教育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和国家一直不断规范和提高对这支队伍的培养要求.高校作为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的主体,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生党员发
发挥“双创”优势是新时代为高校党建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高校党建进行品牌化建构又是实现新要求的创新举措。在高校党建品牌的体系化建构中,“高校”与“党建”使其面临着明显区别于商品品牌化的主体与客体双重特殊性。在具体的体系化建构中,要发挥人的作用,也即体现党员师生的先锋作用、创新精神与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高校党建品牌的创建要基于高校优秀文化传承打造文化内涵,党建品牌的提升要强化组织建设和党建品牌宣传。
精准资助是提高资助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微资助是打通精准资助“最后一公里”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微资助的项目申请、资助双方互动、资助项目管理过程等都渗透着人性化的关注与支持,彰显了民族高校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践行了资助育人的工作价值。微资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开展微资助,进行微宣传,传递正能量,倡导微公益,强化感恩回馈,加强资助育人队伍建设,构建民族高校微资助理论,创新微时代民族高校的精准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