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成为课堂教学理念的主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这一教学理念成为新课程研究的重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表现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式接受知识的位置,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机会较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是得不到体现。下面结合我校的一节数学科组公开课的教学流程,谈谈如何在课堂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课例分析:(等比数列的第一课时)
1、(上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口头回顾先前所学的知识——等差数列的内容
(教师讲,学生坐着无所事事)
——建议:可以提问学生或练习形式来解决这一环节
2、(新课引入)教师通过投影出三个例(教材中的例)分析出三个数列,然后要求学生观察这三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解析等比数列的定义中的条件,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等比数列定义的理解。
(学生坐着在听讲,过程中有个别提问)(这是常规的做法)
——建议:可以考虑不用课本的例,用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例。检查学生是否对等比数列的定义真正理解由学生自己去举例,对定义中的条件可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可省去不必要的讲授。
3、(新课讲授:等比中项)直接给出课本对等比中项的说法,然后解析一轮,为什么要求等比中项的前后二个项必须同号,接着做练习。
(学生在聽讲,做练习时集体回答)
(这是常规的做法,这种做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会较沉闷)
——建议:可通过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作为入手,通过设置练习,让学生理解在等比数列中,有等比中项这个结论。同时再通求等比中项的练习,导出为什么等比中项中的前后二项的符号必须同号。这是一种发现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课堂气氛也不会沉闷。
4、(新课讲授: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投影给出用累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在边上设置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设计合理,有比较,同时也有启发)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去思考,个别同学已经能推导出结果了。(过了一会)教师在黑板上,直接演示了整个推导的过程。(使得前面所做的准备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在听教师讲解推导的过程也没了激情——因为学生已经知道结果了,课堂的气氛即时沉下去了)
——建议:有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也给出了问题,可大胆让学生去自主推导,可以通过让学生上讲台,替代教师讲出其整个推导的过程和解析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活跃起来,教师也不用讲那么多,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出来。
5、例题1处理:教师把例题投影出来,先让学生思考了一会,再解析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并点出注意的地方。(常规做法)然后再结合解题的过程找出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直接写出结论(学生坐着,就看着老师的动作,记下老师所讲的结论,再无别的事可做了,也不知道这个结论有什么用)
——建议:教师已经对教材做了灵活的处理,并没按教材例题的次序讲授,做法很好,要肯定。不过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能只靠课本的例,课本的例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已经做到了,但要想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发展,引导学生对问题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通过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可以一题多解。而在不同的解法中间,也可以得出要想讲的结论,接着可设计相应的练习,来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应用。
6、(例2、例3的处理)教师投影出题目,与学生一起把问题解决,对重点、难点作解析(常规做法)然后给出一道形成性练习,点评,小结,完成一节课的教学。
(最后阶段学生是完全处于被动式去接受知识,学生已经没了学习的激情;练习也相对简单,学生思维没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因为时间的问题,最后也只能草草收场)
——建议:最后阶段其实是整个课堂的关键,例2、例3是对通项公式的简单套用,教师不必二道例一起上。可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抓住关键的量,分析后让学生看课本完成。重要的是对例题所包含的知识、方法的应用,要筛选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可设置一组四道题目从基础开始,逐步加深的练习,有高考题在其中,效果会更好。通过让学生练,从而收巩固、加深、提高的效果。
二、点评与建议
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从研究教材到教材处理,到教学流程设计,然后到实施课堂教学,最后到教学反思,都应体现我们的教学理念。我们相信当一位教师接受承担公开课的任务时,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把这一节课上到最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结合上述的课堂教学给出个人点评如下:
1、教师准备较充分,体现对教材的处理,不拘泥于课本,突出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2、课堂容量大。能落实教学常规,在例题的处理中,起到很好的解题示范作用。
3、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教学环节过渡畅顺,能突出重点、难点。
纵观这一节课,我们不能感受出其更多的是传统式的课堂教学。对于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一节合格课,若用新课改后的标准来检验,感觉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根据本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注意,不要容量过大。要不然,学生消化不了,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对每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3、师生互动是活跃课堂的关键。师生互动不只是表现在集体提问——集体回答,个别提问——个别回答上,而更多会表现在教师的言行和学生的反应上。这节课师生互动只表现在表面上,没到实处。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较少,包括老师的语言、眼神、情感都未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4、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是新授课,但问题设置都简单化,学生就没了求知欲,都认为很容易掌握,练习也很容易做,就没耐心再听老师的讲解,课堂就会变成枯燥无味了。所以在筛选练习的时候要注重层次性,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各取所需,各自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5、要渗透全程备考的意识。高考成绩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表现。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高考的意识,通过对高考题的训练,让学生时刻面对高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思考
新课程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课堂教学要忠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课前的准备,也就是说备课环节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灵活处理教材的内容,不要受限于教材所编排的内容和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要讲授的知识内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探讨、独立思考。变“教”学为“导”学,让学生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
2、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以为人本,也就是说要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课堂教学要围绕这个主体对象而展开。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定要思考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教师要从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可通过个别提问、投影学生练习过程、学生堂上直接板书、学生代替教师解析等形式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保守性,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遵循认知规律,注重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每个人对一个新事物的认知都要有一个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也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从而掌握和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认知的渐进性原则,逐步深入、层次加深,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教师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要学会应用分组模式,分组问题、分组思考、分组练习等的形式来体现分层教学,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教无定法,教学的过程要因应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措施的落实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们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顺应时代潮流,从我做起,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一、课例分析:(等比数列的第一课时)
1、(上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口头回顾先前所学的知识——等差数列的内容
(教师讲,学生坐着无所事事)
——建议:可以提问学生或练习形式来解决这一环节
2、(新课引入)教师通过投影出三个例(教材中的例)分析出三个数列,然后要求学生观察这三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解析等比数列的定义中的条件,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等比数列定义的理解。
(学生坐着在听讲,过程中有个别提问)(这是常规的做法)
——建议:可以考虑不用课本的例,用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例。检查学生是否对等比数列的定义真正理解由学生自己去举例,对定义中的条件可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可省去不必要的讲授。
3、(新课讲授:等比中项)直接给出课本对等比中项的说法,然后解析一轮,为什么要求等比中项的前后二个项必须同号,接着做练习。
(学生在聽讲,做练习时集体回答)
(这是常规的做法,这种做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会较沉闷)
——建议:可通过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作为入手,通过设置练习,让学生理解在等比数列中,有等比中项这个结论。同时再通求等比中项的练习,导出为什么等比中项中的前后二项的符号必须同号。这是一种发现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课堂气氛也不会沉闷。
4、(新课讲授: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投影给出用累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在边上设置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设计合理,有比较,同时也有启发)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去思考,个别同学已经能推导出结果了。(过了一会)教师在黑板上,直接演示了整个推导的过程。(使得前面所做的准备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在听教师讲解推导的过程也没了激情——因为学生已经知道结果了,课堂的气氛即时沉下去了)
——建议:有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也给出了问题,可大胆让学生去自主推导,可以通过让学生上讲台,替代教师讲出其整个推导的过程和解析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活跃起来,教师也不用讲那么多,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出来。
5、例题1处理:教师把例题投影出来,先让学生思考了一会,再解析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并点出注意的地方。(常规做法)然后再结合解题的过程找出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直接写出结论(学生坐着,就看着老师的动作,记下老师所讲的结论,再无别的事可做了,也不知道这个结论有什么用)
——建议:教师已经对教材做了灵活的处理,并没按教材例题的次序讲授,做法很好,要肯定。不过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能只靠课本的例,课本的例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已经做到了,但要想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发展,引导学生对问题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通过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可以一题多解。而在不同的解法中间,也可以得出要想讲的结论,接着可设计相应的练习,来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应用。
6、(例2、例3的处理)教师投影出题目,与学生一起把问题解决,对重点、难点作解析(常规做法)然后给出一道形成性练习,点评,小结,完成一节课的教学。
(最后阶段学生是完全处于被动式去接受知识,学生已经没了学习的激情;练习也相对简单,学生思维没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因为时间的问题,最后也只能草草收场)
——建议:最后阶段其实是整个课堂的关键,例2、例3是对通项公式的简单套用,教师不必二道例一起上。可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抓住关键的量,分析后让学生看课本完成。重要的是对例题所包含的知识、方法的应用,要筛选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可设置一组四道题目从基础开始,逐步加深的练习,有高考题在其中,效果会更好。通过让学生练,从而收巩固、加深、提高的效果。
二、点评与建议
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从研究教材到教材处理,到教学流程设计,然后到实施课堂教学,最后到教学反思,都应体现我们的教学理念。我们相信当一位教师接受承担公开课的任务时,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把这一节课上到最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结合上述的课堂教学给出个人点评如下:
1、教师准备较充分,体现对教材的处理,不拘泥于课本,突出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2、课堂容量大。能落实教学常规,在例题的处理中,起到很好的解题示范作用。
3、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教学环节过渡畅顺,能突出重点、难点。
纵观这一节课,我们不能感受出其更多的是传统式的课堂教学。对于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一节合格课,若用新课改后的标准来检验,感觉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根据本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注意,不要容量过大。要不然,学生消化不了,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对每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3、师生互动是活跃课堂的关键。师生互动不只是表现在集体提问——集体回答,个别提问——个别回答上,而更多会表现在教师的言行和学生的反应上。这节课师生互动只表现在表面上,没到实处。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较少,包括老师的语言、眼神、情感都未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4、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是新授课,但问题设置都简单化,学生就没了求知欲,都认为很容易掌握,练习也很容易做,就没耐心再听老师的讲解,课堂就会变成枯燥无味了。所以在筛选练习的时候要注重层次性,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各取所需,各自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5、要渗透全程备考的意识。高考成绩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表现。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渗透高考的意识,通过对高考题的训练,让学生时刻面对高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思考
新课程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课堂教学要忠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课前的准备,也就是说备课环节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灵活处理教材的内容,不要受限于教材所编排的内容和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要讲授的知识内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探讨、独立思考。变“教”学为“导”学,让学生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
2、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以为人本,也就是说要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课堂教学要围绕这个主体对象而展开。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定要思考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教师要从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学习。可通过个别提问、投影学生练习过程、学生堂上直接板书、学生代替教师解析等形式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保守性,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遵循认知规律,注重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每个人对一个新事物的认知都要有一个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也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从而掌握和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认知的渐进性原则,逐步深入、层次加深,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教师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要学会应用分组模式,分组问题、分组思考、分组练习等的形式来体现分层教学,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教无定法,教学的过程要因应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措施的落实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们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顺应时代潮流,从我做起,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