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
(二)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三)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改革传统的
教学模式
(一)建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我们应该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建立专为学生准备的创新实验中心,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的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中,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也可结合学校和社会需要,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刺激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如学术报告,科技成果会等等,使校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的氛围。
(二)聘请产业教授指导产学研合作。
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创新实践互补渠道。聘请各界名流、学者来校讲学,开启学生心灵创造性的欲望,接触社会名流,点燃学生对未来的希望之火。我院通过共推互聘活动,聘请产业教授指导产学研合作,经常派遣教师出外访学或深造,增长教师的知识才干。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的知识会融会贯通。给学生和老师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互补的渠道,展开了遨游的翅膀。
(三)改革课程体系。
以品牌、特色专业为依托,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以精品课程为载体,积极探索与品牌特色专业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优化,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群),编写一批体现最新科技发展水平和学科特色的专业教材。
三、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
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利用基地,带领学生现场学习、现场研究,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场所。我院依托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科研项目组和共推互聘科研助理团队,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研发,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对学生实施项目化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从组织领导、师资建设、理论研究、课堂教育、团队孵化等六个方面推进创业教育。形成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实践。
完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管理机制以及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机制,不断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类竞赛、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下属物联网技术学院2011年招生114名新生,全体新生均加入了学校科技创新学生社团,我院改革传统意义上的社团概念,将教学、科研、竞赛等融会贯通,定期进行社团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前景、就业背景和形势,从而在大学一年级就确定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创新技能
(一)加大参与科技竞赛的激励力度。
高度重视参赛作品的选拔与培育,专业教师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一位老师指导2位学生,将工作做深做精细化,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级及全国大赛,获奖学生在评奖评优、综合素养加分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二)系统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
坚持“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按照“大一重在调查实践,大二重在专业认知,大三重在就业创业实践”的要求,科学指导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社会实践。鼓励广大同学深入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探索求解。将社会实践纳入素质拓展学分进行统一考核。
(三)打造科技文化品牌活动。
开展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网络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论坛、学术大讲堂、科普周末、百科知识竞赛、科技放映厅等系列科技文化活动,浓厚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我院在“科技引领”下积极打造科技文化品牌,科研带动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项目的研发,从而积累项目化教学的经验,从而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五、推进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实训
(一)扩大校内实验室开放度。
开设相关创新课程和实验,平时为全校学生提供实验、认知实习、基础工程训练等创新型实训。发挥各专业实验室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用,鼓励学生开展应用型的学习与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成为集科研创新与实践创业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孵化器。基地提供各种创新创业的指导与咨询,创建网络创新实验室,孵化校内创新型创业团队。
我院积极改革传统教学,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和科研助理团队等,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编辑郑云东)
(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
(二)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三)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改革传统的
教学模式
(一)建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我们应该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建立专为学生准备的创新实验中心,给学生充分的实验机会,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的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中,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也可结合学校和社会需要,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刺激和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如学术报告,科技成果会等等,使校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的氛围。
(二)聘请产业教授指导产学研合作。
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创新实践互补渠道。聘请各界名流、学者来校讲学,开启学生心灵创造性的欲望,接触社会名流,点燃学生对未来的希望之火。我院通过共推互聘活动,聘请产业教授指导产学研合作,经常派遣教师出外访学或深造,增长教师的知识才干。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的知识会融会贯通。给学生和老师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互补的渠道,展开了遨游的翅膀。
(三)改革课程体系。
以品牌、特色专业为依托,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以精品课程为载体,积极探索与品牌特色专业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优化,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群),编写一批体现最新科技发展水平和学科特色的专业教材。
三、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
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利用基地,带领学生现场学习、现场研究,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场所。我院依托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科研项目组和共推互聘科研助理团队,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研发,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对学生实施项目化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从组织领导、师资建设、理论研究、课堂教育、团队孵化等六个方面推进创业教育。形成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实践。
完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管理机制以及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机制,不断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类竞赛、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下属物联网技术学院2011年招生114名新生,全体新生均加入了学校科技创新学生社团,我院改革传统意义上的社团概念,将教学、科研、竞赛等融会贯通,定期进行社团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前景、就业背景和形势,从而在大学一年级就确定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创新技能
(一)加大参与科技竞赛的激励力度。
高度重视参赛作品的选拔与培育,专业教师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一位老师指导2位学生,将工作做深做精细化,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级及全国大赛,获奖学生在评奖评优、综合素养加分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二)系统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
坚持“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按照“大一重在调查实践,大二重在专业认知,大三重在就业创业实践”的要求,科学指导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社会实践。鼓励广大同学深入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探索求解。将社会实践纳入素质拓展学分进行统一考核。
(三)打造科技文化品牌活动。
开展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网络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论坛、学术大讲堂、科普周末、百科知识竞赛、科技放映厅等系列科技文化活动,浓厚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我院在“科技引领”下积极打造科技文化品牌,科研带动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项目的研发,从而积累项目化教学的经验,从而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五、推进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实训
(一)扩大校内实验室开放度。
开设相关创新课程和实验,平时为全校学生提供实验、认知实习、基础工程训练等创新型实训。发挥各专业实验室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用,鼓励学生开展应用型的学习与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成为集科研创新与实践创业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孵化器。基地提供各种创新创业的指导与咨询,创建网络创新实验室,孵化校内创新型创业团队。
我院积极改革传统教学,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和科研助理团队等,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