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采取说教的形式效果往往不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渗透有点,润物无声
  
  在德育渗透中,教师要找好切入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里的“育人点”就是在课堂上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最佳“融合点”。这里的“融合点”就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点”。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找准“渗透点”,让德育直“渗”人心。德育的“渗透点”,或附着于课题中,或附着于课文的重点词、句、段中,但均属虽“隐性”却又“明显”的“渗透点”。只要教师用心钻研教材,是不难发现的。有时这些点融于知识之中,是彻头彻尾的“隐”而不见,教师要“潜心”地钻研教材,才能探寻到这些渗透点。
  
  渗透有时,事半功倍
  
  “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有了德育“渗透”意识并以此为指向,成功地挖掘到“渗透点”还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研究“渗透点”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进程中随机渗透。只有抓住渗透的最佳时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要动情,要晓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路。不能因为渗透而“冲击”教学;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敷衍了事,或“时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产生1 1小于2的负效应。教师的教学本领、艺术在于如何依据“文路”(教材)顺应“学路”(学生)设计“教路”(教学),匠心独运地创设出“点”(渗透点),“时”(渗透时机)的最佳结合时机,产生1 1大于2的正效应。可见,把握好渗透的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德育渗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渗透有度,恰到好处
  
  在课堂德育的“渗透点”与最佳“渗透时机”的结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知识教学与德育两不误,还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具有特殊性。因为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又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了道德说教课。这就要求教学中不偏向任何一方,而应抑扬有节,调度有方。教师要把握好渗透“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的确是至关重要的,是大有学问的。选准“渗透点”是渗透的“重点”,把握好渗透“时机”是渗透的“难点”,掌握好渗透的尺度是渗透的“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学生制宜,因教材施教,寓教于情,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才能发挥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的作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安达市羊草镇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姬乃甫,男,汉族,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书法家,新华社高级编辑,陕西省米脂县姬家石沟村人。1964年本科毕业后到新华社国内部工作,曾任国内部副主任,同时兼任《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副社长。1995年出任《新华每日电讯》报党组书记、总编辑,现兼任首都新闻工作者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    你想在一夜之间就能把你的人品学问和工作能力提高到貌似高尚、无所不知、无
本文基于“负债一通缩”理论建立了一个带有内生性信贷约束的DSGE模型,将资产价格纳入信贷约束的传导机制中。本文重点分析了国内信贷规模、资产价格与投资水平之间的相互作
把记忆拉回到2008年8月,为了清华大学降低60分录取文学特长生蒋方舟的事,舆论也曾有过现在北京大学遭遇的千夫责难的情况。其实“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推出,39所重点中学入选,与蒋方舟进清华如出一辙,引来旁观者或切身利益相关者最大问责就是:“你凭什么保证公平?”不过我更想问的一个问题却是:“与校长推荐制相比,高考分数录取制又凭什么保证公平呢?”  高考,1分之差,千军万马。原谅我在这里对报考人群做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就是教师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封闭性与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性,在教学中让音乐走进生活,让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音乐知识带入生活中,以点缀、表现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将生活中美好的素材由音乐形式展示出来。同时,要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打破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予其自由表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