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上海情缘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彬也刚从大马路回来,在先施公司买了一件葱绿色的女旗袍料,是预备他爱人做夹袍的。又为自己买了几本稿纸和笔头,是预备要在这年春季做一点惊人的成绩,他是永远不断的有着颇大的野心,要给点证明给那些可怜的,常常为广告所蒙混的读者,和再给那些时下的二三流滥竽作家以羞辱……
  他是一个还为一部分少年读者所爱戴的颇有一点名望的作家。在文字上,是很显现了一些聪明,也大致为人称许的。不过在一部分,站在另一种立场上的批评家们,却不免有所苛求,而常常非议到他作品上的内容的空虚,和社会观念之缺乏是事实。他因此不时有着说不出理由的苦闷,也从不愿向人说,即使是他爱人,也并不知道这精神的秘密。
  爱人是一个年轻活泼的女人,因为对于他的作品有着极端的爱好,和同时对于他的历史,又极端的同情,所以在一年前便同居在一块了……
  他们住在静安寺路一个很干净,安静的弄里,是一个两层楼的单间。他们有一个卧房和一个客厅,还有一个小小的书房,他们用了一个女仆,自己烧饭,可以吃得比较好。不怕还有许多读者,还为他的文字所欺,同情着他的穷愁,实在他不特生活得很好,还常常去看电影,吃冰果子,买很贵的糖,而且有时更浪费地花掉。
  这段文字截选自丁玲小说 《1930年春在上海》。细读之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很明显,作者将个人生活经历、对上海的城市印象,都融于细腻的文字之中,化作小说主人公的人生故事。众所周知,丁玲早年活跃于黄浦江畔,与上海结下过一段特殊的缘……

入读平民女校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妇女干部去卷烟厂、纺织厂开展工作,所以陈独秀、李达便商量在沪筹建一所女校,以“养成妇运人才,开展妇运工作”。不久,李达寓所后面的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A(今老成都北路7弄42号至44号) 恰好要出租,他就租下这幢两楼两底的旧式石库门房屋,以作校舍。1921年12月,上海 《民国日报》 和 《妇女声》半月刊登载平民女校招生广告,申明“本校是我们女子自己创办的学校,专在造就一班有觉悟而无力求学的女子,使其得谋生工具,养成自立精神”;在 《妇女声》 半月刊发表的文章中,陈独秀“希望新成立的平民女学校作一个风雨晦冥中的晨鸡”,李达则赞扬它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正就读于湖南岳云中学的丁玲,虽仅差半年即可毕业,但她得到消息便毫不犹豫地赴沪入学。
  1922年2月,平民女校正式开学,它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主办,开设多种课程,尤其重视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分析时事政治。校务主任先后由李达、蔡和森担任,并由他们各自的夫人王会悟、向警予协助处理各种事务;陈独秀、陈望道、邵力子、高语罕、沈雁冰、沈泽民、张秋人等都义务兼课。那时,丁玲是位18岁的姑娘,使用的名字为蒋冰之,她虽初次来申城,但在班里挺活跃,而且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平民女校实行半工半读,在刘明义的 《王会悟回忆平民女校及早期妇女运动等情况的记录》(1959年6月) 中,王会悟如此叙述:“学生三十多人,是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为了生活我们组织了四个工作组,有四个工作组长。有的领导缝纫、有的领导作袜、有的领导洗衣”。对于学生的情况,《丁玲自叙》 提及:“学校有初级、高级两班,初级班一二十人,高级班六人 (另有两人,染有无政府主义思潮,开学不久便离校了),共二三十人,我在高级班”,“低级班学生住校,我们高级班六个人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客堂楼上”;“学校除上课外,还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搞些社会活动”。
  平民女校开设有语文、数学、英文、物理、化学、经济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课程;但更重视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分析时事政治,张太雷、刘少奇等都为学员作过报告。平民女校常组织学员向社会进行演讲,声援工人运动。丁玲在晚年还清晰记得:“那年马克思生日,开纪念会……工人闹罢工,我们到马路上去捐钱,跑到浦东纱厂去讲演,劝工人坚持罢工。我的湖南口音女工们听不懂,张秋人给翻译。”由此可见,平民女校对丁玲早期的思想转变有很大促进,她是在这里接受“革命启蒙”的。
  同时,平民女校语文教材多为进步报刊所载的文学名作、译文和评论;语文教员陈望道敢于改革,采用与一般国粹先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倡导作文首先重见义,其次重文字,这些对丁玲以后从事文学创作不无帮助,因而从某种角度来说她也是在这里获得“文学启蒙”的。
  1922年底,由于经费极困难,平民女校停止活动。丁玲先去南京,接着又进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合作的上海大学。平民女校虽存在时间比较短暂,但学生中后来出现了不少优秀人才,除了著名作家丁玲,还有参加长征的红军女战士钱希均、著名教育家王一知等。几十年后,丁玲仍深切怀念它,并感叹:“学校未能坚持下去,是很可惜的。”

合办红黑出版处


  1924年夏,丁玲在北京与胡也频相识。那时,丁玲正为心爱的弟弟夭折而痛苦万分。胡也频为了安慰她,送上一束玫瑰,并附字条:“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由于生活窘迫,丁玲返回湖南老家。胡也频闻讯,也向朋友借钱赴湘,当他风尘仆仆出现在丁玲面前,她被深深感動了,爱情之门终于开启。数月后,丁玲与胡也频结婚。
  1928年下半年,丁玲和胡也频来到上海。经过潘汉年的介绍,两人开始从事进步文化工作。翌年初,他们与沈从文一起租用上海萨坡赛路204号 (今淡水路280号),创办红黑出版处;胡也频主编 《红黑》 月刊,丁玲协助沈从文主编《人间》 月刊,并一起出版“红黑丛书”和“二零四号丛书”。《丁玲谈早年生活二三事》 提及:“1928年夏天我和胡也频从杭州到上海,沈从文就讲是否办一个刊物。那时候我们住在萨坡赛路 (今淡水路)196号,沈从文住在附近,常来我们家。这时,正好胡也频的父亲来上海,带了一千元钱来,是一笔卖房子钱,想投资入股到一家叫‘小有天’的福建菜馆。胡也频便和他父亲商量,借这一千元钱开书店,讲明三分利息,他父亲同意了。于是,胡也频、沈从文和我就用这笔钱办刊物,取名 《红黑》。”沈从文的 《记胡也频》 也谈到:“那里人间书店请我们编辑一个月刊,我们恰恰又借到了一笔钱,想自己办一个出版处,为了一切的方便,我们就合赁了萨坡赛路的二百零四号房子,搬了家,《人间》 月刊由我们三人产生了,《红黑》 月刊也由我们产生了,在名为‘新房子’的住处,我们生活忽然完全就变了。”   最初,他们欲将主编的刊物定名为 《红黑创作》,由于不想仅限于创作,便改为 《红黑》,而“红黑”是借用了湘西土话的含义。在创刊号上,胡也频对此特地作了说明:“红黑两个字是可以象征光明与黑暗,或激烈与悲哀,或血与铁,现代那勃兴的民族就利用这两种颜色去表现他们的思想—— 这红与黑,的确是恰恰适当于动摇时代之中的人性的活动,并且也正合宜于文艺上的标题,但我们不敢窃用更不敢掠美,因为我们自信并没有这样的魄力。正因为我们不图自夸,不敢狂妄,所以我们取用红黑为本刊的名称,只是根据于湖南湘西的一句土话。例如‘红黑要吃饭的!’这一句土话中的红黑,便是‘横直’的意思……”1929年1月,《红黑》 月刊和 《人间》 月刊的创刊号相继出版,三个人到上海各书店察看刊物销售情况,《红黑》月刊第一期就卖出近千册,这个数字在那时是很可观的了。他们看见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读者青睐,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与此同时,丁玲编选的 《也频诗选》 也作为红黑出版处的第一本书推出。
  施蛰存的 《滇云浦雨话从文》 回忆:“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在法租界萨坡赛路 (今淡水路)租住了两间房子……他们在计划办一个文艺刊物 《红与黑》。我和刘呐鸥、戴望舒住在北四川路,办第一线书店,后改名水沫书店。彼此相去很远,虽然认识了,却很少见面的机会。丁玲和胡也频比较多的到虹口来,因为也频有一部稿子交水沫书店出版。他们俩来的时候,从文都在屋里写文章,编刊物,管家。他们三人中,丁玲最善交际,有说有笑的,也频只是偶然说几句,帮衬丁玲。从文是一个温文尔雅到有些羞怯的青年,只是眯着眼对你笑,不多说话,也不喜欢一个人,或和朋友一起,出去逛马路散步。”
  丁玲、胡也频、沈从文都挤时间写了不少作品,除在 《红黑》 月刊和 《人间》 月刊发表,还以“红黑丛书”和“二零四号丛书”名义出版了7种小说单行本。由于许多书刊批发给一些书店,钱却迟迟收不回来,红黑出版处勉强支撑了大半年就不得不歇业,《红黑》 月刊共出版8期,《人间》 月刊约出版4期。不久,为了偿还近千银元的债务,沈从文到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胡也频到济南的一所高中教书;丁玲在申城逗留一段时间,也去了山东。

主编 《北斗》 月刊


  1930年5月,丁玲和胡也频返回申城,一起参加了“左联”。那时,他们住在上海昆山路昆山花园7号,这是一幢红砖洋房,四楼最西侧的那个房间就是两人的寓所。
  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在上海租界内的东方旅社出席党的秘密会议,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当晚,丁玲一直苦等着,却始终未见丈夫胡也频回家,她后来写的 《一个真实人的一生—— 记胡也频》 说:“天黑了,屋外开始刮起风来了。房子里的电灯亮了,可是却沉寂得像死了人似的……房子里仍没有也频的影子,孩子乖乖地睡着,他什么也不知道啊!啊!我的孩子!”丁玲得到胡也频被捕的确切消息后,反而冷静下来,她揣着郑振铎和陈望道的亲笔信到南京向邵力子请求援助。沈从文还设法找了陈立夫,对方表示:如胡也频答应出来后住在南京,或许可想想办法。丁玲马上答复:“这是办不到的,也频也绝不会同意。他宁肯坐牢,死,也不会在条件底下得到自由。我也不愿意他这样做。”2月7日晚,左翼青年作家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等24人被秘密杀害于国民党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后院。
  胡也频牺牲后,丁玲擦干眼泪,在血雨腥风中继续坚守文艺阵地。随即,党组织要求她筹办和主编“左联”新的机关刊物。她接受任务后,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6月23日,她给沈从文写了一封长信,其中说:“现在有个新的小书店,请我替他们编一个杂志”,“这刊物全为我一个负责,我不许它受任何方面牵制,但朋友的意见我当极力采纳。希望你好好地帮我的忙,具体的替我计划,替我写稿,拉稿,通稿”,“我现在把我的计划告诉你:杂志为月刊,名还未定,(你替我想想看!) 每期约八万字左右,专重创作和新书介绍,最好能常常有点有‘趣味’而无‘下流气味’的小文章”,“八月若赶不及出创刊号,则九月也好。第一期或出一特大号,这样一定要有几篇长的好的大创作。我自己愿来一篇。你顶好也来一篇。你再好好地做一篇批评;单论一部书或一个人;这书这人都要有影响的才好。第一期,一定希望冰心或其他一人有文章登载。你最好快点替我进行,过几天便可登一预告”。沈从文收到信后,对丁玲有了充实的生活感到高兴,他四处为她约稿,在北京找到冰心、林徽因、徐志摩、陈衡哲,还给凌叔华写信。
  经过紧张的筹备,《北斗》 创刊号于同年9月20日在沪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份大型文艺杂志,16开本,每月出版一期,由上海湖风书局发行。该刊辟有小说、戏剧、诗、杂感、世界名著选译、小品、通讯等栏目,并注重培养文艺新人,积极开展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进行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丁玲在创刊号 《编后记》 中说:“现在第一期是出版了。使我高兴的,就是各方面拉稿,不算困难,都愿意为这刊物写了一些稿來。我自己觉得这里当年的 《文摘》 杂志是很有几篇可看的东西。至于关于每篇的内容,我想不必详细的介绍了。不过这期创作小说我认为少了一点,因为我的朋友沈从文先生答应的稿子,寄来得太迟了一点,不能等他便付印了。不过第二期一定可设法再弄丰富一点。现在可以预告的是还有冰心女士的诗,叶圣陶先生、沈从文先生的小说”;“现在可以读的杂志太少了,我自己就感到这方面缺少的难过,所以我立志要来弄出一个不会使读者过分上当的东西”。
  丁玲主编 《北斗》 月刊期间,得到鲁迅、瞿秋白等的热忱支持。鲁迅的 《写于深夜里》 提及:“1931年—— 我忘记月份了—— 创刊不久便被禁止的杂志 《北斗》 第一本上,有一幅木刻画,是一个母亲,悲哀地闭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去……这幅木刻是我寄去的,算是柔石遇害的纪念。”除了推荐版画,鲁迅还以笔名在 《北斗》 月刊发表10多篇杂文和译文,其中最为著称的是 《我们不再受骗了》 和 《答 〈北斗〉 杂志社问》。瞿秋白则用笔名为 《北斗》 撰写杂文 《乱弹》,从第一期起连载。此外,主要作者还有周扬、田汉、夏衍、郑振铎、沈雁冰、冯雪峰、钱杏邨、张天翼等。   由于 《北斗》 富有时代气息,因而该刊第三期的启事中告诉大家:“发行未久,已被国内外读者所称许,公认为1931年我国文坛唯一的好刊物。”然而,由于遭国民党当局查禁,该刊仅出版了8期7册(第二卷第三、四期为合刊)。
  1932年3月,丁玲终于实现夙愿,像胡也频一样成为中共党员,后来又担任“左联” 党团书记。1933年5月14日,丁玲遭国民党当局秘密绑架,并被幽禁。5月24日,上海 《大美晚报》 率先登载关于丁玲“失踪”的报道,一时间震动全市,人们很担心:“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一幕,难道又要重演?为此,上海文化界发起一场影响极大的营救活动,蔡元培、杨杏佛、胡愈之、叶圣陶、郁达夫、沈从文等30多位文化名人联名致电南京政府,要求释放丁玲等。1936年9月,丁玲获得自由,中旬乘火车抵沪,冯雪峰派交通员到站接应。丁玲决定前往陕北,在启程前冯雪峰向她转交宋庆龄赠送的旅资。

接受申城媒体访谈


  1936年春,上海 《字林西报》 出现过这样的话:“红军经过了半个中国的远征,这是一部伟大史诗。”这份影响很大的英文报纸在惊叹红军英勇善战的同时,却又说:“只有报道长征的书被写出以后,它才有价值。”不久,美国记者斯诺到上海拜见宋庆龄,表示想赴陕北采访;经过宋庆龄亲自安排,在化名“王牧师”的董健吾 (中共党员,公开身份是牧师) 帮助下,仅隔数月斯诺就秘密抵达陕北。毛泽东认为这是向外界宣传红军的好机会,所以在同年8月5日他与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名致函参加过长征的同志:“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在此号召下,大家纷纷开始撰写回忆录。截至同年10月底,征集到了大量稿件,其中有董必武的 《出发前》、杨成武的 《突破天险的腊子口》、耿飙的 《由临武至道州》、陆定一的 《老山界》、萧华的 《南渡乌江》、李一氓的 《从金沙江到大渡河》、黄镇的 《长征中的红五军团》、童小鹏的 《残酷的轰炸》 等200多篇稿件。经过编辑加工,于翌年2月选定百余篇、30多万字装订成册,抄写20份,书名定为 《二万五千里》。随后,中共中央曾将一部 《二万五千里》 的誊清稿本 (分成上、中、下3册,用线装订,绿色马兰纸作护封)送到申城,准备予以出版,但由于抗战全面爆发和国共合作等原因,这个计划被搁置(那部誊清稿本最终归上海鲁迅纪念馆保管),直到1942年11月才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根据另一部誊清稿本付梓,并将书名改为 《红军长征记》。
  那么,《二万五千里》 到底是谁编辑的呢?1937年夏,复旦大学文摘社出版的 《文摘》 卢沟桥浴血抗战特辑 (《文摘》 杂志第二卷第二期)曾发表记者任天马在陕北采写的 《集体创作与丁玲》,最早公开披露了这部长征回忆录的编辑情况:“起初由参加长征的人自由用片断的文字叙述长征中的史实,在几千篇短文中选出几百篇较佳的作品。由这几百篇作品加以淘汰只剩下百余篇佳作,再按历史的次序排列起来乃集合成了一部长篇巨著。这长篇巨著,经过丁玲、成仿吾等人加以剪裁后,始成为现在正式的初稿。”文中提及,丁玲在谈她近期生活时说:“在这里可以比在外面更自由些,更有趣些,沒有什么拘束。也许正是因为这里一切都不受拘束,集体创作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乃得写就了它的初稿。”文中还谈到:“在丁玲的桌上也放着那样宽约一尺,长约一尺半,厚约二寸的一份……这稿子外面包着绿纸的封面,里面是用毛笔横行抄写的。在每行文字之间和上下空余的白纸上,已让丁玲细细的写上无数极小极小的字。据说,在另外的二十三本上,也同样的改得糊涂满纸了。”文中还记述:“‘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呢?’我在到延安的第二天问丁玲。‘今年秋天可以完成,现在大家都在加倍努力。’‘将来怎样发行呢?’‘能在外面发行更好,有困难呢,我们自己来印。这部东西自然有它的历史价值。无论如何,它一定会流传到全世界去的……’”原来,丁玲于1937年2月从上海来到陕北,很快便与成仿吾等一起负责编辑 《二万五千里》。
  当年,延安文艺界为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其中有个节目是根据高尔基的小说 《母亲》 改编的话剧,台上那演巴威尔的陈明引起了丁玲的注意:他浓眉大眼,英俊潇洒。丁玲在陈明身上仿佛看见了胡也频的影子,想起了在上海的战斗生活,后来他们成为伉俪,其爱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丁玲在陕北担任过中国文艺协会主任(简称“苏区文协”),并曾主编 《红色中华》“红中副刊”和 《解放日报》 文艺副刊。
  由于受条件限制,延安版 《红军长征记》 印数比较少,而且纸张粗糙、装订简陋不易保存,加之战争年代的动荡等原因,流传下来不多。前些年,上海鲁迅纪念馆保管的 《二万五千里》 誊清稿本被影印出版,它既清晰展示了稿本的原貌,也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丁玲生命中的一段宝贵时光,能与这部反映长征的“英雄史诗”联系在一起,是很让她引以为豪的。
  (选自《档案春秋》2018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 高效課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教师协调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各因素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高效课堂紧凑而充实,学生思维活跃、体验丰富。所以,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教学设计中的不懈追求。对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影响高效课堂构建的因素展开了论述,并总结了几点经验和措施。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构建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在2018年末商务印书馆一年一度的好书评选中,一套与商务印书馆历史相关的大部头书,以其厚重而典雅的质感,牢牢吸引了众人眼光,它后来也进入了商务印书馆本年度的十大好书之列。参与评选的学者解玺璋评价说:“商务今年大部头的书特别多,而且都很重要,像 《涵芬楼烬余书录》 这个书其实非常重要。日本对文化的摧残是有实证的,而 《涵芬楼烬余书录》 是一本见证史实、深藏文化价值的好书,它是一笔非常重要的财富。” 
那天,我上完课,回办公室,一个女生一直尾随着,直到我坐下。我问有事吗?她似乎欲言又止。终于,她鼓足勇气说,老师,你觉得昨天的那堂课怎么样?我说很好啊,我上得很开心,对大家的表现也非常满意。那天,我上《记承天寺夜游》,有很多老师听课,虽然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我对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满意。说实话,我当时还陶醉在成功的喜悦里。  那女孩嗫嚅着:“可是,我觉得不怎样。”我一惊,赶忙问:“哦,为什么?”她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艺理论功底和广泛社会交往能力的文艺批评家,胡风与很多知名作家都曾有过密切的工作往来,也曾建立过不错的私人交谊。这些往来和友谊往往始于青年时代的意气相投,并通常在抗战的烽火和并肩作战中得到锤炼和升华,却在解放后不断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几乎致命的打击与考验,这其中,胡风与戏剧大师曹禺的一段长达近二十年的渊源颇为引人关注,这段渊源从欢快始,以悲剧终,其中的历史教训不禁令人感叹长思。一、胡风
【摘要】 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不竭源泉。脱离了生活,语文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也因此失去了新鲜的活力,丢掉了原有的魅力。语文教学要建立在生活情境的基础上实施,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切断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必将使语文教学陷入枯燥、单调的境地。   【关键词】 生活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信得过的人—— 忆吴晗同志  “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是郭沫若同志为闻一多全集作序时引用的一句诗。他说:“闻一多先生的大才未尽,实在是一件千古的恨事。”我想这句诗对于吴晗同志来说也是适用的。  许多朋友都知道:当年在昆明民主运动中,闻一多和吴晗都是深受青年敬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暗杀于昆明街头,吴晗则被林彪、“四人帮”诬陷死于冤狱之中。一代学人,含冤而逝,“实在是一件千古的恨事”。  
【摘要】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最早源于美国的迈阿密大学,逐渐扩展到其他教育教学领域阶段,是一种将学生在教师的“教中学” 反转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中教” 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 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翻转课堂模式是现在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国内外教学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中职教学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值此关键时期,在中职英语教育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
幕后的实干家  张元济主持编译所期间,商务的出版物明显带着他的文化关怀和理想色彩。总经理夏瑞芳则包办事务性工作,两人配合无间。这是契合张元济士人身份的工作状态。  而身为董事元老的张元济,还难得地兼备经营才干与魄力。  1910年,上海滩发生了外国金融骗子哄抬造成的“橡皮股票”风潮,不少人被卷入并蒙受巨大损失。夏瑞芳投机失败,个人带商务共损失了近13万元。  张元济此时正在欧洲考察,商务同人请他回
1956年10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决定召开八中全会,改选中央第一书记,改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戴着所谓“右倾民族主义错误”大帽子的前波党总书记哥穆尔卡将东山再起,出任波党中央第一书记。这本来是波兰的内政,却遭到苏联的粗暴干涉。赫鲁晓夫亲率苏联代表团不经波兰的邀请就擅自闯入华沙,并暗中调动驻波苏军向华沙集结。  在波党八中全会前后的日子里,波兰政局剧烈地动荡着,华沙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散
【摘要】 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划时代变革。在阅读资源开发与利用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输入,同时使得阅读内容呈现的方式生动具体化,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关键词】 中职语文 互联网 语文阅读 阅读资源   【中图分类号】 G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