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的计算”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加强口算教学,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发展数感,评语激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等,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错误;计算能力;策略;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一线教师纷纷抱怨小学生计算能力有“弱化”的倾向,如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采取以下策略,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加强口算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计算数学主要方式有口算(心算)、笔算、估算、用计算器计算等。其中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口算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基本型、提高型和拓广型三类。
(1)基本口算要熟练。其中基本型口算是基础中的基础,任何一道笔算、估算或简算都是转化为由若干个基本口算来完成的。基本口算的准确和熟练程度,直接制约着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基本口算的教学中,必须要使学生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脱口而出。
(2)常用数据要熟记。计算中的一些常用数据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则可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125×8=1000,12=0.5(50%),14=0.25(25%),一些简单的完全平方数,圆周率的常用值及其倍数等。
(3)简便口算要掌握。在四则计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的数据和运算顺序,根据其特点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可以口算的尽可能用口算,并尽量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如76+76×99可利用乘法分配率转化为76×(99+1)等。
(4)口算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口算技能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因此口算训练必须经常化,要针对儿童年龄特点,使训练形式多样化,那样学生就会感到新鲜,兴趣就浓,从而增强训练效果。
(5)口算练习要持之以恒。口算的技能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得的,需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训练。一般低年级每节课可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达到正确,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到高年级,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口算的习惯,提高口算的熟练程度,形成口算的技能技巧。
二、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点
(1)理解算理。算理是计算规则的理论依据,规则是算理的具体化。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而且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①教具演示,说明算理。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学时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②学具操作,探究算理。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器。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操作,主动地去探索计算规则。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充分感知建立表象的基础上,再抽象出算式计算,不仅使学生领悟了算理,同时又为法则的概括打下了基础。
③联系实际,理解算理。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可借助学生熟悉的元、角、分,讲请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④运用迁移,突出算理。小学数学中的许多计算规则都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理解算理。其基本程序是:复习旧知一问题转化一形成法则。
(2)掌握运算顺序。①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首先要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这是提高计算准确率的保证。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中的数据与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防止被一些特殊的数据所干扰。③注意“0”和“1”在计算中的特殊性,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解题速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障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是计算正确、迅速的保证。要求学生计算正确、方法合理计算前先要观察题目的数字特征,再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如36.2×0.37+3.62×6.3,从表面现象看,题中没有共同因数可以提取,无法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但若仔细审题就不难发现,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板书、改作等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学生在作业中深刻体会到,只要认真书写,就可减少很多计算错误。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字迹要清楚。
(3)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习惯。认真验算不仅是保证计算正确的一个有效措施,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规则,形成计算技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态度。小学生在计算时,只求算出得数,不注意检查、检验的习惯。良好习惯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开始用重算一遍的方法,中、高年级可用加减互逆、乘除互逆关系进行验算。还可指导学生经常作些估算。在进行数字较大的计算时,可让学生先对计算结果的位数进行估测,然后与计算结果的位数比较,如果两者不符,就很可能出现了计算错误。
(4)培养学生认真打草稿的习惯。有些学生打草稿时不用本子,随便抓张废纸就算,字迹潦草,往往算对了,抄到本子上却是错的,有的检查时连原来的草稿也找不到。可要求每个学生订一本草稿本,打草稿字迹不要潦草,在草稿前标上题号。这样学生检查起来一目了然,便于查出错处及时订正,省时省力。
(5)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避免今后出同类错误。还可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四、在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形成运算技能的重要保障
学生学数学需要数感。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要求,除了在认数和建立数概念的教学中,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之外,计算教学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主动、愉快参与计算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思维的魅力,品尝计算思维的乐趣,不断诱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老师应试图从变式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定的数量和足够时间的学习,在适宜的重复性训练中逐渐形成。因此,练习是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我们应不断变换角度紧紧瞄准重点、难点,突出疑点而精心设计和组织解答。如分数、小数的加减或乘除混合运算,让学生计算“0.75×56,1-0.8”等一类题,以发现“一般乘除法化分数较简便,加减法化小数较简便”,再练习像“4÷0.6,6.125+13”等以发现计算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变通。再如计算25×24,25×32×125及13×0.5×2×2.4等后,让他们畅谈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使学生形成对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数的敏感。如此经常将相同、相异和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区别,既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又使学生练的轻松愉快。
五、评语激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评语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评语,可指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在作业量上,布置时要少而精,每次批改后要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能使被评价者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评语中受到教育。如:对优秀学生的评价应尽可能客观,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同时要不失时机的提醒他们防止骄傲情绪的滋长,使他们懂得“在成功的延长线上不一定仍是成功”。鼓励性的评语有“解得真妙呀!可惜……”“好样的,不愧为学习上的智多星,但要注意……”……等等。而对于差生,老师不能老是采用“作业马虎”“要动脑筋”等有损害学生积极性的评语,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性的评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你的作业真整洁!”﹑“你的进步真大,”﹑“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等等,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能使差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能使他们尝试成功的休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还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减少计算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认真地﹑多方面地分析学生计算中出错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亮.谈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
周佩青.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基本策略【J】.科技资讯,2006
汪建英.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J].云南教育,2002
高亚兵.对小学生计算粗心现象的心理学研究[J].浙江教育学报,2003
【关键词】计算错误;计算能力;策略;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一线教师纷纷抱怨小学生计算能力有“弱化”的倾向,如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采取以下策略,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加强口算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计算数学主要方式有口算(心算)、笔算、估算、用计算器计算等。其中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口算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基本型、提高型和拓广型三类。
(1)基本口算要熟练。其中基本型口算是基础中的基础,任何一道笔算、估算或简算都是转化为由若干个基本口算来完成的。基本口算的准确和熟练程度,直接制约着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基本口算的教学中,必须要使学生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脱口而出。
(2)常用数据要熟记。计算中的一些常用数据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则可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125×8=1000,12=0.5(50%),14=0.25(25%),一些简单的完全平方数,圆周率的常用值及其倍数等。
(3)简便口算要掌握。在四则计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的数据和运算顺序,根据其特点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可以口算的尽可能用口算,并尽量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如76+76×99可利用乘法分配率转化为76×(99+1)等。
(4)口算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口算技能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因此口算训练必须经常化,要针对儿童年龄特点,使训练形式多样化,那样学生就会感到新鲜,兴趣就浓,从而增强训练效果。
(5)口算练习要持之以恒。口算的技能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得的,需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训练。一般低年级每节课可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达到正确,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到高年级,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口算的习惯,提高口算的熟练程度,形成口算的技能技巧。
二、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点
(1)理解算理。算理是计算规则的理论依据,规则是算理的具体化。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而且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①教具演示,说明算理。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学时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②学具操作,探究算理。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器。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操作,主动地去探索计算规则。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充分感知建立表象的基础上,再抽象出算式计算,不仅使学生领悟了算理,同时又为法则的概括打下了基础。
③联系实际,理解算理。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可借助学生熟悉的元、角、分,讲请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④运用迁移,突出算理。小学数学中的许多计算规则都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理解算理。其基本程序是:复习旧知一问题转化一形成法则。
(2)掌握运算顺序。①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首先要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这是提高计算准确率的保证。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中的数据与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防止被一些特殊的数据所干扰。③注意“0”和“1”在计算中的特殊性,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解题速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障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是计算正确、迅速的保证。要求学生计算正确、方法合理计算前先要观察题目的数字特征,再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如36.2×0.37+3.62×6.3,从表面现象看,题中没有共同因数可以提取,无法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但若仔细审题就不难发现,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板书、改作等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学生在作业中深刻体会到,只要认真书写,就可减少很多计算错误。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字迹要清楚。
(3)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习惯。认真验算不仅是保证计算正确的一个有效措施,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规则,形成计算技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态度。小学生在计算时,只求算出得数,不注意检查、检验的习惯。良好习惯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开始用重算一遍的方法,中、高年级可用加减互逆、乘除互逆关系进行验算。还可指导学生经常作些估算。在进行数字较大的计算时,可让学生先对计算结果的位数进行估测,然后与计算结果的位数比较,如果两者不符,就很可能出现了计算错误。
(4)培养学生认真打草稿的习惯。有些学生打草稿时不用本子,随便抓张废纸就算,字迹潦草,往往算对了,抄到本子上却是错的,有的检查时连原来的草稿也找不到。可要求每个学生订一本草稿本,打草稿字迹不要潦草,在草稿前标上题号。这样学生检查起来一目了然,便于查出错处及时订正,省时省力。
(5)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作业中的错误,若是共性的,可集体纠正;若是个别的,要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并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避免今后出同类错误。还可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常这样做可以吸取平时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或减少错误的产生。 四、在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形成运算技能的重要保障
学生学数学需要数感。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要求,除了在认数和建立数概念的教学中,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之外,计算教学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主动、愉快参与计算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思维的魅力,品尝计算思维的乐趣,不断诱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老师应试图从变式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定的数量和足够时间的学习,在适宜的重复性训练中逐渐形成。因此,练习是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我们应不断变换角度紧紧瞄准重点、难点,突出疑点而精心设计和组织解答。如分数、小数的加减或乘除混合运算,让学生计算“0.75×56,1-0.8”等一类题,以发现“一般乘除法化分数较简便,加减法化小数较简便”,再练习像“4÷0.6,6.125+13”等以发现计算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变通。再如计算25×24,25×32×125及13×0.5×2×2.4等后,让他们畅谈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使学生形成对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数的敏感。如此经常将相同、相异和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区别,既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又使学生练的轻松愉快。
五、评语激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评语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评语,可指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在作业量上,布置时要少而精,每次批改后要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能使被评价者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评语中受到教育。如:对优秀学生的评价应尽可能客观,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同时要不失时机的提醒他们防止骄傲情绪的滋长,使他们懂得“在成功的延长线上不一定仍是成功”。鼓励性的评语有“解得真妙呀!可惜……”“好样的,不愧为学习上的智多星,但要注意……”……等等。而对于差生,老师不能老是采用“作业马虎”“要动脑筋”等有损害学生积极性的评语,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性的评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你的作业真整洁!”﹑“你的进步真大,”﹑“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等等,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能使差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能使他们尝试成功的休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尊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还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减少计算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认真地﹑多方面地分析学生计算中出错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亮.谈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
周佩青.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基本策略【J】.科技资讯,2006
汪建英.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J].云南教育,2002
高亚兵.对小学生计算粗心现象的心理学研究[J].浙江教育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