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机枪被发明以后,步兵们的工作环境变得糟糕透顶———在金属暴风雨当中奔跑绝对不是什么有益身心的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法国的索姆河边,曾进行过一场惨烈的战斗。英法军官们没有认识到一个叫马克沁的人发明的机枪威力会有多大,一天之内,英法军队就损失了6万士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人设计出“装甲战斗车辆”来掩护步兵;而后德国人对其作了充分的归纳和演绎,保留了它的基本设计原理,但彻底改变了它的设计目的,坦克从移动碉堡变成了骑兵一般的机动突击力量。当然了,坦克变成了陆地上最引人注目的战场主角。
既然如此,如何消灭它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击穿坦克那引以为豪的坚硬外壳。
火炮+穿甲弹,最基本的反装甲方式。穿甲弹弹丸一般是圆柱加圆锥的外形,以确保穿甲过程中姿态的稳定。根据动能定理,只要弹丸足够重、速度足够快,就能够击穿相当厚度的钢板。
为了不被击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厚装甲。而相对的,提升火炮的杀伤力却要更容易些———加长炮管,加大装药量,加重弹丸……都可以让新坦克多出的几吨钢板化为乌有。比如碳化钨穿甲弹,密度大硬度高,比普通穿甲弹的穿甲能力高很多。另一方面,坦克太重的话,发动机功率不足,油耗、速度、行走结构的可靠性等等方面都要面临考验。
于是坦克设计师们想到了另一条基本物理定律:只要将易被击中的正面和侧面装甲做成倾斜状———炮弹的入射角增大,垂直于装甲方向的分力就会减小———就可以大大减少被击穿的概率。这个创意给反坦克造成了大问题,不过很快就有了相应的办法。英国人在弹头前端包裹较软的金属,可以使弹丸在击中之后垂直于装甲板而不容易被弹飞。这种炮弹叫做“被帽穿甲弹”。
火炮和装甲就这样互相逼迫着一步步地发展。但是火炮有自己的极限:120/125mm口径,可以说就是坦克炮的极限,更大的火炮在重量、后坐力、炮弹重量等等方面都受到限制,难以用到坦克上。而装甲则受到材料学快速发展的影响,陶瓷装甲(2-3倍于钢硬度)、贫铀装甲(5倍于钢硬度)纷纷出炉。于是,另一种穿甲弹的地位日益突现:脱壳穿甲弹。
它的原理也不复杂:较细较长的弹头加上一个出膛后自行脱落的弹托,使用原来口径的火炮发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炮弹被设计得越来越细长。这样细长的炮弹,速度大为增加而空气阻力减小,弹头接触目标时的瞬间压强得到数十倍的提高。穿甲机理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弹头接触装甲板开始,数十万度的高温使弹体和装甲板一同汽化,而剩下的弹头继续前进、汽化,直到装甲被击穿,残留的弹体和高温金属气体冲进坦克里……
实践证明,这种弹头的长与直径之比在18-20左右时,穿甲能力最强,更长则在击中时易折断,更短则威力不够。这样的长径比带来的问题就是:炮弹的飞行姿态已经不能通过传统的旋转来稳定,它需要尾翼,就像箭矢需要尾羽一样。脱壳穿甲弹也因此换了一个名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到二次大战的中期,设计师们发现,在弹头炸药的前端压出一个锥形的空腔,能够将爆炸形成的高温射流聚集;只要精心设计空腔的外形,就可以使大部分的威力集中于一点。如果在空腔表面覆盖一层较重的金属,高温金属射流的威力会更强劲……这种弹头被称为破甲弹。在它后面加装一个微型固体燃料火箭,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大号的窜天猴……或者说火箭弹,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美国人管它叫“巴祖卡”,也就是“大管”;英国人叫“开罐器”;德国人叫“装甲拳头”,倒是很形象。在这种火箭弹上面加装制导系统,那就是反坦克导弹了。
破甲弹的威胁相对容易对付:形成杀伤的是爆炸形成的高温流,只要扰乱、偏导它就能够保护自己。
方法之一就是使用反应装甲,其实就是装有炸药的金属盒(就是常见的披挂在坦克上面像饼干一般的附加装甲)。当破甲弹的射流击中时,炸药会爆炸并冲散它。但是不难理解,当相同位置再次被击中时,麻烦就出现了。所以现在的反坦克导弹越来越多地使用双弹头串联,用前面一个较小的来提前引爆装甲,后面一个较大的再来……实在是很狡猾的办法。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俄罗斯的窗帘系统。它是对付导弹、火箭这种慢速反装甲武器的终极系统,它会探测附近的飞行物,并用霰弹击落其中有威胁的。如果这类装备足够有效并能普及,反装甲的工作就又变得困难起来了……
复合装甲就像馅饼一样有很多层,除了增强韧性和强度,通常会有一部分可以通过滑动、延展和形变等方式高效率地吸收动能,用来对付穿甲弹或是破甲弹都十分的有效,所以是各国军队研发部门的重点项目,使用也越来越多。它们的设计思想如何,各个层面如何工作,都是各国的不传之秘。现在能够接触到的,只有最古老也最有名的英国“乔巴姆”装甲的一小部分原理(即便是这一小部分,也能够写出上万字,有兴趣的话可以用搜索引擎查一下)。就目前而言,可以说复合装甲是一种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坦克上不可或缺。
其他的反装甲武器还有碎甲弹:利用大威力的爆炸崩落装甲内层达到杀伤效果,但在防崩落内衬层面前,其作用已变得很弱了。
其实再坚固的装甲,也同样有它的极限。在当今的战场上,搜索通信指挥系统非常发达,火炮精准而强悍,数十辆坦克在直接瞄准距离的交手短促而激烈,往往会在几十秒之内以最残酷的方式结束——双方的伤亡比一般会在1∶1上下,就像冷兵器时代一样。如果面对反坦克火力区,再坚固的装甲也终究会像狂风暴雨中的帆一般被撕裂。装甲兵应用的最佳方式,绝对不是攻坚或者“冲锋陷阵”,而是伺机而动、后发先至。坦克是机动、火力、防护三位一体的兵器,强调任何一方面都只会削弱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
装甲与反装甲的路会一直走下去。毕竟,对于步兵来说,还有什么比装甲车辆更让人安心的支援武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