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题中的古典诗词,题材广泛,种类繁多,要求鉴赏的内容多:可以是情感的鉴赏,可以是语言的鉴赏,也可以是表达技巧的鉴赏。出题的方式虽然也多样化,但纵观近几年特别是2004年15套高考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所出的题型大概不外乎以下四种:
一、描绘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进入诗歌的这种艺术境界,就要求考生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这种境界,以表明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例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到这两句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乘船渐渐远去,一直看不到尽头,这时诗人依然不忍离开,遥望着水天相接的远处。透过这幅画面,我们不难体会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中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等,我们读诗,总是要借助于诗人精心描绘的生活画面(境)来体味诗人的情感(意)。
[’04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分析 ]这是一首抒发幽清苦绪言的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而“情”字隐含其中,“夜久无眠秋气清”点明“秋夜”二字,而且是“夜久无眠”,“烛花频剪欲三更”把“夜久”具体化。频频结成的灯花,触动了她的心事,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把那愁绪融入到景物的描写中去了,妙的是,明明要写“无眠”,反而从“欲睡”写起:“铺床凉满梧桐月”,铺床欲睡之际,才发现那从梧桐叶间筛下来的满床月影。“凉”字照应了题中的“秋”字,既写天凉,也写幽寂。由室内的月影过渡到室外的月影,抬头向窗外一望:“月在梧桐缺处明”后两句运用了顶真句法,写由床上月之到天上之月,造成了缠绵的情调。景中寓情,以景写情。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成孤寂(离愁别绪)的意境。
二、分析评价
就是从整体上或就某个方面对诗歌的特点进行鉴赏,一般要求从某一角度切入,不要求面面俱到。有两种方式:可以紧扣诗句分析某一方面的内涵,然后归结提升为评价的观点,也可以是先提出评价性观点,然后分析。
例如鉴赏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分析:全诗仅三句话,第一句写历史,写刘邦南征北战的历史;第二句写现实,写刘邦平定天下,坐上皇帝宝座,荣归故里;第三句写未来,写刘邦巩固新政权的展望。评价:这首歌,气魄宏大,感情深沉,表现了一个创业者在夺取政权后,对进一步巩固政权的深思熟虑。
这样的题型很开放,试从某一角度分析评价,选择的余地很大,只要选准你理解最深的一点(情感、语言或表达技巧)围绕这一点写即可。
[’02上海]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分析]从内容分析评价,由少年到壮年老年,历经人间悲欢;从语言方面,撷取不同的词语,表达情感;从形象方面,一个老翁在回忆往昔,无奈现在。
[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参考答案]“一任”一词,表达了听雨老翁的心情,这种木然无动于衷,无可奈何的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应是痛苦的深化。它在感情上有千斤份量,而其中蕴含的味外之味更让人伤感。
三、推因论果
前人对诗歌已作过某种评定,要求考生说明或推断评析对象之所以这样写以及产生某种表达效果的原因。如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目就是: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针对这一类提问,回答时应紧扣“为什么”来推因论果,撰写答案。
这类题型在高考中较为普遍,对前人的评价,你可以肯定,循着他的思路去想,去投合。但也可以否定前人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管怎样,只要你言之成理,答案应该都是可以的。
[’04辽宁]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 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给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了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是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开;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悲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只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泛之语。
四、比较异同
对于同类题材的诗作,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判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通过比较来理解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
例如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词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一首写了虞姬,一首写了小乔,都用美人来衬英雄,只不过,前者陪衬是以反面来写的,骏马和美人从反面陪衬了项羽这样一位末路英雄的悲壮,后者以小乔作陪衬,更现出了周瑜的儒雅风度。用法虽有差别,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03北京]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提出这两首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分 析]比较阅读的项目明确体裁、内容(应包括思想感情)、写法,根据诗歌鉴赏知识,整体感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一一作答即可。
[答 案]
体 裁:都是七言绝句
内 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或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 法:都在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或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较。
(作者单位:421200湖南省衡阳县一中)
一、描绘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进入诗歌的这种艺术境界,就要求考生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这种境界,以表明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例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到这两句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乘船渐渐远去,一直看不到尽头,这时诗人依然不忍离开,遥望着水天相接的远处。透过这幅画面,我们不难体会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中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等,我们读诗,总是要借助于诗人精心描绘的生活画面(境)来体味诗人的情感(意)。
[’04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分析 ]这是一首抒发幽清苦绪言的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而“情”字隐含其中,“夜久无眠秋气清”点明“秋夜”二字,而且是“夜久无眠”,“烛花频剪欲三更”把“夜久”具体化。频频结成的灯花,触动了她的心事,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把那愁绪融入到景物的描写中去了,妙的是,明明要写“无眠”,反而从“欲睡”写起:“铺床凉满梧桐月”,铺床欲睡之际,才发现那从梧桐叶间筛下来的满床月影。“凉”字照应了题中的“秋”字,既写天凉,也写幽寂。由室内的月影过渡到室外的月影,抬头向窗外一望:“月在梧桐缺处明”后两句运用了顶真句法,写由床上月之到天上之月,造成了缠绵的情调。景中寓情,以景写情。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成孤寂(离愁别绪)的意境。
二、分析评价
就是从整体上或就某个方面对诗歌的特点进行鉴赏,一般要求从某一角度切入,不要求面面俱到。有两种方式:可以紧扣诗句分析某一方面的内涵,然后归结提升为评价的观点,也可以是先提出评价性观点,然后分析。
例如鉴赏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分析:全诗仅三句话,第一句写历史,写刘邦南征北战的历史;第二句写现实,写刘邦平定天下,坐上皇帝宝座,荣归故里;第三句写未来,写刘邦巩固新政权的展望。评价:这首歌,气魄宏大,感情深沉,表现了一个创业者在夺取政权后,对进一步巩固政权的深思熟虑。
这样的题型很开放,试从某一角度分析评价,选择的余地很大,只要选准你理解最深的一点(情感、语言或表达技巧)围绕这一点写即可。
[’02上海]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分析]从内容分析评价,由少年到壮年老年,历经人间悲欢;从语言方面,撷取不同的词语,表达情感;从形象方面,一个老翁在回忆往昔,无奈现在。
[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参考答案]“一任”一词,表达了听雨老翁的心情,这种木然无动于衷,无可奈何的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应是痛苦的深化。它在感情上有千斤份量,而其中蕴含的味外之味更让人伤感。
三、推因论果
前人对诗歌已作过某种评定,要求考生说明或推断评析对象之所以这样写以及产生某种表达效果的原因。如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目就是: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针对这一类提问,回答时应紧扣“为什么”来推因论果,撰写答案。
这类题型在高考中较为普遍,对前人的评价,你可以肯定,循着他的思路去想,去投合。但也可以否定前人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管怎样,只要你言之成理,答案应该都是可以的。
[’04辽宁]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 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给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了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是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开;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悲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只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泛之语。
四、比较异同
对于同类题材的诗作,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判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通过比较来理解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
例如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词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一首写了虞姬,一首写了小乔,都用美人来衬英雄,只不过,前者陪衬是以反面来写的,骏马和美人从反面陪衬了项羽这样一位末路英雄的悲壮,后者以小乔作陪衬,更现出了周瑜的儒雅风度。用法虽有差别,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03北京]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提出这两首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分 析]比较阅读的项目明确体裁、内容(应包括思想感情)、写法,根据诗歌鉴赏知识,整体感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一一作答即可。
[答 案]
体 裁:都是七言绝句
内 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或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 法:都在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或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较。
(作者单位:421200湖南省衡阳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