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是2016年2月1日。我开始敲打键盘,书写2015年年度叙事。其实,新年一过,我就在思考2015年的年度叙事,我遭遇了什么?我又该怎样书写。似乎一直都在想,似乎又一直什么都没有想,甚至此时此刻,我依然不知道,我将要怎样书写。
人们都说,要过得精彩,才会写得精彩。这一年,我过得精彩吗?不知道!这一年,我是怎样过的?我在成长吗?这无数个疑问,无一不使得我回头看看留下的脚印。
一、 2015年年度生活综述
这一年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校工作。主要是研发晨诵课程,开发整本书共读课程、绘本课程、中秋全学科整合课程、每月一事课程以及参与指导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新教育各课程的培训工作。
第二部分是新父母研究所工作。第一大项是种子教师的培训;第二大项是新父母研究所举行活动时,发言人的审稿工作;第三大项就是担任网师讲师的工作;第四大项是研究所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其中,对于这些细分的工作,有的我是非常喜欢,甚至希望常常都有这样的工作可以做。
第三部分是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无非就是吃饭、睡觉和锻炼,也真没什么可说的,可说的还是面对日渐老去的父母,看到他们生命的活力越来越衰退,心痛不已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生活。
第四部分是自己的阅读生活。这部分生活是很快乐的,但这一年书似乎读得还太少,与阅读有关的写作就更少了。
这种按类梳理,我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看不出做了什么;按时间顺序与记忆深刻的事件来理,可能会更清晰、具体。2014年的年度叙事是2月底写完的,2015年的叙事要从3月开始:
3月,在北京新教育学校,发现仙子老师开始在三年级做农历课程,启发仙子老师调整课程方案,
改变自己一贯强势教研的作风。继续读《后现代课程观》,写书稿。
4月,在北京新教育学校举行的“家校携手共育”会上,为发言人修改稿件。四月底参加喜喜同志两场公益行活动。读《论对话》,完成自己的书稿《生命成长的平台——向日葵班生命叙事剧历程》。
5月,细读《织梦人》并进行文本批注;在徒弟郭惠班上,带领学生朗读《织梦人》并做初步讨论。再读《教育的目的》《喜阅读出好孩子》等。
6月,参加公益行第二阶段活动暨校长联盟会议的准备工作,在郭惠班进行《织梦人》主题讨论并编写《织梦人》文本解读。
7月,参加徒弟郭丽萍班的期末结束仪式与新教育年会,准备8月在五莲种子教师的培训活动;正式成为新父母研究所的工作
人员。梳理向日葵班共读历程与操作方法。再读《怎样读一本书》。
8月,在五莲进行种子教师培训,并准备在焦作开展新教育一年级的培训。读《新教育的一年级》丛书和《新教育年度主报告》。
9月,在学校指导全面推行新教育工作,并开展中秋全学科整合课程。写《〈新教育的一年级〉的操作方法》培训文稿,并准备网络分享。读《童话心理学》《巫婆一定得死》。
10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准备进行焦作的种子教师培训。
11月,到厦门梧侣学校进行新教育工作指导。读《嘭嘭嘭》《创新者的课堂》等。
12月,进行晨诵读本海选诗歌工作;阅读大量诗集,再读《儿童人格教育》。
同时,9~12月,每月在网师上一次生命叙事剧课,对书稿各部分进行缩写。
2016年1月,写晨诵读本的共鸣一上和三上两部分,再次对晨诵选诗进行调整,完成除幼儿园和四年级上其余的部分;参加郭丽萍班期末叙事;指导学校期末叙事工作的开展,写二月杂志稿件。读《爱的艺术》。
2016年2月,过春节,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细读《嘭嘭嘭》和《我找我》,参加寒假《新京报》阅读活动;参与晨诵导读工作的审查与写作。(因2016年3月12日才写完2015年叙事,补上2016年1~2月工作,叙事才算完整,2016年的叙事得从3月工作开始。)
这样按月梳理,通过具体的工作,看到2015年每月都在干一件大事,应该说这一年的教育生活过得挺充实的。
二、 成为泥土:为种子提供养分
2015年2月28日,当我写完2014年的年度叙事时,我便开始明确自己从此要成为花开的“土地”,为那些种子提供肥沃的成长养分和合宜的环境。
基于这样的生命定位,我要回归“土地”,必须让自己曾经得意的花儿凋谢,重新扑向大地,才能成为泥土。我不想自己开花了,只想着把自己匍匐得更深,与大地更近。
于是,我思来想去,发现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与老师们教研。只不过这种所谓的“教研”是一种老旧的“范式”:我曾以为自己当过教导主任,所以总是高高在上,用自以为得意的方式,强迫人家接受,在准备应对各种比赛的课程和应试中,似乎有点效果。然而,随着我对教育理解的加深,我逐渐感觉到,这种教研的“范式”,对老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我要变革,要扎根,要成为花开的土地,要成为可以开花的沃土,成为可以让年青老师汲取自己身上的养分、开出自己的花的“黑土地”。
真正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是:又该怎样才能让年青老师汲取我身上的养分、开出自己的花呢?通过研读《后现代课程观》,我找到的方法是对话。通过对话促进其反思,从而让年青的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去是什么样子,未来要成为什么样子;自己现在的长处是什么,自己的短板是什么,才能真正找到成长的途径。
于是,三月到北京新教育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指导工作。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听所有班级的晨诵,二是听所有语文老师的语文课,开展以年级为单位的语文教研活动。
在北京新教育实验学校的第一天,就遇到学校特聘教研员在学校听课,然后参加了他组织的教研活动。让我脑洞大开的是,我发现北京教研员不仅底蕴深厚,而且对学校教师上课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只是这批老师成长虽然很快,但独立起来还需要时日。 我在想,怎样让老师们在教研中成长更快?仔细深究,发现他的教研风格与我原来的教研风格是一个路子,还是自己讲得多,老师们反思得少,没有用对话来促其反思。如何让他们找到自己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路径也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再研究这批老师的状况: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很容易学习别人的长处且能在自己的课堂运用;但学会了一种方法后,就抱住不放。一年级老师用这个方法,二年级的老师还是用这种方法,两个年级的老师教学方法一样,教学流程也一样。但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儿?再研究,会发现两个年级上识字教学达成的目标也一样,两个年级的教学竟然没有区别。根据我的经验判断,很显然是教学目标出了问题。
找到了问题,怎样解决,难道还是像原来一样直接告知“你们的教学目标出了问题”?既然要改变,肯定是不能这样做。知道的不能讲出来,又要让这批年青老师知道,就只有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答案。要探寻答案就得有问题。他们能提出问题吗?不能!那就由我来追问,促进其思考,就能在对话中解决问题了。
于是,我提出问题:“低段的识字教学,一年级与二年级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是什么?在一个年级内,上学期与下学期有没有区别;在一学期内,开学与期末结束时有没有区别;这个周与下个周,有没有区别?”问题一抛出,自然要引起他们去追寻答案,但在什么地方寻找答案他们仍然不清楚。
于是,我带领他们学习《课标》,理清各年级目标。然后再钻研教材,理清各单元目标。在这样敞开的对话与梳理中,老师们最终明白:“课程要有目标意识,目标明确了,方法只是实现目标的工具,而用什么方法解决由课程目标决定。”
同时进行的教研活动,还有三四年级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从本质上看,与识字教学也是一样的,也需要强化目标意识,而每一节课的目标仍然是由《课标》、教材、课文和学情决定。在明确了目标以后,让每个老师自己找自己的长处,再对照目标说说自己可以提高的地方。
这样几天的教研下来后,每个老师都获得了极高的成就感,既明确了自己现有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板,更知道自己未来要提高的地方。就这样,我主持教研的方式慢慢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我给自己总结出今后组织教研的步骤和方法,概括起来便是:进入现场 — 了解学情 — 抛出问题 — 敞开对话 — 互动共鸣 — 探究总结。我也运用新教育的理论,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专业共同体”教研。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三条路径(三专模式:即专业写作、专业阅读、专业共同体)之一就是专业共同体。在这种专业共同体中,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共同体的存在方式是民主的,对话是敞开的、深度的、反思的,答案是自己探究得来的,成就是自己个体赋予的。每个人都因为其他人的参与、倾听和反馈,获得意义感。
1.了解教师上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长处及需要改进的不足。
2.根据老师现状,提出能引发每人思考的问题。
3.在讨论过程中,不给现成的答案,只根据每个人的回答,不断地追问。
4.基于民主平等的原则,与其进行深度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彼此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是基于生命在场的对话,是对各自视域内理解、思考和观念的碰撞、交锋和融合。
5.促使每个人去发现自己的
长处与短板,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我强加给老师们的,而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教研时,我不再把自己的“前见”强加给老师,而只是提出自己的追问,使其不断走向反思,进而提高教研的效果,这是我2015年朝向的目标!
2016年2月3日晚,在晨诵读本编写组微信群里与几位教师进行了《你是我的玫瑰》这首诗的文本解读的教研后,种子教师日月冲天写下了这样的体会:
在五莲听您上课,在微信群,听您讨论,有一个收获:
大姐抛出的问题,如果孩子或老师答不上来或答非所问,大姐您从来不会把所谓的正确答案或自己的见解直接给出,而是继续追问。也很少直接否定别人,而是追问:“理由是什么?”总是先听取别人内心的想法,再问、再肯定、再继续往下走,问的问题也是从学生自身生命出发,不是夸夸其谈,不是蜻蜓点水,不是贴标签。“你的玫瑰是什么?”“为什么它是你的玫瑰?”“你为什么追寻它?”慢慢问,慢慢抵达生命的本质,慢慢领悟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要追寻信任关系?”“信任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是大姐您的关键词。这招可以学来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对话,这是真正的对话。
此种追问是智慧的体现。
大姐您总能抓住别人话语的意思,抓得快,抓得准,抓得牢,能迅速扭转不着边际的交流,这是我的短板。
希望自己成为花开的土地,这是我主持的教研活动所要抵达的“目的地”!通过2015年的努力,我开始做到了,这是生命中不得不言说的“重大事件”,更是我对教育认识的一种“拔节”。尽管如此,但我知道,我在追问与对话的过程中,仍然很强势,咄咄逼人,仍然带有强制人家接受之感。
几十年的教育生活,使我明白:要提高教研效益,掌握正确的教研方法很重要。有了工具才能更好地工作;但如果要让别人能在自己身上汲取养分,还得自己“肥沃”起来,才能有肥力供人汲取。这就是“土地”的意涵。
首先,要让“我”这块教研之土肥沃起来,自己必须匍匐和深耕在教室的大地上,才能成为一块有肥力的泥土。
没有了具体的一间教室,也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教室。徒弟们的教室、学校的教室,乃至全国各地种子教师们的教室,都可以是“我”的教室。正如童喜喜所说“天地一教室”!于是,我坚持为学校开发课程,这是把学校当成自己的教室来操练课程开发的能力;在徒弟班级上课,只为与徒弟研讨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各种教学技能;在学校课程实施时,在任意一间相关的教室去上课,去检查自己设计的课程在课堂实施的情况,并给相关的老师提供研讨的案例,也让自己明白这样的课程,老师需要怎样与学生对话,学生才能成长;自己要怎样与老师对话,老师才能真正有效地去实施课程……虽然没有了教室,但仍然让自己扎根教室,扎根天地,汲取营养,成为一块肥力充足的“泥土”。 其次,得给自己这块“泥土”不断地施肥,这“土”才能肥沃起来。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就是不断地与伟人对话,不断地与伟大精神对话,不断地把他们智慧的精华变为浇灌自己这块泥土的肥料。因此,我每个月都要让有一本与教室有关的书陪伴自己:《后现代课程观》《论对话》《教育的目的》《怎样读一本书》《喜阅读出好孩子》《新教育年度主报告》《给教师的建议》《创新者的课堂》《儿童人格教育》《爱的艺术》等,这些书,不管是新书第一次读,还是旧书重读,都要让自己在不断的运用中吸收,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收获,土地才不会贫瘠。
最后,不断汲取,不断梳理,不断写作,才能把从阅读中得来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能把自己的经验变为自己的操作技能,才能吐纳出让人受用的肥料。因此,我坚持写作,坚持书写,完成了十二万字《生命成长的平台》书稿。这部书稿,既是自己六年来在向日葵班级生命叙事剧历程的总结,又是梳理教育生活历程的过程。它既是我对《后现代课程观》这本书解读的成果,也是对《后现代课程观》这本书进一步吸收内化的“变现”,更是把《后现代课程观》的知识在自己头脑中结构化的过程。
我深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在网师成为一个真正的讲师,一块有养分和肥料的土地。
所以,我与学员们共同学习新教育生命叙事剧的操作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实施新教育生命叙事剧的能手而不断努力着。带领徒弟班学生共读《织梦人》时,写了约2.5万字的文本解读,深入细致地理解此书的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分别为与学生共读和与教师共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认识到:我们只要一生都在追逐梦想,最后成不成为织梦人已经不重要。因为以梦为马,奔走天涯,胜负皆喜,无我无他。
同时,我还基本完成了向日葵班六年的共读历程的梳理,制作成《向日葵班共读历程与操作方法》的PPT,对每个年级的班级共读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提炼出操作方法。当完成PPT的时候,自己不由地大声呼喊:“我想写一本书了,书名叫《书,应该这样读》。”可遗憾的是,自己还没把这计划纳入实际行动的计划之中,暂列为2016年的写作计划吧。细读了童喜喜的《新教育的一年级》丛书,从中提炼出新教育的学校课程设置的方法、晨诵课的操作流程、绘本课的一般流程、听读说绘的操作方法、口头作文的操作方法、生日仪式的操作方法、生命叙事剧课程操作方法、期末庆典与颁奖仪式的操作方法,对新教育的一年级教师进行培训。随后又把这些操作方法写成了两万多字的《从〈新教育的一年级〉中学课程操作方法》的文稿,并在种子项目群进行文字分享。
2015年10月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时,对每条每款作要点式的梳理,并写下了约3.1万字的读书笔记。这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如此细致地重新梳理要点,对自己更加具身深入地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有极大的帮助。为了更好地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化为自身的技能,还对每个要点进行了联想式的论证与运用:或用自己的案例来说明此要点,或用此要点指导自己的教学,形成操作方法。遗憾的是本次阅读只梳理到59条,还有41条没有进行梳理。假以时日,必定梳理完毕,让自己再一次领悟其中的真谛。
学习与实践,就是培植肥沃之泥土的重要方法,让自己这块土地肥沃起来,路还很长很长,一生都将不停地行走下去。因为路有多长,地有多大!
三、 纵身一跃:愿生如萤火虫
一提起长征,人们总要想起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人们哪里还会想到,在当今社会,还会有人像傻子一样,自愿用自己的脚去创造一次新的长征。这个“傻子”就是生如萤火虫的童喜喜——我心目中的“大头”孩童。
2014年9月,童喜喜准备要用一年的时间,走完100所全国各地的乡村小学,义务为这100所学校的父母、教师做100场推广阅读的讲座,与这100所学校的老师座谈阅读教学,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也要为这100所学校的每所学校捐十万元的图书。然后新父母研究所和种子教师团队,后续跟进,进行阅读指导活动。这就是童喜喜这个“傻子”发起的“新孩子乡村公益行”活动。到2015年5月,她独自一人用9个月的时间,走完了活动的第一阶段,完成了100所学校阅读活动的前期工作。我把她的这次行走,称为她一个人的“长征”。
我曾亲见,她在山东诸城做第15场讲座的侧影。17日早饭前,我到她房间看她,她沉浸在悲痛中写悼念熊辉的文章差点忘了吃饭;在早饭时,她与各地来的萤火虫们仍然谈的是工作……等再见她时,已经下午6点,她做完了第15场公益讲座后,回到我房间等待吃饭的空当:清理讲座用的东西、整理讲座反馈意见和安排后续讲座……在短短的十来分钟里,看到了她忙碌的身影。
我“特意”提醒她,让她把节奏放慢些。然而,我事后才知道,原来这场公益活动有着“寒暑假不能讲,节假日不能讲,天冷了也不能讲”的“三不讲”苦衷;我才知道了她要在天冷下来之前讲完50场;我才知道,这样的公益活动,对她来说真是玩命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掺杂进许多不属于这100场公益活动的额外的公益活动。在吃晚饭时,我才吃了个半饱,她就又起身去一个幼儿园给三百多位父母讲《喜阅读出好孩子之父母》的讲座。18日再与她相见,是她在明诚小学的讲座快结束的时候,她一袭白衣,精神饱满地讲述着,讲座在她的《影之翼》的主题歌中结束。“去为赶路的人,送上一点光明……”她这个“大头”,就是点亮自己,给别人送上光明的人。她讲完后,我们只有三言两语,她就匆匆而去,转场到其他学校去做另一场讲座。等中午吃午饭时,她又从其他学校回到明诚小学,走路也在手机上查找资料,吃完饭,她又起身去火车站回北京了。
一天半,她做了六场讲座,我俩见面四次,这四次见面还包括她吃饭的时间,加起来还没有她做一次讲座的时间长,这让我知道了她做起公益活动来真是不要命的,也是玩命的;让我知道了她是怎样用自己的热血来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让我知道了她怎样生如萤火。我在想,她应该是第一个为了教育只身走完中国所有省份的年轻人。 去年的经历,成为我关注她“长征”每一步的原因。关注“新孩子乡村公益行”活动,是2015年我关注微博的主要内容之一。2015年4月23日,我、硕果与她分别从宜宾、焦作和北京赶到成都汇合,去阿坝金川进行新孩子公益行活动和新教育培训活动,把从网上的关注变成了同行,变成了亲身体验。
我早晨6点从家里出发,已经觉得够早的了,而她却是早晨5点从家里出发的,也就是她凌晨4点多就起床了。当我们坐上去金川的车后,一路上都在商量公益行的活动与种子教师研训营的活动,坐车也在工作,这又是我没想到的。直到晚上9点多才到金川县,吃完晚饭已经10点多了,我们都累得直接躺下直到第二天早晨6点多才起床。而她照样工作到12点多才睡,第二天照样5点半前起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她是如此工作的!
2015年4月24日吃过早饭后,我们一起到了学校,参观学校,接着是她两个小时的讲座。在我做讲座时,她又与公益行学校的老师们座谈。中午,我们甚至连饭也来不及吃,就又坐上了赶往宜宾的车。
从金川出发到宜宾坐了近10个小时的车。在路上,送我们到成都的车又出了问题。我这才知道,不仅旅途劳累异常,而且还存有安全隐患,这是拼命的旅程啊!到宜宾李庄已经是晚上11点多,洗漱完毕又近12点。
4月25日,她早晨照样是5点就起床写作。7点过去吃早饭,然后就是到学校参观、讲座与座谈到12点。中午又是匆匆吃饭,立即采访我们的陈刚校长到近下午3点,一个人坐上汽车回成都,准备4月26日飞西藏林芝,进行新孩子乡村公益行第86所学校的活动。
与她同行的这不到三天的时间里,我看到她行走了两所学校。我当时只有一个愿望,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陪她走完最后的十几所学校,被她严词拒绝,只能每天在微博上看她长征的脚步。我知道,她的每一则微博背后,都有许许多多她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足以汇集成为她教育生活的编年史。
6月初,新父母研究所在北京举行“新孩子乡村公益行第二阶段启动仪式暨新孩子校长联盟第一届研修班”活动。这一次我有幸担任了与会发言代表的磨稿任务。所有发言代表无一例外地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童喜喜来到自己学校的故事,而且都不愿意删减。为了活动的主题,我不得不对他们讲述的童喜喜的故事进行删减。每一次的删减我都遭受到无比大的阻力。我知道,这就是童喜喜这个“傻子”点燃自己的人格魅力,她正如她书中描写的大头一样,化为一颗星星,照亮夜空。这些发言代表都是由她照亮的,自然不愿意删减讲述她故事的部分。
6月3日,她来到北京新教育实验学校与我一起做《新孩子在行动》的PPT,我才有幸与她一起回顾她一个人“长征”的每一个脚印。与她在一起直到会议开始之前的几天时间,我每天睡觉三四小时,而她竟然比我睡得还少。她这样的工作状态,我已习以为常了,现在都不想描述了。因为我知道,在公益行的路上,她比这更辛苦100倍,于她而言,坐在安静的办公室里熬夜工作,简直就是最轻松与最幸福的事。
在做PPT时,我们把她走过的学校按序排列,100所学校100张相片播放100秒,看来看去,时间都显得太长,很容易让人疲惫无趣。我问她:“你怎么这么傻啊,要做100所学校,那么多总结起来都让人看得烦?”她怎么回答的,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个词“百炼成钢”。是的,她的这一路就是百炼成钢、千炼成钢、万炼成钢和生命炼成钢的过程。她用生命在践行傅雷的这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再造一个世界。”
那几天,我也如她一样拼命工作,我以与她一起工作为荣,我更在追问自己:“你能成为这样的赤子吗?”
在这次会上,我还认识了另一个赤子——李玉龙。李玉龙,这个新教育乃至全国教育圈内大名鼎鼎的人物,对于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而言,正是在这次活动中,才第一次与他相见。
记得开会的那天早晨,我急冲冲地跑进电梯时,看到电梯最里面的那个角落,一个高大魁梧的男人无力地靠着,似乎有倒地的危险。他见我进电梯,有礼貌地站直了身子,仍然背倚着电梯壁。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开腔了:“您就是飓风老师吧!”“您,您是……”“我是李玉龙!”他豪爽地答道。“啊,李老师,久仰大名!”我无比欣喜地与他握手相识。然后,听了他的演讲,见识了他的风采与睿智,听说了他是重病才出医院到北京来参加这次公益行活动的,看见他竟然连吃饭也走不上二楼,只能在会场吃饭的情景,更领略了他喷发的生命活力。
又一个赤子走进我的心里!
我再一次叩问自己,你能与他们为伍吗?你能跟随他们的脚步前行吗?
那几天,工作很累很累,睡眠少之又少,但我明白了:“新孩子,是具有儿童精神的大人或孩子,尽管有成人容貌,却有一颗永远长不大的赤子之心!”我得修炼这样的赤子之心。
6月8日,童喜喜给我邮件,给
我自由选择的机会,询问我愿不愿意成为新父母研究所的兼职员工,如果愿意,研究所会发一份兼职工资。
反复地与心灵对话,只想与他们这样一群人为伍,只想像童喜喜、李玉龙一样,点亮自己,让自己退休后还继续活着。最终确定自己愿意不断地跟随这群赤子前行,成了新父母研究所的一员。
愿生如萤火虫,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这是我2015年的又一次纵身一跃。
四、 腐草为萤:在团队中蜕变
曾经愿自己的每一季枝头都有花开,现在要成为花开的土地,要生如萤火虫,自己这棵腐草怎么变为萤火虫呢?
成了新父母研究所的一员,对团队的工作作风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的工作作风可以叫“风暴”式的。经常是没有任何征兆就接受到一项大任务,且要求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曾经有一位伙伴开玩笑地说:“突然给我增加一个发言的任务,压力大哟,你在练兵呀,总是在最后关头才把任务布置下来,就像搞紧急集合一样。”我当时还戏谑她说:“要知道,新父母研究所从来的工作作风就是紧急集合加突然袭击,这样才是真正的打仗,你不战死沙场,你就快速成为将军了!” 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首先你得自己“腐草为萤”,不断地让旧的自己死去,新的生命长出来,你才能“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怎样让自己 “腐草为萤”?用能体现新父母研究所团队文化的两话来解释最有力: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
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
来到新父母研究所工作的人,一不为利,二不为名。在这里,作为所长的童喜喜,就是一个把自己写作赚的钱拿来做公益的人,想为利的人来这里才真是脑袋有问题;在这里做的事情都是与教师、新父母一起成长的教育工作,这样的工作是最不赚名声的,这样的工作只有让自己潜沉下来,化为“腐土”,才能让落在你这块“腐土”上的种子开花、结果,你才能生为“萤火虫”,你才能成为美好的自己,即为“点亮自己,照亮他人”。所以,这里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先让自己这棵枯草成为一块肥沃的“腐土”,才可能走到 “为萤”这样的境界。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唯有在工作里,你才能认识这群生如萤火虫的人,你才更想急于成为与他们一样的人。
在此,我自不会说童喜喜,她这只“大萤火虫”名声早已远播海外,是个不用在这里赚名声的人;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那些没有名声且从没想要过名声的人。
清秋、鱼儿,两个从萤火虫义工加入团队的姑娘,是团队中最默默无闻的人。团队的一切基础事务都是她俩在打理,她们所做的工作我真的是无法描述,对内对外的联系接待,上传下达的通知反馈,无处没有她们……反正她们是绝对保证有求必应的人。完全可以这样说,她俩就是团队的“保险”。如果没有她俩,这个团队就无法运作。从她俩的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默默的基石”,每当想抱怨时,这两只萤火虫就会在我面前闪耀,我自然就会平静下来,心生幸福。是啊,有这样的萤光照耀自己前行,怎能不幸福呢?有这样的萤光照耀,枯草怎能不转化为肥沃的土地呢?
沁心荷萤火虫,这个一直教高中的语文教师、班主任,竟然是团队萤火虫项目的负责人。每每想到她本职工作的重负,每每想到她无时无刻不在牵挂项目工作的推进,我就为自己曾经只关心自己的教室而不闻窗外事而惭愧不已。在我眼里,高中老师都是把自己卖给学校了的,工作本不堪重负的。她多年来,在工作之外,不仅坚持做着阅读推广工作,竟然还担任萤火虫项目的负责人,且萤火虫项目的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每年线上线下活动的数字惊人,让我不得不仰望这只大“萤火虫“。她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了几个人来活。她成为我拓展生命长宽高的榜样,唯有像她这样,才能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张硕果,这个早已在新教育中名声响当当的人物,看起来她是那样的温和。可你走近她,与她一起工作,你才会发现,硕果的温和有坚定支撑。因为她的信念坚如磐石,她才掀起了“焦作现象”,让焦作教育闻名全国;因为她的执着向前,种子团队才会越来越壮大,让许多新教育老师以当种子教师为荣。无论你有多难的工作找到她,她总会不急不躁地解决问题,你就会在她撑起的大伞下安心躲避风雨。表面文弱温和的她,给我生命坚韧的力量。
蓝玫,她是我在这个团队中交流最多的一个伙伴。她自称是我的高级“秘书”,不管是到北京工作,还是与她一起外出,她主动担当一切事务,把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进程安排得井井有条。她的优雅表现在工作上,真是令我望尘莫及。她主持各种活动,她的表现力,我只能用“天才”来形容。如果说她在其他活动的主持中,表现的是她的表演天分,那么在主持种子教师的培训时,表现的就是她的职业天分,她能把我没有表达清晰的地方恰到好处地补充出来,而绝不自显其能。如果用比喻的话,她在与我的合作中就是心甘情愿地做那衬托花朵的绿叶。如此优雅的“绿叶”,让我在私下总是称她为“蓝玫师傅”。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李西西同志。如此正式地称呼他,是因为他太令我敬仰。他是一个匍匐在大地上不见身影的巨人。他是我们团队中唯一的男性,遇到一群如“恶霸”一般的女同事,他就是白天的星星,而不显现一丝光彩。他心甘情愿地做着团队最琐碎的活:搬运、司机、出纳、会计、美工设计……而他的知识积累,在全团队是最丰厚的。在编晨诵读本的过程中,我纠结老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一句话就解决了;他做的电影课程讲座,让听众聚精会神,像我这样的人也必须大脑高速运转,否则就会被他的渊博抛在大海里淹死。他与世无争,却能在朋友、伙伴伤心难受时,给予最体贴的安慰。他具有孩童的天真与纯洁,是一个真正的赤子。能与这样的人同行与工作,是何等的幸事!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在工作中你才能与这些人同行,你才能在他们的帮助下成长,你这“枯草”才能化为花开的“土地”。
虽然我不会理会常人对我退休后还高强度地工作的不解,但我自己得回答自己为什么要与这些人为伍同行。与他们同行,虽然有时是很累,但累得值得,让心更纯粹、更强大,觉得世界就是这么美好。
愿意在这个团队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当一切问题都变成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一切困难都变得迎刃而解了,世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了。
但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呢?在这个团队,就是生命的相互启发。
读了《后现代课程观》后,告诫自己,真正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只有通过对话,促进学生去反思才能获取,学生才能真正成长。我真能这样知行合一吗?不,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习惯性的灌输与压制又不自觉地出现在自己的课堂上,只是自己还执迷不悟罢了。
在徒弟班共读《织梦人》时,第一遍只是朗读,只提出了帮助理解内容的问题以启发孩子的思考。孩子们根据问题,对文本的浪漫感知非常好。记得当第一遍读完后,我发了一则微博:
在徒弟班带领孩子们共读童喜喜的《织梦人》,第一阶段用朗读浪漫感知故事,没有任何讨论,孩子们的初步感受有:1.“我知道了一个人不要只钻研技术而失去了爱。木空失败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只看重技术,而木人校长能够战胜木空就是他有爱。”2.“我从木空与木人两兄弟的故事中,明白了当别人把你当成敌人时,你不把他当敌人,而仍然爱他,最终他会变成你的好朋友。”3.“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梦想,而要实现梦想,要用行动去追寻,不能只沉醉在想象中。”4.“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失去信心,要勇敢地面对,像王杰一样,不怕死,去试一试,你就能走出绝境!” 童喜喜对此微博进行了回复:“孩子们真是太棒了。是不是让你有点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几年级的?”我当时还很不服气,说:“三年级下,偶没用武之地,真是怪事!”狂言好出,事情难做。没想到,真正做起来,还真当不了英雄。第二轮的精读效果,真没有达到我想象的理想状态。于是,我在精读指导结束后,把自己做的《织梦人》的文本解读、在徒弟班上课的课件发给童喜喜,并告诉她与学生共读的遗憾,请她帮助,我才好准备与种子教师们的共读。童喜喜第二天就给我回复,非常中肯地告诉我:
你解读文章,有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一定要强调,所有的解读都是“我的”解读,而不是“文本的”解读。
也就是说,你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诠释文本,从而激发其他人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文本。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避免“优秀”对于“平庸”的压制。压制是错误的,教育中的压制更是绝对的错误。哪怕“好”对于“坏”的压制也是错误的。
……
拿你写的第三部分在天地间追寻梦想来说,你的解读非常精彩。但这样的解读,却会对老师、对学生造成强大的压制。而且,尤其是老师,一旦你的精彩被老师认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由此形成思维定势。这是不对的。你好好想想……
她还专门发了一则微博,把给我的信更精确表达为:
面对她的回复与这则微博,我读了很久,反复对照自己的共读课,似乎明白了共读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但又不明白怎样把学生带到文本所蕴含的深度与抵达的高度,如果学生的体验没能达到我所认为的那样,我又该怎么办呢?
至此,我的思考,还仅仅陷于自己对学生的教学的思考,还没有想到这应该是针对所有教育的,既适用于对学生的教学,也应该适用于种子教师的培训。想想当时也真傻,不管对象是谁,不都是同样的教育活动吗?怎么就把这两者割裂开来呢?所以,当要去完成我这个种子教师首席“培训师”的任务时,还告诫自己,得尽培训之责,让他们开出花来,俨然以一个教育者自居。
当自己面对种子教师以教育者自居时,眼睛盯住的就不是种子教师的优点,而是他们的缺点,且想改变他们,这就必然产生“压制”。这样的“压制”是一定要碰壁的,也是与民主、平等、对话的共同体文化背道而驰的。
有一次,我去郭丽萍教室参加种子教师期末叙事研讨活动时,就狠狠地碰了一次壁。
到了郭丽萍教室后,发现她班级的期末叙事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各方面的工作都基本准备到位。但当我和她谈及某些细节的修改时,让我很是吃惊:说到这样她不知道,是某个老师做的;说到那样她还是不会做,是某个妈妈做的……纵观她整个班级活动,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什么都“不会”的老师,竟然有如此大的能耐,发动班级所有老师与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参与班级活动,她究竟靠的是什么呢?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让我转换了一个观察的角度,她是怎样调动众多的人加入自己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的。
第二天,观察了一天,只见负责各自任务的人,不断地向她求救,但她亲自解决的时候极少,总能把问题指向专人负责处,她就是一个总指挥或总调度,把繁杂的期末叙事与生命叙事剧表演的准备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彩排时,我发现PPT背景有个地方需要修改一下,就去请播放PPT的那位妈妈修改。这其实也是一种“压制”,当然会遭到别人的反对,特别是在信任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那位妈妈非常不信任地望着我,说:“郭老师又没叫我修改,我凭什么要修改啊?”在她班级父母这儿,我第一次“碰壁”。
吃晚饭时,几个人讨论着第二天的细节,突然想起在生日送诗中一个孩子的诗歌是以反讽的方式写作,这样不能凸显生日送诗的肯定、赞扬与期许,希望换一首诗歌。可这是一个孩子专门为自己的好友写的生日诗,无法用其他孩子的诗歌来替换。大家就建议,请这个孩子为自己的好友重新写一首,以达到赞扬优点与给未来“织字”的目的。
郭丽萍立即与诗作者的妈妈联系,希望孩子晚上重新写一首。没想到这位妈妈对着郭丽萍大发一通脾气,大意是孩子训练一天已经很累了,现在时间很晚了,应该睡觉了,没有时间来写,更不能保证写出来的质量就符合要求。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郭丽萍竟然说,“行,孩子累了就不写了,先睡了觉再说吧!”她还不断地抱歉打扰了。
我们当时在场的几个人都惊呆了,既对郭丽萍处理方式的不理解,又对这位妈妈的不理解。老师累了一天难道就不累吗?凭什么你当家长的要对着老师发脾气啊?不写很了不起吗?你不写我换一个人的诗歌就行了,班级又不是没有其他人写诗歌。我们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郭丽萍一点也不急,反而劝我们,说:“你们别急,这个妈妈我了解,她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她一定会让孩子写的。我相信!”
“她会让孩子写,也不应该对着你发脾气啊!”我们非常不理解那个妈妈对待郭丽萍的态度。在我的工作中,我从来没有遭遇过父母对我发脾气这种事。
“对我发脾气没什么啊,说明她把我当自己的亲人看才会直言不讳地发脾气。我了解她,她平时对我非常尊敬,今天也许是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了,正好我打电话过去遇在了她情绪的节点上,她就把脾气对着我发了。哪个人没有情绪化的时候呢?如果我能帮助她消除这样的情绪,她平静下来,就一定会让孩子把诗歌写好的。”郭丽萍温和地解释着,好像是我们受了别人的气,她来安慰我们似的。在此,郭丽萍的处理方式与她的心态,让我一贯的思维方式与处理方式再次“碰壁”。
这一碰,我才突然明白,似乎什么都“不会”的郭丽萍,总是以她那特有的亲切笑容温暖人心,她是那样得谦卑,又是那样将心比心地替人着想。她就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从而心甘情愿地加入到班级的教育教学中来。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学生和父母都能够主动地加入教育教学中,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达到老师轻松而又高效的教育效果,这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吗。
等我们吃过晚饭,回到房间刚打开电脑正要干活时,那位妈妈就把孩子写好的诗歌发到了郭丽萍的微信上了。我们一看,哇,完全符合要求,且达到了高质量。 我终于明白,什么是“不压制”,什么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激发他人的生命体验,郭丽萍正好给我上了一课。郭丽萍将心比心地为那位妈妈、学生着想,绝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父母与学生;而那位妈妈冷静下来后,也将心比心地想老师的要求,自然就让孩子把诗歌写了。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缺少的就是郭丽萍这样的亲和与谦卑,就是我对班级的父母们强加与压制太多,人家才不敢跟你表面上发脾气,但是表面不敢发脾气,不等于心服啊,不敢却可以“不理不理,当猪处理”啊!
这次“碰壁”后,我彻底改变了与种子教师研讨的方式。在郭丽萍班级做完期末叙事,与北京的种子教师研讨时,我严格规定,只说自己在这次期末叙事中获得的启发,可以改变自己的什么行为。这样的研讨,让每个人真切地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为我说得太多,如果种子教师自己没有认识到也是不可能改变的,每个人的改变必须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改变,不可能毫无基础地直升到某个高地。也就是说,我只说应该怎么做,但是当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达不到的时候,硬要其接受和改变,这就是一种“强加”与“压制”,这的确是不对的。
研讨后,种子教师们感觉收获都很大,起码明白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努力的方式、方法。
北京的种子教师期末叙事研讨结束,我参加了新教育的年会。
在年会上,新父母研究所担任的工作,又让每个人高速运转了三四天。这几天的累,更能体现“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中”。因为这几天的忙碌,我深入浅出地完成了朱老师2015年年度主报告《拓展生命长宽高》的学习。这次的学习因为与工作结合起来了,是我学习年会主报告最快捷而内化最好的一次。
我在年会时就声称,回家要大睡三天三夜,把没有睡的损失补回来。虽然不可能把损失的睡眠补回来,但回到家倒头便睡了十多个小时,又立即投入五莲种子
教师培训的准备之中。
五莲的培训我担任两块工作,一块是营训课程的培训与发言代表的磨稿。这样的培训对我来说难点是“启发”而“不压制”,但自己最没底的是“启而不发”怎么办。
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忧?这是因为“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人文高度引领学生,帮助他们走得更高更远”,这句话的意思,我一直以为是教师能达到的高度,一定要告知学生,让他们知道老师的理解达到了什么样的状态,从没有想过像童喜喜说的那样,自己的“精彩”被人认可,容易造成别人的思维定势,就是对别人的“压制”,“压制”了别人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文本,获得自己的创造性的理解。当童喜喜提醒我这样做是不对的时候,我一下子明白了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的危害。
在准备五莲培训时,我还真没有找到既要用自己的人文高度引导种子教师走向更高更远,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的方法与技巧。我真切地知道,一切问题真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真是缺少与种子教师对话的方法与技巧,缺少激发他们用自己生命体验去理解文本的方法。
于是,在准备五莲共读的《织梦人》的时候,给自己制定了共读教学的目标,激发种子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而不是用我的理解来代替他们的理解;还制定了共读原则、共读流程及每次共读的思考题,一切都是激发种子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文本,并在共读交流中学习阅读方法、提高自己体验文本的能力。
按以上思路,我制作了共读《织梦人》的PPT,但在PPT制作时,怎样呈现我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诠释文本,又遇难题:自己不是不呈现,就是把自己的诠释和盘托出。我仍然突破不了用自己的解读“压制”别人的解读这样一种困境。我不断地咀嚼着童喜喜的话,突然在“激发”上找到灵感,其实只要用事实证明一个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每个人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诠释,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就行了。还是自己的眼界有限,根本不知道其他人对《织梦人》的文本理解。
哪来其他人的理解呢?团队不是有许多高手吗?蓝玫就是一个高手,求助于她一定会有用的。于是,我把下面这段话复制给她,求她写出自己的解读。
“咳!我怎么这么蠢!我怎么会这么蠢?这么蠢的怎么会是我?!你说得没错,我从来没有留意这个问题。刚才仔细回忆分析了一下,在我心目中,下意识就觉得你就是我们分别时的样子,那时,才11岁!我梦里的你,一直都是那个11岁的孩子!我在孩子堆里找你,当然永远都找不到了!你不是躲在我的梦之外,你是躲到了时间里!”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完全是按照解读文本的技术方法来解读的,首先我解读的是文字表面的意思:
时间让木人的面貌不断变化,而木空的记忆却只保持11岁时的木人的样子,如此当然找不到。
然后我解读这段文字包含的意思:
赤子之心永不变,不管容颜怎么变!
最后,我才联系故事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含义:
木空要找的决斗的对象应该是赤子之心,而不是木人11岁的“形”。赤子之心是无形的,所以木空找不到木人,是又一次有形败给了无形,短暂败给了永恒。
我这样的解读,完全属于技术型的解读,没有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其实,对文本的诠释,最好的还是生命体验的诠释,但我当时真不能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这段话,于是,请求蓝玫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这段话。蓝玫给出了这样的诠释:
木空向外的寻找却一无所获,木人对内的关照在时间里完成了成长。木空之所以把木人定格在11岁的样子,其实是暗含自己追求外在的“胜利”而未获得内在的成长。
所以,生命会在任何一刻(放弃内在成长的那一刻)“死亡”,这跟生理年龄无关。
有多少成年人,不过是一个“巨婴”而已呢?
看到蓝玫这样的解读,我欣喜若狂。蓝玫的解读,不仅让我发现自己突破不了“压制”的原因——自己太在意技术的外在解读,而不能用生命的内在诠释;更重要的是,自己以种子教师首席培训师的身份出现,无意识地要展示自己高超的解读本领,要教会种子教师们怎样深入理解文本与共读的方法,而忘却了是要激发种子教师的自我成长,自己无意之间就真正地成了“木空”先生。 我在还没有走进种子研训营的培训前,我就已经成长。因为从蓝玫的解读中,我知道自己必须改变,改自己的“传递灌输”式的教学为“对话促其自获”的方式,否则自己就是放弃内在的成长而死亡,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人文高度引领学生,帮助他们走得更高更远”,不是把自己的理解传递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对话中促进并激励他们自己去获得或超越老师的理解,达到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诠释的目的。
因为有自己内在的成长,所以这次五莲的培训,我都是以对话的方式进行,不管是与发言代表的对话,还是上课老师的对话,甚至在与种子教师们共读时,我多是追问,“为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还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提高吗?你找到提高的方法了
吗?”类似这样的追问,成了五莲培训的主旋律,当然效果也就达到了激励的目的。
五莲培训活动,是2015年新父母研究所组织的最大型活动。种子教师就有600多人,再加上种子教师带来的孩子140多人,组成了一个夏令营。夏令营的辅导老师就是由来学习的种子教师担任。白天,种子教师培训和孩子夏令营活动正常开展,晚上团队所有人按分工进行各自的工作,我每天晚上不是与种子发言代表对话,与他们一起讨论怎样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是与童喜喜一起选拔优秀种子。培训、夏令营和选拔三个阵营一起开展活动,每个人不是在完成工作任务,而是在拼命,不是化腐草为萤,而是直接点燃身体。
我是团队中工作最轻松的一个,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到活动结束时,我大脑近于停止转动,别人说什么似乎都听不懂。我真不知道其他人,他们在活动结束后身体是什么状态。
如果说我们这些人如此拼命,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们还健康,还能拼一阵子。可鱼儿就不一样了,不说她身体本就弱,心脏需要做手术却也迟迟未做,只说她在五莲那几天还发着烧,照样与我们一样拼命。她担任的工作是从种子活动的报名开始,不断地接受种子教师从网上打来的报名费,种子教师到五莲后她还负责报到的收费、退费工作。她的这些工作,我一听说脑袋都大,当我看到她被报到的种子教师包围着时,我简直就要晕倒。她不仅不能有半点差错,还得提高办事速度和效率,用良好的态度来接待那些种子教师们。我不知道那几天,她是怎样拼出来的。
我接触到的童喜喜、硕果、蓝玫都是在台前工作的,谁都知道这样的大型活动幕后的工作更难。六七百人的食宿、每天几趟住宿地与培训地间的往返、专家接送、接待与讲课、资料发放、会场布置和所有时间与场地安全保障等等,清秋、鱼儿、西西他们几个人是怎样拼出来。我虽然没有经历,但我知道很难很难,难到我无法想象。
在五莲活动中,我感觉最成功的不是我们的培训,而是其中的夏令营活动。来参加培训的种子教师们成为义工,与萤火虫义工一起,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挑战不可能。夏令营的班级不是按年级来分班,而是按年龄段来分班,幼儿园到三年级的孩子分成一个班,四至六年级的孩子分成一个班。这样的分班,给义工工作增加了无比的难度。比如怎样上课,什么课程内容适合这么大年龄跨度的孩子;其次,这些孩子还是教师培训的“道具”,他们临时组成的班级就是上课老师的班级,晨诵、语文课,都由他们承担。如果没有他们,种子教师的培训也许就没有实战而成为“纸上谈兵”。夏令营的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不仅带领孩子们完成了所有“道具”任务,还完成了自己所有的营训课程。其中,最出彩的应属生命叙事剧的展演。在短短的五天内,完成一部生命叙事剧的排演本来就是一个奇迹,更不要说孩子们表演得是那样惟妙惟肖,似乎是一群专业演员在演出;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有的道具、PPT背景都是自己制作,服装是由废报纸做的,PPT背景内容是孩子自己的剪纸作品……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种子教师、萤火虫义工和孩子创造的智慧,让人惊艳,并为之倾倒、震惊。
我带领过孩子排演过多部生命叙事剧,知道生命叙事剧从编剧本到表演,从服装设计到道具制作,从音乐配搭到舞美呈现……没有哪一样不是让人耗尽心血,没有几周的时间是无法排演出一部剧的。可这群孩子和老师们却只用五天的时间创造了如此的奇迹。观看时,我一直热泪盈眶,深深地被这奇迹吸引,以致于整个过程中竟然没用相机留下一个精彩的瞬间。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
种子教师、萤火虫义工来到五莲学习这几天,有的人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大会组织的培训,全在夏令营做义工。他们说工作就是最好的培训。啊,这群种子教师、萤火虫义工和孩子们让我仰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我这个首席培训师进行“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培训。
在五莲还有一些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从职业倦怠走进新教育焕发第二春的田志虹;有在五莲反复挣扎最终超越自卑走向自信的杨方超;有不怕“露丑”执着前行的蜗牛董艳;有勇敢而内敛的李海洋;有热爱诗歌还自己写诗给孩子晨诵的杨子;有总想全方位地赞扬萤火虫伙伴的花王解语王艳;有发挥信息技术专长进行课程开展的邱玉东;有带领一群种子教师办《火种》杂志的郭良锁;有把蚕农课程做到极致的张小琴;有坚持写晨诵感悟带领萤火虫推广阅读的涅阳三水……最难忘的当然是几天几夜连轴转辗几千里奔赴而来的百合了,这只萤火虫的故事,让我清晰地看到自己与他们为伍的意义,让我终于明白童喜喜曾经说过的自己停不下来,就是因为遇到美好的他们:他们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故事,就像夜空中的繁星,是那样得美丽动人。仰望他们,犹如站在星空下,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与纯净,让自己不得不快快奔跑,跟上这支美好的大部队。
在五莲的培训活动中,我真正地体验了一把“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有时身体累得要死,但死去的是内心的贪念与欲望,新生的是赤子之心。在这样的生活中,我才体会到,任何年龄,都可以化腐草为萤,让自己永远闪闪亮亮。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这种团队的文化随时随地地体现出来。五莲活动还没结束,童喜喜同志已经转场去做阅读推广了。人走了,工作可没走,她不断地打电话安排工作,一句话就是要把你抛在工作里。我当时已经累得大脑死机,在电话会上讨论下阶段重点开展的新教育一年级工作时,我像只漂浮在河面中的死鱼,眼前一片白茫茫,看不到一点阳光与希望,更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做什么,能够做出什么。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团队只提供工作的机会与平台,绝对没有人强迫你。伙伴们都让我先休息,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成什么就是什么,给予你极大的信任与宽容。这样的信任与宽容格外温暖,能转化成工作的动力与热情,甚至是灵感。
回到家后,似乎没有想象中那样累了,也没有大睡三天三夜,而是悠闲地捧起了童喜喜的《新教育的一年级》,阅读、批注,很快从书中归纳出教师进行新教育各种课程的操作方法,当然这样的归纳也是对自己前几年实施新教育课程的总结,让自己更加清晰地理解新教育课程的操作方法并在头脑中结构化,便于自己今后能更轻松自如地实施新教育的各种课程。这时再一次体会到“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的成长与幸福——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创造美好。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团队成员间的信任还不仅仅是不给你的工作提要求,不仅仅是相信你能做出高质量的成果,还能把自己需要保护的知识产权无比放心地交给你。在制作《〈新教育的一年级〉操作方法》的PPT时,童喜喜还把自己书稿出版的PDF文件发给我了,方便我工作时截图。我知道,别人对你无限的信任,你就得对此担当无限的责任。因为这样的文件一旦被盗,她的书就会被盗版,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夜以继日地做完PPT,把她给的文件彻底删除后心才放回肚子里。爱、信任与责任就这样在工作中融为一体,带来的是团队的精诚合作,得到的是团队高质量的工作效率。如果不是在工作里,你是感受不到团队成员之间亲如兄弟姐妹般的情义,只有把你抛在工作里,你才能感到此情义带来的幸福。
继完成《〈新教育的一年级〉操作方法》后,我又开始整理我做新教育一二年级时“听读绘说”的操作方法。老实说,几年前童喜喜就建议我,把低年级班级共读诗歌、绘本等的案例整理出来,提炼出操作方法写成书。我当时沉浸在琐碎之中不能自拔,压根儿没把她的建议当回事,把那些案例扔在一边多年不理。
这次要开展新教育一年级的推进工作,我不得不去整理那堆当年的案例。在整理的过程中,我才发现那堆案例就像一大块璞玉,稍加雕刻,就能变成美玉呈现。整理出来的操作方法,不要说对刚进入新教育“听读绘说”项目的老师有用,就是对我再次进行“听读绘说”项目也大有帮助。后来,在焦作新教育一年级教师培训上,这个讲座还得到老师们的好评,老师们在我的操作方法中得到极多的启示。
在工作中,把自身的宝藏给发掘出来,利己利他,让自己无比自信,相信自己再努力,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的又一意义,把自身这块璞石雕刻为美玉。
在新教育一年级工作推进后,继而又开始准备种子教师第三届研训营的准备工作。在团队研讨工作时,童喜喜建议从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入手,以提高种子教师的理论素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又一次重读经典,就是又一次成长。这次阅读的时候,不仅对每一条经典做详细的结构疏理,更重要的是用经典来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在过去的基础上找到走向未来教育教学的更好路径。
比如,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51条“让知识活起来”时,我发现自己原来对思维课的理解很狭隘,特别是在“老师与学生对话”这个环节中,为学生“准备词语”做得特别不好,提供的词语不是学生不能理解,就是学生不能灵活应用;原来在进行课程整合时,总找不到各课程之间或各学科之间的相切点。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自己没有把各教育教学理论融会贯通,而要真正理解并运用好这一条,就必须把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与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联系起来,才能让课程真正地进行整合,才能解决学生运用词语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以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如此的学习与思考,让我找到了与种子教师对话的路径,找到了能激发他们去主动获得这条知识的案例,更找到了在课堂上怎样综合运用教育学理论的路径。这样的工作,让我把经典的教育学理论变成了自己飞翔的翅膀,让我把过去变成今天飞翔的力量。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让你把过去变成力量,让你的影之翼更有力量,让你飞得更高更自由。
曾经,我拒绝审读种子教师的年度叙事。原因有二,客观地说是自己专心于教室,无暇顾及他事;主观上是选择与学生一起成长,放弃与种子教师们一起成长。
现在自己愿意当种子教师首席培训师,就是选择了与种子教师们一起成长。那么看种子教师们的叙事,就像教师看学生作业一样是必须的,否则怎样与种子教师们进行对话,怎样在对话中让自己成长?
2015年4月25日、26日新父母研究所在北京新教育学校召开“新教育家校共建高端研讨会”。4月10日左右,我主动要求承担看稿工作,与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直接对话,共同修改稿子。
与其说是帮助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修改稿件,不如说是他们用萤光来照亮我。因为审读他人的生命叙事和文本,事实上就是与其进行高品质的深度对话,从而为敞开的交流和碰撞以及对话做基础的铺陈。
从内蒙古赤峰李秀云发来的第一份稿件中,我看到一个萤火虫书记与学校一班人在赤峰做的阅读推动工作,感动不已。他们从一次学校父母参与的展示活动开始,逐渐把学校父母深度卷入家校携手共育活动中,推动学校新教育工作,坚持三年,不仅把学校新教育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还建立起了赤峰地区父母成长的平台,把新教育工作推向了更广阔的区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第二份稿件是海门陈昕发来的江苏海门区域性家校携手共育的经验。海门在十年的新教育工作的推进中,把父母深度卷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了江苏教育的奇迹,让海门教育一跃荣登江苏教育的榜首,成为全国新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这样的奇迹让我震撼!
借这次机会,我与所有参会发言的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接触,每个人带来的经验都是那么宝贵,都是那样生辉、动人和闪耀。他们中,有的从班级的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家校携手共育活动,有的从科研的角度推动家庭教育的蓬勃发展,有的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面与父母携手共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最让我吃惊的是萤火虫青岛分站的丫丫妈的讲述内容,让我看到父母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不仅带领了自己孩子班级的共读,他们还从小学到初中推动了一所又一所学校的共读活动,他们影响了学校教育,颠覆了我一直认为是学校影响父母的观念,再一次看到家校携手共育的巨大作用。他们让我相信,萤火虫之光虽然很小很小,但却能发出像太阳一样的光芒,照亮大地,温暖人心。 所幸,这次与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代表磨合稿件的工作,由陈东强院长直接坐镇把关。我常常被老师们和义工们讲述的内容感动,被他们的讲述牵动而忘记了大会研讨的主题,与他们纠缠于细节之中。陈院长不断提醒,把握方向,抓住主题,提练方法。在陈院长的指导下工作,让我学会了在不同的平台工作,应该有怎样的视野与怎样的工作方法。这种技术性的提升,也是2015年的一个大进步。
2015年4月的新教育家校共建高端研讨会,让我看到了萤火虫的伟大,然而我最焦急的是,“我”这块泥土还贫瘠,还没有承载种子的力量,必须加快培植,才能成为肥沃的泥土,才能成为花开的土地,让种子开出花来。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工作的过程,就是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就是生命相互催化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让“旧我”死去、“新我”长出来的过程,就是化“腐草”为“萤火虫”的过程,就是让大家的生命一起经历美好的过程。这个团队,对每个生命都是尊重且爱护的。每个人分工负责的工作,绝对是发挥这个人的长处、避免短处。就拿我来说吧,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所有对外的联系,都与我无关;我喜欢做课程,培训之类的事就交给我。一件事需要大家出主意,只要在邮件中吼一声,所有人都有主意回复。某人某事处理得不对,立即有人单独提醒改正。童喜喜说大家抱成团共事,能否接受批评,特别是外来的批评,这是团队与“团伙”的区别。
这样的团队,亲如一家,既不想搞大型活动,因为要累得半死;又盼望搞大型活动,好获得见面的机会。在这样的团队中,我享受大家的爱护竟习以为常,而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五莲活动结束后,团队组织了一次参加培训活动征文比赛,内容是参加种子研训营活动的收获。当征文收来后,要评选优秀文章时,所有成员都要当评委。我因故没时间阅读那么多的文章,就申请不当评委,他们就把我的任务给分担了。
没想到的是,在征文中有一篇文章是批评我的。当我知道后,认真阅读,想从反面意见中吸取教训,克服不足。只可惜那篇文章溢出了可对话的范围与逻辑,无法对话。童喜喜阅读到那篇文章后,要求对我保密,因为她觉得那篇文章会对我造成伤害。
2015年10月,我、硕果和蓝玫一起在合肥参加陈一心基金会的阅读推广学习。而正在这时,李玉龙去世了。蓝玫、硕果知道后,都伤心至极。我也知道,童喜喜是性情中人,当时只有一面之交的熊辉离世,她都会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像大哥一样爱护她的李玉龙离去,她更会悲痛欲绝。我虽很难过,但很快让自己走出伤痛的阴影,对她们我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哪怕只是毫无力量的安慰言语也没有,只期望时光能抹平她们心中的伤痛,只希望童喜喜快点写出悼念李玉龙的文章,在书写中自慰,只是每天刷她的微信,企盼看到她写出的悼亡文字。
此时,偶然的原因,那篇批评我的文章又被提及,硕果为此义正辞严地反对,李秀云气得浑身发抖,
蓝玫规范地妥善处置。这时我才知道童喜喜对我采取了保护措施。
我内心充满了感激,觉得自己不会受到伤害,让伙伴们别担心,也就这样心安理得地享受起他们对我的关爱。只知享受幸福,而忘却去思考他们这样的保护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竟然如此自私、冷漠而不自知!
直到有一天,知晓童喜喜为完成李玉龙的遗愿,接手他想办的杂志而受无端伤害的事,才突然明白,童喜喜也是一个凡人,她虽然塑造了《影之翼》中的大头、影大盗、小辫子和《织梦人》中的木人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但这是她理想中的人物,是她追寻的榜样,她仍然是一个需要同伴安慰、抱团取暖的弱女子。于是,我与她在微信中对话,安慰她。童喜喜,不到两天的时间,就从伤害中超脱出来了。
我知道,我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不管作用的大小,在团队中,每个人不仅要享受团队的温暖,还得不断制造温暖,能在相互的温暖中,让生命这块土地肥沃起来。
我坐下来,静静地书写,把那一段时间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去寻找走向未来的更好的路径。我写了一篇6300多字的《老天在教我们做好人》的文章发给童喜喜,我终于开始像他们一样,给予同伴温暖。
2015年,父母因高龄突然衰老明显,也许这就是他们走到生命最后一段路的标志吧!面对他们老去而无法恢复活力的生命,我内心焦躁不安,天空似乎失去了阳光。
父母严重老化衰竭,医生也没有办法。我每天无奈面对他们的老去而难受无比。人都说“老小老小”,这时我才知道,老人们这时的心态比孩子更小,丧失自理能力让他们变得毫无安全感,对恢复生命活力的渴望让他们提出一些无法满足的要求。为了劝说与安抚,花再多时间而一点用处也没有,难受、焦躁与无奈,让我经常都想逃避。可又怎能逃避呢?越发郁闷与痛苦。
2015年8月的一天,我无意中了解到厦门梧侣学校张志愿校长80多岁的老父亲也病重的消息,知道了他为了老父亲忙碌不停,但不知道他的心情怎样,想和他展开一番交流。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趁去厦门梧侣学校参加萤火虫读书活动的机会,从张校长的同事口中,知道了他父亲肿瘤恶化,伤口糜烂得连医生、护士都不敢动手,而他却亲自为老父亲清洗伤口的事;老父亲不用西药要用草药,他就进深山寻找草药甚至差点失联。他说:“一个人首先要有孝道,否则就谈不上爱他人。”听
着他的同事讲述着他这个孝子的故事,我觉得他好高大,我只能仰望。
我有幸亲耳聆听他讲述自己孝敬父亲的故事。他每天因照顾父亲睡眠不足4小时,仍不觉得辛苦,因为能有一天不能安稳睡觉,就意味着他的父亲还活着一天,他与死神的争夺又赢了一天;父亲再无理的要求,他也会想方设法地去满足,不是为了结果,而是为了父亲与死神搏斗的勇气不衰,让这勇气支撑着父亲多活一天;每天面对新升的太阳,他会由衷地感到幸福,因为父亲走向死亡的脚步又慢了一天,生命的历程又多了一天;他把家搬到了校门口,为的是把每天上下班用在路途上的时间变成陪伴父亲的时间;他如此坚持,不仅仅是感恩父亲陪伴自己长大,把自己养育成人,还是给儿子做人生的榜样,因为自己既是儿子,也是父亲,他欣慰地看到儿子也变得和自己一样,与爷爷一起携手与死神搏斗……他幸福地讲述着故事,与死神搏斗的快乐就这样自然地流淌。 听着他讲述故事,我不再觉得他高大上,只觉得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儿子,一个实实在在的父亲;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接受死亡却不向死亡屈服的人;一个陪伴着父亲走向死亡而过好当下每一天的人。这样的人,我也能做到,我一定能做到!如今,我也像张校长这样,陪伴着父母,走好每一天,与死神争夺时间,赢了一天,赢了一月,赢了半年,我还想赢许久许久……
在团队中,在团队行走的路上,在伤害袭来时,在与死神搏斗时,生命与生命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温暖,我内心也就快乐起来,生命的“土地”也因此而肥沃起来。
这样不仅工作快乐,家庭生活也无比幸福。
五、 叩问初心:土地需要种子
2015年,参与组织编写新教育的晨诵读本,是我2015年乃至2016年的一大块工作。之所以单独列为一个主题,还是因为发现自己的问题太多,需要修炼的地方太多。
从2015年10月接受参与组织编写工作开始,从第一步,确定晨诵大纲,到第二步,组织海选诗歌,到第三步写导读与审查导读语的工作,每走一步,我就会焦躁不安,不是嫌自己诗歌积累不够,就是嫌种子教师们海选的诗歌质量不高;不是嫌时间安排紧,就是嫌自己写作速度太慢。我不断地把自己的焦虑带给团队成员。
种子教师开始写导读了。看了几个人写的,发现他们对诗歌的解读基本停留在诗歌的含义上,有的甚至只抓住字面意思。这样的导读起不到导读的作用,更不能与生命产生共鸣,我非常不满。
正好,花王解语在晨诵编辑群里提到“诗无邪”的问题。我想引发大家讨论怎样写导读,才能把诗歌与阅读者的生命编织在一起,引起共鸣。我说:
看到花王的留言,想起了教六年级时,共读《小王子》选的主题歌是《你是我的玫瑰花》。刚开始唱时,孩子们笑得嘻哩哈啦的,但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们不再笑了,当共读完后,他们再唱这首歌时,神圣与崇高之感就流露出来。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这就是花王说的解读诗歌的无邪!但怎样做到无邪呢?花王没说。把你在解读诗歌中怎样做到无邪的,思考清楚,再记录下来,就一定是好文章。当你写出这样的好文章,你就看得到自己的成长。
晨诵选诗、写晨诵导读,这些事都很琐碎,我们不仅要做好这些细碎的工作,达到追求卓越的状态,还不能沉溺于这些琐碎之中,要超越琐碎,要思考与写作,才能真正成长。我们一起加油!
我这样的表述,现在看来就是让种子教师在写完导读语后,对自己的做法进行总结提升。我当时还不明白为什么没人回应我。
第二天,我又在群里提出问题:
我亲爱的老师们,昨天花王提到了“诗无邪”的问题,然后我说到了我们共读《小王子》时用的主题歌是《你是我的玫瑰花》这首歌。有人说我选得不对,有人说我选得对。你是什么意见,理由是什么?能否讨论讨论?愿意讨论的请在此处留言。
2月3日晚,我就与花儿、仙子和木槿一起讨论了怎样理解《你是我的玫瑰花》这首诗歌,怎样达到理解的三重境界。晨诵编写组的种子教师们虽然没有参与讨论,后来都爬楼学习了。我以为他们能写出引发生命共鸣的晨诵导读了。
没想到几天后,收到的导读仍然没有写出与生命共鸣的部分,引发了我第三次焦躁不安。硕果、蓝玫和喜喜反复与我沟通,我仍然不能消除焦躁情绪,对着谁都是一通攻击。童喜喜终于在单独回复的邮件中提出批评:
飓风,在晨诵项目的过程中,你这是第三次让大家都感觉到你的焦躁不安。
我们的研究工作,其实是从这个项目开始的。
我想,我们(包括项目组以及所有写导读的种子教师)现在的工作,以及将来仍然会继续其他任何研究工作,都是一群人共同完成一张试卷。
我们是通过合作尽可能互相弥补取得高分。而不是请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来批改试卷。
你作为首席,更应该用你的优势弥补大家的缺陷。这样的弥补就是春风。
真正促使人改变帮助人成长的,是春风,不是寒风。
读着她的批评,我知道是自己出了问题,但情绪处于焦躁中无法自拔。时间又正好在春节,我干脆放下晨诵导读的工作,让自己彻底放松,过春节,做家务,阅读,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开。
把导读放了四天,大年初五,我又开始看种子教师们写的导读了。在看之前,再一次读喜喜的批评。我想,我怎么成为春风呢?怎样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缺陷呢?我给自己规定,客观地找出每首诗歌导读的长处与缺陷,为自己下阶段进行弥补作好准备。当调整好心态后,就能平静地工作。
我一边工作,一边反思自己为什么焦躁不安,才发现自己真是幼稚可笑。自以为做了一次网络交流,种子教师们对诗歌的解读就能达到三重境界。特别是看了日月冲天的体会后,以为个个种子教师都是日月冲天,他们一定会写出合格的导语的。这样的想法与要求,太脱离实际,太理想化,如果一次网络对话就能达到如此结果,那教学就太简单了,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太简单了。要知道知与行的距离永远是最远的。自己的问题就在于想得到的结果太“神奇”。
为什么会有这种要求呢?追究原因,与其说是希望所有的导读都符合要求,倒不如说是希望导读的审阅工作轻松快捷,其实本质就是自己害怕一首首地修改,就是害怕付出辛勤的劳动。
鄙视自己被内心的“小人”左右,鄙视自己内心还不够强大,鄙视自己不能自觉地成为赤子。唯有努力让自己成为喜喜眼中的“春风”,所以我又开始快乐地工作起来。
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要忘了出发的初衷?要成为赤子,才加入这个团队;要成为花开的土地,才承担了首席培训师的责任;特别是在1月与蓝玫讨论自己2015年年度叙事的主题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土地接纳任何种子,只为种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提供养料,决不要求种子什么时候开花,也决不要求种子开出自己想要的花。为什么不能把认识落实到行动上呢?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不注重内在的成长,而去追求外在的物质形式?实际上,是自己放松了内在的修炼。尽管看起来,我总是在不断反思,但是这种反思带着习焉不察的观念和习以为常的认知,缺乏思想的力量和灵魂的深度,使得自己掉落进“理性的狡计”的陷阱,这样的反思,未必不是一种肤浅!
曾经用“学生是上天派来考验老师的天使”来激励自己内在的成长;现在我要用蓝玫的话来激励自己继续成长:“土地没有种子,将是一片荒芜!”是啊,土地接纳种子,种子才在土地上生根发芽,才让土地充满生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种子教师在成就我这个首席培训师,是种子让我这土地肥沃而灿烂,我应该感恩地幸福地成长着,才对得起种子们,才不辜负他们带给我的生机!是啊!种子赋予我生命的意义,点燃我的激情,唤醒我的内觉。
从2月1日开始,到3月12日,整整40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回顾、思考、记录、反刍,才敲完2015年的年度叙事。
不过有意义的是,这一天恰逢植树节!这于我的生命叙事而言,具有重要的意蕴。那就在自己生命这片土地上播一粒种子,让生命活着的种子,让生命的土地不断肥沃的种子,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的种子,而无论种子是长成参天大树,是开出美丽的花朵,还是钻出泥土的小小野草。
土地需要种子。土地有种子,土地就会在奉献养分中实现存在的价值,方能永葆赤子之心!
从年初要成为“花开的土地”,为种子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地,到年底“土地需要种子”,我离不开种子,否则我再强大,也只是一片空旷的土地,将成为一片虚无。这与其说是我认识的一种转向,不如说是我生命的一种拔节;与其说是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单向前往,不如说是我们对未来世界的共同践履;与其说是我自己对生命怒放的畅想呈现,不如说是对他者生命的意义期许。
土地需要种子,是我2015年生命的重大事件。不仅改写了我的教育生活,而且必将对我未来的日子产生深刻影响。而这种事件,这种精神成长,亦必将开启一段新生命的旅程。
(作者单位: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新教育研究院新父母研究所)
人们都说,要过得精彩,才会写得精彩。这一年,我过得精彩吗?不知道!这一年,我是怎样过的?我在成长吗?这无数个疑问,无一不使得我回头看看留下的脚印。
一、 2015年年度生活综述
这一年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校工作。主要是研发晨诵课程,开发整本书共读课程、绘本课程、中秋全学科整合课程、每月一事课程以及参与指导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新教育各课程的培训工作。
第二部分是新父母研究所工作。第一大项是种子教师的培训;第二大项是新父母研究所举行活动时,发言人的审稿工作;第三大项就是担任网师讲师的工作;第四大项是研究所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其中,对于这些细分的工作,有的我是非常喜欢,甚至希望常常都有这样的工作可以做。
第三部分是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无非就是吃饭、睡觉和锻炼,也真没什么可说的,可说的还是面对日渐老去的父母,看到他们生命的活力越来越衰退,心痛不已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生活。
第四部分是自己的阅读生活。这部分生活是很快乐的,但这一年书似乎读得还太少,与阅读有关的写作就更少了。
这种按类梳理,我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看不出做了什么;按时间顺序与记忆深刻的事件来理,可能会更清晰、具体。2014年的年度叙事是2月底写完的,2015年的叙事要从3月开始:
3月,在北京新教育学校,发现仙子老师开始在三年级做农历课程,启发仙子老师调整课程方案,
改变自己一贯强势教研的作风。继续读《后现代课程观》,写书稿。
4月,在北京新教育学校举行的“家校携手共育”会上,为发言人修改稿件。四月底参加喜喜同志两场公益行活动。读《论对话》,完成自己的书稿《生命成长的平台——向日葵班生命叙事剧历程》。
5月,细读《织梦人》并进行文本批注;在徒弟郭惠班上,带领学生朗读《织梦人》并做初步讨论。再读《教育的目的》《喜阅读出好孩子》等。
6月,参加公益行第二阶段活动暨校长联盟会议的准备工作,在郭惠班进行《织梦人》主题讨论并编写《织梦人》文本解读。
7月,参加徒弟郭丽萍班的期末结束仪式与新教育年会,准备8月在五莲种子教师的培训活动;正式成为新父母研究所的工作
人员。梳理向日葵班共读历程与操作方法。再读《怎样读一本书》。
8月,在五莲进行种子教师培训,并准备在焦作开展新教育一年级的培训。读《新教育的一年级》丛书和《新教育年度主报告》。
9月,在学校指导全面推行新教育工作,并开展中秋全学科整合课程。写《〈新教育的一年级〉的操作方法》培训文稿,并准备网络分享。读《童话心理学》《巫婆一定得死》。
10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准备进行焦作的种子教师培训。
11月,到厦门梧侣学校进行新教育工作指导。读《嘭嘭嘭》《创新者的课堂》等。
12月,进行晨诵读本海选诗歌工作;阅读大量诗集,再读《儿童人格教育》。
同时,9~12月,每月在网师上一次生命叙事剧课,对书稿各部分进行缩写。
2016年1月,写晨诵读本的共鸣一上和三上两部分,再次对晨诵选诗进行调整,完成除幼儿园和四年级上其余的部分;参加郭丽萍班期末叙事;指导学校期末叙事工作的开展,写二月杂志稿件。读《爱的艺术》。
2016年2月,过春节,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细读《嘭嘭嘭》和《我找我》,参加寒假《新京报》阅读活动;参与晨诵导读工作的审查与写作。(因2016年3月12日才写完2015年叙事,补上2016年1~2月工作,叙事才算完整,2016年的叙事得从3月工作开始。)
这样按月梳理,通过具体的工作,看到2015年每月都在干一件大事,应该说这一年的教育生活过得挺充实的。
二、 成为泥土:为种子提供养分
2015年2月28日,当我写完2014年的年度叙事时,我便开始明确自己从此要成为花开的“土地”,为那些种子提供肥沃的成长养分和合宜的环境。
基于这样的生命定位,我要回归“土地”,必须让自己曾经得意的花儿凋谢,重新扑向大地,才能成为泥土。我不想自己开花了,只想着把自己匍匐得更深,与大地更近。
于是,我思来想去,发现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与老师们教研。只不过这种所谓的“教研”是一种老旧的“范式”:我曾以为自己当过教导主任,所以总是高高在上,用自以为得意的方式,强迫人家接受,在准备应对各种比赛的课程和应试中,似乎有点效果。然而,随着我对教育理解的加深,我逐渐感觉到,这种教研的“范式”,对老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我要变革,要扎根,要成为花开的土地,要成为可以开花的沃土,成为可以让年青老师汲取自己身上的养分、开出自己的花的“黑土地”。
真正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是:又该怎样才能让年青老师汲取我身上的养分、开出自己的花呢?通过研读《后现代课程观》,我找到的方法是对话。通过对话促进其反思,从而让年青的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去是什么样子,未来要成为什么样子;自己现在的长处是什么,自己的短板是什么,才能真正找到成长的途径。
于是,三月到北京新教育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指导工作。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听所有班级的晨诵,二是听所有语文老师的语文课,开展以年级为单位的语文教研活动。
在北京新教育实验学校的第一天,就遇到学校特聘教研员在学校听课,然后参加了他组织的教研活动。让我脑洞大开的是,我发现北京教研员不仅底蕴深厚,而且对学校教师上课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只是这批老师成长虽然很快,但独立起来还需要时日。 我在想,怎样让老师们在教研中成长更快?仔细深究,发现他的教研风格与我原来的教研风格是一个路子,还是自己讲得多,老师们反思得少,没有用对话来促其反思。如何让他们找到自己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路径也是我要解决的问题。
再研究这批老师的状况: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很容易学习别人的长处且能在自己的课堂运用;但学会了一种方法后,就抱住不放。一年级老师用这个方法,二年级的老师还是用这种方法,两个年级的老师教学方法一样,教学流程也一样。但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儿?再研究,会发现两个年级上识字教学达成的目标也一样,两个年级的教学竟然没有区别。根据我的经验判断,很显然是教学目标出了问题。
找到了问题,怎样解决,难道还是像原来一样直接告知“你们的教学目标出了问题”?既然要改变,肯定是不能这样做。知道的不能讲出来,又要让这批年青老师知道,就只有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答案。要探寻答案就得有问题。他们能提出问题吗?不能!那就由我来追问,促进其思考,就能在对话中解决问题了。
于是,我提出问题:“低段的识字教学,一年级与二年级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是什么?在一个年级内,上学期与下学期有没有区别;在一学期内,开学与期末结束时有没有区别;这个周与下个周,有没有区别?”问题一抛出,自然要引起他们去追寻答案,但在什么地方寻找答案他们仍然不清楚。
于是,我带领他们学习《课标》,理清各年级目标。然后再钻研教材,理清各单元目标。在这样敞开的对话与梳理中,老师们最终明白:“课程要有目标意识,目标明确了,方法只是实现目标的工具,而用什么方法解决由课程目标决定。”
同时进行的教研活动,还有三四年级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从本质上看,与识字教学也是一样的,也需要强化目标意识,而每一节课的目标仍然是由《课标》、教材、课文和学情决定。在明确了目标以后,让每个老师自己找自己的长处,再对照目标说说自己可以提高的地方。
这样几天的教研下来后,每个老师都获得了极高的成就感,既明确了自己现有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板,更知道自己未来要提高的地方。就这样,我主持教研的方式慢慢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我给自己总结出今后组织教研的步骤和方法,概括起来便是:进入现场 — 了解学情 — 抛出问题 — 敞开对话 — 互动共鸣 — 探究总结。我也运用新教育的理论,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专业共同体”教研。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三条路径(三专模式:即专业写作、专业阅读、专业共同体)之一就是专业共同体。在这种专业共同体中,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共同体的存在方式是民主的,对话是敞开的、深度的、反思的,答案是自己探究得来的,成就是自己个体赋予的。每个人都因为其他人的参与、倾听和反馈,获得意义感。
1.了解教师上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长处及需要改进的不足。
2.根据老师现状,提出能引发每人思考的问题。
3.在讨论过程中,不给现成的答案,只根据每个人的回答,不断地追问。
4.基于民主平等的原则,与其进行深度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彼此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是基于生命在场的对话,是对各自视域内理解、思考和观念的碰撞、交锋和融合。
5.促使每个人去发现自己的
长处与短板,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我强加给老师们的,而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教研时,我不再把自己的“前见”强加给老师,而只是提出自己的追问,使其不断走向反思,进而提高教研的效果,这是我2015年朝向的目标!
2016年2月3日晚,在晨诵读本编写组微信群里与几位教师进行了《你是我的玫瑰》这首诗的文本解读的教研后,种子教师日月冲天写下了这样的体会:
在五莲听您上课,在微信群,听您讨论,有一个收获:
大姐抛出的问题,如果孩子或老师答不上来或答非所问,大姐您从来不会把所谓的正确答案或自己的见解直接给出,而是继续追问。也很少直接否定别人,而是追问:“理由是什么?”总是先听取别人内心的想法,再问、再肯定、再继续往下走,问的问题也是从学生自身生命出发,不是夸夸其谈,不是蜻蜓点水,不是贴标签。“你的玫瑰是什么?”“为什么它是你的玫瑰?”“你为什么追寻它?”慢慢问,慢慢抵达生命的本质,慢慢领悟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要追寻信任关系?”“信任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是大姐您的关键词。这招可以学来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对话,这是真正的对话。
此种追问是智慧的体现。
大姐您总能抓住别人话语的意思,抓得快,抓得准,抓得牢,能迅速扭转不着边际的交流,这是我的短板。
希望自己成为花开的土地,这是我主持的教研活动所要抵达的“目的地”!通过2015年的努力,我开始做到了,这是生命中不得不言说的“重大事件”,更是我对教育认识的一种“拔节”。尽管如此,但我知道,我在追问与对话的过程中,仍然很强势,咄咄逼人,仍然带有强制人家接受之感。
几十年的教育生活,使我明白:要提高教研效益,掌握正确的教研方法很重要。有了工具才能更好地工作;但如果要让别人能在自己身上汲取养分,还得自己“肥沃”起来,才能有肥力供人汲取。这就是“土地”的意涵。
首先,要让“我”这块教研之土肥沃起来,自己必须匍匐和深耕在教室的大地上,才能成为一块有肥力的泥土。
没有了具体的一间教室,也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教室。徒弟们的教室、学校的教室,乃至全国各地种子教师们的教室,都可以是“我”的教室。正如童喜喜所说“天地一教室”!于是,我坚持为学校开发课程,这是把学校当成自己的教室来操练课程开发的能力;在徒弟班级上课,只为与徒弟研讨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各种教学技能;在学校课程实施时,在任意一间相关的教室去上课,去检查自己设计的课程在课堂实施的情况,并给相关的老师提供研讨的案例,也让自己明白这样的课程,老师需要怎样与学生对话,学生才能成长;自己要怎样与老师对话,老师才能真正有效地去实施课程……虽然没有了教室,但仍然让自己扎根教室,扎根天地,汲取营养,成为一块肥力充足的“泥土”。 其次,得给自己这块“泥土”不断地施肥,这“土”才能肥沃起来。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就是不断地与伟人对话,不断地与伟大精神对话,不断地把他们智慧的精华变为浇灌自己这块泥土的肥料。因此,我每个月都要让有一本与教室有关的书陪伴自己:《后现代课程观》《论对话》《教育的目的》《怎样读一本书》《喜阅读出好孩子》《新教育年度主报告》《给教师的建议》《创新者的课堂》《儿童人格教育》《爱的艺术》等,这些书,不管是新书第一次读,还是旧书重读,都要让自己在不断的运用中吸收,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收获,土地才不会贫瘠。
最后,不断汲取,不断梳理,不断写作,才能把从阅读中得来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能把自己的经验变为自己的操作技能,才能吐纳出让人受用的肥料。因此,我坚持写作,坚持书写,完成了十二万字《生命成长的平台》书稿。这部书稿,既是自己六年来在向日葵班级生命叙事剧历程的总结,又是梳理教育生活历程的过程。它既是我对《后现代课程观》这本书解读的成果,也是对《后现代课程观》这本书进一步吸收内化的“变现”,更是把《后现代课程观》的知识在自己头脑中结构化的过程。
我深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在网师成为一个真正的讲师,一块有养分和肥料的土地。
所以,我与学员们共同学习新教育生命叙事剧的操作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实施新教育生命叙事剧的能手而不断努力着。带领徒弟班学生共读《织梦人》时,写了约2.5万字的文本解读,深入细致地理解此书的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分别为与学生共读和与教师共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认识到:我们只要一生都在追逐梦想,最后成不成为织梦人已经不重要。因为以梦为马,奔走天涯,胜负皆喜,无我无他。
同时,我还基本完成了向日葵班六年的共读历程的梳理,制作成《向日葵班共读历程与操作方法》的PPT,对每个年级的班级共读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提炼出操作方法。当完成PPT的时候,自己不由地大声呼喊:“我想写一本书了,书名叫《书,应该这样读》。”可遗憾的是,自己还没把这计划纳入实际行动的计划之中,暂列为2016年的写作计划吧。细读了童喜喜的《新教育的一年级》丛书,从中提炼出新教育的学校课程设置的方法、晨诵课的操作流程、绘本课的一般流程、听读说绘的操作方法、口头作文的操作方法、生日仪式的操作方法、生命叙事剧课程操作方法、期末庆典与颁奖仪式的操作方法,对新教育的一年级教师进行培训。随后又把这些操作方法写成了两万多字的《从〈新教育的一年级〉中学课程操作方法》的文稿,并在种子项目群进行文字分享。
2015年10月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时,对每条每款作要点式的梳理,并写下了约3.1万字的读书笔记。这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如此细致地重新梳理要点,对自己更加具身深入地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有极大的帮助。为了更好地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化为自身的技能,还对每个要点进行了联想式的论证与运用:或用自己的案例来说明此要点,或用此要点指导自己的教学,形成操作方法。遗憾的是本次阅读只梳理到59条,还有41条没有进行梳理。假以时日,必定梳理完毕,让自己再一次领悟其中的真谛。
学习与实践,就是培植肥沃之泥土的重要方法,让自己这块土地肥沃起来,路还很长很长,一生都将不停地行走下去。因为路有多长,地有多大!
三、 纵身一跃:愿生如萤火虫
一提起长征,人们总要想起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人们哪里还会想到,在当今社会,还会有人像傻子一样,自愿用自己的脚去创造一次新的长征。这个“傻子”就是生如萤火虫的童喜喜——我心目中的“大头”孩童。
2014年9月,童喜喜准备要用一年的时间,走完100所全国各地的乡村小学,义务为这100所学校的父母、教师做100场推广阅读的讲座,与这100所学校的老师座谈阅读教学,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也要为这100所学校的每所学校捐十万元的图书。然后新父母研究所和种子教师团队,后续跟进,进行阅读指导活动。这就是童喜喜这个“傻子”发起的“新孩子乡村公益行”活动。到2015年5月,她独自一人用9个月的时间,走完了活动的第一阶段,完成了100所学校阅读活动的前期工作。我把她的这次行走,称为她一个人的“长征”。
我曾亲见,她在山东诸城做第15场讲座的侧影。17日早饭前,我到她房间看她,她沉浸在悲痛中写悼念熊辉的文章差点忘了吃饭;在早饭时,她与各地来的萤火虫们仍然谈的是工作……等再见她时,已经下午6点,她做完了第15场公益讲座后,回到我房间等待吃饭的空当:清理讲座用的东西、整理讲座反馈意见和安排后续讲座……在短短的十来分钟里,看到了她忙碌的身影。
我“特意”提醒她,让她把节奏放慢些。然而,我事后才知道,原来这场公益活动有着“寒暑假不能讲,节假日不能讲,天冷了也不能讲”的“三不讲”苦衷;我才知道了她要在天冷下来之前讲完50场;我才知道,这样的公益活动,对她来说真是玩命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掺杂进许多不属于这100场公益活动的额外的公益活动。在吃晚饭时,我才吃了个半饱,她就又起身去一个幼儿园给三百多位父母讲《喜阅读出好孩子之父母》的讲座。18日再与她相见,是她在明诚小学的讲座快结束的时候,她一袭白衣,精神饱满地讲述着,讲座在她的《影之翼》的主题歌中结束。“去为赶路的人,送上一点光明……”她这个“大头”,就是点亮自己,给别人送上光明的人。她讲完后,我们只有三言两语,她就匆匆而去,转场到其他学校去做另一场讲座。等中午吃午饭时,她又从其他学校回到明诚小学,走路也在手机上查找资料,吃完饭,她又起身去火车站回北京了。
一天半,她做了六场讲座,我俩见面四次,这四次见面还包括她吃饭的时间,加起来还没有她做一次讲座的时间长,这让我知道了她做起公益活动来真是不要命的,也是玩命的;让我知道了她是怎样用自己的热血来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让我知道了她怎样生如萤火。我在想,她应该是第一个为了教育只身走完中国所有省份的年轻人。 去年的经历,成为我关注她“长征”每一步的原因。关注“新孩子乡村公益行”活动,是2015年我关注微博的主要内容之一。2015年4月23日,我、硕果与她分别从宜宾、焦作和北京赶到成都汇合,去阿坝金川进行新孩子公益行活动和新教育培训活动,把从网上的关注变成了同行,变成了亲身体验。
我早晨6点从家里出发,已经觉得够早的了,而她却是早晨5点从家里出发的,也就是她凌晨4点多就起床了。当我们坐上去金川的车后,一路上都在商量公益行的活动与种子教师研训营的活动,坐车也在工作,这又是我没想到的。直到晚上9点多才到金川县,吃完晚饭已经10点多了,我们都累得直接躺下直到第二天早晨6点多才起床。而她照样工作到12点多才睡,第二天照样5点半前起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她是如此工作的!
2015年4月24日吃过早饭后,我们一起到了学校,参观学校,接着是她两个小时的讲座。在我做讲座时,她又与公益行学校的老师们座谈。中午,我们甚至连饭也来不及吃,就又坐上了赶往宜宾的车。
从金川出发到宜宾坐了近10个小时的车。在路上,送我们到成都的车又出了问题。我这才知道,不仅旅途劳累异常,而且还存有安全隐患,这是拼命的旅程啊!到宜宾李庄已经是晚上11点多,洗漱完毕又近12点。
4月25日,她早晨照样是5点就起床写作。7点过去吃早饭,然后就是到学校参观、讲座与座谈到12点。中午又是匆匆吃饭,立即采访我们的陈刚校长到近下午3点,一个人坐上汽车回成都,准备4月26日飞西藏林芝,进行新孩子乡村公益行第86所学校的活动。
与她同行的这不到三天的时间里,我看到她行走了两所学校。我当时只有一个愿望,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陪她走完最后的十几所学校,被她严词拒绝,只能每天在微博上看她长征的脚步。我知道,她的每一则微博背后,都有许许多多她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足以汇集成为她教育生活的编年史。
6月初,新父母研究所在北京举行“新孩子乡村公益行第二阶段启动仪式暨新孩子校长联盟第一届研修班”活动。这一次我有幸担任了与会发言代表的磨稿任务。所有发言代表无一例外地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童喜喜来到自己学校的故事,而且都不愿意删减。为了活动的主题,我不得不对他们讲述的童喜喜的故事进行删减。每一次的删减我都遭受到无比大的阻力。我知道,这就是童喜喜这个“傻子”点燃自己的人格魅力,她正如她书中描写的大头一样,化为一颗星星,照亮夜空。这些发言代表都是由她照亮的,自然不愿意删减讲述她故事的部分。
6月3日,她来到北京新教育实验学校与我一起做《新孩子在行动》的PPT,我才有幸与她一起回顾她一个人“长征”的每一个脚印。与她在一起直到会议开始之前的几天时间,我每天睡觉三四小时,而她竟然比我睡得还少。她这样的工作状态,我已习以为常了,现在都不想描述了。因为我知道,在公益行的路上,她比这更辛苦100倍,于她而言,坐在安静的办公室里熬夜工作,简直就是最轻松与最幸福的事。
在做PPT时,我们把她走过的学校按序排列,100所学校100张相片播放100秒,看来看去,时间都显得太长,很容易让人疲惫无趣。我问她:“你怎么这么傻啊,要做100所学校,那么多总结起来都让人看得烦?”她怎么回答的,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一个词“百炼成钢”。是的,她的这一路就是百炼成钢、千炼成钢、万炼成钢和生命炼成钢的过程。她用生命在践行傅雷的这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再造一个世界。”
那几天,我也如她一样拼命工作,我以与她一起工作为荣,我更在追问自己:“你能成为这样的赤子吗?”
在这次会上,我还认识了另一个赤子——李玉龙。李玉龙,这个新教育乃至全国教育圈内大名鼎鼎的人物,对于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而言,正是在这次活动中,才第一次与他相见。
记得开会的那天早晨,我急冲冲地跑进电梯时,看到电梯最里面的那个角落,一个高大魁梧的男人无力地靠着,似乎有倒地的危险。他见我进电梯,有礼貌地站直了身子,仍然背倚着电梯壁。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开腔了:“您就是飓风老师吧!”“您,您是……”“我是李玉龙!”他豪爽地答道。“啊,李老师,久仰大名!”我无比欣喜地与他握手相识。然后,听了他的演讲,见识了他的风采与睿智,听说了他是重病才出医院到北京来参加这次公益行活动的,看见他竟然连吃饭也走不上二楼,只能在会场吃饭的情景,更领略了他喷发的生命活力。
又一个赤子走进我的心里!
我再一次叩问自己,你能与他们为伍吗?你能跟随他们的脚步前行吗?
那几天,工作很累很累,睡眠少之又少,但我明白了:“新孩子,是具有儿童精神的大人或孩子,尽管有成人容貌,却有一颗永远长不大的赤子之心!”我得修炼这样的赤子之心。
6月8日,童喜喜给我邮件,给
我自由选择的机会,询问我愿不愿意成为新父母研究所的兼职员工,如果愿意,研究所会发一份兼职工资。
反复地与心灵对话,只想与他们这样一群人为伍,只想像童喜喜、李玉龙一样,点亮自己,让自己退休后还继续活着。最终确定自己愿意不断地跟随这群赤子前行,成了新父母研究所的一员。
愿生如萤火虫,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这是我2015年的又一次纵身一跃。
四、 腐草为萤:在团队中蜕变
曾经愿自己的每一季枝头都有花开,现在要成为花开的土地,要生如萤火虫,自己这棵腐草怎么变为萤火虫呢?
成了新父母研究所的一员,对团队的工作作风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的工作作风可以叫“风暴”式的。经常是没有任何征兆就接受到一项大任务,且要求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曾经有一位伙伴开玩笑地说:“突然给我增加一个发言的任务,压力大哟,你在练兵呀,总是在最后关头才把任务布置下来,就像搞紧急集合一样。”我当时还戏谑她说:“要知道,新父母研究所从来的工作作风就是紧急集合加突然袭击,这样才是真正的打仗,你不战死沙场,你就快速成为将军了!” 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首先你得自己“腐草为萤”,不断地让旧的自己死去,新的生命长出来,你才能“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怎样让自己 “腐草为萤”?用能体现新父母研究所团队文化的两话来解释最有力: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
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
来到新父母研究所工作的人,一不为利,二不为名。在这里,作为所长的童喜喜,就是一个把自己写作赚的钱拿来做公益的人,想为利的人来这里才真是脑袋有问题;在这里做的事情都是与教师、新父母一起成长的教育工作,这样的工作是最不赚名声的,这样的工作只有让自己潜沉下来,化为“腐土”,才能让落在你这块“腐土”上的种子开花、结果,你才能生为“萤火虫”,你才能成为美好的自己,即为“点亮自己,照亮他人”。所以,这里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先让自己这棵枯草成为一块肥沃的“腐土”,才可能走到 “为萤”这样的境界。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唯有在工作里,你才能认识这群生如萤火虫的人,你才更想急于成为与他们一样的人。
在此,我自不会说童喜喜,她这只“大萤火虫”名声早已远播海外,是个不用在这里赚名声的人;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那些没有名声且从没想要过名声的人。
清秋、鱼儿,两个从萤火虫义工加入团队的姑娘,是团队中最默默无闻的人。团队的一切基础事务都是她俩在打理,她们所做的工作我真的是无法描述,对内对外的联系接待,上传下达的通知反馈,无处没有她们……反正她们是绝对保证有求必应的人。完全可以这样说,她俩就是团队的“保险”。如果没有她俩,这个团队就无法运作。从她俩的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默默的基石”,每当想抱怨时,这两只萤火虫就会在我面前闪耀,我自然就会平静下来,心生幸福。是啊,有这样的萤光照耀自己前行,怎能不幸福呢?有这样的萤光照耀,枯草怎能不转化为肥沃的土地呢?
沁心荷萤火虫,这个一直教高中的语文教师、班主任,竟然是团队萤火虫项目的负责人。每每想到她本职工作的重负,每每想到她无时无刻不在牵挂项目工作的推进,我就为自己曾经只关心自己的教室而不闻窗外事而惭愧不已。在我眼里,高中老师都是把自己卖给学校了的,工作本不堪重负的。她多年来,在工作之外,不仅坚持做着阅读推广工作,竟然还担任萤火虫项目的负责人,且萤火虫项目的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每年线上线下活动的数字惊人,让我不得不仰望这只大“萤火虫“。她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了几个人来活。她成为我拓展生命长宽高的榜样,唯有像她这样,才能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张硕果,这个早已在新教育中名声响当当的人物,看起来她是那样的温和。可你走近她,与她一起工作,你才会发现,硕果的温和有坚定支撑。因为她的信念坚如磐石,她才掀起了“焦作现象”,让焦作教育闻名全国;因为她的执着向前,种子团队才会越来越壮大,让许多新教育老师以当种子教师为荣。无论你有多难的工作找到她,她总会不急不躁地解决问题,你就会在她撑起的大伞下安心躲避风雨。表面文弱温和的她,给我生命坚韧的力量。
蓝玫,她是我在这个团队中交流最多的一个伙伴。她自称是我的高级“秘书”,不管是到北京工作,还是与她一起外出,她主动担当一切事务,把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进程安排得井井有条。她的优雅表现在工作上,真是令我望尘莫及。她主持各种活动,她的表现力,我只能用“天才”来形容。如果说她在其他活动的主持中,表现的是她的表演天分,那么在主持种子教师的培训时,表现的就是她的职业天分,她能把我没有表达清晰的地方恰到好处地补充出来,而绝不自显其能。如果用比喻的话,她在与我的合作中就是心甘情愿地做那衬托花朵的绿叶。如此优雅的“绿叶”,让我在私下总是称她为“蓝玫师傅”。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李西西同志。如此正式地称呼他,是因为他太令我敬仰。他是一个匍匐在大地上不见身影的巨人。他是我们团队中唯一的男性,遇到一群如“恶霸”一般的女同事,他就是白天的星星,而不显现一丝光彩。他心甘情愿地做着团队最琐碎的活:搬运、司机、出纳、会计、美工设计……而他的知识积累,在全团队是最丰厚的。在编晨诵读本的过程中,我纠结老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一句话就解决了;他做的电影课程讲座,让听众聚精会神,像我这样的人也必须大脑高速运转,否则就会被他的渊博抛在大海里淹死。他与世无争,却能在朋友、伙伴伤心难受时,给予最体贴的安慰。他具有孩童的天真与纯洁,是一个真正的赤子。能与这样的人同行与工作,是何等的幸事!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在工作中你才能与这些人同行,你才能在他们的帮助下成长,你这“枯草”才能化为花开的“土地”。
虽然我不会理会常人对我退休后还高强度地工作的不解,但我自己得回答自己为什么要与这些人为伍同行。与他们同行,虽然有时是很累,但累得值得,让心更纯粹、更强大,觉得世界就是这么美好。
愿意在这个团队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当一切问题都变成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一切困难都变得迎刃而解了,世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了。
但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呢?在这个团队,就是生命的相互启发。
读了《后现代课程观》后,告诫自己,真正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只有通过对话,促进学生去反思才能获取,学生才能真正成长。我真能这样知行合一吗?不,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习惯性的灌输与压制又不自觉地出现在自己的课堂上,只是自己还执迷不悟罢了。
在徒弟班共读《织梦人》时,第一遍只是朗读,只提出了帮助理解内容的问题以启发孩子的思考。孩子们根据问题,对文本的浪漫感知非常好。记得当第一遍读完后,我发了一则微博:
在徒弟班带领孩子们共读童喜喜的《织梦人》,第一阶段用朗读浪漫感知故事,没有任何讨论,孩子们的初步感受有:1.“我知道了一个人不要只钻研技术而失去了爱。木空失败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只看重技术,而木人校长能够战胜木空就是他有爱。”2.“我从木空与木人两兄弟的故事中,明白了当别人把你当成敌人时,你不把他当敌人,而仍然爱他,最终他会变成你的好朋友。”3.“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梦想,而要实现梦想,要用行动去追寻,不能只沉醉在想象中。”4.“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失去信心,要勇敢地面对,像王杰一样,不怕死,去试一试,你就能走出绝境!” 童喜喜对此微博进行了回复:“孩子们真是太棒了。是不是让你有点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几年级的?”我当时还很不服气,说:“三年级下,偶没用武之地,真是怪事!”狂言好出,事情难做。没想到,真正做起来,还真当不了英雄。第二轮的精读效果,真没有达到我想象的理想状态。于是,我在精读指导结束后,把自己做的《织梦人》的文本解读、在徒弟班上课的课件发给童喜喜,并告诉她与学生共读的遗憾,请她帮助,我才好准备与种子教师们的共读。童喜喜第二天就给我回复,非常中肯地告诉我:
你解读文章,有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一定要强调,所有的解读都是“我的”解读,而不是“文本的”解读。
也就是说,你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诠释文本,从而激发其他人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文本。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避免“优秀”对于“平庸”的压制。压制是错误的,教育中的压制更是绝对的错误。哪怕“好”对于“坏”的压制也是错误的。
……
拿你写的第三部分在天地间追寻梦想来说,你的解读非常精彩。但这样的解读,却会对老师、对学生造成强大的压制。而且,尤其是老师,一旦你的精彩被老师认可,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由此形成思维定势。这是不对的。你好好想想……
她还专门发了一则微博,把给我的信更精确表达为:
面对她的回复与这则微博,我读了很久,反复对照自己的共读课,似乎明白了共读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但又不明白怎样把学生带到文本所蕴含的深度与抵达的高度,如果学生的体验没能达到我所认为的那样,我又该怎么办呢?
至此,我的思考,还仅仅陷于自己对学生的教学的思考,还没有想到这应该是针对所有教育的,既适用于对学生的教学,也应该适用于种子教师的培训。想想当时也真傻,不管对象是谁,不都是同样的教育活动吗?怎么就把这两者割裂开来呢?所以,当要去完成我这个种子教师首席“培训师”的任务时,还告诫自己,得尽培训之责,让他们开出花来,俨然以一个教育者自居。
当自己面对种子教师以教育者自居时,眼睛盯住的就不是种子教师的优点,而是他们的缺点,且想改变他们,这就必然产生“压制”。这样的“压制”是一定要碰壁的,也是与民主、平等、对话的共同体文化背道而驰的。
有一次,我去郭丽萍教室参加种子教师期末叙事研讨活动时,就狠狠地碰了一次壁。
到了郭丽萍教室后,发现她班级的期末叙事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各方面的工作都基本准备到位。但当我和她谈及某些细节的修改时,让我很是吃惊:说到这样她不知道,是某个老师做的;说到那样她还是不会做,是某个妈妈做的……纵观她整个班级活动,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什么都“不会”的老师,竟然有如此大的能耐,发动班级所有老师与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参与班级活动,她究竟靠的是什么呢?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让我转换了一个观察的角度,她是怎样调动众多的人加入自己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的。
第二天,观察了一天,只见负责各自任务的人,不断地向她求救,但她亲自解决的时候极少,总能把问题指向专人负责处,她就是一个总指挥或总调度,把繁杂的期末叙事与生命叙事剧表演的准备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彩排时,我发现PPT背景有个地方需要修改一下,就去请播放PPT的那位妈妈修改。这其实也是一种“压制”,当然会遭到别人的反对,特别是在信任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那位妈妈非常不信任地望着我,说:“郭老师又没叫我修改,我凭什么要修改啊?”在她班级父母这儿,我第一次“碰壁”。
吃晚饭时,几个人讨论着第二天的细节,突然想起在生日送诗中一个孩子的诗歌是以反讽的方式写作,这样不能凸显生日送诗的肯定、赞扬与期许,希望换一首诗歌。可这是一个孩子专门为自己的好友写的生日诗,无法用其他孩子的诗歌来替换。大家就建议,请这个孩子为自己的好友重新写一首,以达到赞扬优点与给未来“织字”的目的。
郭丽萍立即与诗作者的妈妈联系,希望孩子晚上重新写一首。没想到这位妈妈对着郭丽萍大发一通脾气,大意是孩子训练一天已经很累了,现在时间很晚了,应该睡觉了,没有时间来写,更不能保证写出来的质量就符合要求。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郭丽萍竟然说,“行,孩子累了就不写了,先睡了觉再说吧!”她还不断地抱歉打扰了。
我们当时在场的几个人都惊呆了,既对郭丽萍处理方式的不理解,又对这位妈妈的不理解。老师累了一天难道就不累吗?凭什么你当家长的要对着老师发脾气啊?不写很了不起吗?你不写我换一个人的诗歌就行了,班级又不是没有其他人写诗歌。我们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郭丽萍一点也不急,反而劝我们,说:“你们别急,这个妈妈我了解,她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她一定会让孩子写的。我相信!”
“她会让孩子写,也不应该对着你发脾气啊!”我们非常不理解那个妈妈对待郭丽萍的态度。在我的工作中,我从来没有遭遇过父母对我发脾气这种事。
“对我发脾气没什么啊,说明她把我当自己的亲人看才会直言不讳地发脾气。我了解她,她平时对我非常尊敬,今天也许是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了,正好我打电话过去遇在了她情绪的节点上,她就把脾气对着我发了。哪个人没有情绪化的时候呢?如果我能帮助她消除这样的情绪,她平静下来,就一定会让孩子把诗歌写好的。”郭丽萍温和地解释着,好像是我们受了别人的气,她来安慰我们似的。在此,郭丽萍的处理方式与她的心态,让我一贯的思维方式与处理方式再次“碰壁”。
这一碰,我才突然明白,似乎什么都“不会”的郭丽萍,总是以她那特有的亲切笑容温暖人心,她是那样得谦卑,又是那样将心比心地替人着想。她就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从而心甘情愿地加入到班级的教育教学中来。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学生和父母都能够主动地加入教育教学中,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达到老师轻松而又高效的教育效果,这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吗。
等我们吃过晚饭,回到房间刚打开电脑正要干活时,那位妈妈就把孩子写好的诗歌发到了郭丽萍的微信上了。我们一看,哇,完全符合要求,且达到了高质量。 我终于明白,什么是“不压制”,什么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激发他人的生命体验,郭丽萍正好给我上了一课。郭丽萍将心比心地为那位妈妈、学生着想,绝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父母与学生;而那位妈妈冷静下来后,也将心比心地想老师的要求,自然就让孩子把诗歌写了。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缺少的就是郭丽萍这样的亲和与谦卑,就是我对班级的父母们强加与压制太多,人家才不敢跟你表面上发脾气,但是表面不敢发脾气,不等于心服啊,不敢却可以“不理不理,当猪处理”啊!
这次“碰壁”后,我彻底改变了与种子教师研讨的方式。在郭丽萍班级做完期末叙事,与北京的种子教师研讨时,我严格规定,只说自己在这次期末叙事中获得的启发,可以改变自己的什么行为。这样的研讨,让每个人真切地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为我说得太多,如果种子教师自己没有认识到也是不可能改变的,每个人的改变必须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改变,不可能毫无基础地直升到某个高地。也就是说,我只说应该怎么做,但是当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达不到的时候,硬要其接受和改变,这就是一种“强加”与“压制”,这的确是不对的。
研讨后,种子教师们感觉收获都很大,起码明白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努力的方式、方法。
北京的种子教师期末叙事研讨结束,我参加了新教育的年会。
在年会上,新父母研究所担任的工作,又让每个人高速运转了三四天。这几天的累,更能体现“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中”。因为这几天的忙碌,我深入浅出地完成了朱老师2015年年度主报告《拓展生命长宽高》的学习。这次的学习因为与工作结合起来了,是我学习年会主报告最快捷而内化最好的一次。
我在年会时就声称,回家要大睡三天三夜,把没有睡的损失补回来。虽然不可能把损失的睡眠补回来,但回到家倒头便睡了十多个小时,又立即投入五莲种子
教师培训的准备之中。
五莲的培训我担任两块工作,一块是营训课程的培训与发言代表的磨稿。这样的培训对我来说难点是“启发”而“不压制”,但自己最没底的是“启而不发”怎么办。
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忧?这是因为“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人文高度引领学生,帮助他们走得更高更远”,这句话的意思,我一直以为是教师能达到的高度,一定要告知学生,让他们知道老师的理解达到了什么样的状态,从没有想过像童喜喜说的那样,自己的“精彩”被人认可,容易造成别人的思维定势,就是对别人的“压制”,“压制”了别人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文本,获得自己的创造性的理解。当童喜喜提醒我这样做是不对的时候,我一下子明白了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的危害。
在准备五莲培训时,我还真没有找到既要用自己的人文高度引导种子教师走向更高更远,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的方法与技巧。我真切地知道,一切问题真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真是缺少与种子教师对话的方法与技巧,缺少激发他们用自己生命体验去理解文本的方法。
于是,在准备五莲共读的《织梦人》的时候,给自己制定了共读教学的目标,激发种子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而不是用我的理解来代替他们的理解;还制定了共读原则、共读流程及每次共读的思考题,一切都是激发种子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文本,并在共读交流中学习阅读方法、提高自己体验文本的能力。
按以上思路,我制作了共读《织梦人》的PPT,但在PPT制作时,怎样呈现我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诠释文本,又遇难题:自己不是不呈现,就是把自己的诠释和盘托出。我仍然突破不了用自己的解读“压制”别人的解读这样一种困境。我不断地咀嚼着童喜喜的话,突然在“激发”上找到灵感,其实只要用事实证明一个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每个人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诠释,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就行了。还是自己的眼界有限,根本不知道其他人对《织梦人》的文本理解。
哪来其他人的理解呢?团队不是有许多高手吗?蓝玫就是一个高手,求助于她一定会有用的。于是,我把下面这段话复制给她,求她写出自己的解读。
“咳!我怎么这么蠢!我怎么会这么蠢?这么蠢的怎么会是我?!你说得没错,我从来没有留意这个问题。刚才仔细回忆分析了一下,在我心目中,下意识就觉得你就是我们分别时的样子,那时,才11岁!我梦里的你,一直都是那个11岁的孩子!我在孩子堆里找你,当然永远都找不到了!你不是躲在我的梦之外,你是躲到了时间里!”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完全是按照解读文本的技术方法来解读的,首先我解读的是文字表面的意思:
时间让木人的面貌不断变化,而木空的记忆却只保持11岁时的木人的样子,如此当然找不到。
然后我解读这段文字包含的意思:
赤子之心永不变,不管容颜怎么变!
最后,我才联系故事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含义:
木空要找的决斗的对象应该是赤子之心,而不是木人11岁的“形”。赤子之心是无形的,所以木空找不到木人,是又一次有形败给了无形,短暂败给了永恒。
我这样的解读,完全属于技术型的解读,没有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其实,对文本的诠释,最好的还是生命体验的诠释,但我当时真不能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这段话,于是,请求蓝玫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这段话。蓝玫给出了这样的诠释:
木空向外的寻找却一无所获,木人对内的关照在时间里完成了成长。木空之所以把木人定格在11岁的样子,其实是暗含自己追求外在的“胜利”而未获得内在的成长。
所以,生命会在任何一刻(放弃内在成长的那一刻)“死亡”,这跟生理年龄无关。
有多少成年人,不过是一个“巨婴”而已呢?
看到蓝玫这样的解读,我欣喜若狂。蓝玫的解读,不仅让我发现自己突破不了“压制”的原因——自己太在意技术的外在解读,而不能用生命的内在诠释;更重要的是,自己以种子教师首席培训师的身份出现,无意识地要展示自己高超的解读本领,要教会种子教师们怎样深入理解文本与共读的方法,而忘却了是要激发种子教师的自我成长,自己无意之间就真正地成了“木空”先生。 我在还没有走进种子研训营的培训前,我就已经成长。因为从蓝玫的解读中,我知道自己必须改变,改自己的“传递灌输”式的教学为“对话促其自获”的方式,否则自己就是放弃内在的成长而死亡,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人文高度引领学生,帮助他们走得更高更远”,不是把自己的理解传递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对话中促进并激励他们自己去获得或超越老师的理解,达到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诠释的目的。
因为有自己内在的成长,所以这次五莲的培训,我都是以对话的方式进行,不管是与发言代表的对话,还是上课老师的对话,甚至在与种子教师们共读时,我多是追问,“为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还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提高吗?你找到提高的方法了
吗?”类似这样的追问,成了五莲培训的主旋律,当然效果也就达到了激励的目的。
五莲培训活动,是2015年新父母研究所组织的最大型活动。种子教师就有600多人,再加上种子教师带来的孩子140多人,组成了一个夏令营。夏令营的辅导老师就是由来学习的种子教师担任。白天,种子教师培训和孩子夏令营活动正常开展,晚上团队所有人按分工进行各自的工作,我每天晚上不是与种子发言代表对话,与他们一起讨论怎样讲述他们的故事,就是与童喜喜一起选拔优秀种子。培训、夏令营和选拔三个阵营一起开展活动,每个人不是在完成工作任务,而是在拼命,不是化腐草为萤,而是直接点燃身体。
我是团队中工作最轻松的一个,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到活动结束时,我大脑近于停止转动,别人说什么似乎都听不懂。我真不知道其他人,他们在活动结束后身体是什么状态。
如果说我们这些人如此拼命,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们还健康,还能拼一阵子。可鱼儿就不一样了,不说她身体本就弱,心脏需要做手术却也迟迟未做,只说她在五莲那几天还发着烧,照样与我们一样拼命。她担任的工作是从种子活动的报名开始,不断地接受种子教师从网上打来的报名费,种子教师到五莲后她还负责报到的收费、退费工作。她的这些工作,我一听说脑袋都大,当我看到她被报到的种子教师包围着时,我简直就要晕倒。她不仅不能有半点差错,还得提高办事速度和效率,用良好的态度来接待那些种子教师们。我不知道那几天,她是怎样拼出来的。
我接触到的童喜喜、硕果、蓝玫都是在台前工作的,谁都知道这样的大型活动幕后的工作更难。六七百人的食宿、每天几趟住宿地与培训地间的往返、专家接送、接待与讲课、资料发放、会场布置和所有时间与场地安全保障等等,清秋、鱼儿、西西他们几个人是怎样拼出来。我虽然没有经历,但我知道很难很难,难到我无法想象。
在五莲活动中,我感觉最成功的不是我们的培训,而是其中的夏令营活动。来参加培训的种子教师们成为义工,与萤火虫义工一起,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挑战不可能。夏令营的班级不是按年级来分班,而是按年龄段来分班,幼儿园到三年级的孩子分成一个班,四至六年级的孩子分成一个班。这样的分班,给义工工作增加了无比的难度。比如怎样上课,什么课程内容适合这么大年龄跨度的孩子;其次,这些孩子还是教师培训的“道具”,他们临时组成的班级就是上课老师的班级,晨诵、语文课,都由他们承担。如果没有他们,种子教师的培训也许就没有实战而成为“纸上谈兵”。夏令营的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不仅带领孩子们完成了所有“道具”任务,还完成了自己所有的营训课程。其中,最出彩的应属生命叙事剧的展演。在短短的五天内,完成一部生命叙事剧的排演本来就是一个奇迹,更不要说孩子们表演得是那样惟妙惟肖,似乎是一群专业演员在演出;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有的道具、PPT背景都是自己制作,服装是由废报纸做的,PPT背景内容是孩子自己的剪纸作品……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种子教师、萤火虫义工和孩子创造的智慧,让人惊艳,并为之倾倒、震惊。
我带领过孩子排演过多部生命叙事剧,知道生命叙事剧从编剧本到表演,从服装设计到道具制作,从音乐配搭到舞美呈现……没有哪一样不是让人耗尽心血,没有几周的时间是无法排演出一部剧的。可这群孩子和老师们却只用五天的时间创造了如此的奇迹。观看时,我一直热泪盈眶,深深地被这奇迹吸引,以致于整个过程中竟然没用相机留下一个精彩的瞬间。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
种子教师、萤火虫义工来到五莲学习这几天,有的人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大会组织的培训,全在夏令营做义工。他们说工作就是最好的培训。啊,这群种子教师、萤火虫义工和孩子们让我仰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我这个首席培训师进行“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培训。
在五莲还有一些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从职业倦怠走进新教育焕发第二春的田志虹;有在五莲反复挣扎最终超越自卑走向自信的杨方超;有不怕“露丑”执着前行的蜗牛董艳;有勇敢而内敛的李海洋;有热爱诗歌还自己写诗给孩子晨诵的杨子;有总想全方位地赞扬萤火虫伙伴的花王解语王艳;有发挥信息技术专长进行课程开展的邱玉东;有带领一群种子教师办《火种》杂志的郭良锁;有把蚕农课程做到极致的张小琴;有坚持写晨诵感悟带领萤火虫推广阅读的涅阳三水……最难忘的当然是几天几夜连轴转辗几千里奔赴而来的百合了,这只萤火虫的故事,让我清晰地看到自己与他们为伍的意义,让我终于明白童喜喜曾经说过的自己停不下来,就是因为遇到美好的他们:他们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故事,就像夜空中的繁星,是那样得美丽动人。仰望他们,犹如站在星空下,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与纯净,让自己不得不快快奔跑,跟上这支美好的大部队。
在五莲的培训活动中,我真正地体验了一把“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有时身体累得要死,但死去的是内心的贪念与欲望,新生的是赤子之心。在这样的生活中,我才体会到,任何年龄,都可以化腐草为萤,让自己永远闪闪亮亮。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这种团队的文化随时随地地体现出来。五莲活动还没结束,童喜喜同志已经转场去做阅读推广了。人走了,工作可没走,她不断地打电话安排工作,一句话就是要把你抛在工作里。我当时已经累得大脑死机,在电话会上讨论下阶段重点开展的新教育一年级工作时,我像只漂浮在河面中的死鱼,眼前一片白茫茫,看不到一点阳光与希望,更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做什么,能够做出什么。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团队只提供工作的机会与平台,绝对没有人强迫你。伙伴们都让我先休息,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成什么就是什么,给予你极大的信任与宽容。这样的信任与宽容格外温暖,能转化成工作的动力与热情,甚至是灵感。
回到家后,似乎没有想象中那样累了,也没有大睡三天三夜,而是悠闲地捧起了童喜喜的《新教育的一年级》,阅读、批注,很快从书中归纳出教师进行新教育各种课程的操作方法,当然这样的归纳也是对自己前几年实施新教育课程的总结,让自己更加清晰地理解新教育课程的操作方法并在头脑中结构化,便于自己今后能更轻松自如地实施新教育的各种课程。这时再一次体会到“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的成长与幸福——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创造美好。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团队成员间的信任还不仅仅是不给你的工作提要求,不仅仅是相信你能做出高质量的成果,还能把自己需要保护的知识产权无比放心地交给你。在制作《〈新教育的一年级〉操作方法》的PPT时,童喜喜还把自己书稿出版的PDF文件发给我了,方便我工作时截图。我知道,别人对你无限的信任,你就得对此担当无限的责任。因为这样的文件一旦被盗,她的书就会被盗版,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夜以继日地做完PPT,把她给的文件彻底删除后心才放回肚子里。爱、信任与责任就这样在工作中融为一体,带来的是团队的精诚合作,得到的是团队高质量的工作效率。如果不是在工作里,你是感受不到团队成员之间亲如兄弟姐妹般的情义,只有把你抛在工作里,你才能感到此情义带来的幸福。
继完成《〈新教育的一年级〉操作方法》后,我又开始整理我做新教育一二年级时“听读绘说”的操作方法。老实说,几年前童喜喜就建议我,把低年级班级共读诗歌、绘本等的案例整理出来,提炼出操作方法写成书。我当时沉浸在琐碎之中不能自拔,压根儿没把她的建议当回事,把那些案例扔在一边多年不理。
这次要开展新教育一年级的推进工作,我不得不去整理那堆当年的案例。在整理的过程中,我才发现那堆案例就像一大块璞玉,稍加雕刻,就能变成美玉呈现。整理出来的操作方法,不要说对刚进入新教育“听读绘说”项目的老师有用,就是对我再次进行“听读绘说”项目也大有帮助。后来,在焦作新教育一年级教师培训上,这个讲座还得到老师们的好评,老师们在我的操作方法中得到极多的启示。
在工作中,把自身的宝藏给发掘出来,利己利他,让自己无比自信,相信自己再努力,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的又一意义,把自身这块璞石雕刻为美玉。
在新教育一年级工作推进后,继而又开始准备种子教师第三届研训营的准备工作。在团队研讨工作时,童喜喜建议从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入手,以提高种子教师的理论素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又一次重读经典,就是又一次成长。这次阅读的时候,不仅对每一条经典做详细的结构疏理,更重要的是用经典来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在过去的基础上找到走向未来教育教学的更好路径。
比如,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51条“让知识活起来”时,我发现自己原来对思维课的理解很狭隘,特别是在“老师与学生对话”这个环节中,为学生“准备词语”做得特别不好,提供的词语不是学生不能理解,就是学生不能灵活应用;原来在进行课程整合时,总找不到各课程之间或各学科之间的相切点。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自己没有把各教育教学理论融会贯通,而要真正理解并运用好这一条,就必须把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与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联系起来,才能让课程真正地进行整合,才能解决学生运用词语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以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如此的学习与思考,让我找到了与种子教师对话的路径,找到了能激发他们去主动获得这条知识的案例,更找到了在课堂上怎样综合运用教育学理论的路径。这样的工作,让我把经典的教育学理论变成了自己飞翔的翅膀,让我把过去变成今天飞翔的力量。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让你把过去变成力量,让你的影之翼更有力量,让你飞得更高更自由。
曾经,我拒绝审读种子教师的年度叙事。原因有二,客观地说是自己专心于教室,无暇顾及他事;主观上是选择与学生一起成长,放弃与种子教师们一起成长。
现在自己愿意当种子教师首席培训师,就是选择了与种子教师们一起成长。那么看种子教师们的叙事,就像教师看学生作业一样是必须的,否则怎样与种子教师们进行对话,怎样在对话中让自己成长?
2015年4月25日、26日新父母研究所在北京新教育学校召开“新教育家校共建高端研讨会”。4月10日左右,我主动要求承担看稿工作,与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直接对话,共同修改稿子。
与其说是帮助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修改稿件,不如说是他们用萤光来照亮我。因为审读他人的生命叙事和文本,事实上就是与其进行高品质的深度对话,从而为敞开的交流和碰撞以及对话做基础的铺陈。
从内蒙古赤峰李秀云发来的第一份稿件中,我看到一个萤火虫书记与学校一班人在赤峰做的阅读推动工作,感动不已。他们从一次学校父母参与的展示活动开始,逐渐把学校父母深度卷入家校携手共育活动中,推动学校新教育工作,坚持三年,不仅把学校新教育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还建立起了赤峰地区父母成长的平台,把新教育工作推向了更广阔的区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第二份稿件是海门陈昕发来的江苏海门区域性家校携手共育的经验。海门在十年的新教育工作的推进中,把父母深度卷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了江苏教育的奇迹,让海门教育一跃荣登江苏教育的榜首,成为全国新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这样的奇迹让我震撼!
借这次机会,我与所有参会发言的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接触,每个人带来的经验都是那么宝贵,都是那样生辉、动人和闪耀。他们中,有的从班级的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家校携手共育活动,有的从科研的角度推动家庭教育的蓬勃发展,有的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面与父母携手共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最让我吃惊的是萤火虫青岛分站的丫丫妈的讲述内容,让我看到父母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不仅带领了自己孩子班级的共读,他们还从小学到初中推动了一所又一所学校的共读活动,他们影响了学校教育,颠覆了我一直认为是学校影响父母的观念,再一次看到家校携手共育的巨大作用。他们让我相信,萤火虫之光虽然很小很小,但却能发出像太阳一样的光芒,照亮大地,温暖人心。 所幸,这次与种子教师和萤火虫义工代表磨合稿件的工作,由陈东强院长直接坐镇把关。我常常被老师们和义工们讲述的内容感动,被他们的讲述牵动而忘记了大会研讨的主题,与他们纠缠于细节之中。陈院长不断提醒,把握方向,抓住主题,提练方法。在陈院长的指导下工作,让我学会了在不同的平台工作,应该有怎样的视野与怎样的工作方法。这种技术性的提升,也是2015年的一个大进步。
2015年4月的新教育家校共建高端研讨会,让我看到了萤火虫的伟大,然而我最焦急的是,“我”这块泥土还贫瘠,还没有承载种子的力量,必须加快培植,才能成为肥沃的泥土,才能成为花开的土地,让种子开出花来。
爱你就把你抛在工作里。工作的过程,就是解决自己问题的过程,就是生命相互催化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让“旧我”死去、“新我”长出来的过程,就是化“腐草”为“萤火虫”的过程,就是让大家的生命一起经历美好的过程。这个团队,对每个生命都是尊重且爱护的。每个人分工负责的工作,绝对是发挥这个人的长处、避免短处。就拿我来说吧,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所有对外的联系,都与我无关;我喜欢做课程,培训之类的事就交给我。一件事需要大家出主意,只要在邮件中吼一声,所有人都有主意回复。某人某事处理得不对,立即有人单独提醒改正。童喜喜说大家抱成团共事,能否接受批评,特别是外来的批评,这是团队与“团伙”的区别。
这样的团队,亲如一家,既不想搞大型活动,因为要累得半死;又盼望搞大型活动,好获得见面的机会。在这样的团队中,我享受大家的爱护竟习以为常,而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五莲活动结束后,团队组织了一次参加培训活动征文比赛,内容是参加种子研训营活动的收获。当征文收来后,要评选优秀文章时,所有成员都要当评委。我因故没时间阅读那么多的文章,就申请不当评委,他们就把我的任务给分担了。
没想到的是,在征文中有一篇文章是批评我的。当我知道后,认真阅读,想从反面意见中吸取教训,克服不足。只可惜那篇文章溢出了可对话的范围与逻辑,无法对话。童喜喜阅读到那篇文章后,要求对我保密,因为她觉得那篇文章会对我造成伤害。
2015年10月,我、硕果和蓝玫一起在合肥参加陈一心基金会的阅读推广学习。而正在这时,李玉龙去世了。蓝玫、硕果知道后,都伤心至极。我也知道,童喜喜是性情中人,当时只有一面之交的熊辉离世,她都会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像大哥一样爱护她的李玉龙离去,她更会悲痛欲绝。我虽很难过,但很快让自己走出伤痛的阴影,对她们我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哪怕只是毫无力量的安慰言语也没有,只期望时光能抹平她们心中的伤痛,只希望童喜喜快点写出悼念李玉龙的文章,在书写中自慰,只是每天刷她的微信,企盼看到她写出的悼亡文字。
此时,偶然的原因,那篇批评我的文章又被提及,硕果为此义正辞严地反对,李秀云气得浑身发抖,
蓝玫规范地妥善处置。这时我才知道童喜喜对我采取了保护措施。
我内心充满了感激,觉得自己不会受到伤害,让伙伴们别担心,也就这样心安理得地享受起他们对我的关爱。只知享受幸福,而忘却去思考他们这样的保护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竟然如此自私、冷漠而不自知!
直到有一天,知晓童喜喜为完成李玉龙的遗愿,接手他想办的杂志而受无端伤害的事,才突然明白,童喜喜也是一个凡人,她虽然塑造了《影之翼》中的大头、影大盗、小辫子和《织梦人》中的木人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但这是她理想中的人物,是她追寻的榜样,她仍然是一个需要同伴安慰、抱团取暖的弱女子。于是,我与她在微信中对话,安慰她。童喜喜,不到两天的时间,就从伤害中超脱出来了。
我知道,我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不管作用的大小,在团队中,每个人不仅要享受团队的温暖,还得不断制造温暖,能在相互的温暖中,让生命这块土地肥沃起来。
我坐下来,静静地书写,把那一段时间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去寻找走向未来的更好的路径。我写了一篇6300多字的《老天在教我们做好人》的文章发给童喜喜,我终于开始像他们一样,给予同伴温暖。
2015年,父母因高龄突然衰老明显,也许这就是他们走到生命最后一段路的标志吧!面对他们老去而无法恢复活力的生命,我内心焦躁不安,天空似乎失去了阳光。
父母严重老化衰竭,医生也没有办法。我每天无奈面对他们的老去而难受无比。人都说“老小老小”,这时我才知道,老人们这时的心态比孩子更小,丧失自理能力让他们变得毫无安全感,对恢复生命活力的渴望让他们提出一些无法满足的要求。为了劝说与安抚,花再多时间而一点用处也没有,难受、焦躁与无奈,让我经常都想逃避。可又怎能逃避呢?越发郁闷与痛苦。
2015年8月的一天,我无意中了解到厦门梧侣学校张志愿校长80多岁的老父亲也病重的消息,知道了他为了老父亲忙碌不停,但不知道他的心情怎样,想和他展开一番交流。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趁去厦门梧侣学校参加萤火虫读书活动的机会,从张校长的同事口中,知道了他父亲肿瘤恶化,伤口糜烂得连医生、护士都不敢动手,而他却亲自为老父亲清洗伤口的事;老父亲不用西药要用草药,他就进深山寻找草药甚至差点失联。他说:“一个人首先要有孝道,否则就谈不上爱他人。”听
着他的同事讲述着他这个孝子的故事,我觉得他好高大,我只能仰望。
我有幸亲耳聆听他讲述自己孝敬父亲的故事。他每天因照顾父亲睡眠不足4小时,仍不觉得辛苦,因为能有一天不能安稳睡觉,就意味着他的父亲还活着一天,他与死神的争夺又赢了一天;父亲再无理的要求,他也会想方设法地去满足,不是为了结果,而是为了父亲与死神搏斗的勇气不衰,让这勇气支撑着父亲多活一天;每天面对新升的太阳,他会由衷地感到幸福,因为父亲走向死亡的脚步又慢了一天,生命的历程又多了一天;他把家搬到了校门口,为的是把每天上下班用在路途上的时间变成陪伴父亲的时间;他如此坚持,不仅仅是感恩父亲陪伴自己长大,把自己养育成人,还是给儿子做人生的榜样,因为自己既是儿子,也是父亲,他欣慰地看到儿子也变得和自己一样,与爷爷一起携手与死神搏斗……他幸福地讲述着故事,与死神搏斗的快乐就这样自然地流淌。 听着他讲述故事,我不再觉得他高大上,只觉得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儿子,一个实实在在的父亲;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接受死亡却不向死亡屈服的人;一个陪伴着父亲走向死亡而过好当下每一天的人。这样的人,我也能做到,我一定能做到!如今,我也像张校长这样,陪伴着父母,走好每一天,与死神争夺时间,赢了一天,赢了一月,赢了半年,我还想赢许久许久……
在团队中,在团队行走的路上,在伤害袭来时,在与死神搏斗时,生命与生命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温暖,我内心也就快乐起来,生命的“土地”也因此而肥沃起来。
这样不仅工作快乐,家庭生活也无比幸福。
五、 叩问初心:土地需要种子
2015年,参与组织编写新教育的晨诵读本,是我2015年乃至2016年的一大块工作。之所以单独列为一个主题,还是因为发现自己的问题太多,需要修炼的地方太多。
从2015年10月接受参与组织编写工作开始,从第一步,确定晨诵大纲,到第二步,组织海选诗歌,到第三步写导读与审查导读语的工作,每走一步,我就会焦躁不安,不是嫌自己诗歌积累不够,就是嫌种子教师们海选的诗歌质量不高;不是嫌时间安排紧,就是嫌自己写作速度太慢。我不断地把自己的焦虑带给团队成员。
种子教师开始写导读了。看了几个人写的,发现他们对诗歌的解读基本停留在诗歌的含义上,有的甚至只抓住字面意思。这样的导读起不到导读的作用,更不能与生命产生共鸣,我非常不满。
正好,花王解语在晨诵编辑群里提到“诗无邪”的问题。我想引发大家讨论怎样写导读,才能把诗歌与阅读者的生命编织在一起,引起共鸣。我说:
看到花王的留言,想起了教六年级时,共读《小王子》选的主题歌是《你是我的玫瑰花》。刚开始唱时,孩子们笑得嘻哩哈啦的,但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们不再笑了,当共读完后,他们再唱这首歌时,神圣与崇高之感就流露出来。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这就是花王说的解读诗歌的无邪!但怎样做到无邪呢?花王没说。把你在解读诗歌中怎样做到无邪的,思考清楚,再记录下来,就一定是好文章。当你写出这样的好文章,你就看得到自己的成长。
晨诵选诗、写晨诵导读,这些事都很琐碎,我们不仅要做好这些细碎的工作,达到追求卓越的状态,还不能沉溺于这些琐碎之中,要超越琐碎,要思考与写作,才能真正成长。我们一起加油!
我这样的表述,现在看来就是让种子教师在写完导读语后,对自己的做法进行总结提升。我当时还不明白为什么没人回应我。
第二天,我又在群里提出问题:
我亲爱的老师们,昨天花王提到了“诗无邪”的问题,然后我说到了我们共读《小王子》时用的主题歌是《你是我的玫瑰花》这首歌。有人说我选得不对,有人说我选得对。你是什么意见,理由是什么?能否讨论讨论?愿意讨论的请在此处留言。
2月3日晚,我就与花儿、仙子和木槿一起讨论了怎样理解《你是我的玫瑰花》这首诗歌,怎样达到理解的三重境界。晨诵编写组的种子教师们虽然没有参与讨论,后来都爬楼学习了。我以为他们能写出引发生命共鸣的晨诵导读了。
没想到几天后,收到的导读仍然没有写出与生命共鸣的部分,引发了我第三次焦躁不安。硕果、蓝玫和喜喜反复与我沟通,我仍然不能消除焦躁情绪,对着谁都是一通攻击。童喜喜终于在单独回复的邮件中提出批评:
飓风,在晨诵项目的过程中,你这是第三次让大家都感觉到你的焦躁不安。
我们的研究工作,其实是从这个项目开始的。
我想,我们(包括项目组以及所有写导读的种子教师)现在的工作,以及将来仍然会继续其他任何研究工作,都是一群人共同完成一张试卷。
我们是通过合作尽可能互相弥补取得高分。而不是请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来批改试卷。
你作为首席,更应该用你的优势弥补大家的缺陷。这样的弥补就是春风。
真正促使人改变帮助人成长的,是春风,不是寒风。
读着她的批评,我知道是自己出了问题,但情绪处于焦躁中无法自拔。时间又正好在春节,我干脆放下晨诵导读的工作,让自己彻底放松,过春节,做家务,阅读,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开。
把导读放了四天,大年初五,我又开始看种子教师们写的导读了。在看之前,再一次读喜喜的批评。我想,我怎么成为春风呢?怎样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缺陷呢?我给自己规定,客观地找出每首诗歌导读的长处与缺陷,为自己下阶段进行弥补作好准备。当调整好心态后,就能平静地工作。
我一边工作,一边反思自己为什么焦躁不安,才发现自己真是幼稚可笑。自以为做了一次网络交流,种子教师们对诗歌的解读就能达到三重境界。特别是看了日月冲天的体会后,以为个个种子教师都是日月冲天,他们一定会写出合格的导语的。这样的想法与要求,太脱离实际,太理想化,如果一次网络对话就能达到如此结果,那教学就太简单了,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太简单了。要知道知与行的距离永远是最远的。自己的问题就在于想得到的结果太“神奇”。
为什么会有这种要求呢?追究原因,与其说是希望所有的导读都符合要求,倒不如说是希望导读的审阅工作轻松快捷,其实本质就是自己害怕一首首地修改,就是害怕付出辛勤的劳动。
鄙视自己被内心的“小人”左右,鄙视自己内心还不够强大,鄙视自己不能自觉地成为赤子。唯有努力让自己成为喜喜眼中的“春风”,所以我又开始快乐地工作起来。
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要忘了出发的初衷?要成为赤子,才加入这个团队;要成为花开的土地,才承担了首席培训师的责任;特别是在1月与蓝玫讨论自己2015年年度叙事的主题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土地接纳任何种子,只为种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提供养料,决不要求种子什么时候开花,也决不要求种子开出自己想要的花。为什么不能把认识落实到行动上呢?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不注重内在的成长,而去追求外在的物质形式?实际上,是自己放松了内在的修炼。尽管看起来,我总是在不断反思,但是这种反思带着习焉不察的观念和习以为常的认知,缺乏思想的力量和灵魂的深度,使得自己掉落进“理性的狡计”的陷阱,这样的反思,未必不是一种肤浅!
曾经用“学生是上天派来考验老师的天使”来激励自己内在的成长;现在我要用蓝玫的话来激励自己继续成长:“土地没有种子,将是一片荒芜!”是啊,土地接纳种子,种子才在土地上生根发芽,才让土地充满生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种子教师在成就我这个首席培训师,是种子让我这土地肥沃而灿烂,我应该感恩地幸福地成长着,才对得起种子们,才不辜负他们带给我的生机!是啊!种子赋予我生命的意义,点燃我的激情,唤醒我的内觉。
从2月1日开始,到3月12日,整整40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回顾、思考、记录、反刍,才敲完2015年的年度叙事。
不过有意义的是,这一天恰逢植树节!这于我的生命叙事而言,具有重要的意蕴。那就在自己生命这片土地上播一粒种子,让生命活着的种子,让生命的土地不断肥沃的种子,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的种子,而无论种子是长成参天大树,是开出美丽的花朵,还是钻出泥土的小小野草。
土地需要种子。土地有种子,土地就会在奉献养分中实现存在的价值,方能永葆赤子之心!
从年初要成为“花开的土地”,为种子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地,到年底“土地需要种子”,我离不开种子,否则我再强大,也只是一片空旷的土地,将成为一片虚无。这与其说是我认识的一种转向,不如说是我生命的一种拔节;与其说是自己对美好世界的单向前往,不如说是我们对未来世界的共同践履;与其说是我自己对生命怒放的畅想呈现,不如说是对他者生命的意义期许。
土地需要种子,是我2015年生命的重大事件。不仅改写了我的教育生活,而且必将对我未来的日子产生深刻影响。而这种事件,这种精神成长,亦必将开启一段新生命的旅程。
(作者单位: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新教育研究院新父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