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a_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活动是人类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而创造性思维又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高级过程,它比一般思维活动更复杂,更困难,因而也就更具有社会价值。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应当成为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一个不断的认识过程。求学之初,学生往往无疑(实则是“疑”没有被觉察),一旦积极思考,便觉有疑,深钻下去,处处是疑,通过思维,逐步解疑,到最后,一了百了,豁然开朗,彻底解题。
  古语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也正是知难而进,有疑至无疑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给予新的思维目标的刺激,才能使学生克服思维惰性,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
  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敢于置疑,积极置疑。如果在训练初期,学生无法置疑,那么,教师应有意识的帮学生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解决疑难的心理,引导学生完成“无疑——有疑——节节是疑——步步解疑——豁然开朗”这一思维过程。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认为应从“诱、设、问、比、散”五方面着手:
  1.诱,即诱发动机。思维规则告诉我们,大脑思考必须有动机。思维动机只有借助“外因”才能促进“内因”的变化、提高。
  思维的动机和兴趣,这正是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学中新课时的导语设计,能否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并打开思维的门扉,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当然,诱发动机要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积极思考。
  2.设,即创设情境,就是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激发学生主动去探讨,开拓智慧,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指导点拨,旁敲侧击,让学生思考,进入情境。问题设计和解答虽不十分困难,但却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特殊情境中出现求知、思维的热情。
  3.问,即设疑问难。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对的独立性,是“与前人、与众人有所不同的思维”。构成“不同”的因子就是怀疑,对现成结论的怀疑。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去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设疑问难”,首先要注意设计合理,由浅入深。否则,问题解决不了,还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特别要启发他们无疑中生疑,发展思维。“疑者,觉悟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必然会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比,即比较对照。比较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想日趋成熟的中学生,思维活跃,鉴别力强,在教学中注意让他们多比较对照,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项有效措施。比较的方面很多,大到立意,小到遣词造句,无处不可。
  比较可从两方面入手:求同和求异。求同就是引导思维者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现象里去寻找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求异,则是引导思维者关注现象的差异,意在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
  相对而言,求异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往往带着强烈的创造精神的思维。因为它要求思维者不仅满足于想“这个问题原来是这样的”,而且要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那样的”,“如果我那样来解决,会出现什么结果”等等。由此可见,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
  5.散,即发散收敛。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指导学生多角度提炼观点十分重要。所谓多角度,也就是从所提供的话题材料的各方面去思考,去分析。这种多角度,从思维方面来考虑,也就是要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中要不离开题旨,发散量越大越好。但是由于思维者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不同,所以经过扩散而思考出来的观点不一定全部正确和深刻。因此,扩散之后实行思维的收敛瞠是极其必要的。
  在思维收敛的过程中,进行比较与鉴别,排除不确切的,补充不完整的,挑选最准确的,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最佳观点上来,甚至甚至佳中求“新”,闪耀出求异思维的火花。
  上述五方面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渗透,彼此促进整个思维的发展。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来探索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养成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作全面分析的习惯,善于将其综合成不同于凡俗的新模式。这样,日积月累,长期训练,一定能使学生学会思维,并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所在。创新是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与灵魂。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兴趣,破旧立新,师生互动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灵活多变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开阔知识视野,从而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笔者认为数
期刊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教材安排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缺乏合作性和探究性。师生做实验的目的只是为简单地验证化学原理,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与所学知识理论的关系,达不到认知的平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陷入被动的境地。  笔者以为 , 在实验中学生亲自体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 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
期刊
政治课能否受学生欢迎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    一、备课的投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的道理。而要备好课,则需要教师做全身心的投入。为了备好每一节课,我一般都是在通览全书的基础上,从每一节内容的前后联系去把握它在全书中的地位,找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再围绕重点难点的解决去选择例证,组织材料,设计课型,确定教学步骤,最后斟酌语言。
期刊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我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
期刊
学科功能,即该学科在学校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功能是什么?这几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着这个问题。本文将结合当前政治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就政治课的学科功能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从政治课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看其学科功能的基本内容    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一样。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
期刊
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数学创新学习,学习的环境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创新精神,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探索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方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创新教学的深入,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让学生观察生活,学会用心说话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细致的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期刊
学生写作的过程贯穿着生活、思维和语言的统一。古人说“言为心声”,学生习作尤其强调写真事、抒真情。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儿童的情感、思维想象和个性对于习作的关系很大,儿童只有在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在心境良好的情况下,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文章才能写好。反之,如果学生心情压抑,如负重荷,怎么能写好文章呢?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