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50年代,东南亚华侨青年掀起归国潮,大批华侨学生相继回到祖国,考入高等学校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梁英明就是最典型的一位。
24岁带着一把木质球拍归国,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并留校工作,羽毛球一打就是77年。今年87岁的梁老早已是羽毛球界的“名人”,德高望重,多年来一直坚持羽毛球运动,拿过的全国老年组羽毛球冠军更是数不胜数。作为北京老年羽毛球队的元老,他一直是队里的核心和“老大哥”,现在仍然担任队里的名誉领队,他也是因为球队而结识到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83岁的陈一峰是梁老现在的双打搭档,出生在印尼雅加达的他,高中毕业后回国,在大学学习农业并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陈老从小喜欢打羽毛球,但直到退休后才开始固定打球的。他加入北京市老年队后认识了梁老,两人配合双打,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冠军。
李端生今年82岁,同样是印尼华侨,他归国后考入北京体育学院,之后一直从事体育工作,成為中国第一批羽毛球国际裁判,曾在多项羽毛球世界大赛中担任裁判,名声相当大。上世纪90年代,李老逐渐淡出裁判工作,后来加入了北京老年队。
77岁的伍达永算是几位前辈中的“年轻人”。伍老从12岁开始打球。回国后在北京六中上学,考上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后,成为校队的副队长、队里的第二单打。1974年,北京组织羽毛球队,伍老作为首批队员参加集训,以一单的身份代表北京参加了1975年的全运会。他非常自豪地回忆道:“当时北京市没几个人能打得过我呢!”后来,伍老也加入老年队,认识了大家。
与其他四位略有不同,周高塔生于马来西亚,高中毕业后,他回国考入北京大学印尼语专业,此后一直从事外语相关工作,曾为中国羽毛球队在印尼比赛担任翻译。周老和梁老同为老年队的第一批队员,今年已经85岁的他依然坚持参加全国老年比赛。一直从事翻译工作的他口齿伶俐,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几位老前辈都是归侨,他们拥有相似的人生轨迹,在青年时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到祖国,投身建设。原来他们互不相识,是羽毛球让有着共同的爱好、话题和语言的他们相聚到一起,这真的是一种缘分。
一周三场球,常年不改
杖朝之年,他们依然每周打三场球,这样的频率令很多人都佩服地竖起拇指。每周一、三、五,他们都背起球包,坐公交车到中央电视塔体育馆打球,风雨不改。虽然家的距离和身体状况不同,会令彼此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坐不住的人”,不打球会感觉手痒。周老家住在魏公村,离球馆比较近,每次他都会很早到达球馆,积极性非常高。他这样形容自己:“不打球的话,吃饭也不香!”
浓厚的兴趣是各位老前辈打球的动力,春夏秋冬,常年不改。梁老回忆道: “以前条件没那么好,没有空调和暖气,冬天和夏天打球都很难受,但是自己还是要来,不打不舒服。”伍老家住得比较远,但依然会每次准时到球场“报到”。他说自己“一生就羽毛球这么一个爱好,一定会继续打下去。”
一周三场球,很多年轻的业余爱好者也不一定能达到这个频率,各位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呢?量力而为、充分准备就是他们的“秘诀”。
伍老这样介绍自己的热身过程“我起床就会开始做简单的活动,出发来球馆前,会先完成半小时的全身准备活动,来到球馆就可以上场了。”在场上,量力而行已经是深入人心的大原则,不逞强,球接不到没关系,锻炼的目的达到了就好。陈老补充说:“虽然你看我们是一周打三次球,但每次只是两个小时,而且不是两个小时都在打,在场上打两局就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接着再打。老年人最重要的是控制运动量。”
并肩驰骋赛场,携手游山玩水
对于各位老年队队员来说,每年有两个大赛,一是全国中老年羽毛球赛,二是华人杯羽毛球赛。梁老、陈老和周老都是这些比赛的常客,每到比赛,就是各位老人家最开心的时候。一是因为又能投入到比赛的氛围当中,二是又可以出游了!全国中老年赛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地方举办,每次比赛后,老年队都会贴心地安排老人家们参加当地的旅行团,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
一谈起旅游,老人家们可兴奋了,纷纷列举自己去过的地方。像梁老这样参加比赛比较早的,全国都几乎去遍了。他一边回想一边数了起来:“云南的滇池呀,西双版纳,银川的西夏王国,重庆宜昌的三峡游轮,福州武夷山……”一旁的陈老补充道:“对,武夷山漂流,特别好玩!”“漂流”一词着实令笔者目瞪口呆,漂流是多么刺激的活动呀,不禁觉得眼前真的是一群“老顽童”呢!
梁老笑称他们去比赛就是“比赛一半,旅游一半”,每次比赛2天,接下来4、5天就游山玩水,还带着家属一起前往,增进了球友之间的友谊,很开心。陈老则觉得大家一块儿去玩,一起拍照,留下纪念是最有价值的。从他们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这样的友谊和活动,是真真切切的美好。
坚持打球的价值
眼前的几位老前辈,球感好,动作灵敏,线路丰富,跑起来还非常利索矫健,跟很多人对“八十岁”的认知似乎有点偏差。他们打了几十年的羽毛球,时间长的超过75年,短的也有30年,却几乎没什么伤病,膝盖和肩膀都好得很。伍老说,很多人对他这样说:“你哪像77岁啊,最多就70嘛!”这就是体育锻炼对人健康的帮助。
陈老认为,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终身陪伴你。不打球的日子,陈老还会坚持散步、快步走,甚至是做俯卧撑和哑铃力量训练,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能在那么多比赛中兼项男双和混双并取得好成绩。单是2017年,他就在这两个项目中一共拿了4个冠军和2个亚军,还曾经一天打了6场比赛。这样的数字,很多同龄人是无法想象的。
24岁带着一把木质球拍归国,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并留校工作,羽毛球一打就是77年。今年87岁的梁老早已是羽毛球界的“名人”,德高望重,多年来一直坚持羽毛球运动,拿过的全国老年组羽毛球冠军更是数不胜数。作为北京老年羽毛球队的元老,他一直是队里的核心和“老大哥”,现在仍然担任队里的名誉领队,他也是因为球队而结识到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83岁的陈一峰是梁老现在的双打搭档,出生在印尼雅加达的他,高中毕业后回国,在大学学习农业并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陈老从小喜欢打羽毛球,但直到退休后才开始固定打球的。他加入北京市老年队后认识了梁老,两人配合双打,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冠军。
李端生今年82岁,同样是印尼华侨,他归国后考入北京体育学院,之后一直从事体育工作,成為中国第一批羽毛球国际裁判,曾在多项羽毛球世界大赛中担任裁判,名声相当大。上世纪90年代,李老逐渐淡出裁判工作,后来加入了北京老年队。
77岁的伍达永算是几位前辈中的“年轻人”。伍老从12岁开始打球。回国后在北京六中上学,考上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后,成为校队的副队长、队里的第二单打。1974年,北京组织羽毛球队,伍老作为首批队员参加集训,以一单的身份代表北京参加了1975年的全运会。他非常自豪地回忆道:“当时北京市没几个人能打得过我呢!”后来,伍老也加入老年队,认识了大家。
与其他四位略有不同,周高塔生于马来西亚,高中毕业后,他回国考入北京大学印尼语专业,此后一直从事外语相关工作,曾为中国羽毛球队在印尼比赛担任翻译。周老和梁老同为老年队的第一批队员,今年已经85岁的他依然坚持参加全国老年比赛。一直从事翻译工作的他口齿伶俐,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几位老前辈都是归侨,他们拥有相似的人生轨迹,在青年时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到祖国,投身建设。原来他们互不相识,是羽毛球让有着共同的爱好、话题和语言的他们相聚到一起,这真的是一种缘分。
一周三场球,常年不改
杖朝之年,他们依然每周打三场球,这样的频率令很多人都佩服地竖起拇指。每周一、三、五,他们都背起球包,坐公交车到中央电视塔体育馆打球,风雨不改。虽然家的距离和身体状况不同,会令彼此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坐不住的人”,不打球会感觉手痒。周老家住在魏公村,离球馆比较近,每次他都会很早到达球馆,积极性非常高。他这样形容自己:“不打球的话,吃饭也不香!”
浓厚的兴趣是各位老前辈打球的动力,春夏秋冬,常年不改。梁老回忆道: “以前条件没那么好,没有空调和暖气,冬天和夏天打球都很难受,但是自己还是要来,不打不舒服。”伍老家住得比较远,但依然会每次准时到球场“报到”。他说自己“一生就羽毛球这么一个爱好,一定会继续打下去。”
一周三场球,很多年轻的业余爱好者也不一定能达到这个频率,各位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呢?量力而为、充分准备就是他们的“秘诀”。
伍老这样介绍自己的热身过程“我起床就会开始做简单的活动,出发来球馆前,会先完成半小时的全身准备活动,来到球馆就可以上场了。”在场上,量力而行已经是深入人心的大原则,不逞强,球接不到没关系,锻炼的目的达到了就好。陈老补充说:“虽然你看我们是一周打三次球,但每次只是两个小时,而且不是两个小时都在打,在场上打两局就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接着再打。老年人最重要的是控制运动量。”
并肩驰骋赛场,携手游山玩水
对于各位老年队队员来说,每年有两个大赛,一是全国中老年羽毛球赛,二是华人杯羽毛球赛。梁老、陈老和周老都是这些比赛的常客,每到比赛,就是各位老人家最开心的时候。一是因为又能投入到比赛的氛围当中,二是又可以出游了!全国中老年赛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地方举办,每次比赛后,老年队都会贴心地安排老人家们参加当地的旅行团,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
一谈起旅游,老人家们可兴奋了,纷纷列举自己去过的地方。像梁老这样参加比赛比较早的,全国都几乎去遍了。他一边回想一边数了起来:“云南的滇池呀,西双版纳,银川的西夏王国,重庆宜昌的三峡游轮,福州武夷山……”一旁的陈老补充道:“对,武夷山漂流,特别好玩!”“漂流”一词着实令笔者目瞪口呆,漂流是多么刺激的活动呀,不禁觉得眼前真的是一群“老顽童”呢!
梁老笑称他们去比赛就是“比赛一半,旅游一半”,每次比赛2天,接下来4、5天就游山玩水,还带着家属一起前往,增进了球友之间的友谊,很开心。陈老则觉得大家一块儿去玩,一起拍照,留下纪念是最有价值的。从他们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这样的友谊和活动,是真真切切的美好。
坚持打球的价值
眼前的几位老前辈,球感好,动作灵敏,线路丰富,跑起来还非常利索矫健,跟很多人对“八十岁”的认知似乎有点偏差。他们打了几十年的羽毛球,时间长的超过75年,短的也有30年,却几乎没什么伤病,膝盖和肩膀都好得很。伍老说,很多人对他这样说:“你哪像77岁啊,最多就70嘛!”这就是体育锻炼对人健康的帮助。
陈老认为,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终身陪伴你。不打球的日子,陈老还会坚持散步、快步走,甚至是做俯卧撑和哑铃力量训练,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能在那么多比赛中兼项男双和混双并取得好成绩。单是2017年,他就在这两个项目中一共拿了4个冠军和2个亚军,还曾经一天打了6场比赛。这样的数字,很多同龄人是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