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有责”主题班会实录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班主任在做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主题班会是班级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班主任可以通过有效开展各种形式多样、轻松活泼的主题班会来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及思想教育,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班会以“匹夫有责”主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了“匹夫有责”的文化内涵,让他们认识到责任心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该如何践行自己的责任。
  【关键词】主题班会;匹夫有责;班主任
  班会主题:匹夫有责
  班会对象:八年级学生
  班会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匹夫有责”的内涵,认识到拥有责任心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该如何践行自己的责任,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班会过程:
  一、导入主题文化内涵
  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八六班的万××,欢迎大家前来观看这次主题班会。
  同学们,你们知道“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吗?(生答:“匹夫有责”。)孟子有句名言:“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如果人人都能主动承担责任,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那么,今天这节班会课我们就来谈谈“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出自哪里?由谁提出?又有什么文化内涵呢?首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做个解读吧。
  宋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是由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书中说到“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古今中外,有关匹夫有责这一话题的故事与事例数不胜数。那就先让我们听一听这幅图片中人物的事例吧!(邢同学分享PPT中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廖晓义的事迹。)
  二、谈一谈: 有关匹夫有责的人物或故事
  主持人:责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刚才廖晓义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环境保护,爱护地球,匹夫有责。而古今中外,有关责任的故事不胜枚举。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匹夫有责的人物或者故事呢?请大家分享。(学生分享:略)
  同学们都说的很好. “责任”一词听起来抽象,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份子。每个人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完成的使命,这就是责任。
  下面有请涂同学,朗诵诗歌<责任>
  三、听一听: 诗歌朗诵《责任》
  涂同学:《责任》
  责任是人的骨架。没了骨架,人就变成了纸马,就变成了一幅画。/工人的责任是建造高楼大厦;农民的责任是种出粮食、鲜花;军人的责任是保国卫家;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疗治伤疤;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千里马;/父母的责任是养育儿女、勤俭持家;儿女的责任是健康长大、孝敬爸妈;老人的责任是关爱下一代,把经验和教训抛洒; 年轻人的责任是奋力拼搏、振兴中华。/语言的责任是说话算话;文章的责任是传播文明、分清纯瑕;办事的责任是精益求精、不留尾巴;情感的责任是严于律己、善待他和她;做人的责任是合情、合理、合法;
  主持人:是的。责任是金。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一个人有了责任心,他的生命就会发光。责任心是美,人都追求美,追求外表的华丽、漂亮,却忘掉了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谈一谈: 匹夫有责之我见(一)为什么我们需要责任感?
  主持人:刚才,几位同学们和大家分享了这么多有关匹夫有责的人物和事例。故事中的人都是一群有担当的人,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需要责任感呢?责任感的培养,能成全我们什么呢?
  刘同学: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十字架的故事”,我想听完了故事,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展示PPT)
  图片中,每個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缓慢而艰难地前进。一个人忽然停了下来。他心想:这个十字架实在是太沉重了。于是,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十字架砍掉一块。砍掉之后的确是轻松了很多。于是,就这样又走了很久。他又想:还是太重了。这次,他决定将十字架再砍掉一大块。于是,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当其他人都在负重奋力前行时,他却是边走哼着歌!走着走着,前边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这时候也没有蜘蛛侠或者超人出来解救他……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他也想如法炮制。只可惜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经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越沟壑!同学们,你们懂了吗?
  主持人:就像刚才十字架中的人们那样,我们每个人从出身就背负着各种责任,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学校对班级对自己,我们都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五、小组讨论: 匹夫有责之我见(二)中学生如何践行自己的责任
  主持人:和平年代,我们虽然无须抛头颅、洒热血,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责任”是“任重而道远”的。那么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级,以及我们自己,我们该怎么付诸我们的“责任”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呢?现在,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来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省我们的不足,并思考以后要如何做呢?(同学回答:略)
  六、结束:歌曲欣赏:责任之歌
  主持人:责任, 如同人们的骨架,若失去了他,人只是一块柔软的棉花。责任, 如同智慧的思想,若離人远去,只是一座天用的雕像。责任有大有小,有低又高,有崇高有平凡,有伟大有一般,但是不论是怎样的责任,只要扛在肩上,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有良知的人。现在,请欣赏歌曲《责任之歌》。(欣赏歌曲)
  主持人:通过这次班会,学生们懂得了“国破则家亡,国富则民强”,今天,我们少年儿童应该为 “建设祖国,不懈努力”,真正做到“匹夫之责”。对正义事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秉持着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庄严承诺,我们将真正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像一颗流星,划亮了一片天空。
其他文献
为深化新时代教师评价工作的改革创新,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在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以“新时代教师评价”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发展论坛。与会学者表示,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应先从区分与问责教师到激励与评赞教师、从管理教师到教师更好地自我管理、从被评价的教师到关键评价主体的教师三方面转变评价理念;其次,学习与借鉴提供视角和操作规范的国际经验要根植于本土的教育实践,改进与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评价方法;同时,要建立包容性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评价标准的完
本研究探讨了美国K–12设计教育框架,以威斯康星州为例探析其实施路径,并分析其设计教育特征。美国K–12设计教育的框架融合了设计师的认知过程和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体现为设计思维、教学框架和设计过程,其设计教育具有以激发日常中创造力为目的、解决问题为导向、生活化教学为手段、社会现实为主题的主要特征。从实践来看,美国设计教育的系统建设处于上升和发展阶段,许多州政府和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地落实推进。以威斯康星州为例,美国致力于将设计教育嵌入K–12课堂,由公共教育部门建言献策、立法机构监督、校董事会执行和社会各界协助
大概念可被视为联结课程组织中心和课程组织要素的重要线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新颁布的K–12课程文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以大概念为线索整合课程内容的组织特点。该省“科学”学习领域注重运用大概念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习领域内部的横向整合及其在学习领域之间的纵向迁移,着重运用学科大概念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内部的整合,并组织原住民文化内容将大概念落实到学生学习和社会发展的联结层面。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特点,对我国课程组织优化至少有三大启示:课程组织线索的优化应以素养整合为
芬兰研学实践教育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不仅是芬兰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芬兰提升人才质量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芬兰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实践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以高水平的师资专业化为质量保障;以环境教育为引领的渗透式推进及专注地方本位式研学等。结合我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的实际状况,为了促进其稳步发展,未来应重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全面的研学教育制度生态,规范地方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户外研学的组织成本
兩年前,我们都喜欢到附近的海边来玩儿。大海是那样清澈、湛蓝、美丽,小孩子们在海里打水仗、游泳,在沙滩上搭建城堡、追逐嬉戏,让人流连忘返。大人们也经常来这里度假,海风吹拂着阳光般的笑脸,到处能听见人们的欢声笑语。可是如今,这块儿孩子们玩耍的风水宝地,大人们的度假天堂遭到了破坏。  两年后,这片海滩再也没有了从前的美丽。随处可见人们游玩时丢弃的垃圾,海水涌上來的枯树枝、空瓶子、废弃塑料、饮料盒等等,被
期刊
Find Your Beach, the title of Zadie Smith’s essay, also the tag line of a beer ad gives full expression to modern Manhattan culture, i.e. “near obsessive pursuit of happiness”. But happiness in Manha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