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巧用导入语,妙用过渡语,善用机智语,用艺术的语言去点缀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妙语升华,灿烂异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55-02
好的语言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启的知识之门,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灿烂,语言教学的巧妙运用显得更重要,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浅谈几点教学方法。
一、巧设导语
课堂要点燃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导语就是导火线,精彩的导语能迅速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展开做好铺垫,导语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回顾性导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石,例如,教《星星变奏曲》时,设计导语: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徐志摩的音韵非常优美的《再别康桥》,而此刻我们将弹奏变奏曲的星星相逢,倾听一位朦胧诗人的理想与追求。点明前两课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有回顾,有比较,衔接自然。
2.抒情式导语。好文章以情动人,老师要用饱满的情感导入新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那么,语文课堂会更具情感性、情景性,更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撞击、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熏陶。如我讲授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先饱含深情的朗诵,把学生带入凄凉的清秋时节,默默地体味着离别的哀伤,讲到最后,我还让学生唱《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随着哀婉的歌声响起,我看到,学生是那么的投入——学生已经领会了词的意义,把握了词的境界,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3.情景性导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情景导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乡愁》时,设计吟诵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配小提琴《思乡曲》,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深入学习中,达到“入境悟其神”的境界。
二、妙用过渡语
过渡语在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的使用过渡语,使课堂衔接有序、浑然一体,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单刀直入式过渡。简短利落的语言,直接导入讲述的内容,给人以清醒的提示。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代雄辩家的风范。这样的导入简单明了,环节紧凑,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2.情景体验式过渡。教师设置情景式的过渡语,让学生身临其境,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巴金老人曾说:“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无独有偶,1200多年前的一个风雨之夜,诗圣杜甫面对被摧毁的茅屋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能够深深体会到诗人身居陋室、心忧天下的崇高精神。
3.质疑设悬式过渡。又如讲授散文《雨中登泰山》时,可以这样导引过渡:“(作者启程登泰山了)你们看到的泰山在雨中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色呢?学生们通过朗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虎山水库奇景)描述出来,尽情地欣赏了一番美景之后,教师开始往前推进,说:“尽管黄锦、白纱的美景引人入胜,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面的七真祠’。同学们,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呢?学生们简要地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教师又立即过渡,让我们继续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最后又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心情,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丽壮观的景色吧!”当老师用这一系列的富有艺术情趣、层层递进的设问语言,把学生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美妙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三、善用机智语
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加之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课堂教学更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用机智语化解“险情”就会收获意外的精彩。如,老师在讲授《死海不死》时问: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学生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生1:“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阅读文章了解悬念,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学生有吸引力”。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2:“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学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2:“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教师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把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得天衣无缝。
课堂上,教师妙语连珠,做到:传道、授业有方,启发、解疑有法,激情四射,让学生在快乐。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抒发感想,课堂教学就会灿烂、阳光!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55-02
好的语言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启的知识之门,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灿烂,语言教学的巧妙运用显得更重要,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浅谈几点教学方法。
一、巧设导语
课堂要点燃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导语就是导火线,精彩的导语能迅速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展开做好铺垫,导语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回顾性导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石,例如,教《星星变奏曲》时,设计导语: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徐志摩的音韵非常优美的《再别康桥》,而此刻我们将弹奏变奏曲的星星相逢,倾听一位朦胧诗人的理想与追求。点明前两课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有回顾,有比较,衔接自然。
2.抒情式导语。好文章以情动人,老师要用饱满的情感导入新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那么,语文课堂会更具情感性、情景性,更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撞击、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熏陶。如我讲授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先饱含深情的朗诵,把学生带入凄凉的清秋时节,默默地体味着离别的哀伤,讲到最后,我还让学生唱《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随着哀婉的歌声响起,我看到,学生是那么的投入——学生已经领会了词的意义,把握了词的境界,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3.情景性导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情景导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乡愁》时,设计吟诵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配小提琴《思乡曲》,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深入学习中,达到“入境悟其神”的境界。
二、妙用过渡语
过渡语在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的使用过渡语,使课堂衔接有序、浑然一体,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单刀直入式过渡。简短利落的语言,直接导入讲述的内容,给人以清醒的提示。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代雄辩家的风范。这样的导入简单明了,环节紧凑,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2.情景体验式过渡。教师设置情景式的过渡语,让学生身临其境,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巴金老人曾说:“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无独有偶,1200多年前的一个风雨之夜,诗圣杜甫面对被摧毁的茅屋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能够深深体会到诗人身居陋室、心忧天下的崇高精神。
3.质疑设悬式过渡。又如讲授散文《雨中登泰山》时,可以这样导引过渡:“(作者启程登泰山了)你们看到的泰山在雨中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色呢?学生们通过朗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虎山水库奇景)描述出来,尽情地欣赏了一番美景之后,教师开始往前推进,说:“尽管黄锦、白纱的美景引人入胜,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面的七真祠’。同学们,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呢?学生们简要地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教师又立即过渡,让我们继续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最后又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心情,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丽壮观的景色吧!”当老师用这一系列的富有艺术情趣、层层递进的设问语言,把学生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美妙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三、善用机智语
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加之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课堂教学更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用机智语化解“险情”就会收获意外的精彩。如,老师在讲授《死海不死》时问: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学生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生1:“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阅读文章了解悬念,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学生有吸引力”。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2:“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师:“完全正确。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学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2:“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教师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把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得天衣无缝。
课堂上,教师妙语连珠,做到:传道、授业有方,启发、解疑有法,激情四射,让学生在快乐。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抒发感想,课堂教学就会灿烂、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