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简析新课程
大家知道本次国家课程改革始于2002年底,是我国第六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从课程总体设置上,新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列为必修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目标与要求;学科教学把音乐、美术整合为艺术课程;把思想品德和社会生活全面融合;增加了体育教学课时,把中小学生健康体质标准纳入教学重点;重视地方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纳入正式课程教学。(2)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一次作为核心目标列入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3)学科 教学内容上,教材的课后练习编写突出“贴近生活、重视实践、自主探究、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4)教学理念上,把全面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培养学生发展的主线。(5)把培养合格劳动者作为人才标准。基于以上理念的支持,我们应该在“身心素质、操行评定、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要素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二、几则案例的启示
案例一:朋友的儿子读小学四年级,老师布置每天写一则是日记,孩子们“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更没有自己的生活。
案例二:小学生利用现成公式计算相关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轻车熟路。但现实是面对实际具体问题手足无措……
案例三:演讲比赛中,一高年级女生上臺演讲,面红耳赤,几次登台语无伦次,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案例四:男生张某学生成绩“残不忍睹”,但该生酷爱美术,他笔下的卡通造型栩栩如生,颇具魅力。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可悲的是这位男生小学毕业后即辍学流失……
案例五:新课程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凸现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侧重学习方法转变和学习习惯养成。但事实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一痼疾从小学生每天作业是完成“语文、数学目标与检测”的机械训练上可以窥见一斑!鲜有教师布置课外的或者动手操作的作业。这就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教师教学实践的真实写照。
有一位经济学博士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国企业家离比尔·盖茨有多远》,其中有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什么时候中国企业家超载以挣钱为目标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大企业家。这话很有见地,超越挣钱那就是以创名牌,提高产品质量,服务于社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目标,挣钱成为衍生物,有了前者,后者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不用刻意去追求。
受此启发,我认为,中国真正的高层面的教育和教育家。应该超越以升学为目的的时候,才能出现,超越升学,那就是以人为本,使新生代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智力发达、知识丰富、身体强健、心理健全、意志坚强、情趣高雅、有益于社会和个人,而升学仅作为一种手段。遗憾的是我们正在本末倒置。
又如,“著名经济首席顾问”“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朗咸平在《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样难》一书中曾说:“台湾和内地的教学改革是失败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找对主体,乱改一通,既不以学生为主体,又不提倡尊重学术自由的风气。”以上案例 的“主人公”是失败的,也足以证明我们自己的工作也是不成功的。对此,我们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深刻反思。
三、对我们教育现状的七大反思
1.课堂教学中,我们给了学生多少自己的时间?
2.我们的教学实践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规律?
3.怎样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4.如何落实“文化”与“知识”的同步发展?
5.什么时候可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他们学习方法、合作研究的能力?
6.让小学的童年生活回归自然,形成自己对社会、自然和自身价值观念、人生态度、情感体验,这些离我们的孩子还有多远?
7.革新教师的生活、学生和工作方式,我们是否步入新课程新教育的门坎?
四、实现教育内涵发展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
1.人文精神的缺失
唯利是图、个人主义、自私,这种被异化的价值观贻误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一生。
2.基本功能的蜕化
课堂教学中的包办代替、家庭生活中溺爱有加,这些都让我们的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基本功能严重蜕化。他们该如何去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
由此,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诠释,昭示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实践教育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而着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其突破口就在于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让“亲历、实践、体验、合作”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开辟小学生学习生活新天地,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1.三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2.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
具体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学科教学以外的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课程。
从学生方面讲,拓宽了学习领域,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更重要的是解放了学生手脚,亲历亲为的社会生活,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合作共赢的成长经历,为今后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学习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教师方面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教学工作的彻底颠覆。以往单一的教材、呆板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教具学具,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大信息量的知识经济时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无疑给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场老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新革命也即将拉开大幕。 从常规教学上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模式逐步引入学科教学,实现课程间的整合,更好促进教育成绩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加快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3.對教师的基本要求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
(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3)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学科综合的能力等
4.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组织形式。(成员构成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应强调各项综合能力及明确分工,小组成员组成不限于班内)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应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活动成果。
5.课时安排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数为平均每周3课时。(弹性课时)
6.课程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性是基本特性,实践性是本质特性)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运行流程
第一环节:选择课题(学生为主,教师参与)
选择课题指导:
1.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重大节日、纪念日)
2.学科教学内容整合
3.自然、社会科学专题实验研究
4.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调查研究
选择课题原则:
1.贴近学生校内外生活
2.选题不宜过大、过深
3.感兴趣,简单易行,便于操作
4.具有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二环节:方案设计(六步骤)
第三环节:操作过程(小组为单位)
1.实地调查研究:(设计问卷、统计表、记录单、活动日志等)
2.资料收集整理:(图片、文字、照片、音像、下载信息资料)
3.自主实践探究:(制作、分析推理、形成结论)
4.合作交流展示:(小组成员间交流展示)
5.中期评价反馈:(小组成员间交流评价)
第四环节:结题总评(全体成员)
1.小组成员分别展示汇报交流活动成果。
2.总结评价价反馈:填写评价表、写出课题调研报告,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3.建立学生实践活动个人档案袋。
七、活动课程开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户外活动注意交通安全,在任何情况下不做危险游戏,保护自身安全,珍爱生命。
2.活动应有组织进行,昼不单独行动。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
3.开设课程可以在一个年级或班先行试点,然后全校推广。
4.每学期每班可以研究1-2个课题。
5.1-3年级课程可以游戏为主开展活动,不宜过多的过程资料;4-6年级可以“研究性学生”为主。
6.辅导教师每班应至少2名教师,以班主任老师为主,选题后划分的子课题每人可以负责2-3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工作。
7.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学生活动过程评价办法,建立好学生活动评价档案。
8.以班为单位,学生参与面应达到100%,切忌个别学生、老师代替。
大家知道本次国家课程改革始于2002年底,是我国第六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从课程总体设置上,新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列为必修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目标与要求;学科教学把音乐、美术整合为艺术课程;把思想品德和社会生活全面融合;增加了体育教学课时,把中小学生健康体质标准纳入教学重点;重视地方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纳入正式课程教学。(2)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一次作为核心目标列入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3)学科 教学内容上,教材的课后练习编写突出“贴近生活、重视实践、自主探究、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4)教学理念上,把全面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培养学生发展的主线。(5)把培养合格劳动者作为人才标准。基于以上理念的支持,我们应该在“身心素质、操行评定、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要素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二、几则案例的启示
案例一:朋友的儿子读小学四年级,老师布置每天写一则是日记,孩子们“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更没有自己的生活。
案例二:小学生利用现成公式计算相关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轻车熟路。但现实是面对实际具体问题手足无措……
案例三:演讲比赛中,一高年级女生上臺演讲,面红耳赤,几次登台语无伦次,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案例四:男生张某学生成绩“残不忍睹”,但该生酷爱美术,他笔下的卡通造型栩栩如生,颇具魅力。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可悲的是这位男生小学毕业后即辍学流失……
案例五:新课程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凸现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侧重学习方法转变和学习习惯养成。但事实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一痼疾从小学生每天作业是完成“语文、数学目标与检测”的机械训练上可以窥见一斑!鲜有教师布置课外的或者动手操作的作业。这就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教师教学实践的真实写照。
有一位经济学博士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国企业家离比尔·盖茨有多远》,其中有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什么时候中国企业家超载以挣钱为目标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大企业家。这话很有见地,超越挣钱那就是以创名牌,提高产品质量,服务于社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目标,挣钱成为衍生物,有了前者,后者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不用刻意去追求。
受此启发,我认为,中国真正的高层面的教育和教育家。应该超越以升学为目的的时候,才能出现,超越升学,那就是以人为本,使新生代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智力发达、知识丰富、身体强健、心理健全、意志坚强、情趣高雅、有益于社会和个人,而升学仅作为一种手段。遗憾的是我们正在本末倒置。
又如,“著名经济首席顾问”“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朗咸平在《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样难》一书中曾说:“台湾和内地的教学改革是失败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找对主体,乱改一通,既不以学生为主体,又不提倡尊重学术自由的风气。”以上案例 的“主人公”是失败的,也足以证明我们自己的工作也是不成功的。对此,我们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深刻反思。
三、对我们教育现状的七大反思
1.课堂教学中,我们给了学生多少自己的时间?
2.我们的教学实践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规律?
3.怎样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4.如何落实“文化”与“知识”的同步发展?
5.什么时候可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他们学习方法、合作研究的能力?
6.让小学的童年生活回归自然,形成自己对社会、自然和自身价值观念、人生态度、情感体验,这些离我们的孩子还有多远?
7.革新教师的生活、学生和工作方式,我们是否步入新课程新教育的门坎?
四、实现教育内涵发展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
1.人文精神的缺失
唯利是图、个人主义、自私,这种被异化的价值观贻误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一生。
2.基本功能的蜕化
课堂教学中的包办代替、家庭生活中溺爱有加,这些都让我们的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基本功能严重蜕化。他们该如何去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
由此,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诠释,昭示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实践教育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而着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其突破口就在于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让“亲历、实践、体验、合作”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开辟小学生学习生活新天地,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1.三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2.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
具体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学科教学以外的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课程。
从学生方面讲,拓宽了学习领域,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更重要的是解放了学生手脚,亲历亲为的社会生活,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合作共赢的成长经历,为今后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学习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教师方面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教学工作的彻底颠覆。以往单一的教材、呆板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教具学具,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大信息量的知识经济时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无疑给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场老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新革命也即将拉开大幕。 从常规教学上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模式逐步引入学科教学,实现课程间的整合,更好促进教育成绩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加快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3.對教师的基本要求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
(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3)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学科综合的能力等
4.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组织形式。(成员构成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应强调各项综合能力及明确分工,小组成员组成不限于班内)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应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活动成果。
5.课时安排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数为平均每周3课时。(弹性课时)
6.课程特点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性是基本特性,实践性是本质特性)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运行流程
第一环节:选择课题(学生为主,教师参与)
选择课题指导:
1.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重大节日、纪念日)
2.学科教学内容整合
3.自然、社会科学专题实验研究
4.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调查研究
选择课题原则:
1.贴近学生校内外生活
2.选题不宜过大、过深
3.感兴趣,简单易行,便于操作
4.具有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二环节:方案设计(六步骤)
第三环节:操作过程(小组为单位)
1.实地调查研究:(设计问卷、统计表、记录单、活动日志等)
2.资料收集整理:(图片、文字、照片、音像、下载信息资料)
3.自主实践探究:(制作、分析推理、形成结论)
4.合作交流展示:(小组成员间交流展示)
5.中期评价反馈:(小组成员间交流评价)
第四环节:结题总评(全体成员)
1.小组成员分别展示汇报交流活动成果。
2.总结评价价反馈:填写评价表、写出课题调研报告,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3.建立学生实践活动个人档案袋。
七、活动课程开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户外活动注意交通安全,在任何情况下不做危险游戏,保护自身安全,珍爱生命。
2.活动应有组织进行,昼不单独行动。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
3.开设课程可以在一个年级或班先行试点,然后全校推广。
4.每学期每班可以研究1-2个课题。
5.1-3年级课程可以游戏为主开展活动,不宜过多的过程资料;4-6年级可以“研究性学生”为主。
6.辅导教师每班应至少2名教师,以班主任老师为主,选题后划分的子课题每人可以负责2-3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工作。
7.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学生活动过程评价办法,建立好学生活动评价档案。
8.以班为单位,学生参与面应达到100%,切忌个别学生、老师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