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少语文教师缺乏对文本深度而独到的解读,不能很好地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致使课堂上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导致阅读教学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实现高效阅读呢?
一、深度解读教材,准确设计问题
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很大原因,是教师对教材解读不够,缺乏对教材的认真钻研。这导致其把握不准三维目标,问题设计不准,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上要狠下功夫。教师要先把文本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查阅相关参考书丰富自己的见解。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顺着编者的意图、作者的思路,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互相交流。如北师大版《信任》一课,课文围绕“真诚”这一主题,讲述了“我”和先生到一个无人看管的桃林,自己摘桃子自觉付钱的故事。作者赞美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抒发了受到信任的喜悦之情。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它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地方?”单靠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显然是不够的。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发现,本文有两个明线,一个暗线。其中一个明线是:公路旁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另一个明线,就是事情线索:找路—找果园—小狗带路—尽情采摘—自己付钱—感受喜悦。同时,文章中还暗含了一个情感线索:初见告示的疑惑—见到指示牌将信将疑—看到桃林的惊喜—亲自尽情采摘的喜悦—被信任的感动。这三个线索是在认真研读教材之后梳理出来的。顺着这三个线索可设计这样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①旅行者是凭借什么找到桃园的?②贯穿全文的故事线索是什么?③在寻找果园的过程中,“我”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④从中你对果园主人有哪些了解?要紧紧围绕以上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当学生通过阅读弄明白了上述四个问题之后,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完全弄懂了。因此,教师深度钻研教材,准确设计好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是高效上好阅读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体现学生主体,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习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对教材有效问题的设计,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表达。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学到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可怕的是,他们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逐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北师大教材《修鞋姑娘》一文,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周到地为“我”服务,起初受到“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感动的故事,赞扬了修鞋姑娘真诚、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之后,可采用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①“我”在修鞋过程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修鞋姑娘?用“ ”画出有关描写修鞋姑娘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表现了修鞋姑娘什么样的品质或性格。在对应处进行批注。②姑娘为“我”修鞋过程中,“我”的心理活动发生了哪些变化?用“ ”画出有关语句,并批注。以上两个问题正是从课文主要内容以及所表现的人物品质入手去设计的,学生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也就把文章读懂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这样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在师生对话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也由此会得到不断培养及提高。
三、运用知识迁移,提高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及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比如,在学完一课后,教师可找一篇与课文体裁及内容相近的文章,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读书方法去读。也可让学生自己选一篇类似文章,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读一读、写一写,然后老师再选定一个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关于文章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如果所教的课文恰好是名家名著的节选,则可相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中的部分章节,或名家的其他文章。同样在学生读后要抽时间让他们交流阅读的收获,这样长期坚持举一反三,学生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责 编 流 水)
一、深度解读教材,准确设计问题
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很大原因,是教师对教材解读不够,缺乏对教材的认真钻研。这导致其把握不准三维目标,问题设计不准,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上要狠下功夫。教师要先把文本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查阅相关参考书丰富自己的见解。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顺着编者的意图、作者的思路,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互相交流。如北师大版《信任》一课,课文围绕“真诚”这一主题,讲述了“我”和先生到一个无人看管的桃林,自己摘桃子自觉付钱的故事。作者赞美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抒发了受到信任的喜悦之情。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它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地方?”单靠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显然是不够的。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发现,本文有两个明线,一个暗线。其中一个明线是:公路旁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另一个明线,就是事情线索:找路—找果园—小狗带路—尽情采摘—自己付钱—感受喜悦。同时,文章中还暗含了一个情感线索:初见告示的疑惑—见到指示牌将信将疑—看到桃林的惊喜—亲自尽情采摘的喜悦—被信任的感动。这三个线索是在认真研读教材之后梳理出来的。顺着这三个线索可设计这样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①旅行者是凭借什么找到桃园的?②贯穿全文的故事线索是什么?③在寻找果园的过程中,“我”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④从中你对果园主人有哪些了解?要紧紧围绕以上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当学生通过阅读弄明白了上述四个问题之后,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完全弄懂了。因此,教师深度钻研教材,准确设计好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是高效上好阅读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体现学生主体,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习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对教材有效问题的设计,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表达。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学到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可怕的是,他们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逐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北师大教材《修鞋姑娘》一文,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周到地为“我”服务,起初受到“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感动的故事,赞扬了修鞋姑娘真诚、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之后,可采用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①“我”在修鞋过程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修鞋姑娘?用“ ”画出有关描写修鞋姑娘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表现了修鞋姑娘什么样的品质或性格。在对应处进行批注。②姑娘为“我”修鞋过程中,“我”的心理活动发生了哪些变化?用“ ”画出有关语句,并批注。以上两个问题正是从课文主要内容以及所表现的人物品质入手去设计的,学生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也就把文章读懂了。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这样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在师生对话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也由此会得到不断培养及提高。
三、运用知识迁移,提高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及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比如,在学完一课后,教师可找一篇与课文体裁及内容相近的文章,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读书方法去读。也可让学生自己选一篇类似文章,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读一读、写一写,然后老师再选定一个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关于文章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收获。如果所教的课文恰好是名家名著的节选,则可相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中的部分章节,或名家的其他文章。同样在学生读后要抽时间让他们交流阅读的收获,这样长期坚持举一反三,学生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