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成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实际构建起来,既需要前期教师深度备课,充分预测课堂的生成倾向,也要求堂上教师及时判断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对无效生成做出引导决策,同时还能随时根据有效生成调整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课堂生成;无效生成
“生成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有时能有序推进,有时也会杂乱无序,生成一些无效甚至错误信息。如何不被负面生成牵着鼻子走,如何在杂乱无章中引导课堂走向,本文将结合课堂实践来探索“生成性”教学的完整构建过程。
一、课前进行深度备课,并充分预测课堂的生成倾向
课堂生成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正因为无法完全控制生成方向,教师才更需要深度备课,充分预测各种生成倾向。掌控课堂生成的可能性,才不至于出现上课时无法应对甚至课堂朝无效方向走偏的情况。
笔者曾就《短歌行》一课在兄弟班级进行公开课试讲,自认为准备充分,对课堂生成也颇有自信,可是没想到课堂中却接二连三出现了预料之外的生成。
有个小组鉴赏曹操人格时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理解成借助《诗经》写君王宴群臣来写曹操宴请礼遇贤才的场面。笔者备课时并未究竟,而是直接理解成虚写想象,故而没有预设过如果理解错误该如何引导。课堂上笔者措手不及,等同于直接将结论抛给学生。课后与同事讨论并自我反思,便找到更灵巧的做法,只要回归上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便很容易得出贤才未得而欲得的结论,这样理解起来就不再困难。
试讲中,还出现多重波折,“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屈驾来访的到底是曹操还是贤才?“明明如月”是指贤才优秀还是曹操品格?当笔者给予学生鉴赏自由时,才发现困难應接不暇,没办法在短时间里迅速作出最佳回应。这时才明白深度备课、充分预测课堂的生成倾向是多么必要的事情。如果准备不充分,就容易陷入无效讨论的泥沼,或者回归生塞硬灌。
痛定思痛,有备无患,笔者对照文本逐一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阅读误区。在兄弟学校正式上公开课时,学生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主体出现理解争议,有人认为是积极求索人才的曹操,有人认为是迷茫无主的贤才。此时笔者只抛出一个问题,“依”作何意,问题便迎刃而解,课堂没有像试讲时被拖入无效消耗。
说到底,吃透教材才能游刃有余,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机智到面对突发疑问迅速做出最合适的回应。即便吃透教材也可能在某些地方出现思维盲点或回应短路,越充分预测课堂的生成倾向,越能从容自信地应对各种变化。所谓“勤能补拙”,教师只有勤备课、勤思虑、勤总结,才能在生成性课堂中灵活应对,实现有序的追踪对话和教学引领。
二、堂上组织课堂生成的方式
“生成性”教学表现为动态的过程式教学,不能完全预估走向,其学习方式不是单一唯一的,反而伴随课堂走向需要灵动多元。
1.类比迁移
“生成性”教学可以表现为横向生成和纵向生成,横向生成追求同类拓展,纵向生成立足于深入探究,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推动。横向生成积累量到一定程度会促进理性思考,并对纵向生成产生以点带面的效应。教师尤其要关注横向生成,帮助学生打通不同教学题材间的联系,建立连贯系统的知识体系。
横向生成最常见的方式是类比迁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可以类比迁移,教师再通过课堂生成的有效性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盲点。
笔者在编写《扬州慢》导学案时,目标之一为“能结合文本对作品的写法进行鉴赏”,设题时要求学生从词作中任选两句进行写法鉴赏。组织课堂前,笔者挑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作鉴赏示范,结合词作内容讲明白虚实结合的写法。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后,生成效果没有让笔者失望,他们类推找到了作品中每处虚实笔法,此时课堂生成所达到的效果建立起我内心的自信,学生显然吃透了知识点。
在《元夕》中笔者选择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进行类比迁移。当学生理解到辛弃疾在“那人”身上寄托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这个层面时,笔者适时介绍背景,然后将类比迁移的任务完全交给课堂。学生很自然就联想到《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他们都在表达对一般人易忘国恨,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慨无奈。而李清照《永遇乐》中“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谢他酒朋诗侣”反倒更像对《元夕》的回应。如果善于调动课堂的横向生成,有效性将远远高于就文本学文本。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生成性”教学中最为广大师生所熟悉的方式,本文将不作重点分析。它能整合个体差异性,尤其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激发潜力,培养合作创新意识。值得思考并警惕的一些现状有:为了课堂热闹好看而合作探究,为了合作的形式而设置生硬的生成活动,探究方向完全偏离教学目标等。
笔者教学《变形记》时,曾与学生探究变形是否存在必然性。学生研讨热情,思维发散,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谈及社会对人性的挤压,并由此生成抨击意识和批判精神。课堂上我为学生开放多元的见解而高兴,直到课后回溯才意识到教学目标严重偏差。经典作品有着巨大的人文容量,浅尝辄止也能攫其枝叶、夸夸其谈,学生脱离文本而阅读,笔者不仅没进行有效管理,而且还给予肯定,笔者的态度很可能造成错误导向。其实只要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紧记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回扣文本,就既能保护学生的多元视角,也能落实语文作为独立学科的基本教学目标。
3.质疑点评
质疑是人类最可贵的精神之一,质疑精神推动我们建立个体的独立性,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与发展。优秀的教学过程应该允许并鼓励质疑,教学环节应该包容并回应质疑,质疑态度将学生分散的思考牢牢抓回教学主线,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并最终实现自我的主动发展。
点评也需要很高的素养,它要求首先认真倾听理解他人观点,然后在短时间内作出全面理性的分析判断,并用清晰精准的语言表达。点评训练能提升学生迅速抓取信息并作出对策反应的能力。 质疑点评是将课堂生成的成果纵向推深的重要方式,这个环节充满无限变数,往往还会成就课堂的惊喜。
《短歌行》一课中,质疑点评组不仅纠正了展示组的知识硬伤,而且对展示组思虑不周的细节进行了反问和修补,还在追问中生成了一些新鲜的课堂成果。质疑点评过程完成了很多传统教学中由教师角色去承担的回应和引导。
组织课堂生成的方式没有固定模式,也不该受到定式思维的束缚,教师组织课堂时完全可以多加尝试,只要能充分调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该方式就可以尝试到教学实践中。
三、及时判断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对无效生成做出相应决策
教学中出现无效生成的可能性极大,开放多元也意味着更易陷入生成的无序状态,有时生成中带有知识性错误,有时生成会脱离教学目标,有时生成的方向好但推进却有限等。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判断,做出相应决策,就容易被拖入无效生成的泥潭,令课堂进程停滞甚至偏航。
笔者在一次记叙文写作评练教学中,和学生探索如何将事件过程写得生动,原定让学生领悟细节描写的关键处,学会常见写作技巧。没想到在某处细节的处理上,两个小组对于该用什么细节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课堂很热闹,目标却没有完成,生成的意义极为寥寥。
《小狗包弟》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合作探究环节:文中还有哪些事件或现象能反映“文革”带给人们的恐吓、创伤、余毒?有个学生抓住写抄家的部分大谈特谈,先聊自己读书时看到的类似内容,然后就准备全面抨击。笔者迅速判断此处生成欠缺理性冷静的态度,观点又极具煽动力,于是进行了教师干涉,首先认可该生的读书习惯,接着补充《随想录》中类似写抄家现场和心理恐惧的段落,继而顺遂学生的情绪,抛出了探究问题:面对如此荒谬的历史,我们可以回避吗?我们应用什么态度该从哪个角度切入对文革的思考?希望利用此问题引导学生反观现实中每个独立个体,将课堂生成朝良性的方向推动。事实是,当学生搁置情绪,用理性认识历史、反观现实时,他们也得出了更多更有价值的结论和见解。
对课堂中的生成迅速反应,及时做出对策,考验教师课堂的掌控实力,更考验教师学养的厚度。思促进,教师在摸索和失败中不断求解成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根据课堂生成的实际情况,随时准备调整教学目标
“生成性”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可能性,有些变化和可能性虽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可是却极具价值和意义,甚至比原先的设计更能落实知识、启发思维。这样的生成有时体现绝大多数学生的疑惑和思考,有时让我们看到同一问题的多元解读,有时甚至能拓宽深化教学目标和主题等。
这些临时产生的这些变化,无疑是我们课堂上最珍贵最耀眼的珍珠,这种通过碰撞和裂变产生的课堂火花往往成就课堂中最出人意料、最精彩的部分。一个有足够教学敏感和课堂掌控力的教师在“邂逅”这样的机会时,要根据课堂生成的方向和进程,及时现场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才能真正优化并发展课堂价值和学生素养。
在《小狗包弟》一课的合作探究环节,笔者预设了文中可能會被学生抓取的人事,却没有预料到有个小组抓取的是环境描写。学生分析鉴赏时联系初中课文《紫藤罗瀑布》,谈到花草是美好的象征,而种花种草在文革期间却成为了小资产阶级行为,葡萄藤被挖走、种不开花的树,其实正是文革改变人们的生活、剥夺人们的精神享受,并带给社会精神创伤的一种体现。学生对环境描写理解的深刻性超出了笔者的预期,他们做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比较可惜的是,虽然笔者在堂上已经认识到此处生成的价值,但矛盾于课堂进度,自己也缺乏在公开课上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的勇气,最终只是赞赏了他们对环境描写准确而深刻的理解,错失了一处二度生成的绝佳机会。
课后反思,笔者认为此处如果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妥善处理,就可以在知识与能力层面深入领悟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也可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认识到国人学习巴金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是能对课堂生成进行这样的处理,就既做到了对生成效果的有效抓取,同时也完成了对原定教学目标的回归与深化。
“生成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实际构建起来,对教师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个漫长学习并不断提升的持续性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5):61—64.
[本文是广东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基于‘导学案’高效课堂反思与升华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为2016YQJK154)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课堂生成;无效生成
“生成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有时能有序推进,有时也会杂乱无序,生成一些无效甚至错误信息。如何不被负面生成牵着鼻子走,如何在杂乱无章中引导课堂走向,本文将结合课堂实践来探索“生成性”教学的完整构建过程。
一、课前进行深度备课,并充分预测课堂的生成倾向
课堂生成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正因为无法完全控制生成方向,教师才更需要深度备课,充分预测各种生成倾向。掌控课堂生成的可能性,才不至于出现上课时无法应对甚至课堂朝无效方向走偏的情况。
笔者曾就《短歌行》一课在兄弟班级进行公开课试讲,自认为准备充分,对课堂生成也颇有自信,可是没想到课堂中却接二连三出现了预料之外的生成。
有个小组鉴赏曹操人格时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理解成借助《诗经》写君王宴群臣来写曹操宴请礼遇贤才的场面。笔者备课时并未究竟,而是直接理解成虚写想象,故而没有预设过如果理解错误该如何引导。课堂上笔者措手不及,等同于直接将结论抛给学生。课后与同事讨论并自我反思,便找到更灵巧的做法,只要回归上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便很容易得出贤才未得而欲得的结论,这样理解起来就不再困难。
试讲中,还出现多重波折,“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屈驾来访的到底是曹操还是贤才?“明明如月”是指贤才优秀还是曹操品格?当笔者给予学生鉴赏自由时,才发现困难應接不暇,没办法在短时间里迅速作出最佳回应。这时才明白深度备课、充分预测课堂的生成倾向是多么必要的事情。如果准备不充分,就容易陷入无效讨论的泥沼,或者回归生塞硬灌。
痛定思痛,有备无患,笔者对照文本逐一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阅读误区。在兄弟学校正式上公开课时,学生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主体出现理解争议,有人认为是积极求索人才的曹操,有人认为是迷茫无主的贤才。此时笔者只抛出一个问题,“依”作何意,问题便迎刃而解,课堂没有像试讲时被拖入无效消耗。
说到底,吃透教材才能游刃有余,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机智到面对突发疑问迅速做出最合适的回应。即便吃透教材也可能在某些地方出现思维盲点或回应短路,越充分预测课堂的生成倾向,越能从容自信地应对各种变化。所谓“勤能补拙”,教师只有勤备课、勤思虑、勤总结,才能在生成性课堂中灵活应对,实现有序的追踪对话和教学引领。
二、堂上组织课堂生成的方式
“生成性”教学表现为动态的过程式教学,不能完全预估走向,其学习方式不是单一唯一的,反而伴随课堂走向需要灵动多元。
1.类比迁移
“生成性”教学可以表现为横向生成和纵向生成,横向生成追求同类拓展,纵向生成立足于深入探究,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推动。横向生成积累量到一定程度会促进理性思考,并对纵向生成产生以点带面的效应。教师尤其要关注横向生成,帮助学生打通不同教学题材间的联系,建立连贯系统的知识体系。
横向生成最常见的方式是类比迁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可以类比迁移,教师再通过课堂生成的有效性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盲点。
笔者在编写《扬州慢》导学案时,目标之一为“能结合文本对作品的写法进行鉴赏”,设题时要求学生从词作中任选两句进行写法鉴赏。组织课堂前,笔者挑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作鉴赏示范,结合词作内容讲明白虚实结合的写法。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后,生成效果没有让笔者失望,他们类推找到了作品中每处虚实笔法,此时课堂生成所达到的效果建立起我内心的自信,学生显然吃透了知识点。
在《元夕》中笔者选择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进行类比迁移。当学生理解到辛弃疾在“那人”身上寄托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这个层面时,笔者适时介绍背景,然后将类比迁移的任务完全交给课堂。学生很自然就联想到《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他们都在表达对一般人易忘国恨,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慨无奈。而李清照《永遇乐》中“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谢他酒朋诗侣”反倒更像对《元夕》的回应。如果善于调动课堂的横向生成,有效性将远远高于就文本学文本。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生成性”教学中最为广大师生所熟悉的方式,本文将不作重点分析。它能整合个体差异性,尤其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激发潜力,培养合作创新意识。值得思考并警惕的一些现状有:为了课堂热闹好看而合作探究,为了合作的形式而设置生硬的生成活动,探究方向完全偏离教学目标等。
笔者教学《变形记》时,曾与学生探究变形是否存在必然性。学生研讨热情,思维发散,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谈及社会对人性的挤压,并由此生成抨击意识和批判精神。课堂上我为学生开放多元的见解而高兴,直到课后回溯才意识到教学目标严重偏差。经典作品有着巨大的人文容量,浅尝辄止也能攫其枝叶、夸夸其谈,学生脱离文本而阅读,笔者不仅没进行有效管理,而且还给予肯定,笔者的态度很可能造成错误导向。其实只要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紧记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回扣文本,就既能保护学生的多元视角,也能落实语文作为独立学科的基本教学目标。
3.质疑点评
质疑是人类最可贵的精神之一,质疑精神推动我们建立个体的独立性,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与发展。优秀的教学过程应该允许并鼓励质疑,教学环节应该包容并回应质疑,质疑态度将学生分散的思考牢牢抓回教学主线,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并最终实现自我的主动发展。
点评也需要很高的素养,它要求首先认真倾听理解他人观点,然后在短时间内作出全面理性的分析判断,并用清晰精准的语言表达。点评训练能提升学生迅速抓取信息并作出对策反应的能力。 质疑点评是将课堂生成的成果纵向推深的重要方式,这个环节充满无限变数,往往还会成就课堂的惊喜。
《短歌行》一课中,质疑点评组不仅纠正了展示组的知识硬伤,而且对展示组思虑不周的细节进行了反问和修补,还在追问中生成了一些新鲜的课堂成果。质疑点评过程完成了很多传统教学中由教师角色去承担的回应和引导。
组织课堂生成的方式没有固定模式,也不该受到定式思维的束缚,教师组织课堂时完全可以多加尝试,只要能充分调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该方式就可以尝试到教学实践中。
三、及时判断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对无效生成做出相应决策
教学中出现无效生成的可能性极大,开放多元也意味着更易陷入生成的无序状态,有时生成中带有知识性错误,有时生成会脱离教学目标,有时生成的方向好但推进却有限等。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判断,做出相应决策,就容易被拖入无效生成的泥潭,令课堂进程停滞甚至偏航。
笔者在一次记叙文写作评练教学中,和学生探索如何将事件过程写得生动,原定让学生领悟细节描写的关键处,学会常见写作技巧。没想到在某处细节的处理上,两个小组对于该用什么细节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课堂很热闹,目标却没有完成,生成的意义极为寥寥。
《小狗包弟》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合作探究环节:文中还有哪些事件或现象能反映“文革”带给人们的恐吓、创伤、余毒?有个学生抓住写抄家的部分大谈特谈,先聊自己读书时看到的类似内容,然后就准备全面抨击。笔者迅速判断此处生成欠缺理性冷静的态度,观点又极具煽动力,于是进行了教师干涉,首先认可该生的读书习惯,接着补充《随想录》中类似写抄家现场和心理恐惧的段落,继而顺遂学生的情绪,抛出了探究问题:面对如此荒谬的历史,我们可以回避吗?我们应用什么态度该从哪个角度切入对文革的思考?希望利用此问题引导学生反观现实中每个独立个体,将课堂生成朝良性的方向推动。事实是,当学生搁置情绪,用理性认识历史、反观现实时,他们也得出了更多更有价值的结论和见解。
对课堂中的生成迅速反应,及时做出对策,考验教师课堂的掌控实力,更考验教师学养的厚度。思促进,教师在摸索和失败中不断求解成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根据课堂生成的实际情况,随时准备调整教学目标
“生成性”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可能性,有些变化和可能性虽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可是却极具价值和意义,甚至比原先的设计更能落实知识、启发思维。这样的生成有时体现绝大多数学生的疑惑和思考,有时让我们看到同一问题的多元解读,有时甚至能拓宽深化教学目标和主题等。
这些临时产生的这些变化,无疑是我们课堂上最珍贵最耀眼的珍珠,这种通过碰撞和裂变产生的课堂火花往往成就课堂中最出人意料、最精彩的部分。一个有足够教学敏感和课堂掌控力的教师在“邂逅”这样的机会时,要根据课堂生成的方向和进程,及时现场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才能真正优化并发展课堂价值和学生素养。
在《小狗包弟》一课的合作探究环节,笔者预设了文中可能會被学生抓取的人事,却没有预料到有个小组抓取的是环境描写。学生分析鉴赏时联系初中课文《紫藤罗瀑布》,谈到花草是美好的象征,而种花种草在文革期间却成为了小资产阶级行为,葡萄藤被挖走、种不开花的树,其实正是文革改变人们的生活、剥夺人们的精神享受,并带给社会精神创伤的一种体现。学生对环境描写理解的深刻性超出了笔者的预期,他们做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比较可惜的是,虽然笔者在堂上已经认识到此处生成的价值,但矛盾于课堂进度,自己也缺乏在公开课上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的勇气,最终只是赞赏了他们对环境描写准确而深刻的理解,错失了一处二度生成的绝佳机会。
课后反思,笔者认为此处如果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妥善处理,就可以在知识与能力层面深入领悟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也可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认识到国人学习巴金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是能对课堂生成进行这样的处理,就既做到了对生成效果的有效抓取,同时也完成了对原定教学目标的回归与深化。
“生成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实际构建起来,对教师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个漫长学习并不断提升的持续性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5):61—64.
[本文是广东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基于‘导学案’高效课堂反思与升华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为2016YQJK15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