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浅谈怎样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关键词:教学方式—生活化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意味师生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情景中展开学习活动,加强师生在活动中的交流与互动,体验与探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把问题情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的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1)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如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导入时,可以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之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比大约是1∶7……”所以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绕你的拳头一周,就知道是否适合你穿;公安人员从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由此揭示课题,学生便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2)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情景
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创设学生去春游的情景,每班学生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101班38人,102班40人,103班45人,104班40人,105班34人,106班42人,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坐在一辆车最合适?组织学生进行估计、尝试、讨论、搭配,使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更贴近学生实际。
(3)创设具有活动性的情景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要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问题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创设了一个游戏——“小小售货员“,让学生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加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的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展综合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自己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来表现某个主题。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国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所以,我们不仅要组织好数学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将一般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通过设计、安排与实践情景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现实生活问题,在活动中使用和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
(1)在操作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认为:“数学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且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学生的亲自操作、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而上升为理论认识。教师要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提供丰富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探索问题和寻求结论。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2)在实验探索中学习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此,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态度。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在调查应用中发展
在数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特殊的应用价值。因此,学生不能只在课堂上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同时应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应用和发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华民.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M].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3
[2]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商务印书馆,1933
[3]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关键词:教学方式—生活化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意味师生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情景中展开学习活动,加强师生在活动中的交流与互动,体验与探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把问题情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的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1)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如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导入时,可以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之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比大约是1∶7……”所以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绕你的拳头一周,就知道是否适合你穿;公安人员从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由此揭示课题,学生便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2)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情景
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创设学生去春游的情景,每班学生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101班38人,102班40人,103班45人,104班40人,105班34人,106班42人,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坐在一辆车最合适?组织学生进行估计、尝试、讨论、搭配,使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更贴近学生实际。
(3)创设具有活动性的情景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要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问题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创设了一个游戏——“小小售货员“,让学生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加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的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展综合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自己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来表现某个主题。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国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所以,我们不仅要组织好数学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将一般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通过设计、安排与实践情景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现实生活问题,在活动中使用和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
(1)在操作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认为:“数学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且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学生的亲自操作、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进而上升为理论认识。教师要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提供丰富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探索问题和寻求结论。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2)在实验探索中学习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为此,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态度。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在调查应用中发展
在数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特殊的应用价值。因此,学生不能只在课堂上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同时应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应用和发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华民.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M].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3
[2]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商务印书馆,1933
[3]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