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有效提问则像是一颗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的明确,综观全局;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问;文本;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61-1
课堂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既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的提问,也可以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问。好的课堂提问能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教师能否做到关注文本细节、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关注文本细节,创设问题情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精彩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把文本反复咀嚼品味,发现文本中精妙之处,才能精心预设问题,课堂上方能让学生由“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苏教版第十册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佳作,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千古流传,蕴含着新生事物有着勃勃的生机,总要冲破藩篱的哲思。其实,诗歌的前面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也很值得好好推敲、品读。课堂上,我让孩子们猜猜,叶绍翁去访友,为什么是“小扣柴扉”?鲁凯金不假思索地说:“从图上看,也许是这扇柴门太破旧了,叶绍翁不敢敲吧!”这可把大家逗乐了,“是吗?”我怀着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们。”奚紫燕说:“春日的清晨,周围是这样的安静,也许诗人怕重重地敲门声惊飞了在枝头栖息的鸟儿吧。”周佳佳说:“你看,花儿开得多么得旺盛呀,要是敲重了,花瓣都要被震落下来了,诗人一定舍不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答案呀?我也被这盎然的春色陶醉了。《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教师对教学细节得当的处理,定会使课堂变得灵动而精彩,充盈着生命的个性与张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教学《归类识字》时,孩子们自主的发问就给课堂带来了生趣。这是一首由“晴、清、蜻、睛”几个形声字组成的儿歌: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课堂上孩子们边击掌边朗读,兴致盎然。突然,陆嘉宇同学举手问:“老师,这首儿歌怎么没有题目呀?”这个问题我还真是没有预设到,旋即我灵机一动,反问:“那你们说说看,该取什么题目才合适呢?”陆嘉宇说:“干脆叫《小蜻蜓》好了,因为这首儿歌就是讲小蜻蜓的。”罗圣奔说:“叫小蜻蜓太直接了,我看取名叫《捉虫能手》更好听,听上去有学问一些。”郁颜嘉说:“应该叫《天气晴》,因为我们学过的很多儿歌都是用第一句作题目的……讨论还在继续着,这时我把问题反抛给孩子们:“现在你们知道这首儿歌为什么没有题目了吧?”陆嘉宇马上举手回答:“知道了,知道了,因为编书的老师看到了那么多好听的题目,他不知道该选哪个好,所以就不写题目,让我们自己边读边想。”“嗯,有道理!”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看来,把问题反抛给孩子,让他们自主地去寻找答案,也是一种教学智慧。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学完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我让孩子们把目光由小骆驼移至其他小动物,我引导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像小骆驼一样,因为自己的长相而自卑的动物,你能当它们的代言人,替他们说两句吗?”施阳说:“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长颈鹿有特别长的脖子,它可以帮助我们吃到大树上的叶子。”蔡钰铭说:“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啄木鸟有一张尖尖嘴,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大树妈妈治病了。”……看到孩子们拥有慧眼慧心,明白了判断事物美丑的标准。我又启发说:“我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身上又有哪些值得自豪的方面呢?”“我为我能在学校的舞台上表演节目而自豪!”“我为我能当好大家的组长而自豪!”……水到渠成,我又送给孩子们一首小诗《相信自己行》。所以说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抓住文本精髓,创设问题情境
教科书中的任何一篇课文,可圈可点的地方势必不止一处,可挖掘的资源也很多,课堂中我们不可能分析每一个细节。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舍弃,巧妙地设计出一、两个能提挈全篇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迅速而全面地掌握课文,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大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写景诗,赞美了西湖上无边的风光。学完古诗后,我问孩子们:“从课题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什么类别的古诗?”孩子们说是送别诗。我追问:“那今天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抒发惜别之情的吗?”“不,它是写景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将送别的情感转移到写景中来呢?”这一问,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周沈炜说:“杨万里是想让好朋友林子方早去早回,这里有满池的荷花等着他观赏呢!”机灵鬼陈浩杰说:“依我看,杨万里是使了个小计谋,他在用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来挽留朋友林子方,让朋友舍不得离去。”施凯倩感慨万千的说:“六月的西湖,美得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杨万里是在用诗句告诉林子方,你怎么舍得留我一人独赏呢?”是呀,大诗人杨万里虽是写景,赞美西湖的无限风光,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有着丝丝别情,句句景语皆情语,我也被点醒了。
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教学中,只要掌握了课堂提问的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问;文本;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61-1
课堂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既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的提问,也可以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问。好的课堂提问能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教师能否做到关注文本细节、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关注文本细节,创设问题情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精彩离不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把文本反复咀嚼品味,发现文本中精妙之处,才能精心预设问题,课堂上方能让学生由“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苏教版第十册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佳作,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千古流传,蕴含着新生事物有着勃勃的生机,总要冲破藩篱的哲思。其实,诗歌的前面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也很值得好好推敲、品读。课堂上,我让孩子们猜猜,叶绍翁去访友,为什么是“小扣柴扉”?鲁凯金不假思索地说:“从图上看,也许是这扇柴门太破旧了,叶绍翁不敢敲吧!”这可把大家逗乐了,“是吗?”我怀着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们。”奚紫燕说:“春日的清晨,周围是这样的安静,也许诗人怕重重地敲门声惊飞了在枝头栖息的鸟儿吧。”周佳佳说:“你看,花儿开得多么得旺盛呀,要是敲重了,花瓣都要被震落下来了,诗人一定舍不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答案呀?我也被这盎然的春色陶醉了。《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教师对教学细节得当的处理,定会使课堂变得灵动而精彩,充盈着生命的个性与张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教学《归类识字》时,孩子们自主的发问就给课堂带来了生趣。这是一首由“晴、清、蜻、睛”几个形声字组成的儿歌: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课堂上孩子们边击掌边朗读,兴致盎然。突然,陆嘉宇同学举手问:“老师,这首儿歌怎么没有题目呀?”这个问题我还真是没有预设到,旋即我灵机一动,反问:“那你们说说看,该取什么题目才合适呢?”陆嘉宇说:“干脆叫《小蜻蜓》好了,因为这首儿歌就是讲小蜻蜓的。”罗圣奔说:“叫小蜻蜓太直接了,我看取名叫《捉虫能手》更好听,听上去有学问一些。”郁颜嘉说:“应该叫《天气晴》,因为我们学过的很多儿歌都是用第一句作题目的……讨论还在继续着,这时我把问题反抛给孩子们:“现在你们知道这首儿歌为什么没有题目了吧?”陆嘉宇马上举手回答:“知道了,知道了,因为编书的老师看到了那么多好听的题目,他不知道该选哪个好,所以就不写题目,让我们自己边读边想。”“嗯,有道理!”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看来,把问题反抛给孩子,让他们自主地去寻找答案,也是一种教学智慧。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学完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我让孩子们把目光由小骆驼移至其他小动物,我引导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像小骆驼一样,因为自己的长相而自卑的动物,你能当它们的代言人,替他们说两句吗?”施阳说:“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长颈鹿有特别长的脖子,它可以帮助我们吃到大树上的叶子。”蔡钰铭说:“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啄木鸟有一张尖尖嘴,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大树妈妈治病了。”……看到孩子们拥有慧眼慧心,明白了判断事物美丑的标准。我又启发说:“我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身上又有哪些值得自豪的方面呢?”“我为我能在学校的舞台上表演节目而自豪!”“我为我能当好大家的组长而自豪!”……水到渠成,我又送给孩子们一首小诗《相信自己行》。所以说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抓住文本精髓,创设问题情境
教科书中的任何一篇课文,可圈可点的地方势必不止一处,可挖掘的资源也很多,课堂中我们不可能分析每一个细节。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舍弃,巧妙地设计出一、两个能提挈全篇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迅速而全面地掌握课文,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大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写景诗,赞美了西湖上无边的风光。学完古诗后,我问孩子们:“从课题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什么类别的古诗?”孩子们说是送别诗。我追问:“那今天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抒发惜别之情的吗?”“不,它是写景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将送别的情感转移到写景中来呢?”这一问,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周沈炜说:“杨万里是想让好朋友林子方早去早回,这里有满池的荷花等着他观赏呢!”机灵鬼陈浩杰说:“依我看,杨万里是使了个小计谋,他在用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来挽留朋友林子方,让朋友舍不得离去。”施凯倩感慨万千的说:“六月的西湖,美得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杨万里是在用诗句告诉林子方,你怎么舍得留我一人独赏呢?”是呀,大诗人杨万里虽是写景,赞美西湖的无限风光,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有着丝丝别情,句句景语皆情语,我也被点醒了。
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教学中,只要掌握了课堂提问的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