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问题情境—建立化学模型—解决化学问题—应用、拓展”是新课程倡导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探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得出结论。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问题的起点和开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化学课堂知识变得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化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可让学生从对问题情境的感知中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然后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究式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情境要具有有效性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考虑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具有有效性,并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化学实验,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述“指示剂”时,我在课前用酚酞试液在白纸上画了一朵花,将纸晾干,上课时在白纸上喷洒氢氧化钠溶液,白纸上显出了红花,实验如魔术般,学生既兴奋又好奇。接着我发问:花是怎么出现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魔术怎样做的?然后慢慢提出指示剂的概念,学生怀着求解的欲望,认真地听取每个知识点的讲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富有趣味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悦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学习兴趣。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化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以此来引入新课,可增加趣味性,满足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引发联想,使思维迅速活跃起来,使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我先讲述了“屠狗妖”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我做了一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问题情境要体现生活性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化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化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化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从而培养化学意识。我在每节课中都力求创设出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而又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四、问题情境要具有适度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过易和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那些难易适度,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绪状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适度的问题。
五、问题情境要体现新颖性和开放性
新颖性即所设计的问题要力争开阔、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意外之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在不同时段对同一知识进行问题设计时,运用变式的方法可以达到所设计问题的新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化学知识,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同时发展自己的化学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认为:“有效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趣味性”和“适度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生活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开放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只有结合五个方面的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适合教学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只有教师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化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才能走出化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化学、探索化学的绿洲。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
[2]杨先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化学教学,1983,(4):1-4.
在化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化学课堂知识变得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化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可让学生从对问题情境的感知中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然后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究式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情境要具有有效性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考虑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具有有效性,并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化学实验,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述“指示剂”时,我在课前用酚酞试液在白纸上画了一朵花,将纸晾干,上课时在白纸上喷洒氢氧化钠溶液,白纸上显出了红花,实验如魔术般,学生既兴奋又好奇。接着我发问:花是怎么出现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魔术怎样做的?然后慢慢提出指示剂的概念,学生怀着求解的欲望,认真地听取每个知识点的讲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富有趣味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悦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学习兴趣。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化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以此来引入新课,可增加趣味性,满足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引发联想,使思维迅速活跃起来,使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我先讲述了“屠狗妖”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我做了一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问题情境要体现生活性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化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化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化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从而培养化学意识。我在每节课中都力求创设出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而又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四、问题情境要具有适度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过易和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那些难易适度,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绪状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适度的问题。
五、问题情境要体现新颖性和开放性
新颖性即所设计的问题要力争开阔、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意外之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在不同时段对同一知识进行问题设计时,运用变式的方法可以达到所设计问题的新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实践证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化学知识,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同时发展自己的化学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认为:“有效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趣味性”和“适度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生活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开放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只有结合五个方面的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适合教学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只有教师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兴趣,体验化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化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才能走出化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化学、探索化学的绿洲。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
[2]杨先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化学教学,198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