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区域旅游合作方面的文献,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区域旅游合作与旅游者行为、区域旅游竞争力与合作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实践
一、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研究综述
(一)关于旅游资源合作的研究
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焦点是旅游资源的区域禀赋和品质,在主客观条件的约束下,旅游者常选择资源禀赋大、品质高的旅游景点,如G Deasy(1996)等运用旅游无差异曲线研究认为旅游景点与客源地之间的引力是具有资源指向性的;S.Smith(1989)总结了引力模型、概率旅游等相关模型,进而分析和计算了加拿大各省区之间相互吸引的旅游客流,区域旅游合作实质是旅游资源之间的合作与竞争。Christaller(1964)、Lundgren(1973)、Mitchell(1976)、Gormsen(1981)、Wilson(1967)等运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分析了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以及合作竞争之间的关系。
张凌云(1989)以亚利桑那州大型水库的研究,对旅游地空间合作进行了交叉弹性分析;保继刚(2000)探讨了不同类型旅游景点的空间合作的问题,并进行了弹性分析,认为同一领域内的替代性竞争,只能开发景观价值高的旅游资源。
(二)关于区域旅游合作与旅游者行为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旅游合作进入一个高的层次,有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从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社会文化价值差异,旅游地环境容量限制等方面提升区域旅游合作的能力。如H.P.Gray(1982)以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旅游地之间的客源市场,讨论了旅游市场经济学分析方法,旅游者行为也得到了关注。[6]国外对旅游者行为研究起步较早,如Crompton(1979)提出旅游者行为动机的“推-拉”模式,此模式将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影响因素分解为“推”和“拉”两种因素。Chon(1989)认为“推”的因素是使人们倾向于旅游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心理的动机,推的因素来源于人类的难以明了的或内在的愿望,如逃避、自我实现、休息放松、健康舒适等。Uysal(1993)等认为拉的因素是人们做出旅游决定就会吸引人们去某个目的地的因素,如自然和历史吸引物、食物、娱乐设施、目的地市场形象等。Haahti(1986)认为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认知包括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属性的人数,通过建立认知过程模型,得到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定位时的认知结构模式。国内此方面研究起步较晚,陆林研(1996)究了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并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旅游者进行了比较;吴必虎(1997)比较和研究了上海城市游憩者的流动性为、出游率与目的地选择行为、中国城市居民目的地选择行为等,分析了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与目的地关系等;文彤(20000从组团旅游的角度研究了“群体”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
虽然学者们研究角度不同,但探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极力控制可能的情景变量,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的有效手段。
(三)关于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研究
区域是一个范围的概念,在一个区域内是各个竞争主体,之于另一个区域又是合作者。基于提高竞争力与分割市场的目的,既竞争又合作成为应对激烈市场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明智选择。这种竞争与合作又动态变化的关系为“竞合”,竞争始终是最终目的,合作不过是实现更好竞争手段。
陶伟(2002)认为竞合是基于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一体化,竞合模式是对协调旅游空间竞争和空间合作的关系起到显著的协调作用。Tazim(1995)分析了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社区基础上的旅游规划并对旅游合作提供了一种持续的动态解决规划问题和协调地方旅游发展机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热潮,如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基础及可能性、原则、动力机制与演化,竞争与合作的分析模型,竞合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形成比较成熟理论。
二、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研究述评
国内外文献关于区域旅游合作,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内容表现在旅游合作中的竞争力模型的评价以及利用评价模型对旅游竞争力的定量比较与分析,国外文献主要侧重于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同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的竞争力比较。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学者研究方法较为集中和单一化,主要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其次是主成分分析法和聚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散、多样化,除一般性的描述性数理统计方法,换运用重要性——绩效分析法。从评价指标和数据,在对旅游合作中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国内学者大多数指标为硬指标,指标数据来自发表的政府统计资料;国外学者选择的指标多数为软指标,多为市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合作中的竞争力取得不少成果,但存在一些不足,国内外学者的文献没有对旅游合作及合作中的竞争力等形成内涵和外延上的界定,国外学者偏重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中以一手资料获取后的描述性数理分析为主,定量分析有待加强。国内文献看,研究内容偏重旅游合作中对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模型的理论选择、理论模型原理没有详细说明,但对旅游合作中的竞争力研究层次不够深入;其次,评价模型权重确定方法单一,有一定主观性,多数学者利用专家打分构造层次分析法中的判断矩阵,由于专家认识差异,一些指标权重带有主观性,结果难以信服,较少学者从实践序列考虑。
参考文献:
[1]Deasy,RGriess Impact ofa Tourist Facility on its Hinterland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6,(56):29-30.
[2]S.Smith,Torrism Analysis: A Handbook, longman,1989.
[3]E.Canestrill,P.Costa.Tourism Carry Capacity:Fuzzy Appoa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2):295-311.
[4]張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1):40-43.
[5]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Tazim B Jamal,Donald Getz. 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Annuals 0f tourism researeh,1995.186-204.
[7]Selin S,Beason K.Interorganizationalrel ations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3):639-652.
[8]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6(4):20-23.
[9]吴必虎.上海市城市游憩者流动性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4(2):2-6.
[10]文彤.组团旅游空间规律及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3);27-32.
[11]陶伟.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4):27-31.
作者简介:
焦爱丽,吉林工商学院讲师;李金宝,吉林工商学院副教授。
本文是吉林省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旅游科学研究“中日韩区域旅游合作与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旅研合字2013第L201310号)阶段性研究成果;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483号)的成果。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实践
一、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研究综述
(一)关于旅游资源合作的研究
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焦点是旅游资源的区域禀赋和品质,在主客观条件的约束下,旅游者常选择资源禀赋大、品质高的旅游景点,如G Deasy(1996)等运用旅游无差异曲线研究认为旅游景点与客源地之间的引力是具有资源指向性的;S.Smith(1989)总结了引力模型、概率旅游等相关模型,进而分析和计算了加拿大各省区之间相互吸引的旅游客流,区域旅游合作实质是旅游资源之间的合作与竞争。Christaller(1964)、Lundgren(1973)、Mitchell(1976)、Gormsen(1981)、Wilson(1967)等运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分析了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以及合作竞争之间的关系。
张凌云(1989)以亚利桑那州大型水库的研究,对旅游地空间合作进行了交叉弹性分析;保继刚(2000)探讨了不同类型旅游景点的空间合作的问题,并进行了弹性分析,认为同一领域内的替代性竞争,只能开发景观价值高的旅游资源。
(二)关于区域旅游合作与旅游者行为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旅游合作进入一个高的层次,有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从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社会文化价值差异,旅游地环境容量限制等方面提升区域旅游合作的能力。如H.P.Gray(1982)以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旅游地之间的客源市场,讨论了旅游市场经济学分析方法,旅游者行为也得到了关注。[6]国外对旅游者行为研究起步较早,如Crompton(1979)提出旅游者行为动机的“推-拉”模式,此模式将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影响因素分解为“推”和“拉”两种因素。Chon(1989)认为“推”的因素是使人们倾向于旅游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心理的动机,推的因素来源于人类的难以明了的或内在的愿望,如逃避、自我实现、休息放松、健康舒适等。Uysal(1993)等认为拉的因素是人们做出旅游决定就会吸引人们去某个目的地的因素,如自然和历史吸引物、食物、娱乐设施、目的地市场形象等。Haahti(1986)认为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认知包括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属性的人数,通过建立认知过程模型,得到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定位时的认知结构模式。国内此方面研究起步较晚,陆林研(1996)究了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并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旅游者进行了比较;吴必虎(1997)比较和研究了上海城市游憩者的流动性为、出游率与目的地选择行为、中国城市居民目的地选择行为等,分析了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与目的地关系等;文彤(20000从组团旅游的角度研究了“群体”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
虽然学者们研究角度不同,但探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极力控制可能的情景变量,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的有效手段。
(三)关于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研究
区域是一个范围的概念,在一个区域内是各个竞争主体,之于另一个区域又是合作者。基于提高竞争力与分割市场的目的,既竞争又合作成为应对激烈市场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明智选择。这种竞争与合作又动态变化的关系为“竞合”,竞争始终是最终目的,合作不过是实现更好竞争手段。
陶伟(2002)认为竞合是基于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一体化,竞合模式是对协调旅游空间竞争和空间合作的关系起到显著的协调作用。Tazim(1995)分析了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社区基础上的旅游规划并对旅游合作提供了一种持续的动态解决规划问题和协调地方旅游发展机制。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热潮,如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基础及可能性、原则、动力机制与演化,竞争与合作的分析模型,竞合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形成比较成熟理论。
二、区域旅游合作与竞争研究述评
国内外文献关于区域旅游合作,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内容表现在旅游合作中的竞争力模型的评价以及利用评价模型对旅游竞争力的定量比较与分析,国外文献主要侧重于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同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的竞争力比较。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学者研究方法较为集中和单一化,主要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其次是主成分分析法和聚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散、多样化,除一般性的描述性数理统计方法,换运用重要性——绩效分析法。从评价指标和数据,在对旅游合作中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国内学者大多数指标为硬指标,指标数据来自发表的政府统计资料;国外学者选择的指标多数为软指标,多为市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合作中的竞争力取得不少成果,但存在一些不足,国内外学者的文献没有对旅游合作及合作中的竞争力等形成内涵和外延上的界定,国外学者偏重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中以一手资料获取后的描述性数理分析为主,定量分析有待加强。国内文献看,研究内容偏重旅游合作中对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模型的理论选择、理论模型原理没有详细说明,但对旅游合作中的竞争力研究层次不够深入;其次,评价模型权重确定方法单一,有一定主观性,多数学者利用专家打分构造层次分析法中的判断矩阵,由于专家认识差异,一些指标权重带有主观性,结果难以信服,较少学者从实践序列考虑。
参考文献:
[1]Deasy,RGriess Impact ofa Tourist Facility on its Hinterland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6,(56):29-30.
[2]S.Smith,Torrism Analysis: A Handbook, longman,1989.
[3]E.Canestrill,P.Costa.Tourism Carry Capacity:Fuzzy Appoa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2):295-311.
[4]張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1):40-43.
[5]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Tazim B Jamal,Donald Getz. 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Annuals 0f tourism researeh,1995.186-204.
[7]Selin S,Beason K.Interorganizationalrel ations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3):639-652.
[8]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6(4):20-23.
[9]吴必虎.上海市城市游憩者流动性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4(2):2-6.
[10]文彤.组团旅游空间规律及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3);27-32.
[11]陶伟.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4):27-31.
作者简介:
焦爱丽,吉林工商学院讲师;李金宝,吉林工商学院副教授。
本文是吉林省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旅游科学研究“中日韩区域旅游合作与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旅研合字2013第L201310号)阶段性研究成果;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483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