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洱市自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以来,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特色生物、清洁能源、休闲旅游、现代林产业四大绿色产业基地,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努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取得了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多赢”。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建议调整完善我国空间、总量及质量管控政策,并加大对普洱市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其进一步壮大绿色产业,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关键词:绿色产业 绿色发展 绿色经济 生态产品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但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云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又要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如何才能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普洱市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近年来,普洱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普洱茶、咖啡、清洁能源、休闲旅游、现代林产业等绿色产业,将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安全的土壤环境,转化为绿色有机食品、清洁的能源和丰富的旅游产品(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初步探索出了“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统一的绿色发展道路。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依托多样化优势资源,打造“绿色食品牌”
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茶叶、咖啡、生物药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以“绿色、生态、有机”为方向,建立普洱茶追溯体系,实施生态茶园、生态咖啡园改造,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开展有机认证,制定行业标准,全面提升茶叶、咖啡等产品品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以生产、加工、营销为关键环节,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强农业、做大加工业、做活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市茶叶、咖啡、生物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设特色生物产业基地。2018年,茶、咖啡种植获得“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占30.4%,有机茶认证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咖啡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值最高、品质最优的主產区;特色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195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60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就业的86.7%,成为拉动社会就业的最大动力
(二)借助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紧紧抓住“西电东送”“云电外送”战略机遇,围绕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加快提升中小水电开发的管理水平,先后建成糯扎渡、崖羊山、龙马、土卡河、居甫渡、戈兰滩、泗南江、威远江、三江口、石门坎、勐野江、普西桥等16座大中型水电站,113座中小型水电站。适当发展风能、太阳光伏发电,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电网建设不断完善,普洱市清洁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普洱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2018年,普洱市绿色能源装机达100%,水电总装机规模达到910万千瓦,占云南省装机规模的15%,居云南省第二位。2019年,清洁能源总产值达100.02亿元,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3.1%,税收占全市税收的25%以上。
(三)结合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
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围绕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生态体验、健康养生、康体运动等主题,建设集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健康运动和养生养老为一体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成功创建了普洱国家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园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被评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普洱民族团结园被批复为全国第二批红色经典旅游景区,打造了“茶道养生、生态养生、中医养生、温泉养生、咖啡休闲、庄园度假、古道运动、节庆体验”等系列产品体系。2018年,旅游业产值达到354.1亿元,同比增长31.3%。相比2011年增长了12倍。
(四)利用丰富的林草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充分发挥普洱市林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观赏苗木和林化工产业,构建具有突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林草产业体系。按照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畜则畜、宜游则游,大力发展以石斛、黄精、白及、重楼等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业,食用菌和松香为主的林下采集业,家畜、家禽为主的林下养殖业,形成了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林浆(纸)、林化、林板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活用纸、松香、纤板等产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木浆和云南省最大的生活用纸供应基地。2019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17.71亿元,同比增长13%。推动林业与扶贫相结合。
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普洱市经济发展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势头,在保持环境质量优越的前提下,支撑了经济较快增长,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3—2019年普洱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0个百分点。绿色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94%以上,四大绿色产业基地蓬勃发展。2018年,普洱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相比2015年下降了9.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相比2015年降低了31.4%。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68.7%增长到2019年的71.1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2019年,普洱主城区PM2.5浓度仅为24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5%,河流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很多河流湖泊保持“原生态”。全市累计有5个贫困县摘帽,44.3万人脱贫,绿色产业收入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产业规模较小,生态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业整体规模大但优势不足,工业缺少大型支柱企业,服务业比重较低,云南省百强企业中普洱市无一上榜,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经济发展。绿色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茶叶、咖啡、橡胶等主要产业仍然以初级产品为主,体量小、数量多、竞争激烈,集群效应没有展现。将生态优势更充分地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政策措施,亟待研究和破解。 (二)空间管控、总量管控、环境质量管控“多重”叠加,一定程度上挤压发展空间
在空间管控方面,虽然普洱市林地、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但适宜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和建设用地已近枯竭,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在总量管控方面,普洱市森林覆盖率已接近70%,仍然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林木资源开发严重受限。在环境质量管控方面,普洱市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一般能达到255天以上,但由于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只要偶尔出现波动,某个年份的优良天数减少,其在全省的考核排名就靠后。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绿色发展能力不足
普洱市作为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市,至今尚未开通铁路,还有7个县未通高速公路,虽然拥有一个机场,但旅客年吞吐量、航班起落架次偏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普洱第一个工业园区2006年才开始建立,各县工业园区在2012年才开始建立,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各区县污水处理能力不高,大部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尚未完成,垃圾处理主要依靠填埋,第一座垃圾焚烧项目刚刚启动,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缺乏。
(四)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完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绿色检察等制度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推广,形成常态化制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尚需规范统一,评估结果的应用领域还较少。绿色、生态、有机等标准标识不统一,影响了普洱茶、咖啡及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尚不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亟待建立。
三、启示和对策
(一)完善空间、总量、质量管控政策,探索区域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点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分别从空间、总量、环境质量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管控要求,形成了空间管控、总量管控、环境质量管控“多重”叠加的效应,对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生态优良地区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建议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在主体功能区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等过程中,应合理考虑生态优良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强、发展需求较大的客观事实,合理划分空间管控边界、科学分配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护、主要污染物减排等指标,推动生态优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的平衡,使落后地区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普洱市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对于普洱市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远离经济中心与商品贸易中心,完全依靠自身很难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县在确保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摘帽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压力仍然较大。建议有关部门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普洱市的支持力度,在新一轮基建投资和特别国债资金安排过程中,加大对普洱市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扶持比例、支持额度商给予适当倾斜。对普洱市有关企业和项目在企业绿色债发行过程中,优先审核、优先支持。
(三)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
建议普洱市继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施企业绿色发展引领行动,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化、园区化、绿色化发展。[4]加快建设四大绿色产业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普洱市茶、咖啡、清洁能源、休闲旅游度假、现代林产业等绿色产业,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最优途径。
(四)弥补制度短板,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方案》和《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意见》的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做法,查找普洱市发展绿色产业的法规制度短板,加快建立完善覆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为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快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体系,重点建设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争创国家有关示范试点,推动普洱市绿色发展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
(五)利用边境优势,探索开放型绿色发展新机制
抓住东南亚加速发展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普洱市“一市连三国”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以绿色产业为核心,加大边境开放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积极吸引境外低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向普洱市流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吸引和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向普洱市转移,建设“普洱边境绿色发展实验区”,打造面向东南亚的绿色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朱艳仙.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J].中共云南省党委党校学报,2019(10):119-123.
[2]普洱市绿色经济办.我市构建绿色发展体系[N].普洱日版,2019-05-23.
[3]雷啟洪.普洱市农村户用沼气使用效果分析与发展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04):7-10.
[4]王福蓉.“两型三化”引领普洱产业高质量发展[N].普洱日报,2020-01-10.
[5]姜延博.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J].湖南社会科学,2020(05):6-12.
(谢海燕,杨春平,张德元,贾彦鹏,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关键词:绿色产业 绿色发展 绿色经济 生态产品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但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云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又要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如何才能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普洱市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2013年获批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近年来,普洱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普洱茶、咖啡、清洁能源、休闲旅游、现代林产业等绿色产业,将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安全的土壤环境,转化为绿色有机食品、清洁的能源和丰富的旅游产品(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初步探索出了“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统一的绿色发展道路。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依托多样化优势资源,打造“绿色食品牌”
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茶叶、咖啡、生物药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以“绿色、生态、有机”为方向,建立普洱茶追溯体系,实施生态茶园、生态咖啡园改造,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开展有机认证,制定行业标准,全面提升茶叶、咖啡等产品品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以生产、加工、营销为关键环节,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强农业、做大加工业、做活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市茶叶、咖啡、生物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设特色生物产业基地。2018年,茶、咖啡种植获得“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占30.4%,有机茶认证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咖啡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值最高、品质最优的主產区;特色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195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60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就业的86.7%,成为拉动社会就业的最大动力
(二)借助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紧紧抓住“西电东送”“云电外送”战略机遇,围绕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加快提升中小水电开发的管理水平,先后建成糯扎渡、崖羊山、龙马、土卡河、居甫渡、戈兰滩、泗南江、威远江、三江口、石门坎、勐野江、普西桥等16座大中型水电站,113座中小型水电站。适当发展风能、太阳光伏发电,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电网建设不断完善,普洱市清洁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普洱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2018年,普洱市绿色能源装机达100%,水电总装机规模达到910万千瓦,占云南省装机规模的15%,居云南省第二位。2019年,清洁能源总产值达100.02亿元,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3.1%,税收占全市税收的25%以上。
(三)结合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
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围绕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生态体验、健康养生、康体运动等主题,建设集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健康运动和养生养老为一体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成功创建了普洱国家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园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被评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普洱民族团结园被批复为全国第二批红色经典旅游景区,打造了“茶道养生、生态养生、中医养生、温泉养生、咖啡休闲、庄园度假、古道运动、节庆体验”等系列产品体系。2018年,旅游业产值达到354.1亿元,同比增长31.3%。相比2011年增长了12倍。
(四)利用丰富的林草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充分发挥普洱市林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观赏苗木和林化工产业,构建具有突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林草产业体系。按照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畜则畜、宜游则游,大力发展以石斛、黄精、白及、重楼等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业,食用菌和松香为主的林下采集业,家畜、家禽为主的林下养殖业,形成了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林浆(纸)、林化、林板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活用纸、松香、纤板等产品,推进林浆纸一体化,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木浆和云南省最大的生活用纸供应基地。2019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317.71亿元,同比增长13%。推动林业与扶贫相结合。
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普洱市经济发展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势头,在保持环境质量优越的前提下,支撑了经济较快增长,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3—2019年普洱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0个百分点。绿色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94%以上,四大绿色产业基地蓬勃发展。2018年,普洱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相比2015年下降了9.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相比2015年降低了31.4%。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68.7%增长到2019年的71.1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2019年,普洱主城区PM2.5浓度仅为24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5%,河流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很多河流湖泊保持“原生态”。全市累计有5个贫困县摘帽,44.3万人脱贫,绿色产业收入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产业规模较小,生态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业整体规模大但优势不足,工业缺少大型支柱企业,服务业比重较低,云南省百强企业中普洱市无一上榜,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经济发展。绿色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茶叶、咖啡、橡胶等主要产业仍然以初级产品为主,体量小、数量多、竞争激烈,集群效应没有展现。将生态优势更充分地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政策措施,亟待研究和破解。 (二)空间管控、总量管控、环境质量管控“多重”叠加,一定程度上挤压发展空间
在空间管控方面,虽然普洱市林地、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但适宜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和建设用地已近枯竭,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在总量管控方面,普洱市森林覆盖率已接近70%,仍然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林木资源开发严重受限。在环境质量管控方面,普洱市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一般能达到255天以上,但由于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只要偶尔出现波动,某个年份的优良天数减少,其在全省的考核排名就靠后。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绿色发展能力不足
普洱市作为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市,至今尚未开通铁路,还有7个县未通高速公路,虽然拥有一个机场,但旅客年吞吐量、航班起落架次偏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普洱第一个工业园区2006年才开始建立,各县工业园区在2012年才开始建立,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各区县污水处理能力不高,大部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尚未完成,垃圾处理主要依靠填埋,第一座垃圾焚烧项目刚刚启动,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缺乏。
(四)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完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绿色检察等制度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全面推广,形成常态化制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尚需规范统一,评估结果的应用领域还较少。绿色、生态、有机等标准标识不统一,影响了普洱茶、咖啡及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尚不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亟待建立。
三、启示和对策
(一)完善空间、总量、质量管控政策,探索区域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点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分别从空间、总量、环境质量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管控要求,形成了空间管控、总量管控、环境质量管控“多重”叠加的效应,对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生态优良地区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建议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在主体功能区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等过程中,应合理考虑生态优良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强、发展需求较大的客观事实,合理划分空间管控边界、科学分配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护、主要污染物减排等指标,推动生态优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的平衡,使落后地区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普洱市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对于普洱市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远离经济中心与商品贸易中心,完全依靠自身很难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县在确保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摘帽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压力仍然较大。建议有关部门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普洱市的支持力度,在新一轮基建投资和特别国债资金安排过程中,加大对普洱市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扶持比例、支持额度商给予适当倾斜。对普洱市有关企业和项目在企业绿色债发行过程中,优先审核、优先支持。
(三)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
建议普洱市继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业。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施企业绿色发展引领行动,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化、园区化、绿色化发展。[4]加快建设四大绿色产业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普洱市茶、咖啡、清洁能源、休闲旅游度假、现代林产业等绿色产业,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最优途径。
(四)弥补制度短板,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方案》和《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意见》的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做法,查找普洱市发展绿色产业的法规制度短板,加快建立完善覆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为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快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体系,重点建设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争创国家有关示范试点,推动普洱市绿色发展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
(五)利用边境优势,探索开放型绿色发展新机制
抓住东南亚加速发展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普洱市“一市连三国”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以绿色产业为核心,加大边境开放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积极吸引境外低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向普洱市流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吸引和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向普洱市转移,建设“普洱边境绿色发展实验区”,打造面向东南亚的绿色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朱艳仙.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J].中共云南省党委党校学报,2019(10):119-123.
[2]普洱市绿色经济办.我市构建绿色发展体系[N].普洱日版,2019-05-23.
[3]雷啟洪.普洱市农村户用沼气使用效果分析与发展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04):7-10.
[4]王福蓉.“两型三化”引领普洱产业高质量发展[N].普洱日报,2020-01-10.
[5]姜延博.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J].湖南社会科学,2020(05):6-12.
(谢海燕,杨春平,张德元,贾彦鹏,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