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术”“道”游离:教学设计流行病
笔者以为,目前语文教学设计的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在各个环节内部,也不是在各个环节之间,而是在教学设计者的整体思维意识上表现出来的“术”与“道”的游离。何谓“术”与“道”?
“术”是形而下范畴,即方法、策略,涉及到的是教学设计的技术层面。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如何衔接,如何协调,以达到效能的最大化,这些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安排。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的引进,恰好能让教学设计走向精细、谨严。
“道”即教的原理和学的原理。教的原理以教育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支撑,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的原理则以学习心理学作为理论依据,关注学情,界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强调对话、合作与交流。“道”属形而上范畴,是教学设计这项系统工程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依据。析言之,“术”“道”游离分两类:
一是重“术”轻“道”。教学设计在自我发展道路上科学性不断增强,形成如下设计过程:学习目标分析,学习特征分析,学习情境分析,信息资源的设计和提供,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这一严谨详明的操作程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的设计模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相应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对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的过分依赖,让许多教学设计偏离“道”的航向,而向“术”上倾斜,于是千篇一律的“克隆”现象就产生了。这种“克隆”化的教学设计,导致教学目标僵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流程生硬,教学评价“走过场”。例如,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惯性化地先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再释题,然后整体感知教学文本,继而理清文脉,等等。拿到任何一个教学文本,都是如此安排,而没有考虑到环节的次序是否可以根据学情作适当调整。再比如,对于文学文本教学,程少堂先生强调“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有些老师借鉴这一模式设计自己的语文教学,却不考虑自己学生的学情能否达到“文化”的层次,在学生学力未逮的情况下“揠苗助长”,生硬地拉扯到文化的高度。这些都是典型的重“术”轻“道”的表现。
二是重“道”轻“术”。这一类弊病同样不容忽视,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站在教育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论的高度,牢牢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就会“所向披靡”,有意无意地轻视或忽略了教学设计。重“道”轻“术”的课堂,因为对系统论和传播理论的轻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二、“术”“道”合一:选择包容灵活性
根治“术”“道”游离症,不是让“术”与“道”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而是二者相融为一。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李仁甫先生基于“生成课堂”理念研发的板块式教学设计堪称经典范式。生成课堂理念的核心是“生成”,生成即生长、建构,它既是方法,也是结果,更是过程——用生成的方法在生成的过程中生成新生事物。动态生成是生成课堂的基本特质,也是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决定了板块式教学设计也同样具有“动态生成性”,达到“术”“道”合一的境界。具体而言,体现于三点:
1.选择性
生成课堂不是“全景式”的教学流程,在这个“教学现场”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能够主动自由地学习,所以教学内容充满了无穷的“未知”和“变数”。反映到课前的板块式教学设计上,就要做好充分的“预备”,“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延伸理解的基础上,教者头脑中预先形成一个个供课堂随机、即时地选择的教学板块,然后记录在案”。每一个教学板块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可能的切入点”和“其他资源”。这些教学板块构成了板块式教学设计文本的主体。当然,不是所有的板块都会在课堂上一一呈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漂移”,而只有从学生那里主动“漂移”过来的板块才是真正属于课堂的。例如,李仁甫老师撰写的板块式教学设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预备了七个板块,而《青玉案·元夕》则预备了十个板块。每个板块都预设了学生可能的“切入”点,当板块从学生那里“漂移”过来,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切入”文本,“切入点”可以是文本的字词句段,可以是主题,也可以是艺术手法,等等。学生“切入”文本后,每个板块事先预备好的“其他资源”同样也不是一一呈现,还得由师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增或减。教学板块和“切入点”可供选择,教学资源也可以自由选择,但需要强调的是,选择权掌握在学生手中,才会使课堂真正“生成”精彩。
2.包容性
包容性主要是对教学资源而言。生成课堂上的教学资源,部分来自教师课前的“预备”,部分来自课堂上师生的即兴发挥。正是因为包容了大量的优质的教学资源,生成课堂才显出其厚度、广度和密度,才见出语文课的语文味。生成课堂对教学资源的包容性,在板块式教学设计文本上可窥一斑。例如,《老王》的板块式教学设计,仅其中一个可能“切入”的板块“杨绛及其家人对待老王的态度”就包容了如下资源:“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的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她的女儿也和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他的夜盲症。”(单个板块的资源就如此丰富,所有板块的教学资源组合起来,那就是何等厚实的储备。熟练而灵活地使用这些丰厚的资源宝藏,会让教师在课堂上更有底气,使语文教学显现出宏观上的大气象和微观上的灵动美。当然,板块式教学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强大包容性,为教师的备课带来很大的难度,实施起来不是易事;但我们不能因其“难”而“打退堂鼓”,有起初的迎难而上,就会有随后的驾轻就熟,这是语文人应该具有的长远目光。
3.灵活性
灵活性主要是指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灵活,这也是由生成课堂动态生成的基本特质决定的。内容上的灵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显现的灵活,二是教学目标显现的灵活,三是教学重难点显现的灵活。(1)教学内容显现的灵活即教学板块的“漂移”,教学设计上由教师预备的各个板块的排列并无先后、主次之分,哪些板块需要,哪些板块不需要,以及各板块作用大小,全靠课堂上的“机缘”。(2)教学目标的灵活,这对很多人来说不太容易被接受;因为一般的教学设计都会预设好课堂的教学目标,随后的课堂教学全都是围绕这些目标来运行,可以说目标统领了一切,如果连目标都是“变动不居”的,那课堂教学活动简直无法开展。但是,对生成课堂来说,教学现场“漂移”的板块并非全在教师课前的预备之中,有的是临时生发的,这些临时生发的教学内容有时同样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基于此,教学目标也得随之做出“加法”。另外,当教师预备的板块总量大于课堂板块之和时,教学目标还要做做“减法”。故而,板块式教学设计上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已预设的常规目标的基础上显示出其灵活性。需特别提醒的是,目标灵活并非没有目标。(3)板块式教学设计也有重难点,这是教师在课前弹性预设的,同样显示出高度的灵活性,这与生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以板块的形式“漂移”以及教学目标的灵活显现有关;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有直接的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发生变化,重难点一般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由生成课堂动态生成的特质决定的,板块式教学设计呈现出的常规重难点对教师仅是一个常规参考而已。
形式上的灵活是指板块式教学设计在书写上相当自由,完整地讲有八大环节:“预习提示”“课堂检查”“教学聚焦”“模式确定”“课时安排”“板块预备”“课堂总结”“作业布置”。还可以采用“卡片式”或“书头备课”的形式,而不必像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那样形式“臃肿”,甚至沦为“绣花枕头”。
三、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在教学设计上就可以看得很分明,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背后肯定有高明的教学设计。李仁甫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设计站在哲学的高度,“术”“道”合一,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走出了一条宝贵的探索之道,向我们展示出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①何克抗等:《教学系统与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②③李仁甫:《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4页。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安陆二中]
笔者以为,目前语文教学设计的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在各个环节内部,也不是在各个环节之间,而是在教学设计者的整体思维意识上表现出来的“术”与“道”的游离。何谓“术”与“道”?
“术”是形而下范畴,即方法、策略,涉及到的是教学设计的技术层面。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如何衔接,如何协调,以达到效能的最大化,这些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安排。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的引进,恰好能让教学设计走向精细、谨严。
“道”即教的原理和学的原理。教的原理以教育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支撑,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的原理则以学习心理学作为理论依据,关注学情,界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强调对话、合作与交流。“道”属形而上范畴,是教学设计这项系统工程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依据。析言之,“术”“道”游离分两类:
一是重“术”轻“道”。教学设计在自我发展道路上科学性不断增强,形成如下设计过程:学习目标分析,学习特征分析,学习情境分析,信息资源的设计和提供,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这一严谨详明的操作程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的设计模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相应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对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的过分依赖,让许多教学设计偏离“道”的航向,而向“术”上倾斜,于是千篇一律的“克隆”现象就产生了。这种“克隆”化的教学设计,导致教学目标僵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流程生硬,教学评价“走过场”。例如,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惯性化地先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再释题,然后整体感知教学文本,继而理清文脉,等等。拿到任何一个教学文本,都是如此安排,而没有考虑到环节的次序是否可以根据学情作适当调整。再比如,对于文学文本教学,程少堂先生强调“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有些老师借鉴这一模式设计自己的语文教学,却不考虑自己学生的学情能否达到“文化”的层次,在学生学力未逮的情况下“揠苗助长”,生硬地拉扯到文化的高度。这些都是典型的重“术”轻“道”的表现。
二是重“道”轻“术”。这一类弊病同样不容忽视,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站在教育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论的高度,牢牢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就会“所向披靡”,有意无意地轻视或忽略了教学设计。重“道”轻“术”的课堂,因为对系统论和传播理论的轻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二、“术”“道”合一:选择包容灵活性
根治“术”“道”游离症,不是让“术”与“道”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而是二者相融为一。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李仁甫先生基于“生成课堂”理念研发的板块式教学设计堪称经典范式。生成课堂理念的核心是“生成”,生成即生长、建构,它既是方法,也是结果,更是过程——用生成的方法在生成的过程中生成新生事物。动态生成是生成课堂的基本特质,也是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决定了板块式教学设计也同样具有“动态生成性”,达到“术”“道”合一的境界。具体而言,体现于三点:
1.选择性
生成课堂不是“全景式”的教学流程,在这个“教学现场”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能够主动自由地学习,所以教学内容充满了无穷的“未知”和“变数”。反映到课前的板块式教学设计上,就要做好充分的“预备”,“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延伸理解的基础上,教者头脑中预先形成一个个供课堂随机、即时地选择的教学板块,然后记录在案”。每一个教学板块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可能的切入点”和“其他资源”。这些教学板块构成了板块式教学设计文本的主体。当然,不是所有的板块都会在课堂上一一呈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漂移”,而只有从学生那里主动“漂移”过来的板块才是真正属于课堂的。例如,李仁甫老师撰写的板块式教学设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预备了七个板块,而《青玉案·元夕》则预备了十个板块。每个板块都预设了学生可能的“切入”点,当板块从学生那里“漂移”过来,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切入”文本,“切入点”可以是文本的字词句段,可以是主题,也可以是艺术手法,等等。学生“切入”文本后,每个板块事先预备好的“其他资源”同样也不是一一呈现,还得由师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增或减。教学板块和“切入点”可供选择,教学资源也可以自由选择,但需要强调的是,选择权掌握在学生手中,才会使课堂真正“生成”精彩。
2.包容性
包容性主要是对教学资源而言。生成课堂上的教学资源,部分来自教师课前的“预备”,部分来自课堂上师生的即兴发挥。正是因为包容了大量的优质的教学资源,生成课堂才显出其厚度、广度和密度,才见出语文课的语文味。生成课堂对教学资源的包容性,在板块式教学设计文本上可窥一斑。例如,《老王》的板块式教学设计,仅其中一个可能“切入”的板块“杨绛及其家人对待老王的态度”就包容了如下资源:“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的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她的女儿也和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他的夜盲症。”(单个板块的资源就如此丰富,所有板块的教学资源组合起来,那就是何等厚实的储备。熟练而灵活地使用这些丰厚的资源宝藏,会让教师在课堂上更有底气,使语文教学显现出宏观上的大气象和微观上的灵动美。当然,板块式教学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强大包容性,为教师的备课带来很大的难度,实施起来不是易事;但我们不能因其“难”而“打退堂鼓”,有起初的迎难而上,就会有随后的驾轻就熟,这是语文人应该具有的长远目光。
3.灵活性
灵活性主要是指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灵活,这也是由生成课堂动态生成的基本特质决定的。内容上的灵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显现的灵活,二是教学目标显现的灵活,三是教学重难点显现的灵活。(1)教学内容显现的灵活即教学板块的“漂移”,教学设计上由教师预备的各个板块的排列并无先后、主次之分,哪些板块需要,哪些板块不需要,以及各板块作用大小,全靠课堂上的“机缘”。(2)教学目标的灵活,这对很多人来说不太容易被接受;因为一般的教学设计都会预设好课堂的教学目标,随后的课堂教学全都是围绕这些目标来运行,可以说目标统领了一切,如果连目标都是“变动不居”的,那课堂教学活动简直无法开展。但是,对生成课堂来说,教学现场“漂移”的板块并非全在教师课前的预备之中,有的是临时生发的,这些临时生发的教学内容有时同样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基于此,教学目标也得随之做出“加法”。另外,当教师预备的板块总量大于课堂板块之和时,教学目标还要做做“减法”。故而,板块式教学设计上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已预设的常规目标的基础上显示出其灵活性。需特别提醒的是,目标灵活并非没有目标。(3)板块式教学设计也有重难点,这是教师在课前弹性预设的,同样显示出高度的灵活性,这与生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以板块的形式“漂移”以及教学目标的灵活显现有关;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有直接的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发生变化,重难点一般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由生成课堂动态生成的特质决定的,板块式教学设计呈现出的常规重难点对教师仅是一个常规参考而已。
形式上的灵活是指板块式教学设计在书写上相当自由,完整地讲有八大环节:“预习提示”“课堂检查”“教学聚焦”“模式确定”“课时安排”“板块预备”“课堂总结”“作业布置”。还可以采用“卡片式”或“书头备课”的形式,而不必像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那样形式“臃肿”,甚至沦为“绣花枕头”。
三、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在教学设计上就可以看得很分明,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背后肯定有高明的教学设计。李仁甫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设计站在哲学的高度,“术”“道”合一,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走出了一条宝贵的探索之道,向我们展示出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①何克抗等:《教学系统与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②③李仁甫:《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3、24页。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安陆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