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小说课堂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小说课堂教学?小说课堂教学的知识如何迁移到高考小说答题中?这些问题困扰了不少高中语文老师,我以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把握高中小说教学的规范性,又要注入执教者的灵动性,二者相辅相成,方可能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精准有效。下面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加以说明。
一、在“课程意识”下把握高中小说教学的规范性
教师有课程意识,指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观,并能在这一课程观统率下形成自觉的课程目标意识、课程资源意识、为实施课程目标而教的教学意识以及相应的课程评价意识。高中小说教学的规范性是指“课程意识”下的规定教学动作。
研究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总体要求。以2017版课标“普通高中·阅读与鉴赏目标”为纲,明确高中小说教学的达成目标。“普通高中·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提到要“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因此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特征,掌握传统小说常用的表现技巧。《水浒传》是章回体小说,每个回目的故事有相对完整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在《水浒传》(71回本)第十回“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讲述了林冲复仇的完整故事,《水浒传》中运用的“草蛇灰线”法在这课特别突出,因此伏笔照应是本课教学的规定动作之一。“无巧不成书”是传统说故事的必备手段,因此“巧合法”是本课教学的规定动作之二。
研究课程对小说单元的的具体要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人教版必修五的第一单元,单元提示中提出“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与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因此领着学生“悦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跌宕起伏的情节,发掘陆虞侯等人对林冲的两“逼”是本课教学的规定动作之三。林冲其人在矛盾冲突中展示的弱懦与血性是本课教学的规定动作之四。
二、在“教师设计”下注入高中小说教学的灵动性
教学的灵动性,是教师教学成熟的标志。这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要求,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小说文本的丰富性,它的意旨的隐蔽性,故事情节的趣味性,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等,都为小说教学的灵动提供了可能,甚至提出了要求。这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尽可能多的选择,而且最能张扬课堂上师生的才情。因此教学设计的灵动性就是高中小说教学灵动性的具体展示。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大多教学设计都是先从《水浒传》介绍开始,然后进入课文教学,情节、人物、主题一定是教學重点,但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习得知识与能力,那就需注入教师设计的灵动性。我以为在下面四个环节注入灵动性:
导入新课的灵动性。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海报图片与经典语言“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设计导语:
上个世纪90年代有部美国大片《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因被冤枉杀妻而陷入牢狱之灾。这个故事对于安迪本身是场事故,一个本该活得体面尊严的上等人瞬间被打出生活常轨。接下去的故事便在非常轨中精彩演绎,男主角最后成了一个“自救的强者,渡人的圣者”(欢迎大家周末追剧),那么同样被抛出常轨的林冲又将如何面对命运的安排?
一开场就有画面感,悬念感,新鲜味足,自然容易勾起学生的阅读胃口。
教学环节设计的灵动性。导语过后,开宗明义。借用明人叶昼在点评《水浒传》刻画人物技巧时的说法,“不唯能画眼前,且画心上;不唯能画心上,且并画意外”,设计出本节课推进的顺序:第一层是读出“眼前”,情节与情节设置,第二层读出心上,走进情节的内核,读出人物在情节中的丰富个性,第三层读出意外,读出情节设置蕴含的深意。三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逐一推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教学第一层“情节与情节设置”时,以“结——解”来切分情节,以曲线来凸显情节起伏。亚里士多德曾说:“情节的基本过程就是结与解,结是悬念、危机,就是矛盾、冲突;解就是事情的转化、化解。”本文有十个小节:
结——酒店密谋 买刀寻仇 屋坏天寒 草厅压倒 火烧草场
解——沧州遇旧 小二报信 接管草场 买酒御寒 暂居神庙 雪夜杀敌
主干情节由五结五解构成,曲线展现情节极尽曲折变化,摇曳多姿,节奏张弛有度。
由跌宕起伏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情节设置的手法“巧合法”,并学习巧合法的作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说是“巧合”的典范,怎么有趣地教授本课规定动作之一“巧合法”呢?就前面的“结—解”趁热打铁,设问:小说的“结——解”靠什么来转化?并让学生自己寻找本文10处巧合,并举例说明一下巧合法在文中的运用?
巧遇故人——巧进酒店——巧听密谋——巧避仇人——巧遇大雪——巧得酒壶——巧遇神庙——巧躲一劫——巧置大石——巧听毒计
在谈巧合法作用时,老师可先做示范动作:林冲被发配沧州,巧遇了受过他恩惠的小二(把新出现的人物引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来)陆谦、富安恰巧在小二店里密谋,密谋的内容恰巧被李小二偷听了去(巧合使矛盾骤起);林冲恰巧来店里,小二赶紧报信,林冲听说后大怒,买了“解腕尖刀”,遍城寻仇(推动加速下一个情节发展)。巧的是仇人不见了;接管草场,碰巧那天下大雪(巧合使矛盾骤起,人与环境的矛盾又起)。
就“巧合法”又抛出下一个问题:如此多的巧合,会不会让人感觉太假了?自然过渡到下一个规定动作:伏笔照应。让学生寻找伏笔照应之处,学习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技法。如前有林冲“我因恶了高太尉”(伏笔),后有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小二因此会偷听(照应);前有草厅四下崩坏(伏笔),后有草厅压倒(照应)等等,并由此归纳出伏笔照应的好处: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结构严密、紧凑;细节真实,编故事不穿帮。让故事发展一直处于“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教学第二层“情节与人物复杂性”,带领学生走进情节的内核,读出人物在情节中的丰富个性。通过连环套的问题步步深入人物内在。第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为何喜欢?”看似一个快乐的问题,实则在诱导学生由情节转向人物性格的探讨,学生基本回答“雪夜杀敌”,杀得痛快,读得快意,并顺势分析出林冲“有血性”的性格特征。第二问题:前文哪个情节也可见林冲的刚烈勇武和嫉恶如仇?买刀寻仇。第三个问题:既然两处情节都展示林冲的同样的性格特征,刚烈勇武和嫉恶如仇,那能否在买刀寻仇处就上演杀敌一幕?不行,若在买刀处就杀敌只是表现了林冲的武艺高强和嫉恶如仇,不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第四个问题:林冲是曾是八十万禁军首领,武艺高强,但林冲性格中有个大毛病什么?第五个问题:本文他还忍吗?何处可见?第六个问题:为何林冲一忍再忍?从林冲身份试着分析,并引入小说家张恨水对林冲性格的点评:“古今天下之英雄豪杰之士,不患无用武之地,只患略有进展之阶(一官半职),而又不忍弃之。无用武之地,则亦无有乎尔,既已略有之,不得不委曲以求神,而其结果如何,未能言矣。若林冲者,其弊正在此也。”
至此为止,林冲性格的复杂性与根源所在一目了然。
教学第三层“情节与主题的深刻性”,引导学生从眼前读出言外之意,读出情节设置蕴含的深意。以“自主探究”为主,凸显个性化阅读。探究一:随着情节的发展,林冲最终不忍了,为何不再忍了?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火烧草场的三人对话,你读出几层意思?探究二:林冲:落难前,一个谨小慎微的良民好人,一个武艺超群的英雄好汉,是一个忠于朝廷的大宋臣子;遭难后,是一个百般忍耐求苟安的顺民,让这么一个有能力有官位的良民顺民都反了,这个反常的结局深意何在呢?探究三:如果情节只写到买刀杀敌,是不是火候就欠缺了呢?
收尾的灵动性。精彩的收尾或是让人意犹未尽,或是令人深思,或是心神一震。横向联系的拓展与纵向的延伸可使收尾更出彩。如引入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刻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的短诗,思考林冲的反抗在今天的启示?
或者化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引人深思。如汉娜在《平庸之恶》里曾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也许我们未必亲身历经恶势力,但当我们看到社会不公正时,应该谨记:对恶势力、不公正的宽容,就是助纣为虐,当雪崩时,我们也是其中一片雪花。
课后作业设置的灵动性。课后作业不唯课本后的习题,而应根据课堂传授的知识技能设计相应的练习。语文课程经验有“連续性”这一特点,即指语文课程中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要让学生在一段时间里连续操练同样的语文技能。因此可以以此设计课后作业: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情节设置的方法,认识到情节对人物的、对主题的作用,周末观看《肖申克的救赎》,试着用今天之法解读一下该剧的情节设置及其作用。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高中小说教学是规范中求灵动,规范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规范不足,灵动变成盲动,甚至变为乱动。
[作者通联:福建三明第一中学]
一、在“课程意识”下把握高中小说教学的规范性
教师有课程意识,指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观,并能在这一课程观统率下形成自觉的课程目标意识、课程资源意识、为实施课程目标而教的教学意识以及相应的课程评价意识。高中小说教学的规范性是指“课程意识”下的规定教学动作。
研究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总体要求。以2017版课标“普通高中·阅读与鉴赏目标”为纲,明确高中小说教学的达成目标。“普通高中·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提到要“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因此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特征,掌握传统小说常用的表现技巧。《水浒传》是章回体小说,每个回目的故事有相对完整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在《水浒传》(71回本)第十回“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讲述了林冲复仇的完整故事,《水浒传》中运用的“草蛇灰线”法在这课特别突出,因此伏笔照应是本课教学的规定动作之一。“无巧不成书”是传统说故事的必备手段,因此“巧合法”是本课教学的规定动作之二。
研究课程对小说单元的的具体要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人教版必修五的第一单元,单元提示中提出“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与情节。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因此领着学生“悦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跌宕起伏的情节,发掘陆虞侯等人对林冲的两“逼”是本课教学的规定动作之三。林冲其人在矛盾冲突中展示的弱懦与血性是本课教学的规定动作之四。
二、在“教师设计”下注入高中小说教学的灵动性
教学的灵动性,是教师教学成熟的标志。这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要求,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小说文本的丰富性,它的意旨的隐蔽性,故事情节的趣味性,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等,都为小说教学的灵动提供了可能,甚至提出了要求。这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尽可能多的选择,而且最能张扬课堂上师生的才情。因此教学设计的灵动性就是高中小说教学灵动性的具体展示。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大多教学设计都是先从《水浒传》介绍开始,然后进入课文教学,情节、人物、主题一定是教學重点,但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习得知识与能力,那就需注入教师设计的灵动性。我以为在下面四个环节注入灵动性:
导入新课的灵动性。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海报图片与经典语言“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设计导语:
上个世纪90年代有部美国大片《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因被冤枉杀妻而陷入牢狱之灾。这个故事对于安迪本身是场事故,一个本该活得体面尊严的上等人瞬间被打出生活常轨。接下去的故事便在非常轨中精彩演绎,男主角最后成了一个“自救的强者,渡人的圣者”(欢迎大家周末追剧),那么同样被抛出常轨的林冲又将如何面对命运的安排?
一开场就有画面感,悬念感,新鲜味足,自然容易勾起学生的阅读胃口。
教学环节设计的灵动性。导语过后,开宗明义。借用明人叶昼在点评《水浒传》刻画人物技巧时的说法,“不唯能画眼前,且画心上;不唯能画心上,且并画意外”,设计出本节课推进的顺序:第一层是读出“眼前”,情节与情节设置,第二层读出心上,走进情节的内核,读出人物在情节中的丰富个性,第三层读出意外,读出情节设置蕴含的深意。三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逐一推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教学第一层“情节与情节设置”时,以“结——解”来切分情节,以曲线来凸显情节起伏。亚里士多德曾说:“情节的基本过程就是结与解,结是悬念、危机,就是矛盾、冲突;解就是事情的转化、化解。”本文有十个小节:
结——酒店密谋 买刀寻仇 屋坏天寒 草厅压倒 火烧草场
解——沧州遇旧 小二报信 接管草场 买酒御寒 暂居神庙 雪夜杀敌
主干情节由五结五解构成,曲线展现情节极尽曲折变化,摇曳多姿,节奏张弛有度。
由跌宕起伏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情节设置的手法“巧合法”,并学习巧合法的作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说是“巧合”的典范,怎么有趣地教授本课规定动作之一“巧合法”呢?就前面的“结—解”趁热打铁,设问:小说的“结——解”靠什么来转化?并让学生自己寻找本文10处巧合,并举例说明一下巧合法在文中的运用?
巧遇故人——巧进酒店——巧听密谋——巧避仇人——巧遇大雪——巧得酒壶——巧遇神庙——巧躲一劫——巧置大石——巧听毒计
在谈巧合法作用时,老师可先做示范动作:林冲被发配沧州,巧遇了受过他恩惠的小二(把新出现的人物引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来)陆谦、富安恰巧在小二店里密谋,密谋的内容恰巧被李小二偷听了去(巧合使矛盾骤起);林冲恰巧来店里,小二赶紧报信,林冲听说后大怒,买了“解腕尖刀”,遍城寻仇(推动加速下一个情节发展)。巧的是仇人不见了;接管草场,碰巧那天下大雪(巧合使矛盾骤起,人与环境的矛盾又起)。
就“巧合法”又抛出下一个问题:如此多的巧合,会不会让人感觉太假了?自然过渡到下一个规定动作:伏笔照应。让学生寻找伏笔照应之处,学习中国传统小说惯用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技法。如前有林冲“我因恶了高太尉”(伏笔),后有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小二因此会偷听(照应);前有草厅四下崩坏(伏笔),后有草厅压倒(照应)等等,并由此归纳出伏笔照应的好处: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结构严密、紧凑;细节真实,编故事不穿帮。让故事发展一直处于“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教学第二层“情节与人物复杂性”,带领学生走进情节的内核,读出人物在情节中的丰富个性。通过连环套的问题步步深入人物内在。第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为何喜欢?”看似一个快乐的问题,实则在诱导学生由情节转向人物性格的探讨,学生基本回答“雪夜杀敌”,杀得痛快,读得快意,并顺势分析出林冲“有血性”的性格特征。第二问题:前文哪个情节也可见林冲的刚烈勇武和嫉恶如仇?买刀寻仇。第三个问题:既然两处情节都展示林冲的同样的性格特征,刚烈勇武和嫉恶如仇,那能否在买刀寻仇处就上演杀敌一幕?不行,若在买刀处就杀敌只是表现了林冲的武艺高强和嫉恶如仇,不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第四个问题:林冲是曾是八十万禁军首领,武艺高强,但林冲性格中有个大毛病什么?第五个问题:本文他还忍吗?何处可见?第六个问题:为何林冲一忍再忍?从林冲身份试着分析,并引入小说家张恨水对林冲性格的点评:“古今天下之英雄豪杰之士,不患无用武之地,只患略有进展之阶(一官半职),而又不忍弃之。无用武之地,则亦无有乎尔,既已略有之,不得不委曲以求神,而其结果如何,未能言矣。若林冲者,其弊正在此也。”
至此为止,林冲性格的复杂性与根源所在一目了然。
教学第三层“情节与主题的深刻性”,引导学生从眼前读出言外之意,读出情节设置蕴含的深意。以“自主探究”为主,凸显个性化阅读。探究一:随着情节的发展,林冲最终不忍了,为何不再忍了?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火烧草场的三人对话,你读出几层意思?探究二:林冲:落难前,一个谨小慎微的良民好人,一个武艺超群的英雄好汉,是一个忠于朝廷的大宋臣子;遭难后,是一个百般忍耐求苟安的顺民,让这么一个有能力有官位的良民顺民都反了,这个反常的结局深意何在呢?探究三:如果情节只写到买刀杀敌,是不是火候就欠缺了呢?
收尾的灵动性。精彩的收尾或是让人意犹未尽,或是令人深思,或是心神一震。横向联系的拓展与纵向的延伸可使收尾更出彩。如引入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刻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的短诗,思考林冲的反抗在今天的启示?
或者化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引人深思。如汉娜在《平庸之恶》里曾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也许我们未必亲身历经恶势力,但当我们看到社会不公正时,应该谨记:对恶势力、不公正的宽容,就是助纣为虐,当雪崩时,我们也是其中一片雪花。
课后作业设置的灵动性。课后作业不唯课本后的习题,而应根据课堂传授的知识技能设计相应的练习。语文课程经验有“連续性”这一特点,即指语文课程中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要让学生在一段时间里连续操练同样的语文技能。因此可以以此设计课后作业: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情节设置的方法,认识到情节对人物的、对主题的作用,周末观看《肖申克的救赎》,试着用今天之法解读一下该剧的情节设置及其作用。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高中小说教学是规范中求灵动,规范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规范不足,灵动变成盲动,甚至变为乱动。
[作者通联:福建三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