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关爱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开不离爱”, 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用心;关爱;相守;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1 解决留守儿童生活的后顾之忧
留守儿童在家,生活成了孩子的主要顾虑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像亲娘一样对待孩子,解决孩子的生活问题。大家都知道亲娘对子女的爱,是不讲代价,不计得失,不图回报,含亲茹苦,只求孩子成材,将来过得比自己更好,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贪图将来他们对我们的报答,因为这些无私的付出会密切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慈母般的爱,将是推动孩子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2 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
把孩子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孩子沟通交流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性格孤僻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
有自卑心理情绪。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教师对着干。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3 正确的教育孩子
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4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在学校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加强沟通,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尽量为留守儿童弥补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环节。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开不离爱”, 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1.重庆市黔江区蓬东乡中心小学校 重庆市黔江区 409004
2.重庆市黔江区正阳镇中心小学校 重庆市黔江区 409004
【关键词】用心;关爱;相守;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1 解决留守儿童生活的后顾之忧
留守儿童在家,生活成了孩子的主要顾虑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像亲娘一样对待孩子,解决孩子的生活问题。大家都知道亲娘对子女的爱,是不讲代价,不计得失,不图回报,含亲茹苦,只求孩子成材,将来过得比自己更好,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贪图将来他们对我们的报答,因为这些无私的付出会密切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慈母般的爱,将是推动孩子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2 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
把孩子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孩子沟通交流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性格孤僻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
有自卑心理情绪。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教师对着干。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3 正确的教育孩子
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4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在学校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加强沟通,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尽量为留守儿童弥补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环节。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开不离爱”, 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1.重庆市黔江区蓬东乡中心小学校 重庆市黔江区 409004
2.重庆市黔江区正阳镇中心小学校 重庆市黔江区 4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