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才子佳人”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模式,情节形态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外部因素导致二人分离——克服挫折终得团圆。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常见“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但因时代的变化、文学理念的发展、读者阅读期待的差异,情节呈现出不同形态。文章通过对故事情节、文本的浪漫风格、作品题材、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中国当代作品对“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延续、颠覆、回归及创新,从而有助于打破对“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固有看法,丰富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
关键词: “才子佳人” 叙事模式 《灵与肉》 《古典爱情》 《八点半的星光》
“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才子佳人”这种爱情模式是其重要的故事来源之一。特别是元明以后,“才子佳人”模式在新出现的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中更为盛行。但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这一模式会因为时代的变化、文学理念的发展、读者阅读期待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张贤亮的很多小说都采用了“才子佳人”叙事模式。其作品中的“才子”多是落魄文人,“佳人”多是热情泼辣、美丽善良的劳动妇女。《灵与肉》中的“才子”许灵均延续了传统才子的德才兼备、忠厚笃信,满足了人们对“才子”理想化外形和至纯至高道德操守的要求。同样是80年代的作品,余华的《古典爱情》是西厢故事的戏仿作品,也采用了“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不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典爱情》的强烈的先锋文学色彩赋予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叙事模式深刻的文化内涵,开创了“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新篇章。网络文学盛行的今天,晋江文学城人气作家明月珰的《八点半的星光》也是一部具备典型“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言情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创作风格,还是主题思想,都体现了出对“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跨时代回归。
一、《灵与肉》对“才子佳人”模式的延续与创新
(一)对故事情节的延续 《灵与肉》延续了“落难文人”的叙述模式。第一,才子佳人偶然的结合。一个是上海富贵家庭出身的长房长孙,学识深厚的知识分子,却因为父亲是“资本家”被贴上了“右派”的标签,在西北贫瘠的荒漠地区——贺兰山接受长期的劳动改造和思想改造的许灵均;一个是因逃荒从四川来到了镇北堡的苦命姑娘李秀芝。郭大叔带着对秀芝的怜悯,又因为想给灵均找个媳妇,所以偷偷办了二人的结婚证,二人这才成了夫妻。看似无厘头的见面其实在二人的心中已经起了涟漪:“他觉得他不仅早就认识了她,而且等待了她多年。在他的心里,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神荡漾的情感产生了,他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跌倒并坐在秀芝的身旁……她的直觉告诉她:这是一个能依托终生的人。”第二,客观因素使二人生活困苦,分隔两地。“右派”的身份、放马员的工作、老白干的多次找茬、亲生父亲的归来,都对二人的生活造成了一些影响。第三,阖家团圆,生活幸福。许灵均“右派”帽子被摘,放弃出国的机会,选择留在这片土地和他深爱的人在一起。
(二)对作品题材的创新 从内容上看,《灵与肉》有自己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的作家开始反思时代,作品中包含着“伤痕文学”的成分。“伤痕文学”多通过对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描写,表达对那一时期的反思和对知识分子的同情。《灵与肉》充溢的是许灵均往昔岁月的悲惨、戏剧性的人生转折,主题是希望借助一系列事件来宣泄人物内心的愤懑不平。“伤痕文学”的作品大都体现出对当时路线与政策的否定、不满与批判,充斥着对当下生活的失落、苦闷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彷徨。在描写人物心理时,常常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在《灵与肉》中,要明确强调的是它的结尾,即带有“伤痕文学” 特点的喜剧故事结局。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文艺界对“写悲剧”“写真实”仍然有迟疑,多数作者遵循着积极的、带有“左”倾色彩的创作风格,因而作品的结局常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种喜剧性的、大团圆式的结局,会淡化作品的悲剧效果,影响作品思想的深刻性。《灵与肉》的结局是许灵均放弃与父亲去美国的机会而回到那片带给他苦难的土地,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似乎他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中所受的苦难完全没有对他产生影响,这样的结局减轻了我们对特殊时代消极影响的认识。
二、《古典爱情》对“才子佳人”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一)对故事情节的颠覆 《古典爱情》的开头仍遵循着传统情节。第一,浪漫相遇。柳生初见小姐时,内心满是激动,连猛烈的风雨之声都知之不闻,窗下冒雨示爱,换得与小姐的同床共枕。但初遇之后,情节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京赶考的柳生落榜,如花似玉的小姐沦为菜人,二人历经挫折,终不再见。余华让柳生屡不中举,让他无法鲤鱼跃龙门成就功名,无法与小姐堂堂正正地在一起。而小姐因饥荒沦为菜人,被掩埋后也未能重生。至此,现实的残酷横亘在二人之间,无法逾越,不顾世俗的理想爱情终被颠覆。
(二)对浪漫色彩的顛覆 浪漫色彩的颠覆主要体现在对饥荒以及菜人的现实主义描绘上。《古典爱情》的戏仿对象《西厢记》没有设置饥荒情节,而是设置了打斗情节,但打斗并不血腥,只是对孙飞虎等恶人的惩罚,并且这种打斗的痛苦因普救寺众人获救的喜悦而得到了消解。然而,在《古典爱情》中,柳生第二次参加考试的时间被作者定在发生饥荒的年份,在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十数人趴在草上,臀部高高翘起,急急地啃吃青草。”荒年导致荣华富贵的消失,百姓争相觅食的丑态毕现。在此,浪漫色彩逐渐褪去。柳生通过不断地询问和寻找,终于找到了心中思念的小姐,然而以往美丽的小姐如今却变成了菜人。在小说中,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柳生亲眼见证了这一切,甚至在小姐的恳求下亲手结束了她的生命。在柳生结束小姐性命以前,书中还对菜人市场中的一对母女如何被肢解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小女孩看着被砍掉的胳膊先是目瞪口呆,然后号啕大哭,母亲为减少她的痛苦冲上前来朝她胸口猛刺。小说中一旦包含了“死亡”“肢解尸体”这样的情景,这部作品就不可能有任何浪漫可言。这种对残酷现实的细致描绘其实是对逃避现实的事实揭露,是对浪漫抒情风格的巨大颠覆。
关键词: “才子佳人” 叙事模式 《灵与肉》 《古典爱情》 《八点半的星光》
“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才子佳人”这种爱情模式是其重要的故事来源之一。特别是元明以后,“才子佳人”模式在新出现的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中更为盛行。但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这一模式会因为时代的变化、文学理念的发展、读者阅读期待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张贤亮的很多小说都采用了“才子佳人”叙事模式。其作品中的“才子”多是落魄文人,“佳人”多是热情泼辣、美丽善良的劳动妇女。《灵与肉》中的“才子”许灵均延续了传统才子的德才兼备、忠厚笃信,满足了人们对“才子”理想化外形和至纯至高道德操守的要求。同样是80年代的作品,余华的《古典爱情》是西厢故事的戏仿作品,也采用了“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不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典爱情》的强烈的先锋文学色彩赋予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叙事模式深刻的文化内涵,开创了“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新篇章。网络文学盛行的今天,晋江文学城人气作家明月珰的《八点半的星光》也是一部具备典型“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言情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创作风格,还是主题思想,都体现了出对“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跨时代回归。
一、《灵与肉》对“才子佳人”模式的延续与创新
(一)对故事情节的延续 《灵与肉》延续了“落难文人”的叙述模式。第一,才子佳人偶然的结合。一个是上海富贵家庭出身的长房长孙,学识深厚的知识分子,却因为父亲是“资本家”被贴上了“右派”的标签,在西北贫瘠的荒漠地区——贺兰山接受长期的劳动改造和思想改造的许灵均;一个是因逃荒从四川来到了镇北堡的苦命姑娘李秀芝。郭大叔带着对秀芝的怜悯,又因为想给灵均找个媳妇,所以偷偷办了二人的结婚证,二人这才成了夫妻。看似无厘头的见面其实在二人的心中已经起了涟漪:“他觉得他不仅早就认识了她,而且等待了她多年。在他的心里,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神荡漾的情感产生了,他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跌倒并坐在秀芝的身旁……她的直觉告诉她:这是一个能依托终生的人。”第二,客观因素使二人生活困苦,分隔两地。“右派”的身份、放马员的工作、老白干的多次找茬、亲生父亲的归来,都对二人的生活造成了一些影响。第三,阖家团圆,生活幸福。许灵均“右派”帽子被摘,放弃出国的机会,选择留在这片土地和他深爱的人在一起。
(二)对作品题材的创新 从内容上看,《灵与肉》有自己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的作家开始反思时代,作品中包含着“伤痕文学”的成分。“伤痕文学”多通过对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描写,表达对那一时期的反思和对知识分子的同情。《灵与肉》充溢的是许灵均往昔岁月的悲惨、戏剧性的人生转折,主题是希望借助一系列事件来宣泄人物内心的愤懑不平。“伤痕文学”的作品大都体现出对当时路线与政策的否定、不满与批判,充斥着对当下生活的失落、苦闷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彷徨。在描写人物心理时,常常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在《灵与肉》中,要明确强调的是它的结尾,即带有“伤痕文学” 特点的喜剧故事结局。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文艺界对“写悲剧”“写真实”仍然有迟疑,多数作者遵循着积极的、带有“左”倾色彩的创作风格,因而作品的结局常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种喜剧性的、大团圆式的结局,会淡化作品的悲剧效果,影响作品思想的深刻性。《灵与肉》的结局是许灵均放弃与父亲去美国的机会而回到那片带给他苦难的土地,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似乎他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中所受的苦难完全没有对他产生影响,这样的结局减轻了我们对特殊时代消极影响的认识。
二、《古典爱情》对“才子佳人”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一)对故事情节的颠覆 《古典爱情》的开头仍遵循着传统情节。第一,浪漫相遇。柳生初见小姐时,内心满是激动,连猛烈的风雨之声都知之不闻,窗下冒雨示爱,换得与小姐的同床共枕。但初遇之后,情节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京赶考的柳生落榜,如花似玉的小姐沦为菜人,二人历经挫折,终不再见。余华让柳生屡不中举,让他无法鲤鱼跃龙门成就功名,无法与小姐堂堂正正地在一起。而小姐因饥荒沦为菜人,被掩埋后也未能重生。至此,现实的残酷横亘在二人之间,无法逾越,不顾世俗的理想爱情终被颠覆。
(二)对浪漫色彩的顛覆 浪漫色彩的颠覆主要体现在对饥荒以及菜人的现实主义描绘上。《古典爱情》的戏仿对象《西厢记》没有设置饥荒情节,而是设置了打斗情节,但打斗并不血腥,只是对孙飞虎等恶人的惩罚,并且这种打斗的痛苦因普救寺众人获救的喜悦而得到了消解。然而,在《古典爱情》中,柳生第二次参加考试的时间被作者定在发生饥荒的年份,在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十数人趴在草上,臀部高高翘起,急急地啃吃青草。”荒年导致荣华富贵的消失,百姓争相觅食的丑态毕现。在此,浪漫色彩逐渐褪去。柳生通过不断地询问和寻找,终于找到了心中思念的小姐,然而以往美丽的小姐如今却变成了菜人。在小说中,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柳生亲眼见证了这一切,甚至在小姐的恳求下亲手结束了她的生命。在柳生结束小姐性命以前,书中还对菜人市场中的一对母女如何被肢解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小女孩看着被砍掉的胳膊先是目瞪口呆,然后号啕大哭,母亲为减少她的痛苦冲上前来朝她胸口猛刺。小说中一旦包含了“死亡”“肢解尸体”这样的情景,这部作品就不可能有任何浪漫可言。这种对残酷现实的细致描绘其实是对逃避现实的事实揭露,是对浪漫抒情风格的巨大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