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才子佳人”叙事模式在当代小说中的发展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CY10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才子佳人”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模式,情节形态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外部因素导致二人分离——克服挫折终得团圆。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常见“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但因时代的变化、文学理念的发展、读者阅读期待的差异,情节呈现出不同形态。文章通过对故事情节、文本的浪漫风格、作品题材、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中国当代作品对“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延续、颠覆、回归及创新,从而有助于打破对“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固有看法,丰富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
  关键词: “才子佳人” 叙事模式 《灵与肉》 《古典爱情》 《八点半的星光》
  “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才子佳人”这种爱情模式是其重要的故事来源之一。特别是元明以后,“才子佳人”模式在新出现的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中更为盛行。但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这一模式会因为时代的变化、文学理念的发展、读者阅读期待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张贤亮的很多小说都采用了“才子佳人”叙事模式。其作品中的“才子”多是落魄文人,“佳人”多是热情泼辣、美丽善良的劳动妇女。《灵与肉》中的“才子”许灵均延续了传统才子的德才兼备、忠厚笃信,满足了人们对“才子”理想化外形和至纯至高道德操守的要求。同样是80年代的作品,余华的《古典爱情》是西厢故事的戏仿作品,也采用了“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不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典爱情》的强烈的先锋文学色彩赋予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叙事模式深刻的文化内涵,开创了“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新篇章。网络文学盛行的今天,晋江文学城人气作家明月珰的《八点半的星光》也是一部具备典型“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言情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创作风格,还是主题思想,都体现了出对“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跨时代回归。
  一、《灵与肉》对“才子佳人”模式的延续与创新
  (一)对故事情节的延续 《灵与肉》延续了“落难文人”的叙述模式。第一,才子佳人偶然的结合。一个是上海富贵家庭出身的长房长孙,学识深厚的知识分子,却因为父亲是“资本家”被贴上了“右派”的标签,在西北贫瘠的荒漠地区——贺兰山接受长期的劳动改造和思想改造的许灵均;一个是因逃荒从四川来到了镇北堡的苦命姑娘李秀芝。郭大叔带着对秀芝的怜悯,又因为想给灵均找个媳妇,所以偷偷办了二人的结婚证,二人这才成了夫妻。看似无厘头的见面其实在二人的心中已经起了涟漪:“他觉得他不仅早就认识了她,而且等待了她多年。在他的心里,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神荡漾的情感产生了,他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跌倒并坐在秀芝的身旁……她的直觉告诉她:这是一个能依托终生的人。”第二,客观因素使二人生活困苦,分隔两地。“右派”的身份、放马员的工作、老白干的多次找茬、亲生父亲的归来,都对二人的生活造成了一些影响。第三,阖家团圆,生活幸福。许灵均“右派”帽子被摘,放弃出国的机会,选择留在这片土地和他深爱的人在一起。
  (二)对作品题材的创新 从内容上看,《灵与肉》有自己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的作家开始反思时代,作品中包含着“伤痕文学”的成分。“伤痕文学”多通过对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描写,表达对那一时期的反思和对知识分子的同情。《灵与肉》充溢的是许灵均往昔岁月的悲惨、戏剧性的人生转折,主题是希望借助一系列事件来宣泄人物内心的愤懑不平。“伤痕文学”的作品大都体现出对当时路线与政策的否定、不满与批判,充斥着对当下生活的失落、苦闷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彷徨。在描写人物心理时,常常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在《灵与肉》中,要明确强调的是它的结尾,即带有“伤痕文学” 特点的喜剧故事结局。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文艺界对“写悲剧”“写真实”仍然有迟疑,多数作者遵循着积极的、带有“左”倾色彩的创作风格,因而作品的结局常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种喜剧性的、大团圆式的结局,会淡化作品的悲剧效果,影响作品思想的深刻性。《灵与肉》的结局是许灵均放弃与父亲去美国的机会而回到那片带给他苦难的土地,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似乎他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中所受的苦难完全没有对他产生影响,这样的结局减轻了我们对特殊时代消极影响的认识。
  二、《古典爱情》对“才子佳人”模式的颠覆与创新
  (一)对故事情节的颠覆 《古典爱情》的开头仍遵循着传统情节。第一,浪漫相遇。柳生初见小姐时,内心满是激动,连猛烈的风雨之声都知之不闻,窗下冒雨示爱,换得与小姐的同床共枕。但初遇之后,情节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京赶考的柳生落榜,如花似玉的小姐沦为菜人,二人历经挫折,终不再见。余华让柳生屡不中举,让他无法鲤鱼跃龙门成就功名,无法与小姐堂堂正正地在一起。而小姐因饥荒沦为菜人,被掩埋后也未能重生。至此,现实的残酷横亘在二人之间,无法逾越,不顾世俗的理想爱情终被颠覆。
  (二)对浪漫色彩的顛覆 浪漫色彩的颠覆主要体现在对饥荒以及菜人的现实主义描绘上。《古典爱情》的戏仿对象《西厢记》没有设置饥荒情节,而是设置了打斗情节,但打斗并不血腥,只是对孙飞虎等恶人的惩罚,并且这种打斗的痛苦因普救寺众人获救的喜悦而得到了消解。然而,在《古典爱情》中,柳生第二次参加考试的时间被作者定在发生饥荒的年份,在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十数人趴在草上,臀部高高翘起,急急地啃吃青草。”荒年导致荣华富贵的消失,百姓争相觅食的丑态毕现。在此,浪漫色彩逐渐褪去。柳生通过不断地询问和寻找,终于找到了心中思念的小姐,然而以往美丽的小姐如今却变成了菜人。在小说中,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柳生亲眼见证了这一切,甚至在小姐的恳求下亲手结束了她的生命。在柳生结束小姐性命以前,书中还对菜人市场中的一对母女如何被肢解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小女孩看着被砍掉的胳膊先是目瞪口呆,然后号啕大哭,母亲为减少她的痛苦冲上前来朝她胸口猛刺。小说中一旦包含了“死亡”“肢解尸体”这样的情景,这部作品就不可能有任何浪漫可言。这种对残酷现实的细致描绘其实是对逃避现实的事实揭露,是对浪漫抒情风格的巨大颠覆。
其他文献
摘 要:《巴黎圣母院》中的甘果瓦是一个贫困铸就的犬儒主义者,他的身上影射出了巴黎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不幸流浪谋生的生活经历,粉碎了他的诗化理想,导致了极端的现实主义,集中表现为实用至上的价值观,同时怀疑一切的虚无理念,消解了价值与崇高,使甘果瓦成为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甘果瓦 犬儒主义 实用主义 利己主义  犬儒主义最初缘起于古希腊时期,早期的基本思想是坚持内在的德性与价值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把”字句的习得进行偏误分析。首先,偏误分析是在“BCC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100个句子的基础上,归纳出来五种常见的偏误类型;其次,对偏误进行归因;最后,结合国际中文教学的语法教学原则提出了有关“把”字句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偏误分析 偏误归因 习得顺序 “把”字句  一、“把”字句习得偏误分析  (一)遗漏 遗漏指的是在词语或者句子中遗漏了一个或者几个成分而造成的偏误。
摘 要:探讨《莺莺传》中爱情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首先要立足文本本身,辅之以历史背景。这段爱情悲剧形成于多重矛盾冲突的挤压之下,即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冲突,形成双向矛盾冲突的多重性建构。正是在重重矛盾的挤压下,崔张之间的爱情最终以悲剧完结。  关键词:爱情悲剧 主客体 矛盾冲突 双向构建  从《莺莺传》产生开始,人们便对其中所演绎的爱情故事议论不绝,以陈寅恪为代表的学
摘 要:宝庆竹刻源自于湘西南邵阳地区(古称“宝庆”),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宝庆竹刻饱受战争的摧残,虽依旧顽强存活了下来,却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当今正处于信息时代,网络信息飞速传播,国内外各种信息参差不齐,让人目不暇接,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无疑会受到严重的挤压与冲击。目前,地方政府正对其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研究挖掘,但这还
摘 要: 本杰明·迪斯雷利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重要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同时他还是一名作家,不仅产量颇丰,而且作品在当时也多为畅销之作,然而后世的文学评论者却对他的作品鲜有问津。近年来这一情况得以改观,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政治小说研究现状作一个简要概述。  关键词:本杰明·迪斯雷利 政治小说 综述  一、作为政治家的小说家  近年来,不止一位政治家进入了文学研究者的研究视野
摘 要: 人物,作为小说的核心与灵魂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原作人物、原创人物和其他著作中的人物,是同人小说人物衍生的主导类型,这几种衍生人物既体现了创作者的期待视野,又突显了创作者的自由精神,并且折射出网络文学类型化生产的消费特质。  关键词:同人小说 人物类型 《哈利·波特》  不论精英文学抑或是大众文学,人物都是小说的灵魂,是故事的核心。同人小说又称“粉丝小说”,指同人参与者以原作中的人物、情节
摘要:从爱和法律的关系入手,可以对《威尼斯商人》“割肉还债”情节进行政治哲学的解读。这种解读将表明,爱是朋友、情人、家庭、民族、宗教等人际关系的自然原则,但它不应该毫无纪律,爱的最基本的纪律是法律;反之,法律并不仅是冷冰冰的规则,而且是最低限度的爱,没有了仁爱的法律会变成僵化的形式,看似精确的推演也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悖论。爱与法律不仅不相互冲突,而且还相互成全。法律的实质正义和法律的形式正义同为法律
摘 要:结合语用学的知识分析,可以发现《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下,它以数个偏正意象来营造意境,暗藏文化预设、设置意象关联、区分重点与省略、营造情感起伏,使得整体情感既和谐又有层次,达到类似于语言运用的自然的效果。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语用学 自然 语境理论  许多学者认为,《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王国维曾于《宋元戏曲史》提出元曲的佳处在“自然”,又将《天净
摘 要:阿来的《尘埃落定》甫经问世就获得众多好评。诚然,时至今日,《尘埃落定》之经典价值已无需多言,但就小说中的逻辑硬伤、文化失真、自我重复等现象而言,这篇小说的缺憾依然存在。以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与其说,这是这本小说存在的缺憾,不如说这是当下小说家创作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归根结底,这是“虚构与真实”“创新与继承”这些文学所必将面临的永恒矛盾。  关键词:《尘埃落定》 叙事技巧 文化表达 题材
摘要:《尾随一株白菜出城》出自武汉诗人张执浩诗集《给你看样东西》,于寻常细微中捕捉生命的诗意,简单却又隽永,由一株白菜引发的“突围”(出城),看似随意自然,实则意味无穷。笔者希望用新批评意义上的文本细读法解读这首诗,以探求其源于寻常却不一样的诗意。  关键词:《尾随一株白菜出城》张执浩 文本细读 突围  由一株白菜而引发的诗兴,看似不经意的日常,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在所有的诗歌批评方法中,新批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