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兴趣是人们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趋向。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积极性就越能保持与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产生于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趣味性、惊奇性的精神感受,使学生精神振奋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课堂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要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存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没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动画情境
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
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刨设发现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为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才是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
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一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 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非常深刻的。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教学
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刨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
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数学课本是你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你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五、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它应包含: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包括变换观察、有序观察等。
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主要指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做成平行四边形、车轮做成圆形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这里数学的方式主要指推理的方式、建模的方式、假设反证的方式、计算的方式、增减条件的方式、比较想象的方式、直觉的方式等,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 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