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优化。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以情激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即运用正向的、积极的情感来促进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因此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平时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为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同样写作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致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从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其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最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说、读、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个人主观倾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友谊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有深层次的理解,避免写作中表现出主题不高、观点偏激的现象。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等课文都利于进行这一类的情感教育。
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境越深。”情感产生于情,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情感因素,设计教学情境,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心灵。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有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未风平浪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
三、利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育情。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敬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学生会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情高涨的情绪,绝不能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以情育情,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最后,教师还要发挥自己语言的育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关爱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新课标下,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情感化的语文新课堂。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以情激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即运用正向的、积极的情感来促进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因此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平时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为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同样写作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致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从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其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最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说、读、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个人主观倾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友谊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有深层次的理解,避免写作中表现出主题不高、观点偏激的现象。如人教版八年级上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等课文都利于进行这一类的情感教育。
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境越深。”情感产生于情,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情感因素,设计教学情境,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心灵。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有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未风平浪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
三、利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育情。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敬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学生会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情高涨的情绪,绝不能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以情育情,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最后,教师还要发挥自己语言的育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关爱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新课标下,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情感化的语文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