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初中历史是一门中考开卷考试科目,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问题教学法”由于在提高学生这些能力上有着其他教学法所不具备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探讨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要上好一节历史课,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有了良好的开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完全引入课堂。一般来说,在上九年级《世界历史》中的“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时,普通的导入法为:①介绍课前导读短文《硅谷》;②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突出成就着手;③二战中美国的作用等。这种方法不但显得过于平淡,更重要的是,无法将学生的思维立即引入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笔者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法。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问题教学法”的熏陶,有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加上数学课中学习过折线图。笔者从课后的“活动与探究”入手,让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制成一个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从图上发现什么?这需要教师不但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诸多问题中总结归纳出有利于本课学习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带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的作用。
组织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力量,推动学生在课前导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承接课前导入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所画折线图及阅读课本内容,就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后基本可以得出本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时间划分及特点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答案:分三个阶段,各阶段特点各不相同,原因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学生不但对美国二战后经济的发展有一个较清晰地认识,也使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体系,充分体现了问题式教学方法的优点。
笔者在上课时,曾多次对两个学习水平相同的班级进行了对比实验:A班是直述式教学法——从“硅谷”导入,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讲授;B班采用问题式教学,从导入到对课文的教学层层深入。结果发现: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的班级,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也更加的到位。我们从对本课的课堂练习中可以看出:A班的正确率不超过60%;而B班的正确率高达90%!
引导学生提“问题”,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常惑常问 本课从一开始就着手于学生的问“问题”。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虽以“问题为本”,却不能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思考、解答;需要追求的更高层次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成问题,也就是常说的“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问题教学法,无论多高的思想,多有权威的理论,都是可以被质疑、被挑战、被改进的。对历史问题,应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要有新见解,切勿人云亦云。因此,笔者在本课的最后拓展环节,再一次引导学生提“问题”:“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以后,关于战后的美国你还想知道什么?”“对于本课所述内容,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要给学生至少3-5分钟的时间思考)
传统教学中,同学们思考后会提出各种问题,举例如下:美国建国200多年,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成就?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能那么大?离开了世界,美国经济会怎么样?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总的特点及其原因有哪些?有些对当今经济发展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还会提出下列这些问题:“新经济”发展的内容主要有哪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好处?我们可以从美国经济发展中学到什么?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能给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尽可能自己解答。对不清楚的问题,如果课堂还有时间,可以作一些引导,提醒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要素,选好角度分析。
问题教学法应注意“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它能够把目标教学的原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复式教学的特点融合于问题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它与新课程理念相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它对培养“想象力丰富、爱思考、思维发散、好奇心强、灵活、喜欢接受挑战、独立自主、意志坚定”的创造性学生来说,是一个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有不少教师是为“问题”而“问题”。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
驾驭课堂得心应手 由于是问题教学,在课堂上就必然会有很多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面对的是初中生,他们思维活跃,但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时,作为教师,永远无法预测教学过程中所要产生的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中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怎么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积极引导,巧妙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组织“问题”科学有效 既然是“问题教学法”,就一定要有问题,但这个问题必须是一个有针对性、有意义的问题。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用的原则和规律来,从而获取新知识,发展聪明才智”的问题。
初始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阶段,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在不断提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教师要注意的是,所提问题必须至少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有一定的指向性。也就是说,在追求问题的适当难度和新颖度时,教师预设的问题不但要含有解答问题的途径,并且往往需要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②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在问题的导引下,能够使学生有效地进入文本,在文本的支持下能够做出多种回答。③必须有很强的包容性(问题里能够延伸出下一个或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所设计的这一问题,能够通过不断地挖掘学生思维,不断地把自己深刻的结论转化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具有一定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疑难意识。中文“问题”一词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提出的问题,另一层是存在尚未解决、有待探究的疑难。目前大部分的“问题教学”教师偏重发问,并且指向课本上的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引发一个思考过程,以引领学生能够积极查找资料,认真思索,学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结束语
二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让笔者感到在历史教学中实行“问题式教学”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这样做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同时也使历史教学跟上时代的脉搏,培养出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二初级中学)
探讨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要上好一节历史课,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有了良好的开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完全引入课堂。一般来说,在上九年级《世界历史》中的“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时,普通的导入法为:①介绍课前导读短文《硅谷》;②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突出成就着手;③二战中美国的作用等。这种方法不但显得过于平淡,更重要的是,无法将学生的思维立即引入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笔者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法。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问题教学法”的熏陶,有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加上数学课中学习过折线图。笔者从课后的“活动与探究”入手,让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制成一个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从图上发现什么?这需要教师不但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诸多问题中总结归纳出有利于本课学习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带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的作用。
组织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力量,推动学生在课前导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承接课前导入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所画折线图及阅读课本内容,就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后基本可以得出本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时间划分及特点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答案:分三个阶段,各阶段特点各不相同,原因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学生不但对美国二战后经济的发展有一个较清晰地认识,也使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体系,充分体现了问题式教学方法的优点。
笔者在上课时,曾多次对两个学习水平相同的班级进行了对比实验:A班是直述式教学法——从“硅谷”导入,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讲授;B班采用问题式教学,从导入到对课文的教学层层深入。结果发现: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的班级,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也更加的到位。我们从对本课的课堂练习中可以看出:A班的正确率不超过60%;而B班的正确率高达90%!
引导学生提“问题”,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常惑常问 本课从一开始就着手于学生的问“问题”。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虽以“问题为本”,却不能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思考、解答;需要追求的更高层次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成问题,也就是常说的“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问题教学法,无论多高的思想,多有权威的理论,都是可以被质疑、被挑战、被改进的。对历史问题,应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要有新见解,切勿人云亦云。因此,笔者在本课的最后拓展环节,再一次引导学生提“问题”:“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以后,关于战后的美国你还想知道什么?”“对于本课所述内容,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要给学生至少3-5分钟的时间思考)
传统教学中,同学们思考后会提出各种问题,举例如下:美国建国200多年,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成就?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能那么大?离开了世界,美国经济会怎么样?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总的特点及其原因有哪些?有些对当今经济发展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还会提出下列这些问题:“新经济”发展的内容主要有哪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好处?我们可以从美国经济发展中学到什么?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能给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尽可能自己解答。对不清楚的问题,如果课堂还有时间,可以作一些引导,提醒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要素,选好角度分析。
问题教学法应注意“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它能够把目标教学的原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复式教学的特点融合于问题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它与新课程理念相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它对培养“想象力丰富、爱思考、思维发散、好奇心强、灵活、喜欢接受挑战、独立自主、意志坚定”的创造性学生来说,是一个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有不少教师是为“问题”而“问题”。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
驾驭课堂得心应手 由于是问题教学,在课堂上就必然会有很多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面对的是初中生,他们思维活跃,但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时,作为教师,永远无法预测教学过程中所要产生的结果,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互动中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怎么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冷静面对,积极引导,巧妙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组织“问题”科学有效 既然是“问题教学法”,就一定要有问题,但这个问题必须是一个有针对性、有意义的问题。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用的原则和规律来,从而获取新知识,发展聪明才智”的问题。
初始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阶段,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在不断提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教师要注意的是,所提问题必须至少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有一定的指向性。也就是说,在追求问题的适当难度和新颖度时,教师预设的问题不但要含有解答问题的途径,并且往往需要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②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在问题的导引下,能够使学生有效地进入文本,在文本的支持下能够做出多种回答。③必须有很强的包容性(问题里能够延伸出下一个或几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所设计的这一问题,能够通过不断地挖掘学生思维,不断地把自己深刻的结论转化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具有一定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疑难意识。中文“问题”一词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提出的问题,另一层是存在尚未解决、有待探究的疑难。目前大部分的“问题教学”教师偏重发问,并且指向课本上的标准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引发一个思考过程,以引领学生能够积极查找资料,认真思索,学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结束语
二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让笔者感到在历史教学中实行“问题式教学”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这样做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同时也使历史教学跟上时代的脉搏,培养出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