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境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mp3j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旅游者的道德弱化行为对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国民和国家形象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产生的原因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因素、文化差异、旅游者自律意识、社会宣传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本文分析了我国出境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产生原因与危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出境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
  [中图分类号]U695.1+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的拳头产业,我国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公民出国游近几年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旅游输出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然而,国人在开启这扇“世界之窗”的时候,展示的并非全是曾让四海为之倾倒的“谦谦君子之风”。2005年至今,从巴黎到纽约、从香港到台湾,国内外媒体屡屡对中国公民出游时的种种不文明行为进行了披露和报道。在美国珍珠港竖起了“请勿随地吐痰”,在法国巴黎圣母院竖起了“请勿喧哗”,在泰国皇宫竖起了“请随手冲水”等专门针对中国人的中文告示牌。有些国家甚至不接待华人旅行团或是采用了让华人旅行团隔离用餐等非常措施。为什么我们那些先富裕起来的有能力去国外旅游的人却没能讲礼节知荣辱呢?究其原因则与我国出境旅游者的道德弱化行为分不开。
  
  1我国出境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表现及危害
  
  1.1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概念界定
  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是国民平日生活的反映,即通过旅游活动实现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和背叛,因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随意、懒散、放任、无约束的倾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是对日常生活中缺乏、渴望但又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的补偿,是日常生活不规范的异地延伸。这里所指的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表现的介于正常、适当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对旅游地资源、环境、居民、其他游客,甚至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1]。
  
  1.2出境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表现
  中国出境旅游大军的主流是健康的,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但也有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冲击了国际文明规范和文化氛围,有报道给中国出境旅游者列了“七大罪状”[2]
  第一是脏,即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环境卫生。中国旅游者所到之处大都满地垃圾。在英国海德公园有大陆旅游者当众脱鞋搔痒。引来英国老太太耻笑。
  第二是吵,即不分场合的大声喧哗,打手提电话。在机场、车船、餐厅,甚至在酒店打开着房门,一些旅客毫无顾忌的大声喧哗。有香港导游抱怨,有的旅游者只顾自己讲话,导游有时喊哑了嗓子,结果还是被怪罪没讲清楚。
  第三是抢,即不排队,抢座位。不守规则,不讲秩序,干什么都是抢先。香港居民乘坐地铁,无论在哪个站都会自觉排队,而来自中国大陆哪怕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上海、广州等地的旅游者,乘地铁也是争先恐后。
  第四是粗,即不尊重别人,随意吞云吐雾,坐车不系安全带,不会说“谢谢”。有人称,在海外的旅游景点,如果见到有人蹲着等车或休息,不用问,十有八九是中国旅游者。
  第五是俗,即给外国人展览中国人的陋习。以夸张的消费方式到高档餐厅大吃大喝,随地盘腿而坐,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等等。
  第六是窘,即在穿着睡衣、拖鞋时乱串。这在中国旅游者中时有所见。有的人西装革履蹲在街头,有些旅游者身穿睡衣、拖鞋在入住酒店的房间串门,引起了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住客误解。
  第七是泼,即遇到纠纷蛮不讲理,甚至大打出手。一队队、一群群的中国旅游者,在海外遇到纠纷的时候,显得十分“团结”。
  
  1.3出境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危害
  第一,出境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道德弱化行为破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旅游地的公共卫生安全,破坏旅游地的传统风俗习惯。部分对资源环境的破环,比如植被,依靠其自身的自静和再生能力可以恢复,但部分破坏,比如石刻。
  第二,出境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中国是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出境旅游者的道德弱化行为对中国国际旅游形象的损害是不可低估的,出境旅游者的道德弱化行为极易引起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反感,造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而这种道德弱化行为会通过口碑和传播影响旅游地和客源国的国家形象。
  第三,出境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对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影响
  道德观念变化的相对滞后性以及道德的弱化行为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事实上,旅游者的道德弱化行为已构成对旅游环境、道德环境营造的破坏因素并成为中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2我国出境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形成原因
  
  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差
  异、旅游者自律意识及道德观念、社会宣传教育以及学校道德教育、旅游业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其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2.1历史文化传统原因
  旅游文化决定了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旅游消费标准,造就和影响了旅游者的消费习性和具体旅游消费行为。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已经稳固地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性格之中。在价值取向上, 中国文化常常只强调“ 大义”,而“不拘于小节”,而中国人受儒家教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影响颇深。这种模糊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人对以细节为根本的社会公德,没有足够的敏感性。从社会结构上看,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家庭、家族和国家这样一个结构层次,这一结构使“社会”这一部分,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要性,从而造成了社会公共空间的缺乏。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决定了传统中国社会就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的“自己人”的社会。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只局限于国与民之间,个人与家族之间,以及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朋友之间,是一种典型的熟人关系伦理。至于社会公共空间以及陌生人,中国人要么不知如何面对和相处,要么不以为然。因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注重讲私德,不讲公德。
  
  2.2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我国旅游者的某些不懂礼仪、违章违规、破坏习俗、触犯禁忌等道德弱化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的文化发生碰撞,形成文化差异而出现文化冲突造成的。文化差异固然是吸引旅游者重要因素之一,但旅游者在进入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的环境中时,必将引起一定的文化冲突,使旅游者与旅游地的民众在思想上形成隔阂。如外国人对中国人询问年龄、收入、婚否颇为反感,还有国人一般没有给小费的习惯, 而在外国人看来这则是一种不文明行为。
  
  2.3旅游者自律意识松弛
  旅游者缺乏文化素养、旅游常识、旅游规范意识和环保意识以及生态道德素质低下是旅游道德弱化行为的首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 大量的游客有着相当高的文化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明确的环保意识, 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当他以旅游者的身份在异地游览时, 往往想摆脱日常生活中的“ 清规戒律”。一些平时讲究卫生、举止文明的人在旅游时却毫无环境道德。这是因为旅游是一种暂时性、异地性的活动, 旅游者摆脱了日常生活圈子中众多熟人的目光的监督,脱离了原来彼此熟悉的互律环境, 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便少了许多顾忌与约束。这种解脱的感觉, 使人们感到轻松, 是旅游者、无姓名和无责任的结合, 特别是在集体心理作用的情况下, 那种倾向更加增强。上述的这些是由于无意识状态下旅游者自律意识的松弛所引起的。
  
  2.4社会宣传教育以及学校道德教育
  中国旅游业高速发展只是近十余年之事,短暂的时光使我们当务之急侧重于抓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而对旅游者这一流动性极大的松散群体,其道德文明建设尚难以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社会宣传、教育显然缺乏力度。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并没有真正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标,道德教育失去效用。同时,我国公民缺乏公民意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公民教育发展滞后。
  
  3 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对策
  
  3.1从基础教育出发,加强道德教育
  利用学校教育,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可考虑在中、小学中开设旅游基础知识课程,通过普及旅游基础知识来提高旅游道德。道德可以被教导,更可以被感染,我们应该实施全面主义的道德教育模式,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同时以情景熏染的方式配合。每逢节假日,通过悬挂国旗和公众讲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将遵守社会公德、文明旅游的思想观念扎根于每个国民的心中。成为一生的习惯。
  
  3.2 提高公民意识,加强公民教育
  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摇篮中没有孕育出“公民”,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公民教育是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范式是农业文化,在农业文化占主导下的道德、制度、习惯外显文化中展示着人们对权利与尊严的敬畏,对血缘伦理、等级界限严厉的划定的顺从[3]。这种顺从导致中国人缺乏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提高公民意识,加强公民教育有利于避免道德弱化行为的滋生。对公民要进行主体意识教育,培育公民自主、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心理意识,剔除落后的臣民意识、草民意识。公民主体意识的确立,意味着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确立;对公民进行权力意识和义务意识教育,使各个公民明确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对社会和国家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的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自律意识,避免道德弱化行为的产生;对公民进行国民意教育,使公民、社会组织铭记自己是国家的构成分子,自觉维护国家权威、国家利益、国家荣誉、国家安全等。使我国公民在出境旅游过程中改变错误的旅游观念,为维护国家形象而避免道德弱化行为的产生[4]。
  
  3.3 采取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四结合”的道德教育模式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旅游道德的塑造是全民族、全社会的一项长久工程,应当将之纳入社会公德塑造的大环境中,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社会力量、技术手段、舆论工具,全方位、有系统地长期坚持全民旅游道德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胡传东.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推拉因素与形成机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2]芦爱英.我国出境旅游者不雅举止的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J].浙江旅游学院,2006,(02).
  [3]解语.公民教育的文化意蕴[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4]叶飞.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兼论公民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8,(05).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一大支柱,在技术资料的管理上已经普遍采用了信心化技术.加强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
[摘要] 情感在一部艺术作品的阐述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只有和恰当的发声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表现作品的表现目的。表演者平时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声乐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情感的积累,这样在演出时才能运用艺术联想和艺术想象,在配以适度的表演心态,将一部作品的神韵转达给观众。  [关键词] 演唱声音情感想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00-
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校园教学的重点,越来越多的课堂不再以成绩为主,更关注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要求班主任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教育效果,把德育教育管理内容融入到日常教
时代在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世界是开放的,中国不能像以前那般“闭关锁国”,我们积极融入这个开放的世界,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也
[摘要]《红楼梦》的书名历来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作为象征性的体验,《红楼梦》书名清楚的反映出作者关于色、情、空几个层面的意义。通过空空道人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入空”十六字箴言,告诉人们“由色生情,自色悟空”的人生感悟。人生既是现实的,又是梦幻的,只有打开情关看真面,才能达到内心的真正彻底“明悟”。  [关键词]《红楼梦》;色;情;空;意淫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
[摘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现代化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学生被动学习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提出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体,教师组织与指导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以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为例进行研究,形成“理论构建—提出工程实际问题—实验设计与指导—分组讨论与答辩”的四段式多维互动的专业课程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并可将这种模式推广应用到其它专业课程的
[摘要]《重访巴比伦》是美国“迷惘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菲兹杰拉德的一部优秀短篇小说。除主题深刻外,这部作品艺术上堪称精湛,尤其是象征手法,更是运用自如、恰到好处。本文主要分析作品的题目、人物名字、人物的病态、门、秋千和钟摆等意象的象征含义,及其与表现主题的关系,以求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深蕴和菲氏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键字]《重访巴比伦》;象征  [中图分类号][B032.1][文献标识码]
活动式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创造性地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是建立平等、民主、
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和自制能力都很弱等原因,客观上会给小学课堂的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加强小学班主任管理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来提
皮书研究院集中国知名智库大成助智库寻找战略联盟2016年12月出版/498.00元ISBN 978-7-5201-0158-5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加强对智库的调查、统计与研究。《中国智库名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