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新闻的魅力很大程度来自“过程”的魅力,而将这一魅力发挥到极致的方式就是直播,对时间的把握决定了电视直播节目的成败。本文结合两岸三地电视台合力制作的《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霞现场直播》,分析如何在新闻直播中将现场时间与节目时间巧妙结合,抽丝剥茧,从而获得直播成功。
关键词:电视新闻;直播;时间;生命;20小时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14-02
北京时间2001年6 月13日早晨7 点整。在苏州电视台《生命20小时》总演播室,激昂的音乐响起,“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霞行动全程直播”血红色的字幕跃然荧屏,直播活动拉开大幕。
电视的魅力,很大程度来自“过程”的魅力。“过程”就是让未知不断地展现,让期待不断地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事件的发展变成了故事,人物的情感也在这个故事中得到宣泄与凝聚。《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霞现场直播》这样的题目设置,就首先让观众产生一个焦急的心理期待。陈霞何许人也?她的生命为何岌岌可危只有20小时呢?在这20小时里面究竟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生命究竟能否冲破重重险阻得以延续呢?又是什么牵动了如此巨大的阵容要投入这场直播中?观众有太多的疑问,一环扣一环的悬念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生命,最感人至深的莫过于生死离别。
刘海若:早上7 点钟,为什么这次我们会有这样一个活动?主要是因为在苏州有一名22岁的少女,她患了白血病,急需健康的骨髓,而这个健康骨髓已经在台湾找到,目前在台湾花莲的慈济中心医院,正准备要进行骨髓的抽取手术。
节目一开始,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刘海若就向观众报了时间。此时此刻,时间已经不仅是故事主人公陈霞的生命,也成了本次直播节目的生命。在接下来的节目中,随着主持人或者现场记者们的每一次报时,观众会不断地感受到时间的沉重和宝贵,没有什么比承载着生命的时间更让人压抑,却也更让人渴求希望了。
在台湾花莲市慈济中心医院,骨髓抽取手术成功进行后,吴晓莉随即咨询了骨髓移植配型专家李政道教授。
吴小莉:大家都很好奇的是,骨髓在抽出之后最好在12小时内能够送达,进行另外一个手术。最迟也希望不超过24个小时,为什么呢?
李政道:因为骨髓抽出来以后,持续太久了,它的细胞的活性构造就会慢慢地降低。
其实这正是观众最期待最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借助专家的权威话语,将专业的医学内容以浅显的方式介绍给观众。为观众先揭开最大的谜团。观众明白了为什么,自然就开始紧随直播现场开始关心这20小时里的每一个细节。
吴小莉:我们已经看到所有的义工在慈济义工的陪同下,已经要前往机场了。他们将会搭乘10点25分的飞机从花莲到台北。我本人也会乘坐这架飞机,跟随他们作全程追踪的报道。我们希望能够在台北接上11点25分的飞机。现在花莲的天气风和日丽,比较担心的是香港有暴雨。
这次直播采用的是动态全过程直播,直播时间、内容、顺序将取决于骨髓抽取、运送、移植的整个过程,特别是从台湾、香港至上海再到苏州的运送过程,这其中只要一次飞机晚点,就可能对整个直播带来影响,而天气又可以说是飞机延误甚至改变航向的最重要的因素。骨髓抽取出来必须在20小时之内输入陈霞体内,否则效果就不好了。假如捐髓者出了意外,不能当天抽髓,或者陈霞身体不适,不能当天手术……太多太多的不确定和不可知让人心悬,在现场画面直播的空隙中,演播厅里的主持人对这些情况都做了必要的补充说明,激发了观众的观看欲望。
电视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用“瞬间的感受”来体悟某些生活或是生命的意义。被捐献的骨髓将从海峡对岸开始传递,它将经历十几个小时的旅程。这十几个小时或许就是陈霞生命的全部,它的每一次意外都是一个生命的意外,每一次惊险都是生命的惊险。
这场与时间进行的生命争夺赛,从早上7 点到晚上23点30分,随着骨髓从台湾的花莲抽取然后经台北、香港、上海转到苏州,最后移植进陈霞体内的过程,分七个时段进行间断性的直播。
直播节目比其他的新闻节目难度要高,不仅要求每一个现场记者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求总控人员画面切换的完整、连贯、流畅、精致。《生命20小时》的准备时间虽然只有不足两天。但是无论是总编导到主持人还是每一个现场记者,显然都是经过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海峡两岸五座城市,一环扣一环,演播厅和现场画面的转接都比较自然。
电视镜头有时就像一个探头,它能把人们视线中的盲点放大给你看,告诉你熟知的世界中有一个让你惊叹的未知世界。如果你关注这档直播节目,你就会有一种期待,而且这种期待将伴随《生命20小时》流程的始终。其实,这种期待的结果是能预见的,不管成败与否,均体现了人类崇尚的博爱与大公。这是背负着神圣使命的一个群体的劳作,是在千百万人善良和祈祷的目光关注下进行着的爱心接力。从花莲到苏州,《生命20小时》的时空中蕴涵着一个民族同根同宗的亲情。悬念与期待不同,其效果与价值必然迥异,也许有了对生命的期待,电视人和电视观众才会在期待中度过每一个不同的日子。
作为现场直播本身而言,由于电视本身的局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地报道事件是一件不容易甚至不可能的事情。而在这次大型现场直播中,除了不断关注陈霞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几次通电话,几次笑容)之外,还做了大量的医学背景知识(骨髓移植的时间限制原因等)的介绍,努力让观众全面了解这次移植的过程。比如在手术等待的过程中,通过对台湾义工陈师兄等人的生活现状和面临困难的细节报道,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主动帮助别人的人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贡献,同样有困难的人主动给予的帮助也许更能震撼观众的心。所以这些的报道看似闲来之笔,却别具匠心。
当然,这样大型的现场直播存在不足也是必然的。演播厅邀请的嘉宾都是手术成功后的病愈者,虽然给了人希望,但是紧张感似乎就没有那么逼真了,甚至不了解情况的观众会误认为是媒体作秀。譬如接近尾聲时,病房里的记者说陈霞是第三次露出笑容,很多观众笑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失误。既然电视无法像小说一样细致地描写陈霞的心理变化,仅仅依靠画面:光头,病号服,说明不了一切,就需要必要的补充说明。看电视的观众大多数身体是健康的,他们不会了解化疗进入最后阶段病人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都到了极限,一个封闭了十几天,经历了很多痛苦的这样一个病人,要有怎样强烈的求生意志才能露出笑容,而且是三次。然而,这样一个艰辛的笑容画面就被浪费了。
总的来说,《生命20小时》的现场直播是成功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巧妙地将现实时间融入到节目中,电视本身具有的声画空间一下被拓展。从题目的定制——“生命20小时”,到主持人的每一次报时,都让观众充分地感受现场的紧张,生命的紧迫,而无论是在场的医生、志愿者、还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被牵动着,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生命记录。
参考文献
1.吴小莉,《生命20小时》,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陈霞,《生命如此美丽》,苏州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电视新闻;直播;时间;生命;20小时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014-02
北京时间2001年6 月13日早晨7 点整。在苏州电视台《生命20小时》总演播室,激昂的音乐响起,“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霞行动全程直播”血红色的字幕跃然荧屏,直播活动拉开大幕。
电视的魅力,很大程度来自“过程”的魅力。“过程”就是让未知不断地展现,让期待不断地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事件的发展变成了故事,人物的情感也在这个故事中得到宣泄与凝聚。《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霞现场直播》这样的题目设置,就首先让观众产生一个焦急的心理期待。陈霞何许人也?她的生命为何岌岌可危只有20小时呢?在这20小时里面究竟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生命究竟能否冲破重重险阻得以延续呢?又是什么牵动了如此巨大的阵容要投入这场直播中?观众有太多的疑问,一环扣一环的悬念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生命,最感人至深的莫过于生死离别。
刘海若:早上7 点钟,为什么这次我们会有这样一个活动?主要是因为在苏州有一名22岁的少女,她患了白血病,急需健康的骨髓,而这个健康骨髓已经在台湾找到,目前在台湾花莲的慈济中心医院,正准备要进行骨髓的抽取手术。
节目一开始,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刘海若就向观众报了时间。此时此刻,时间已经不仅是故事主人公陈霞的生命,也成了本次直播节目的生命。在接下来的节目中,随着主持人或者现场记者们的每一次报时,观众会不断地感受到时间的沉重和宝贵,没有什么比承载着生命的时间更让人压抑,却也更让人渴求希望了。
在台湾花莲市慈济中心医院,骨髓抽取手术成功进行后,吴晓莉随即咨询了骨髓移植配型专家李政道教授。
吴小莉:大家都很好奇的是,骨髓在抽出之后最好在12小时内能够送达,进行另外一个手术。最迟也希望不超过24个小时,为什么呢?
李政道:因为骨髓抽出来以后,持续太久了,它的细胞的活性构造就会慢慢地降低。
其实这正是观众最期待最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借助专家的权威话语,将专业的医学内容以浅显的方式介绍给观众。为观众先揭开最大的谜团。观众明白了为什么,自然就开始紧随直播现场开始关心这20小时里的每一个细节。
吴小莉:我们已经看到所有的义工在慈济义工的陪同下,已经要前往机场了。他们将会搭乘10点25分的飞机从花莲到台北。我本人也会乘坐这架飞机,跟随他们作全程追踪的报道。我们希望能够在台北接上11点25分的飞机。现在花莲的天气风和日丽,比较担心的是香港有暴雨。
这次直播采用的是动态全过程直播,直播时间、内容、顺序将取决于骨髓抽取、运送、移植的整个过程,特别是从台湾、香港至上海再到苏州的运送过程,这其中只要一次飞机晚点,就可能对整个直播带来影响,而天气又可以说是飞机延误甚至改变航向的最重要的因素。骨髓抽取出来必须在20小时之内输入陈霞体内,否则效果就不好了。假如捐髓者出了意外,不能当天抽髓,或者陈霞身体不适,不能当天手术……太多太多的不确定和不可知让人心悬,在现场画面直播的空隙中,演播厅里的主持人对这些情况都做了必要的补充说明,激发了观众的观看欲望。
电视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用“瞬间的感受”来体悟某些生活或是生命的意义。被捐献的骨髓将从海峡对岸开始传递,它将经历十几个小时的旅程。这十几个小时或许就是陈霞生命的全部,它的每一次意外都是一个生命的意外,每一次惊险都是生命的惊险。
这场与时间进行的生命争夺赛,从早上7 点到晚上23点30分,随着骨髓从台湾的花莲抽取然后经台北、香港、上海转到苏州,最后移植进陈霞体内的过程,分七个时段进行间断性的直播。
直播节目比其他的新闻节目难度要高,不仅要求每一个现场记者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求总控人员画面切换的完整、连贯、流畅、精致。《生命20小时》的准备时间虽然只有不足两天。但是无论是总编导到主持人还是每一个现场记者,显然都是经过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海峡两岸五座城市,一环扣一环,演播厅和现场画面的转接都比较自然。
电视镜头有时就像一个探头,它能把人们视线中的盲点放大给你看,告诉你熟知的世界中有一个让你惊叹的未知世界。如果你关注这档直播节目,你就会有一种期待,而且这种期待将伴随《生命20小时》流程的始终。其实,这种期待的结果是能预见的,不管成败与否,均体现了人类崇尚的博爱与大公。这是背负着神圣使命的一个群体的劳作,是在千百万人善良和祈祷的目光关注下进行着的爱心接力。从花莲到苏州,《生命20小时》的时空中蕴涵着一个民族同根同宗的亲情。悬念与期待不同,其效果与价值必然迥异,也许有了对生命的期待,电视人和电视观众才会在期待中度过每一个不同的日子。
作为现场直播本身而言,由于电视本身的局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地报道事件是一件不容易甚至不可能的事情。而在这次大型现场直播中,除了不断关注陈霞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几次通电话,几次笑容)之外,还做了大量的医学背景知识(骨髓移植的时间限制原因等)的介绍,努力让观众全面了解这次移植的过程。比如在手术等待的过程中,通过对台湾义工陈师兄等人的生活现状和面临困难的细节报道,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主动帮助别人的人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贡献,同样有困难的人主动给予的帮助也许更能震撼观众的心。所以这些的报道看似闲来之笔,却别具匠心。
当然,这样大型的现场直播存在不足也是必然的。演播厅邀请的嘉宾都是手术成功后的病愈者,虽然给了人希望,但是紧张感似乎就没有那么逼真了,甚至不了解情况的观众会误认为是媒体作秀。譬如接近尾聲时,病房里的记者说陈霞是第三次露出笑容,很多观众笑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失误。既然电视无法像小说一样细致地描写陈霞的心理变化,仅仅依靠画面:光头,病号服,说明不了一切,就需要必要的补充说明。看电视的观众大多数身体是健康的,他们不会了解化疗进入最后阶段病人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都到了极限,一个封闭了十几天,经历了很多痛苦的这样一个病人,要有怎样强烈的求生意志才能露出笑容,而且是三次。然而,这样一个艰辛的笑容画面就被浪费了。
总的来说,《生命20小时》的现场直播是成功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巧妙地将现实时间融入到节目中,电视本身具有的声画空间一下被拓展。从题目的定制——“生命20小时”,到主持人的每一次报时,都让观众充分地感受现场的紧张,生命的紧迫,而无论是在场的医生、志愿者、还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被牵动着,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生命记录。
参考文献
1.吴小莉,《生命20小时》,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陈霞,《生命如此美丽》,苏州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