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机会观摩《三打白骨精》一课,执教者对教材文本有非常深入的解读,教学设计也精彩纷呈。但却让笔者产生了一个念头,别因忽略学情令走向低效。先来一起看一看教学预设:
1. 白骨精怎么“瞒”?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瞒不了孙悟空的?快速浏览课文,分别用横线和浪线画出白骨精和孙悟空的表现。学生交流白骨精的三“瞒”:貌美村姑、八旬老妇、白发公公;有没有瞒住孙悟空呢?再交流孙悟空的三“打”: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师分别板书两个主要人物的表现)请学生对照板书简要将这个故事复述出来。
2. 再看板书,同学们看这白骨精和孙悟空,一个要瞒,一个要打,两人之间就有了矛盾。课文中还有哪些人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呢?引导学生发现唐僧和孙悟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并补充其实从原著中我们知道三打白骨精后,唐僧赶走了孙悟空。(你看,第一次是责怪,第二次是责骂,第三次是直接赶走。板书:三责)
3. 现在,我再请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要讲清人物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哦。
4. 讲得真好!你们看小说中往往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现在,再请同学们看看“三打”的情节,能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1) 不同:变的身份不同,孙悟空打的方式不同,唐僧的表现不同;(2) 相同:都是按照“变——打——责”的结构来写。作者这样写,你们觉得重复吗?说说你的理解。师引导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叫——反复叙事。这样写,不变中求变,相同中有不同,让情节更加曲折。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故事的结构密码!
5. 我们阅读小说,往往更喜欢它的情节、人物,却常常忽略故事发生的环境。比较课文环境和原著环境描写。引导: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氛围,为白骨精的出场做了铺垫,看来还是原著有味道。因此,要想充分领略名著的魅力,还是要去读原著啊!
不难看到,在以上教学中,教师主要围绕文本的五个部分展开教学:一是对文本情节的把握,即文中的三瞒、三打和三责;二是对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三是在区别三打情节的同与不同中,感受文章反复的写作方法;四是对照板书要点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五是在环境补充拓展中,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进行课外的阅读。其中,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发现情节展开的过程,文本情节中产生矛盾的地方,区别情节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吸收反复这一小说写作方法,体会到环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还有用上关键词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可以说每一点的学习,都不容易,都需要学生投入全部的思考,而这样大容量的知识学习和已有经验碰撞,是不是有“过犹不及”的担心呢?教师的用心是良苦的,可是一次学习超过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尽管从表面上看到安排很紧凑,学习的点很密,可实际的效果却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学生在一节课内可以接收的新知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兴趣也有其局限性。一味“加法”式教学,忽略对学生学情的重视,让我们看不到学生从本课教学中的真正受益之处,也看不到学生静心走进文本,寻求一课一得的过程。虽然教师为本课教学费了大量的精力,可这样的教学仍然会陷入另一种低效——密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容量,让学生跟不上、记不住、用不出。
由本课的教学,也启示着我们在今后的中,要努力做到的是:第一,贴近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大胆的取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教学需要做“减法”,这是中智慧“剪枝”的学问。第二,教学中,环节的转换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第三,要真正站在学生真实的学情角度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还是朴实一些,简约一些,真正实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教。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1. 白骨精怎么“瞒”?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瞒不了孙悟空的?快速浏览课文,分别用横线和浪线画出白骨精和孙悟空的表现。学生交流白骨精的三“瞒”:貌美村姑、八旬老妇、白发公公;有没有瞒住孙悟空呢?再交流孙悟空的三“打”: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师分别板书两个主要人物的表现)请学生对照板书简要将这个故事复述出来。
2. 再看板书,同学们看这白骨精和孙悟空,一个要瞒,一个要打,两人之间就有了矛盾。课文中还有哪些人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呢?引导学生发现唐僧和孙悟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并补充其实从原著中我们知道三打白骨精后,唐僧赶走了孙悟空。(你看,第一次是责怪,第二次是责骂,第三次是直接赶走。板书:三责)
3. 现在,我再请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要讲清人物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哦。
4. 讲得真好!你们看小说中往往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现在,再请同学们看看“三打”的情节,能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1) 不同:变的身份不同,孙悟空打的方式不同,唐僧的表现不同;(2) 相同:都是按照“变——打——责”的结构来写。作者这样写,你们觉得重复吗?说说你的理解。师引导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叫——反复叙事。这样写,不变中求变,相同中有不同,让情节更加曲折。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故事的结构密码!
5. 我们阅读小说,往往更喜欢它的情节、人物,却常常忽略故事发生的环境。比较课文环境和原著环境描写。引导: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氛围,为白骨精的出场做了铺垫,看来还是原著有味道。因此,要想充分领略名著的魅力,还是要去读原著啊!
不难看到,在以上教学中,教师主要围绕文本的五个部分展开教学:一是对文本情节的把握,即文中的三瞒、三打和三责;二是对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三是在区别三打情节的同与不同中,感受文章反复的写作方法;四是对照板书要点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五是在环境补充拓展中,引导学生走向课外,进行课外的阅读。其中,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发现情节展开的过程,文本情节中产生矛盾的地方,区别情节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吸收反复这一小说写作方法,体会到环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还有用上关键词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可以说每一点的学习,都不容易,都需要学生投入全部的思考,而这样大容量的知识学习和已有经验碰撞,是不是有“过犹不及”的担心呢?教师的用心是良苦的,可是一次学习超过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尽管从表面上看到安排很紧凑,学习的点很密,可实际的效果却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学生在一节课内可以接收的新知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兴趣也有其局限性。一味“加法”式教学,忽略对学生学情的重视,让我们看不到学生从本课教学中的真正受益之处,也看不到学生静心走进文本,寻求一课一得的过程。虽然教师为本课教学费了大量的精力,可这样的教学仍然会陷入另一种低效——密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容量,让学生跟不上、记不住、用不出。
由本课的教学,也启示着我们在今后的中,要努力做到的是:第一,贴近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大胆的取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教学需要做“减法”,这是中智慧“剪枝”的学问。第二,教学中,环节的转换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第三,要真正站在学生真实的学情角度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还是朴实一些,简约一些,真正实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教。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