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可以将其概括为“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怎么写”这几个问题。为此,我们要掌握很多方式方法和技巧。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审读作品,品味语言;学会分析诗的表现手法;抓住诗中出现的常用意象及典故。
关键词:诗歌语言;表现手法;意象
苏教版语文教材都以专题形式出现,此时的课文学习,其实是一个新旧穿插的复习训练过程,课堂学习的最终目标和训练重难点更加突出。只要教师能以单元学习为契机,注重学习方法的点拨,并且进一步扩大到面的训练,那么这时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怎么写”这几个问题。看似很简单的三个问题,具体操作起来却要掌握很多方式方法和技巧。
一、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如杜甫的《客至》,由注释得知,杜甫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由此可知,本诗所写之事必是朋友来访,所抒之情必是喜情。
二、审读作品,品味语言
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在这里,一个“垂”字引人注目,一个“涌”字引人注目。唯有在广阔的田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有“星垂”才能见出原野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为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这两个字以细腻表现阔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宏阔平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这一轮月是“山月”是“秋月”,月色特明,一个“半”字,写出了月从青山中露出半张脸来,给人“青山吐月”的美感,要比整个一轮圆月露出的效果更好,更优美。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如叠词的运用。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作者自比为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飘飘”二字,就很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感伤情怀。
三、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如:《旅夜抒怀》的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所用手法就是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体现诗情。
四、抓住诗中出现的常用意象及典故
如《峨眉山月歌》中的意象“月”。“月”,在古代诗词中是思乡(或思念)的代名词,本诗中也是取了“月”的这一常用意义,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更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必须以教材文本为“本”,其他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都必须服务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那么,在语文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就一定要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处理好“源”和“流”的关系,要“以本为本”,做到“取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切忌“舍本逐末”。
关键词:诗歌语言;表现手法;意象
苏教版语文教材都以专题形式出现,此时的课文学习,其实是一个新旧穿插的复习训练过程,课堂学习的最终目标和训练重难点更加突出。只要教师能以单元学习为契机,注重学习方法的点拨,并且进一步扩大到面的训练,那么这时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怎么写”这几个问题。看似很简单的三个问题,具体操作起来却要掌握很多方式方法和技巧。
一、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如杜甫的《客至》,由注释得知,杜甫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由此可知,本诗所写之事必是朋友来访,所抒之情必是喜情。
二、审读作品,品味语言
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在这里,一个“垂”字引人注目,一个“涌”字引人注目。唯有在广阔的田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有“星垂”才能见出原野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为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这两个字以细腻表现阔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宏阔平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这一轮月是“山月”是“秋月”,月色特明,一个“半”字,写出了月从青山中露出半张脸来,给人“青山吐月”的美感,要比整个一轮圆月露出的效果更好,更优美。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如叠词的运用。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作者自比为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飘飘”二字,就很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的感伤情怀。
三、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如:《旅夜抒怀》的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所用手法就是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体现诗情。
四、抓住诗中出现的常用意象及典故
如《峨眉山月歌》中的意象“月”。“月”,在古代诗词中是思乡(或思念)的代名词,本诗中也是取了“月”的这一常用意义,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更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必须以教材文本为“本”,其他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都必须服务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规律。那么,在语文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就一定要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处理好“源”和“流”的关系,要“以本为本”,做到“取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切忌“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