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探究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众多学科里,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科的学习都感兴趣,而对语文科的学习总是提不起劲,甚至是厌恶。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数学科的教学里存在很多的规律,学生有律可循,学习变得容易了;语文则太过宽广,头绪太多,不好掌握,学习困难了,于是产生厌学的情绪。事实是否如此呢?否,其实只要我们把数学思维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也有许多规律,就会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数学思维;应用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一个怪状:重知识的训练,而轻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语文越来越困难,教师越教越辛苦。那么,怎样才能破除这种定势思维?我觉得必须要以语文学科为基础点,然后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他们的思维,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组建一套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讓学生较容易掌握语文知识。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就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一、认识数学思维
  什么是数学思维?作为结果,它指的是数学知识本身;作为一个过程,它指的是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一种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思维”主要包括发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两种。内在精神体现的是数学学科的严密性、缜密性、逻辑性以及概念的准确性、推理的严密性等方面;而外在形式指的是符号、公式、推理等方面。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数学思维有何意义
  在众多学科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数学科,且也学得最好,而语文是最多同学不喜欢的。为什么?在于数学有许多规律,一般是:一节课讲一道例题,接着在堂上操练,然后教师布置一些同类型的练习。这样上课时只要认真听讲,那么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会很容易攻克,一旦攻克了,就会有成功感,兴趣自然大增,于是会主动再寻找同类型的练习再去演练。如此一来,产生良性循环。语文教学科就不一样了,它是以篇为单位,一篇文章的教学往往需要两三节课,多的甚至需要四五节,而语文课一天只安排一节,这样一来,一篇文章要几天才能教完。这样就应了《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而且一篇文章教授完毕后,大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做练习就算完了,根本不会再去深究、提高。即使有,也是少之又少,不像数学科,除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还自己找些同类型的习题反复训练。这是差异所在。那语文科是否没有规律可循?否。语文科和数学科在学习内容虽然完全不同,其实在思维方式上它们是有相通之处的。数学科进行判断、推理时运用的是逻辑思维,语文的“教”与“学”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形象思维,其实也要运用逻辑思维去表情达意。因此,语文科在教授那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如果运用数学思维,就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讲准确、讲科学,学生就会容易理解,我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学习就会轻松多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上来。
  三、数学思维能否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
  数学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应用?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来看些例子。
  1.运用数学公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基础性质”决定了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它涉及的是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而这些知识和能力训练都是分散在课文中的。那么怎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里,在有需要之时,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并加以运用呢?这是一个问题。而这时,我们借鉴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公式”法来指导学生,是有利于学生能把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且能大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分析歧义短语时运用数学中公式中的加法组合变换方式。例,他的姐姐(A)和哥哥(B)的朋友(C)。
  上面的例子有两种理解,如果只从文字方面去解释,那么很多学生会听不明白,但我们如果运用数学中公式中的加法组合变换方式去解析,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例题若理解成A ( B C)的形式,则为并列短语:若理解成(A B) C形式,就变成了偏正短语。你看运用了数学中公式中的加法组合变换方式去解析后,答案既易明白,又清晰明了。
  再如,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句式变换的问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语法叫长短句变换,这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运用乘法分配律 [A(B C D……)=AB AC AD……]的思维去教导学生,那么效果就不同了。例如,“中华人民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勤劳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这个句子。它的中心词是“民族”,可以定为A,“悠久文明历史”“勤奋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是三个并列的成分,可定为B、C、D。那么按照分配律的思维,可以把它们变成下面的三个短句:“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勤奋勇敢的民族”“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最后的答案就容易得出来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勤奋勇敢的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运用了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很容易解决语文中的难题呢?
  2.运用数学思维学习古文中句式
  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掌握句式是难点之一。我们的现代汉语,定语作为修饰是放在中心词之前,而状语作为修饰,是处在动词之前,但古汉语则恰好相反,这让学生在学习时较难掌握。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用加法交换律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那么就会显得容易多了。例如,《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于乱世”原本是动词“苟全”的状语,但却后置在动词后。翻译时,只要运用“加法交换律”(A B=B A),把后置状语还原到本来的位置,变成“于乱世 苟全性命”(即:A B=B A),那么学生就容易明白,容易掌握了。你看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巧妙地运用一些数学公式去解决问题,是否清楚、明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运用数学思维中的排除法、归纳法解决课外阅读题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理解是重点,但学生解答起来却觉得非常难,得分也非常低。为什么呢?其实,主要是他们做完题后,没有对题目解题格式进行整理、归纳,以至于知识点多、乱,答题的时候不知从何处入手,于是就觉得难,由于不会做题,于是就对语文的学习觉得没有兴趣了。其实,只要学生做完题后,我们作为老师的提醒学生注意整理、归纳,很多题目的答题格式是有一定规律的。如阅读题中有一种题目是对句子进行赏析,这种题目经过整理、归纳后,学生很容易得出了以下的答题技巧。
  (1) 先看有没有修辞,有,则从修辞上赏析,具体如下:
  修辞、基本格式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流露…感情。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当作…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性,富有情趣。
  ……
  (2) 无修辞时,看有没有描写方法,有,则从描写方法上赏析
  基本格式:
  此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刻画了)……
  (3)抓传神的词语:
  基本格式:
  句中XX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人(或物)什么时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XX的感情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性格。
  你看,经过整理、归纳后,这种题目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学生解答起来就变得容易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然上来了。
  再如,解答环境描写的作用题时,其实也可以归纳出下面几种答题格式:
  ① 点明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场景等。
  ② 渲染XX时(地方)XX气氛,烘托了XX在XX,XX样的心情。
  ③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X X 做铺垫。
  你看,这又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阅读题其实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只要我们指导学生注意整理、归纳,因此,阅读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总的来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许多数学思维方面的东西,只不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多留意罢了。
  四、怎样把数学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既然数学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上有那么多好处,那么我们怎样运用呢?
  首先,作为老师要用数学思维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因此,老师必须告诉学生:每一篇文章或一个知识点,其实就是一道数学例题,听懂之后还要收集一些同类型的文章(包括字词,布局谋篇、写作方法、语言等)或知识点进行研究探讨,才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认为上完这节课就完事了,那么必然没有什么收获。
  其次,作为老师要善于总结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数学思维形式。如对于句子的赏析题,首先从修辞上进行赏析,然后再从描写方法……,而从修辞上进行赏析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格式:运用了……修辞,写了……,流露……感情。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有规律可循了,兴趣自然大增。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有意识地运用上数学思维。因此,在讲授课文或知识点时,一节课最好只探讨一个大问题,尽量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讲授完毕后,收集一些同类型的文章或知识点,精心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至于,我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创设一些运用数学思维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也可以用上数学的思维形式。
  最后一步就是要求指导好学生模仿练习。如教完《春》后,可以让学生模仿作者对景物描写的方法,然后写一段景物描写,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模仿课文中的结构技巧、语言艺术等,其实也是对课文的再一次深入理解,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实践证明,把数学思维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不失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方法与简便手段。它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开放与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段全林.“数学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
  [2]张天孝.数学思维的含义和结构[J].湖南教育,1995.
  [3]傅先华.把教数学的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J].语文教学之友,2006 (3).
  [4]周宇翔.数学思维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11).
  [5]张放华.数学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科教学,2003.
  [6]李泽厚.美感的二重性及形象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立足于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儿童发展观。在日常教学组织活动中发现幼儿的注意力存在着注意力易分散,持续时间较短的问题。经过长时间,反复地开展客家民间游戏课题活动,发现客家民间游戏对幼儿的注意力是有影响的。  【关键词】幼儿园;客家民间游戏;注意力  我国古代有一个《学奕》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两个人同时跟一位著名的棋手学习下棋。其中有一个人在师傅教他下棋时,总是专心致志地学习;而
【摘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对于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可以从“天性”“性别”“本性”“人性”四个方面施教,帮助每个中职生人生出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工具;六顶思考帽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
【摘要】通过创设语境,找准教学训练切入点,课内外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口语交际课、作文课的常抓不懈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积累;语言表达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然而还有不少老师的语文教学停留在偏重对课本每个段落内容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强化教师引导作用,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组建;互动;数学;评价;跟踪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效
【摘 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源自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教师应该考虑小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在学生处理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渗透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数学具有较为抽象及其教学过程中需要形象化的典型特点。因为这种学科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每个阶段的任务也不相同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学校是孩子赖以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作为教师应该精心做好课前准备、让师生乐享课堂、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为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尽最大的努力。  【关键词】课堂;有效;引导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英语这门国际性交流语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由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语言环境的制约、家庭教育方式的差距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与城市之间英语教育的差距
【摘要】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是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针对我国小学品德学科教学面临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方式,也使得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构建的“互联网 ”小学品德教學模式成为新趋势。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小学品德教学  信息技术时代,国际竞争与摩擦不断加剧,教育的作用越发重要,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大趋势。一方面,教育成为打赢信息攻
【摘要】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一是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二是指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建构数学知识之间纵向联系的认知系统。  【关键词】概念教学;数学化;过程  数学概念的教学重点是要指导学生把握三个核心要素:“是什么”“如何是”以及“为何是”。《倍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一节概念课,那么,“倍”这一数学概念本质是什么呢?是两种量进行比较,把一种量“看作一
【摘 要】朗读是一种有声阅读方式,是一项基本的英语技能,也是说好英语的前提。大量的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的单词、短语、对话,甚至短文等,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英语;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朗读是一种有声阅读方式,是一项基本的英语技能,也是说好英语的基础。大量的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
【摘要】“沟通与交往”课程自被确定为必修课以来,改变了以往语言训练的局限,将目的完全融入到课程设置中,利于加强学生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交流能力。本文基于自身经验与思考,拟梳理沟通与交往这门课程开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与重点。  【关键词】沟通与交往课程;教学实施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明确规定“沟通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