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众多学科里,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科的学习都感兴趣,而对语文科的学习总是提不起劲,甚至是厌恶。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数学科的教学里存在很多的规律,学生有律可循,学习变得容易了;语文则太过宽广,头绪太多,不好掌握,学习困难了,于是产生厌学的情绪。事实是否如此呢?否,其实只要我们把数学思维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也有许多规律,就会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数学思维;应用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一个怪状:重知识的训练,而轻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语文越来越困难,教师越教越辛苦。那么,怎样才能破除这种定势思维?我觉得必须要以语文学科为基础点,然后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他们的思维,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组建一套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讓学生较容易掌握语文知识。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就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一、认识数学思维
什么是数学思维?作为结果,它指的是数学知识本身;作为一个过程,它指的是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一种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思维”主要包括发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两种。内在精神体现的是数学学科的严密性、缜密性、逻辑性以及概念的准确性、推理的严密性等方面;而外在形式指的是符号、公式、推理等方面。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数学思维有何意义
在众多学科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数学科,且也学得最好,而语文是最多同学不喜欢的。为什么?在于数学有许多规律,一般是:一节课讲一道例题,接着在堂上操练,然后教师布置一些同类型的练习。这样上课时只要认真听讲,那么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会很容易攻克,一旦攻克了,就会有成功感,兴趣自然大增,于是会主动再寻找同类型的练习再去演练。如此一来,产生良性循环。语文教学科就不一样了,它是以篇为单位,一篇文章的教学往往需要两三节课,多的甚至需要四五节,而语文课一天只安排一节,这样一来,一篇文章要几天才能教完。这样就应了《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而且一篇文章教授完毕后,大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做练习就算完了,根本不会再去深究、提高。即使有,也是少之又少,不像数学科,除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还自己找些同类型的习题反复训练。这是差异所在。那语文科是否没有规律可循?否。语文科和数学科在学习内容虽然完全不同,其实在思维方式上它们是有相通之处的。数学科进行判断、推理时运用的是逻辑思维,语文的“教”与“学”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形象思维,其实也要运用逻辑思维去表情达意。因此,语文科在教授那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如果运用数学思维,就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讲准确、讲科学,学生就会容易理解,我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学习就会轻松多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上来。
三、数学思维能否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
数学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应用?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来看些例子。
1.运用数学公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基础性质”决定了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它涉及的是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而这些知识和能力训练都是分散在课文中的。那么怎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里,在有需要之时,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并加以运用呢?这是一个问题。而这时,我们借鉴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公式”法来指导学生,是有利于学生能把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且能大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分析歧义短语时运用数学中公式中的加法组合变换方式。例,他的姐姐(A)和哥哥(B)的朋友(C)。
上面的例子有两种理解,如果只从文字方面去解释,那么很多学生会听不明白,但我们如果运用数学中公式中的加法组合变换方式去解析,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例题若理解成A ( B C)的形式,则为并列短语:若理解成(A B) C形式,就变成了偏正短语。你看运用了数学中公式中的加法组合变换方式去解析后,答案既易明白,又清晰明了。
再如,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句式变换的问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语法叫长短句变换,这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运用乘法分配律 [A(B C D……)=AB AC AD……]的思维去教导学生,那么效果就不同了。例如,“中华人民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勤劳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这个句子。它的中心词是“民族”,可以定为A,“悠久文明历史”“勤奋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是三个并列的成分,可定为B、C、D。那么按照分配律的思维,可以把它们变成下面的三个短句:“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勤奋勇敢的民族”“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最后的答案就容易得出来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勤奋勇敢的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运用了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很容易解决语文中的难题呢?
2.运用数学思维学习古文中句式
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掌握句式是难点之一。我们的现代汉语,定语作为修饰是放在中心词之前,而状语作为修饰,是处在动词之前,但古汉语则恰好相反,这让学生在学习时较难掌握。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用加法交换律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那么就会显得容易多了。例如,《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于乱世”原本是动词“苟全”的状语,但却后置在动词后。翻译时,只要运用“加法交换律”(A B=B A),把后置状语还原到本来的位置,变成“于乱世 苟全性命”(即:A B=B A),那么学生就容易明白,容易掌握了。你看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巧妙地运用一些数学公式去解决问题,是否清楚、明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运用数学思维中的排除法、归纳法解决课外阅读题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理解是重点,但学生解答起来却觉得非常难,得分也非常低。为什么呢?其实,主要是他们做完题后,没有对题目解题格式进行整理、归纳,以至于知识点多、乱,答题的时候不知从何处入手,于是就觉得难,由于不会做题,于是就对语文的学习觉得没有兴趣了。其实,只要学生做完题后,我们作为老师的提醒学生注意整理、归纳,很多题目的答题格式是有一定规律的。如阅读题中有一种题目是对句子进行赏析,这种题目经过整理、归纳后,学生很容易得出了以下的答题技巧。
(1) 先看有没有修辞,有,则从修辞上赏析,具体如下:
修辞、基本格式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流露…感情。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当作…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性,富有情趣。
……
(2) 无修辞时,看有没有描写方法,有,则从描写方法上赏析
基本格式:
此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刻画了)……
(3)抓传神的词语:
基本格式:
句中XX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人(或物)什么时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XX的感情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性格。
你看,经过整理、归纳后,这种题目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学生解答起来就变得容易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然上来了。
再如,解答环境描写的作用题时,其实也可以归纳出下面几种答题格式:
① 点明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场景等。
② 渲染XX时(地方)XX气氛,烘托了XX在XX,XX样的心情。
③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X X 做铺垫。
你看,这又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阅读题其实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只要我们指导学生注意整理、归纳,因此,阅读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总的来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许多数学思维方面的东西,只不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多留意罢了。
四、怎样把数学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既然数学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上有那么多好处,那么我们怎样运用呢?
首先,作为老师要用数学思维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因此,老师必须告诉学生:每一篇文章或一个知识点,其实就是一道数学例题,听懂之后还要收集一些同类型的文章(包括字词,布局谋篇、写作方法、语言等)或知识点进行研究探讨,才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认为上完这节课就完事了,那么必然没有什么收获。
其次,作为老师要善于总结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数学思维形式。如对于句子的赏析题,首先从修辞上进行赏析,然后再从描写方法……,而从修辞上进行赏析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格式:运用了……修辞,写了……,流露……感情。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有规律可循了,兴趣自然大增。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有意识地运用上数学思维。因此,在讲授课文或知识点时,一节课最好只探讨一个大问题,尽量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讲授完毕后,收集一些同类型的文章或知识点,精心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至于,我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创设一些运用数学思维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也可以用上数学的思维形式。
最后一步就是要求指导好学生模仿练习。如教完《春》后,可以让学生模仿作者对景物描写的方法,然后写一段景物描写,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模仿课文中的结构技巧、语言艺术等,其实也是对课文的再一次深入理解,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实践证明,把数学思维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不失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方法与简便手段。它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开放与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段全林.“数学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
[2]张天孝.数学思维的含义和结构[J].湖南教育,1995.
[3]傅先华.把教数学的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J].语文教学之友,2006 (3).
[4]周宇翔.数学思维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11).
[5]张放华.数学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科教学,2003.
[6]李泽厚.美感的二重性及形象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关键词】语文教学;数学思维;应用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一个怪状:重知识的训练,而轻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语文越来越困难,教师越教越辛苦。那么,怎样才能破除这种定势思维?我觉得必须要以语文学科为基础点,然后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他们的思维,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组建一套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讓学生较容易掌握语文知识。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就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一、认识数学思维
什么是数学思维?作为结果,它指的是数学知识本身;作为一个过程,它指的是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一种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思维”主要包括发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两种。内在精神体现的是数学学科的严密性、缜密性、逻辑性以及概念的准确性、推理的严密性等方面;而外在形式指的是符号、公式、推理等方面。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数学思维有何意义
在众多学科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数学科,且也学得最好,而语文是最多同学不喜欢的。为什么?在于数学有许多规律,一般是:一节课讲一道例题,接着在堂上操练,然后教师布置一些同类型的练习。这样上课时只要认真听讲,那么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会很容易攻克,一旦攻克了,就会有成功感,兴趣自然大增,于是会主动再寻找同类型的练习再去演练。如此一来,产生良性循环。语文教学科就不一样了,它是以篇为单位,一篇文章的教学往往需要两三节课,多的甚至需要四五节,而语文课一天只安排一节,这样一来,一篇文章要几天才能教完。这样就应了《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而且一篇文章教授完毕后,大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做练习就算完了,根本不会再去深究、提高。即使有,也是少之又少,不像数学科,除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还自己找些同类型的习题反复训练。这是差异所在。那语文科是否没有规律可循?否。语文科和数学科在学习内容虽然完全不同,其实在思维方式上它们是有相通之处的。数学科进行判断、推理时运用的是逻辑思维,语文的“教”与“学”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形象思维,其实也要运用逻辑思维去表情达意。因此,语文科在教授那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如果运用数学思维,就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讲准确、讲科学,学生就会容易理解,我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学习就会轻松多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上来。
三、数学思维能否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
数学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应用?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来看些例子。
1.运用数学公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基础性质”决定了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它涉及的是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而这些知识和能力训练都是分散在课文中的。那么怎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里,在有需要之时,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并加以运用呢?这是一个问题。而这时,我们借鉴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公式”法来指导学生,是有利于学生能把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且能大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分析歧义短语时运用数学中公式中的加法组合变换方式。例,他的姐姐(A)和哥哥(B)的朋友(C)。
上面的例子有两种理解,如果只从文字方面去解释,那么很多学生会听不明白,但我们如果运用数学中公式中的加法组合变换方式去解析,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例题若理解成A ( B C)的形式,则为并列短语:若理解成(A B) C形式,就变成了偏正短语。你看运用了数学中公式中的加法组合变换方式去解析后,答案既易明白,又清晰明了。
再如,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句式变换的问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语法叫长短句变换,这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运用乘法分配律 [A(B C D……)=AB AC AD……]的思维去教导学生,那么效果就不同了。例如,“中华人民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勤劳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这个句子。它的中心词是“民族”,可以定为A,“悠久文明历史”“勤奋勇敢”和“富于创造精神”是三个并列的成分,可定为B、C、D。那么按照分配律的思维,可以把它们变成下面的三个短句:“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勤奋勇敢的民族”“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最后的答案就容易得出来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勤奋勇敢的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运用了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很容易解决语文中的难题呢?
2.运用数学思维学习古文中句式
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掌握句式是难点之一。我们的现代汉语,定语作为修饰是放在中心词之前,而状语作为修饰,是处在动词之前,但古汉语则恰好相反,这让学生在学习时较难掌握。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用加法交换律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那么就会显得容易多了。例如,《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于乱世”原本是动词“苟全”的状语,但却后置在动词后。翻译时,只要运用“加法交换律”(A B=B A),把后置状语还原到本来的位置,变成“于乱世 苟全性命”(即:A B=B A),那么学生就容易明白,容易掌握了。你看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巧妙地运用一些数学公式去解决问题,是否清楚、明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运用数学思维中的排除法、归纳法解决课外阅读题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理解是重点,但学生解答起来却觉得非常难,得分也非常低。为什么呢?其实,主要是他们做完题后,没有对题目解题格式进行整理、归纳,以至于知识点多、乱,答题的时候不知从何处入手,于是就觉得难,由于不会做题,于是就对语文的学习觉得没有兴趣了。其实,只要学生做完题后,我们作为老师的提醒学生注意整理、归纳,很多题目的答题格式是有一定规律的。如阅读题中有一种题目是对句子进行赏析,这种题目经过整理、归纳后,学生很容易得出了以下的答题技巧。
(1) 先看有没有修辞,有,则从修辞上赏析,具体如下:
修辞、基本格式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流露…感情。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当作…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性,富有情趣。
……
(2) 无修辞时,看有没有描写方法,有,则从描写方法上赏析
基本格式:
此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刻画了)……
(3)抓传神的词语:
基本格式:
句中XX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人(或物)什么时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XX的感情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性格。
你看,经过整理、归纳后,这种题目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学生解答起来就变得容易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然上来了。
再如,解答环境描写的作用题时,其实也可以归纳出下面几种答题格式:
① 点明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场景等。
② 渲染XX时(地方)XX气氛,烘托了XX在XX,XX样的心情。
③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X X 做铺垫。
你看,这又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阅读题其实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只要我们指导学生注意整理、归纳,因此,阅读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总的来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许多数学思维方面的东西,只不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多留意罢了。
四、怎样把数学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既然数学思维运用到语文教学上有那么多好处,那么我们怎样运用呢?
首先,作为老师要用数学思维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因此,老师必须告诉学生:每一篇文章或一个知识点,其实就是一道数学例题,听懂之后还要收集一些同类型的文章(包括字词,布局谋篇、写作方法、语言等)或知识点进行研究探讨,才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认为上完这节课就完事了,那么必然没有什么收获。
其次,作为老师要善于总结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数学思维形式。如对于句子的赏析题,首先从修辞上进行赏析,然后再从描写方法……,而从修辞上进行赏析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格式:运用了……修辞,写了……,流露……感情。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有规律可循了,兴趣自然大增。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有意识地运用上数学思维。因此,在讲授课文或知识点时,一节课最好只探讨一个大问题,尽量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讲授完毕后,收集一些同类型的文章或知识点,精心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至于,我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创设一些运用数学思维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也可以用上数学的思维形式。
最后一步就是要求指导好学生模仿练习。如教完《春》后,可以让学生模仿作者对景物描写的方法,然后写一段景物描写,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模仿课文中的结构技巧、语言艺术等,其实也是对课文的再一次深入理解,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实践证明,把数学思维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不失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方法与简便手段。它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开放与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段全林.“数学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
[2]张天孝.数学思维的含义和结构[J].湖南教育,1995.
[3]傅先华.把教数学的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J].语文教学之友,2006 (3).
[4]周宇翔.数学思维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11).
[5]张放华.数学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科教学,2003.
[6]李泽厚.美感的二重性及形象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