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联合国多边领域工作的各国外交官基本上是靠山吃山,靠水喝水,以开会为业。联合国现有四个主要会议中心,分别设在纽约、日内瓦、维也纳和内罗毕。据统计,联合国的会议有63%在纽约总部举行,29%在日内瓦举行,6%在维也纳举行,2%在内罗毕举行。
各国外交官对他们自己的主要职责是非常清楚的,即会场就是阵地,必须坚守阵地。联合国的会议是不间断的,因此,往往需要整天在会议厅内“蹲坑”。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定“坐功”的外交官是顶不下来的。
联合国多边领域的各类会议五花八门,多如繁星。近年来,面对文山会海,联合国各机构也倡导“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对会议的各项安排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长稿VS短稿
联合国各种大型会议通常都汇聚了千里迢迢赶来赴会的各国政要和达官贵人。以前,各国领导人大都西装革履,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坛,先是向场下挥手致意,然后当众朗诵洋洋万言的讲稿。这种做法很有气派,但却非常费时,听众也容易分神。对此,联合国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从2000年起将各国领导人的正式发言时间一律限为5分钟。在许多时候,会议主席既不看佛面,也不看僧面,更不讲情面,敲槌提醒和打断超时者。这种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措施,确实起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现在,各国头头脑脑们在会上通常都采用浓缩后的5分钟短稿。稿子虽短,却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各自国家政府的立场,又展示了领导人自身的风采和魅力。政治家们是“地球人”,都知道上了镜、读了稿,对历史、对将来、对世界、对国家、对百姓、对妻儿、对自己都有了交代。
当然,发言时间缩短了,对发言者稿子的要求自然就提高了。用词过于深奥生僻,听众恐怕当场来不及查字典,也理解不了;太口语化了,又怕成了下里巴人,失了“阁下、殿下、陛下”的身份。时间缩短了,对发言者口才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了。说快了,翻译跟不上,听众只能听个大概。说慢了,时间不够用,耽误下一个。好在事在人为,许多领导人都有自知之明,行前都私下进行过“彩排”,多数都取得预期效果。
2000年9月,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行了千年首脑会议。当时,中国领导人乘专机前往纽约参加会议。我也有幸随同代表团乘坐同一架飞机。在飞行途中,我国领导人抓紧时间,在头等仓内反复朗诵演讲稿。看到这种情况,我和其他随行的同事都深受感动。结果不出所料,我国领导人的这次纽约之行取得了圆满成功。
正如俗语所说:“黄瓜白菜,各有所爱。”为了照顾不同国家的不同需要,国际会议同时亦允许各国事先准备不限篇幅的长稿,并允许在场内外散发。这样一来,当时看不完发言稿的其他国家与会代表,便可以在会后“兜着走”,捎回去慢慢“品尝”和解读。这一措施果然顺应了时代潮流。现在,会场内打呼噜或漫不经心进行“校对”讲稿的代表少了,打起精神、竖起耳朵听会和动手做笔记的人多了。
■讲坛VS圆桌
原来联合国的会议大多是“一言堂”,即领导人在讲坛上一番慷慨陈词后,便可一拍屁股或一甩袖子离场了事。
现在,会议的议题增多了,内容也包罗万象。大家要求“彼此对话”和“互动式讨论”的呼声也随之高涨。联合国为此每次都特意安排了不同专题和不同规模的圆桌讨论会,任君选择。这一举措不但供言犹未尽的领导人即兴发挥,更重要的是供大家面对面地交谈或交锋,通过彼此的碰撞,寻求思想火花和解决棘手问题的良方。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就安排了三次圆桌讨论会,分别讨论“联合国作用”、“发展经济”和“促进人权”三项议题。我国领导人对此都发表了重要讲话。
这种场合通常不读讲稿,不搞记录。大家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想什么,讲什么,你问我答,有来有往,有时还需要“脑筋急转弯儿”什么的,会议气氛常常高过室外的气温,室内也常常塞满各类“看门道”和“看热闹”的代表。
在今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期间,各国首脑亦不例外,在圆桌周围“排排坐、来唠嗑”,共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有人甚至预言,联合国此类圆桌会议将愈来愈走俏,影响也将愈来愈大。
■民间VS官方
在联合国,上至秘书长本人,下至各个专门机构,近年来都在推动一项主张,即鼓励民间团体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因此,每当联合国举行重要的大型会议时,往往有民间社会或非政府组织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就同一议题举行会议。
由于非政府组织代表都不是“正规军”,既有专家学者,也有“三教九流”,会议往往搞得声势浩大、热闹非常,有时甚至喧宾夺主。
非政府组织成员一般可以分为“左中右”,有怀旧的,有新潮的,有穿奇装异服的“新新人类”,也有“膀爷”和“三点式”女郎。与会代表有真心实意为联合国出谋划策的,有向各自政府发泄私愤的,也有在国际场合哗众取宠的,更有纯属“到此一游”的。可谓“不来白不来,来了等于自来,白来还是要来”!
这些民间社会组织的会议通常都会发表会议宣言,通过决议等,以表达其对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关切,对联合国会议施加影响。
近年来,联合国秘书长和其他高官都逐渐知道“鱼儿离不开水”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道理,或出于重视,或出于礼貌,届时都会到现场“露个面”、“握个手”或“说几句”。当然,最忙碌的永远是负责维持会场秩序的男女警察和打扫环境卫生的“工人阶级”了!
■便服VS西装
以前,凡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代表们都非常注重衣着。男的通常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女的则穿红戴绿、浓妆艳抹。开会就犹如参加一次隆重的社交活动。不少女性代表甚至将到会露面视作为“时装表演”或“选美比赛”。
但时代不同了,现在联合国的会议日益趋向务实,不太计较形式,而是重在成果。与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重大会议通常包括大大小小的各类磋商和碰头会,有时磋商是前脚接后踵,从早熬到晚,甚至常常就在会议厅走廊、咖啡厅角落等“战略要塞”进行,代表们衣着太讲究反而显得彼此拘束,甚至还会碍事。
我参加过许多次安理会的专家磋商。每次都听到会议主席主动招呼大家“放下大架子、不顾薄面子、张开嘴皮子、备好笔杆子”,先将西装外衣脱掉,然后才开始讨论实质性的议题。讨论时还经常提醒大家务必言简意赅、言之有物。到后来,只要是一般性的内部磋商或碰头会,不少人干脆就穿件衬衣出场。
遇到圆桌会议等场合,主席还专门在通知上要求大家“穿着随便”,重 在实效。这样一来,大家反而觉得彼此亲切,去了原来担忧衣帽取人的一块心病,在讨论中还真的做到了“互不设防”和坦诚相见!
■电脑VS纸张
联合国是一个生产文件的“大户”。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在纽约的各国代表团平均每个工作日收到30份不同内容的文件,一年收到的文件达87500页。为了精简文件量,联合国秘书长曾做过自我约束,规定他向联合国各机构提交的一份报告不得超过16页,或超过7200字,其他负责人提交的报告最多也不能超过20页。
联合国文件多并不可怕,大不了随手一扔。但每次会议必有名目繁多的案文磋商却使人头痛万分。以前,各国代表全都是纸上谈兵,靠笔纸修改宣言稿或决议草案。遇到各国代表团意见分歧时,常常是一稿未定,另一稿修改案文又新鲜“出炉”,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影响了谈判效率。
随着世界进入数码时代,一些联合国会议已开始喜新厌旧,启用多媒体投影设备。如联合国安理会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就在磋商室内安装了投影机。这两年又在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和托管理事会两个大会议厅内安装投影设备,并考虑在翻译厢内配置同步收看的小屏幕。
在联合国主办的一些会议上,不少到会发言的代表为了加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越来越借助手提电脑的投影功能,发表图文并茂的发言。这样做有许多好处。说者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听者眼耳并用、兴致盎然,收到了好的效果。
联合国秘书处或会议主席团有时干脆在会场内架起了巨大的屏幕,逐段用英文与各方商定案文。这时,各国代表就必须“拼”个人综合素质了。政策水平、应变能力、英文功底、眼睛视力等等,少一样都不可。稍不留意,案文讨论就会“轻舟已过万重山”。
有一次,我国有一位退休后返聘的年迈大使去参加一次重要的磋商。当时,会议就采取了这种同步式的案文磋商。只见主席当场吆喝一声:“对这个词谁还有什么意见?”然后抬头向四周一转,两眼往场内一溜,手中木槌使劲一敲,就算全体接受了。
这位从小就投身革命的大使,从未见过这种急风骤雨式的磋商。幸亏坐在他身后的中方助手眼明手快,及时帮他出招,才使会议的最后文件妥善地反映了我国的合理关切。
■表演VS讲演
常言道:“好事”传千里。联合国这些讲究实效的做法,逐渐成了样板。一些地区性的多边会议亦不甘落后,不但对联合国会议的新套路照葫芦画瓢,还能青出于蓝。如近几年来,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等区域性会议的东道国敢想敢干,特意将会议日程中的最后一个晚上空出来,组织一场专门的文艺演出,由各国代表自行上台献艺。
不同文明、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血型、不同宗教、不同身材、不同级别、不同收入的不同国家代表,在同一个舞台上自编自演不同的节目。
在会议的庄严讲台上,各国代表讲演时通常都会目不斜视、一本正经。但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之夜,大家却忽然变得肆无忌惮、“亲密”无间。许多国家的代表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在演出时纷纷拿出“绝活儿”,结果博得满场喝彩。大家在紧张激烈的磋商中结下的“恩恩怨怨”,都在这载歌载舞当中化为乌有。
如在2002年10月的亚太组织合作会议高官会期间,我国与美国的高官相互反串了一台《缉拿本·拉登》的闹剧,让在场的观众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开会VS用餐
举办国际会议本是一件耗时、耗力、耗财、耗人的事情,许多主办部门和人员都为此感到头痛。但凡到过联合国总部开会的代表,都切身理解到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联合国安排会议大都因繁就简,有自己的优点,即:只管办会,不管吃饭!
联合国有两个大餐厅,一个在四层,一个在一层。四层属于“高档消费”,可以自助,也可以点菜。自助餐每人30美元左右起,高级外交官多在此用膳。一层属于“大排档”食堂,全是西式“家常菜”套餐。那里常年供应汉堡包、牛排配土豆条等,每份5美元到8美元不等。联合国一般职员、工勤人员和各国中低级外交官多在此“凑合”。由于菜谱长年不变,常在那里用餐的人都能对菜单倒背如流。
如果是联合国与别的国家合办会议,情况则有所不同。通常而言,举办会议的东道国都会为全体与会代表举办一次欢迎招待会,象征性地尽一下地主之“礼”。对于代表们在会议期间的“温饱问题”,财大气粗一点的主办部门,会“赏赐”几顿自助餐;手紧一点的组织者,则只能意思意思,提供几块三明治之类的快餐。
与会代表在会议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开会、讨论、研拟文件,因此,在餐厅内各取所需、自由交谈的经济实用餐饮方式很受欢迎。而每晚举行正式宴会,一道一道大菜不停地上,将客人撑得打嗝,或灌得半醉的做法,只能误了大家的“好事”。
现在,许多与联合国合办会议的东道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采取多开会,少管饭的办法。结果,会议的时间缩短了,效率反而提高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会议繁多在世界上亦是“小有名气”的。近年来,我国政府三令五申,反对文山会海,禁止“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观光代替讨论”、“以尝鲜换取赞誉”。因此,对于国际会议改革后出现的新花样,“有关部门”似乎可以考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
责编:雷向晴
各国外交官对他们自己的主要职责是非常清楚的,即会场就是阵地,必须坚守阵地。联合国的会议是不间断的,因此,往往需要整天在会议厅内“蹲坑”。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定“坐功”的外交官是顶不下来的。
联合国多边领域的各类会议五花八门,多如繁星。近年来,面对文山会海,联合国各机构也倡导“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对会议的各项安排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长稿VS短稿
联合国各种大型会议通常都汇聚了千里迢迢赶来赴会的各国政要和达官贵人。以前,各国领导人大都西装革履,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坛,先是向场下挥手致意,然后当众朗诵洋洋万言的讲稿。这种做法很有气派,但却非常费时,听众也容易分神。对此,联合国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从2000年起将各国领导人的正式发言时间一律限为5分钟。在许多时候,会议主席既不看佛面,也不看僧面,更不讲情面,敲槌提醒和打断超时者。这种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措施,确实起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现在,各国头头脑脑们在会上通常都采用浓缩后的5分钟短稿。稿子虽短,却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各自国家政府的立场,又展示了领导人自身的风采和魅力。政治家们是“地球人”,都知道上了镜、读了稿,对历史、对将来、对世界、对国家、对百姓、对妻儿、对自己都有了交代。
当然,发言时间缩短了,对发言者稿子的要求自然就提高了。用词过于深奥生僻,听众恐怕当场来不及查字典,也理解不了;太口语化了,又怕成了下里巴人,失了“阁下、殿下、陛下”的身份。时间缩短了,对发言者口才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了。说快了,翻译跟不上,听众只能听个大概。说慢了,时间不够用,耽误下一个。好在事在人为,许多领导人都有自知之明,行前都私下进行过“彩排”,多数都取得预期效果。
2000年9月,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行了千年首脑会议。当时,中国领导人乘专机前往纽约参加会议。我也有幸随同代表团乘坐同一架飞机。在飞行途中,我国领导人抓紧时间,在头等仓内反复朗诵演讲稿。看到这种情况,我和其他随行的同事都深受感动。结果不出所料,我国领导人的这次纽约之行取得了圆满成功。
正如俗语所说:“黄瓜白菜,各有所爱。”为了照顾不同国家的不同需要,国际会议同时亦允许各国事先准备不限篇幅的长稿,并允许在场内外散发。这样一来,当时看不完发言稿的其他国家与会代表,便可以在会后“兜着走”,捎回去慢慢“品尝”和解读。这一措施果然顺应了时代潮流。现在,会场内打呼噜或漫不经心进行“校对”讲稿的代表少了,打起精神、竖起耳朵听会和动手做笔记的人多了。
■讲坛VS圆桌
原来联合国的会议大多是“一言堂”,即领导人在讲坛上一番慷慨陈词后,便可一拍屁股或一甩袖子离场了事。
现在,会议的议题增多了,内容也包罗万象。大家要求“彼此对话”和“互动式讨论”的呼声也随之高涨。联合国为此每次都特意安排了不同专题和不同规模的圆桌讨论会,任君选择。这一举措不但供言犹未尽的领导人即兴发挥,更重要的是供大家面对面地交谈或交锋,通过彼此的碰撞,寻求思想火花和解决棘手问题的良方。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就安排了三次圆桌讨论会,分别讨论“联合国作用”、“发展经济”和“促进人权”三项议题。我国领导人对此都发表了重要讲话。
这种场合通常不读讲稿,不搞记录。大家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想什么,讲什么,你问我答,有来有往,有时还需要“脑筋急转弯儿”什么的,会议气氛常常高过室外的气温,室内也常常塞满各类“看门道”和“看热闹”的代表。
在今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期间,各国首脑亦不例外,在圆桌周围“排排坐、来唠嗑”,共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有人甚至预言,联合国此类圆桌会议将愈来愈走俏,影响也将愈来愈大。
■民间VS官方
在联合国,上至秘书长本人,下至各个专门机构,近年来都在推动一项主张,即鼓励民间团体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因此,每当联合国举行重要的大型会议时,往往有民间社会或非政府组织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就同一议题举行会议。
由于非政府组织代表都不是“正规军”,既有专家学者,也有“三教九流”,会议往往搞得声势浩大、热闹非常,有时甚至喧宾夺主。
非政府组织成员一般可以分为“左中右”,有怀旧的,有新潮的,有穿奇装异服的“新新人类”,也有“膀爷”和“三点式”女郎。与会代表有真心实意为联合国出谋划策的,有向各自政府发泄私愤的,也有在国际场合哗众取宠的,更有纯属“到此一游”的。可谓“不来白不来,来了等于自来,白来还是要来”!
这些民间社会组织的会议通常都会发表会议宣言,通过决议等,以表达其对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关切,对联合国会议施加影响。
近年来,联合国秘书长和其他高官都逐渐知道“鱼儿离不开水”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道理,或出于重视,或出于礼貌,届时都会到现场“露个面”、“握个手”或“说几句”。当然,最忙碌的永远是负责维持会场秩序的男女警察和打扫环境卫生的“工人阶级”了!
■便服VS西装
以前,凡出席联合国会议的代表们都非常注重衣着。男的通常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女的则穿红戴绿、浓妆艳抹。开会就犹如参加一次隆重的社交活动。不少女性代表甚至将到会露面视作为“时装表演”或“选美比赛”。
但时代不同了,现在联合国的会议日益趋向务实,不太计较形式,而是重在成果。与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重大会议通常包括大大小小的各类磋商和碰头会,有时磋商是前脚接后踵,从早熬到晚,甚至常常就在会议厅走廊、咖啡厅角落等“战略要塞”进行,代表们衣着太讲究反而显得彼此拘束,甚至还会碍事。
我参加过许多次安理会的专家磋商。每次都听到会议主席主动招呼大家“放下大架子、不顾薄面子、张开嘴皮子、备好笔杆子”,先将西装外衣脱掉,然后才开始讨论实质性的议题。讨论时还经常提醒大家务必言简意赅、言之有物。到后来,只要是一般性的内部磋商或碰头会,不少人干脆就穿件衬衣出场。
遇到圆桌会议等场合,主席还专门在通知上要求大家“穿着随便”,重 在实效。这样一来,大家反而觉得彼此亲切,去了原来担忧衣帽取人的一块心病,在讨论中还真的做到了“互不设防”和坦诚相见!
■电脑VS纸张
联合国是一个生产文件的“大户”。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在纽约的各国代表团平均每个工作日收到30份不同内容的文件,一年收到的文件达87500页。为了精简文件量,联合国秘书长曾做过自我约束,规定他向联合国各机构提交的一份报告不得超过16页,或超过7200字,其他负责人提交的报告最多也不能超过20页。
联合国文件多并不可怕,大不了随手一扔。但每次会议必有名目繁多的案文磋商却使人头痛万分。以前,各国代表全都是纸上谈兵,靠笔纸修改宣言稿或决议草案。遇到各国代表团意见分歧时,常常是一稿未定,另一稿修改案文又新鲜“出炉”,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影响了谈判效率。
随着世界进入数码时代,一些联合国会议已开始喜新厌旧,启用多媒体投影设备。如联合国安理会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就在磋商室内安装了投影机。这两年又在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和托管理事会两个大会议厅内安装投影设备,并考虑在翻译厢内配置同步收看的小屏幕。
在联合国主办的一些会议上,不少到会发言的代表为了加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越来越借助手提电脑的投影功能,发表图文并茂的发言。这样做有许多好处。说者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听者眼耳并用、兴致盎然,收到了好的效果。
联合国秘书处或会议主席团有时干脆在会场内架起了巨大的屏幕,逐段用英文与各方商定案文。这时,各国代表就必须“拼”个人综合素质了。政策水平、应变能力、英文功底、眼睛视力等等,少一样都不可。稍不留意,案文讨论就会“轻舟已过万重山”。
有一次,我国有一位退休后返聘的年迈大使去参加一次重要的磋商。当时,会议就采取了这种同步式的案文磋商。只见主席当场吆喝一声:“对这个词谁还有什么意见?”然后抬头向四周一转,两眼往场内一溜,手中木槌使劲一敲,就算全体接受了。
这位从小就投身革命的大使,从未见过这种急风骤雨式的磋商。幸亏坐在他身后的中方助手眼明手快,及时帮他出招,才使会议的最后文件妥善地反映了我国的合理关切。
■表演VS讲演
常言道:“好事”传千里。联合国这些讲究实效的做法,逐渐成了样板。一些地区性的多边会议亦不甘落后,不但对联合国会议的新套路照葫芦画瓢,还能青出于蓝。如近几年来,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等区域性会议的东道国敢想敢干,特意将会议日程中的最后一个晚上空出来,组织一场专门的文艺演出,由各国代表自行上台献艺。
不同文明、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血型、不同宗教、不同身材、不同级别、不同收入的不同国家代表,在同一个舞台上自编自演不同的节目。
在会议的庄严讲台上,各国代表讲演时通常都会目不斜视、一本正经。但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之夜,大家却忽然变得肆无忌惮、“亲密”无间。许多国家的代表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在演出时纷纷拿出“绝活儿”,结果博得满场喝彩。大家在紧张激烈的磋商中结下的“恩恩怨怨”,都在这载歌载舞当中化为乌有。
如在2002年10月的亚太组织合作会议高官会期间,我国与美国的高官相互反串了一台《缉拿本·拉登》的闹剧,让在场的观众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开会VS用餐
举办国际会议本是一件耗时、耗力、耗财、耗人的事情,许多主办部门和人员都为此感到头痛。但凡到过联合国总部开会的代表,都切身理解到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联合国安排会议大都因繁就简,有自己的优点,即:只管办会,不管吃饭!
联合国有两个大餐厅,一个在四层,一个在一层。四层属于“高档消费”,可以自助,也可以点菜。自助餐每人30美元左右起,高级外交官多在此用膳。一层属于“大排档”食堂,全是西式“家常菜”套餐。那里常年供应汉堡包、牛排配土豆条等,每份5美元到8美元不等。联合国一般职员、工勤人员和各国中低级外交官多在此“凑合”。由于菜谱长年不变,常在那里用餐的人都能对菜单倒背如流。
如果是联合国与别的国家合办会议,情况则有所不同。通常而言,举办会议的东道国都会为全体与会代表举办一次欢迎招待会,象征性地尽一下地主之“礼”。对于代表们在会议期间的“温饱问题”,财大气粗一点的主办部门,会“赏赐”几顿自助餐;手紧一点的组织者,则只能意思意思,提供几块三明治之类的快餐。
与会代表在会议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开会、讨论、研拟文件,因此,在餐厅内各取所需、自由交谈的经济实用餐饮方式很受欢迎。而每晚举行正式宴会,一道一道大菜不停地上,将客人撑得打嗝,或灌得半醉的做法,只能误了大家的“好事”。
现在,许多与联合国合办会议的东道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采取多开会,少管饭的办法。结果,会议的时间缩短了,效率反而提高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会议繁多在世界上亦是“小有名气”的。近年来,我国政府三令五申,反对文山会海,禁止“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观光代替讨论”、“以尝鲜换取赞誉”。因此,对于国际会议改革后出现的新花样,“有关部门”似乎可以考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
责编:雷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