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可以综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是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开发智力、尤其是发展创造力的良好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普通高校音乐课素质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提出了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思路:第一,转变教育观念;第二,调整课程结构;第三,把握好课程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相互关系。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改革 课程教育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79-02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为对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音乐知识和音乐审美为基本内容的艺术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更加突出。可见,对大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同时,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一、普通高校音乐课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在1990年之前长期忽视音乐素质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薄弱。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各高校也意识到了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中外名曲欣赏”等,并给予一定学分。但就目前看,我国普通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大部分院校尚未从片面的专才教育中解脱出来,改革的进度缓慢,力度不够,缺乏过硬的手段和具体措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一时还难以改变,音乐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音乐类课不能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一两门选修课也是蜻蜓点水,课时很少,缺师资,少设备,经费投入不足,校园音乐氛围品位低,活动质量差,审美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
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朝气、有活力,感情丰富,热情洋溢,既有审美情趣,又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但目前他们的发展并不均衡,特别是工科院校学生,在美育上整体素质不高,审美意识淡薄,观念欠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了解的很少,音乐素质大多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他们大都喜欢音乐,但由于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加上音乐知识的欠缺和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他们的音乐活动大多是“自发性”、“偏食性”的,流行音乐一统校园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艺术素质教育,加之高中阶段艺术教育断层,升入大学后,其文化底蕴、艺术素质、审美能力等严重的先天不足,发展失衡。这种趋势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针对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改革。
二、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只有这三者的互动,才能真正落实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因为,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把握好音乐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
1.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过程中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摆正美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专才教育思想,加大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尽快摒弃不利于新型人才培养的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2.调整课程结构
把人文艺术课纳入正式教学计划,扩大选修课范围,增加选修课内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选修辅修专业。教育部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如学分。”普通高校应在现有选修课基础上,开设“合唱艺术”、“管弦乐演奏”、“艺术与审美修养”等多种艺术类课程。也可考虑将一至两门音乐类课程设为必选课或必修课,使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动者。
目前有些音乐课程在内容上接近,交叉乃至有一定程度的重复。首先,音乐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的科学和合理。因此,普通高校应“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网络技术和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深化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3.把握好课程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国家教育部2004年4月15日发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这里明确提出是通过艺术课程和课外活动的两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高校可以组织各种音乐业余演出学生团体,如合唱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艺术团等。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因此,大学生艺术类社团便成了对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有专职辅导教师,训练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指导教师要业务精通,尽职尽责,同时对学生自发组织的艺术类协会等组织给予积极帮助、指导和扶持,校内多活动,校外多交流,让活动积极有序,努力提高学生的演唱演奏水平和表演能力。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影响形成的学生素质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有条件的学校应多请一些艺术团体,知名艺术家到校演出和讲学,举办不同形式的报告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结 语
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的大问题,是能否培养出高水平人才的问题。其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问题。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改革 课程教育 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79-02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为对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音乐知识和音乐审美为基本内容的艺术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更加突出。可见,对大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同时,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一、普通高校音乐课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在1990年之前长期忽视音乐素质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薄弱。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各高校也意识到了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中外名曲欣赏”等,并给予一定学分。但就目前看,我国普通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大部分院校尚未从片面的专才教育中解脱出来,改革的进度缓慢,力度不够,缺乏过硬的手段和具体措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一时还难以改变,音乐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音乐类课不能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一两门选修课也是蜻蜓点水,课时很少,缺师资,少设备,经费投入不足,校园音乐氛围品位低,活动质量差,审美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
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朝气、有活力,感情丰富,热情洋溢,既有审美情趣,又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但目前他们的发展并不均衡,特别是工科院校学生,在美育上整体素质不高,审美意识淡薄,观念欠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了解的很少,音乐素质大多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他们大都喜欢音乐,但由于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加上音乐知识的欠缺和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他们的音乐活动大多是“自发性”、“偏食性”的,流行音乐一统校园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艺术素质教育,加之高中阶段艺术教育断层,升入大学后,其文化底蕴、艺术素质、审美能力等严重的先天不足,发展失衡。这种趋势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针对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改革。
二、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只有这三者的互动,才能真正落实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因为,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把握好音乐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
1.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过程中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摆正美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专才教育思想,加大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尽快摒弃不利于新型人才培养的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2.调整课程结构
把人文艺术课纳入正式教学计划,扩大选修课范围,增加选修课内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选修辅修专业。教育部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如学分。”普通高校应在现有选修课基础上,开设“合唱艺术”、“管弦乐演奏”、“艺术与审美修养”等多种艺术类课程。也可考虑将一至两门音乐类课程设为必选课或必修课,使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动者。
目前有些音乐课程在内容上接近,交叉乃至有一定程度的重复。首先,音乐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的科学和合理。因此,普通高校应“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网络技术和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深化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3.把握好课程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相互关系
在国家教育部2004年4月15日发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这里明确提出是通过艺术课程和课外活动的两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高校可以组织各种音乐业余演出学生团体,如合唱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艺术团等。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因此,大学生艺术类社团便成了对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有专职辅导教师,训练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指导教师要业务精通,尽职尽责,同时对学生自发组织的艺术类协会等组织给予积极帮助、指导和扶持,校内多活动,校外多交流,让活动积极有序,努力提高学生的演唱演奏水平和表演能力。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影响形成的学生素质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有条件的学校应多请一些艺术团体,知名艺术家到校演出和讲学,举办不同形式的报告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结 语
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的大问题,是能否培养出高水平人才的问题。其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问题。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