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多老师重视讲读,忽视运用。阅读教学与习作相脱节,弄成讲课是讲课,习作是习作两张皮的现象。老师们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积淀语感,而比较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所以,学生学了不少的名篇,但如何写作,却还是不得要领。写作文俨然成为他们最痛苦的负担。笔者以为,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须有所作“微”,即推崇所谓的微写作。因为它对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关键词】微写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微”现在是一个比较时尚的热词。随着微博、微信等新生事物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维状态,甚至于写作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微写作可以理解为“微型写作”,是短小而精练的表达,是运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来表达自己观点、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写作形式。微写作也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只是比传统的写作短小精悍。那么如何让微写作从容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成為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助推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以读促写,有感而发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多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对学生写作有重大指导意义。课堂教学中,一些文章经过学生自读、教师解读或师生共读,必然会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巧妙地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这些丰富的体验自然顺畅地倾吐出来。笔者曾结合余映潮等语文大师在以读促写方面的指导,通过不同训练角度,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片段点评批注、情境再现、心得体会、自由拓展等进行了尝试。
在拓展教学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一诗时,我根据学情斟选了“情境再现”环节。教师先出示一段情境再现式的文字,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分节描绘出诗歌所蕴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谐统一。因为有了教师的情境导读,学生练习时目标明确,他们结合自己的个性体验,很容易就写出了段段佳作。以读促写是微写作教学最常用的一种训练途径,因读而感、因读而悟、因读而写,且训练角度多样,能让学生自由选择,使其有感而发,有话可写,能够从容应对,自然不会把写作当难事了。
二、整合教材,构建体系
第一,结合单元主题,对学生进行主题序列的训练——以语文教材为依托,结合单元主题,结合具体的阅读课文课后练习的提示、要求,对学生进行微写作专题内容的序列性写作训练。
比如我在执教七年级“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学活动单元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诵读欣赏”中的几篇佳作片段,选取其中《晚秋的原野》精彩片段作具体细致的分析。作者叶以群采用由上而下的视线,放宽眼界全景欣赏原野;描写天空、白光、高粱时连用三个比喻串成一串排比相关相连,整个片段将原野晚秋描绘得独具特色。我先分析名作的特点,作为练习的基础,再组织安排“我看咱们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细致观察校园景物。然后模仿《晚秋的原野》,选用一定的观察角度,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校园中的相关景色,并在描绘的过程中用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写作短文。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出示范例。只有这样让学生不断接触语言训练实例,才能使他们夯实语言基础,从而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使其更乐于拿笔表达所见、所闻、所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结合文体知识,对学生进行技巧序列的训练——以阅读课文为依托,结合文体知识,结合具体的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对学生进行微写作技法的序列训练。
示例:我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认真品读第二自然段,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会鉴赏。教师再归纳总结,分享写作心得。
具体写作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景物时学会使用多种感官,描写时注意围绕景物最主要的特点,同时还要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描述。之后,我又设置了微写作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模仿创作。
第三,结合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成长序列的训练——以学生生活为依托,结合心理特点,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相对重要的时间节点及事件等,对学生进行微写作的成长序列训练。
三、关注细节,重锤出击
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通篇粗线条叙事,而缺少细致入微的描写。此时的训练内容宜以描写为主,实现作文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而名篇佳作中往往运用了一系列诸如对比、反衬等写法,在心理描写、环境烘托、细节描述上更为细腻。为了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笔者尝试在阅读课上设置相关的微写作教学活动。不必拘泥于对美词佳句的仿写,而是要把关注点放在重点情节及主人公身上。更为细致的仿写,可以很好地缩短学生同作者的距离,帮助其更好地领悟文章内容和写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之后,我训练人物描写时,提醒学生根据要求,或参照学过的有关人物描写片段,或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人物等进行描写练习,同时兼顾细节。经过专项训练后,学生能够在作文中熟练地对人物进行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使得大作文中的人物不再是平面化的,而是生动、立体、可感的。
总之,微写作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也应该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快速构思,限时不限量地进行一种写作训练。这样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中的读写有机结合,点燃学生习作的兴趣之火,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微写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微”现在是一个比较时尚的热词。随着微博、微信等新生事物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维状态,甚至于写作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微写作可以理解为“微型写作”,是短小而精练的表达,是运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来表达自己观点、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写作形式。微写作也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只是比传统的写作短小精悍。那么如何让微写作从容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成為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助推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以读促写,有感而发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多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对学生写作有重大指导意义。课堂教学中,一些文章经过学生自读、教师解读或师生共读,必然会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巧妙地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这些丰富的体验自然顺畅地倾吐出来。笔者曾结合余映潮等语文大师在以读促写方面的指导,通过不同训练角度,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片段点评批注、情境再现、心得体会、自由拓展等进行了尝试。
在拓展教学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一诗时,我根据学情斟选了“情境再现”环节。教师先出示一段情境再现式的文字,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分节描绘出诗歌所蕴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谐统一。因为有了教师的情境导读,学生练习时目标明确,他们结合自己的个性体验,很容易就写出了段段佳作。以读促写是微写作教学最常用的一种训练途径,因读而感、因读而悟、因读而写,且训练角度多样,能让学生自由选择,使其有感而发,有话可写,能够从容应对,自然不会把写作当难事了。
二、整合教材,构建体系
第一,结合单元主题,对学生进行主题序列的训练——以语文教材为依托,结合单元主题,结合具体的阅读课文课后练习的提示、要求,对学生进行微写作专题内容的序列性写作训练。
比如我在执教七年级“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学活动单元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诵读欣赏”中的几篇佳作片段,选取其中《晚秋的原野》精彩片段作具体细致的分析。作者叶以群采用由上而下的视线,放宽眼界全景欣赏原野;描写天空、白光、高粱时连用三个比喻串成一串排比相关相连,整个片段将原野晚秋描绘得独具特色。我先分析名作的特点,作为练习的基础,再组织安排“我看咱们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细致观察校园景物。然后模仿《晚秋的原野》,选用一定的观察角度,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校园中的相关景色,并在描绘的过程中用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写作短文。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出示范例。只有这样让学生不断接触语言训练实例,才能使他们夯实语言基础,从而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使其更乐于拿笔表达所见、所闻、所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结合文体知识,对学生进行技巧序列的训练——以阅读课文为依托,结合文体知识,结合具体的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对学生进行微写作技法的序列训练。
示例:我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认真品读第二自然段,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会鉴赏。教师再归纳总结,分享写作心得。
具体写作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景物时学会使用多种感官,描写时注意围绕景物最主要的特点,同时还要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描述。之后,我又设置了微写作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模仿创作。
第三,结合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成长序列的训练——以学生生活为依托,结合心理特点,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相对重要的时间节点及事件等,对学生进行微写作的成长序列训练。
三、关注细节,重锤出击
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通篇粗线条叙事,而缺少细致入微的描写。此时的训练内容宜以描写为主,实现作文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而名篇佳作中往往运用了一系列诸如对比、反衬等写法,在心理描写、环境烘托、细节描述上更为细腻。为了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笔者尝试在阅读课上设置相关的微写作教学活动。不必拘泥于对美词佳句的仿写,而是要把关注点放在重点情节及主人公身上。更为细致的仿写,可以很好地缩短学生同作者的距离,帮助其更好地领悟文章内容和写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之后,我训练人物描写时,提醒学生根据要求,或参照学过的有关人物描写片段,或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人物等进行描写练习,同时兼顾细节。经过专项训练后,学生能够在作文中熟练地对人物进行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使得大作文中的人物不再是平面化的,而是生动、立体、可感的。
总之,微写作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也应该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快速构思,限时不限量地进行一种写作训练。这样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中的读写有机结合,点燃学生习作的兴趣之火,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