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江阴市可谓喜事连连。
10月中旬,2014江阴经贸合作洽谈会成功举办,成果丰硕,江阴市共签定项目48个,总投资817.9亿元。
11月初,《2014年度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正式发布,江阴再登榜首,这已是她连续12次名列全国百强县第一名。
紧接着,11月中旬,江阴企业再度“联姻”诺贝尔奖得主,哈特穆特·米歇尔生物医药(江阴)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也是江阴第3家诺奖研究院。
……
江阴,“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二百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二百五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和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
当下,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江阴为什么依然能够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奇迹?江阴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创造出在全国率先的成就?
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周铁根一语道破,“说到底,就在于我们的企业不断创新、不断转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创新的主体。企业强则经济强。
传统产业≠夕阳产业
近几年来,转型一词可以说是最频繁见报的词汇之一,三天两头就可以看到企业宣布“自己转型”了。有人认为,过去30年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制造业优势不再,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夕阳产业,发展朝阳产业。但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改变发展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同样可以赢得生存空间。
看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江阴是个很好的样本。在江阴,18家超百亿元企业、35家上市公司,其主业基本上都集中在纺织、石化、机械、冶金等既传统又过剩的产业。
传统制造业怎么转型?转向哪里?江阴企业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深挖细耕”。
总面积19.3平方公里,总人口超6万的新桥镇是江阴最小的一个镇,但却是全球最大的毛纺产业基地。中国知名男装品牌海澜之家的总部便位于这里。
11月13日,《小康》记者一行来到海澜之家物流园,步入其中,宛如置身一座城市——24座分拣中心、仓储库房、发货大厅等有序布局、相互贯通。
“这里是箱装货品区,供应商的货品到达后,卸到指定区域,质检员抽检合格后收获入库放到高位货架。海澜集团内刊《海澜人》主编方宜才介绍说,“存储货物的货架高27米,可存放35200个托盘位,约70万箱、4000万件产品。”
原来是人找货,现在是货找人。方宜才告诉《小康》记者,海澜销售管理系统与物流信息系统已经有效对接,一旦哪个门店的某类服装达到最低库存量,系统就会自动下发指令,服装从存储区自动进入2层的拣送区,并沿信息系统设定滑向代表不同门店的轨道。“一般而言,仓库里存储的任何一件产品,从查询、定位、出库、进入物流程序,只要30秒,而且是‘零差错’。”
高效的背后是一套全新的经营模式。海澜总部主要包括两部分——研发大楼和物流园,二者隔路相望,被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形象比喻为“总部大脑”和“神经中枢”。整个产销流程中,海澜之家掌握着上游的“产品企划、品牌管理”,各地供应商将产品集中到物流园后再统一发往全国门店,“成衣生产”环节则被外包出去。如果用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来看,海澜的转型发展就是向曲线两端发力攀登的最佳诠释。
高翘“嘴角”,笑得更好。凭借独特的资源整合方式,在2014年上半年中国服装业整体业绩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海澜之家一扫阴霾,逆势增长,营业收入5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1.53%。
一些到海澜参观的人士感慨,周建平是把传统制造业做成了现代服务业。对此,周建平本人也倍感骄傲,他曾笑言自己是“一产的人做二产的事挣三产的钱。”
“天天想改行,永远做外行。”最近几年,很多企业转行房地产、金融投资等热门领域,周建平也曾亲眼目睹有些人靠“赚快钱”迅速致富。但总结自己企业转型的心路历程,周建平始终认为坚持主业是第一要务。在他看来,即便是再普通的产业,只要站稳“龙头”就有回报。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海澜集团的发展只是江阴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还是产品创新,传统制造企业类似的转型故事在江阴这片土地上比比皆是。
江阴法尔胜,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伴随着一段脍炙人口的“麻绳、钢绳、光缆”三部曲,成为江阴人引以为傲的一个财富传奇;兴澄特钢,世界上单体最大的特钢企业,居安思危,用科技创新吹响了转型的号角,从“普转优”、“优转特”到“特转精”,在主动转型中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制造工业4.0”、“江阴智造”、“智能芯”……听江阴企业家聊起一个个“新词”,一支充满活力的转型升级生力军也在渐行渐近。
走出去与留下来
说起“江阴智造”,远景能源不得不提。远景能源很年轻,但其迅猛发展的势头不可小视。
这家2007年才成立的公司,在2008年研发制造出第一台样机,但是到2013年,仅仅五年间其销售额就增长到60亿元,位列中國风电整机企业新增装机排名第4,且与第2、第3名差距微弱。而据远景预测,2014年其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00亿元,年新增装机量将超过200万千瓦,并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海上风机供应商。远景在全球首创了基于智能传感网和云计算的智慧风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包括“格林威治”云平台、智慧风场Wind OS?管理系统以及Wind OS?高级应用,管理超过1200千瓦的全球新能源资产,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智慧能源资产管理服务公司。
相比于国内风电知名整机制造商“引进国外技术——占领国内市场——IPO融资——收购国外设计公司”的发展路线,远景能源的发展是个“另类”。
远景能源有句响亮的口号——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承担责任。这是张雷回国创业的梦想。 张雷,江苏江阴人,70后。“要和IBM、微软一样,创立一个依靠智慧胜出、引领创新的全球化智慧型中国新能源企业。”怀揣着这样一个伟大的“中国梦”,张雷带着一个10人海归团队,在家乡江阴成立了远景能源公司。
张雷立志引领全球智慧能源市场,为此,除了江阴和上海以外,远景能源还在丹麦希尔克堡、美国休斯敦、日本大阪等地分别设立了研发中心,完成了包括研发、市场、制造和资本运作齐头并进的全球布局。
在远景的战略布局中,江阴的定位是企业的全球制造和工程中心。据远景能源制造总监李雪松分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风电装备产业在江阴实现了集群式发展,远景由此拥有了理想的配套环境,其所需的叶片、涂料、轮轴等零部件以及配套均能在江阴找到优质供应商,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提升了研发效率。远景率先研发创新并设计出“智能风机”,利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智能控制技术,彻底突破并超越了传统风机的技术禁锢,使得风机发电效率提升20%。“全球顶尖的风电叶片制造商丹麦LM公司与远景能源仅一路之隔,几年前,它之所以选择落户江阴,也是因为远景能源的缘故。
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龙头企业引领,上下配套企业跟进,整个产业串珠成链,有助于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葡萄串”效应。据《小康》记者了解,目前江阴的风电整机、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企业数量达32家,内部配套率超过50%,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在产业集群中日益凸显。32家风电相关企业中有17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行业内各种专利400多项,不少企业成为了丹麦维斯塔斯、德国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直接或间接配套企业。
其实,不只是风电产业,江阴很多产业走出去的欲望都很迫切,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瓶颈时,“走出去”已成为必然选择,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江阴境外投资快速增长,2009-2013年五年间,累计境外投资11.5亿美元,境外投资年均增长70%,投资总额连续多年位列江苏省县级市之首。
不过,如何发挥“走出去”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处理好“走出去”与“留下来”的关系,鼓励企业赴境外发展的同时更好回馈当地,是当前江阴境外投资必须面对的问题。
要么粉身碎骨 要么脱胎换骨
经济转型,市场裂变,有人欢喜有人愁。提及转型,奋斗在一线的江阴企业家们有很多心里话要说。
“与去年相比,我们造船业如今已经初步呈现了复苏迹象。现有在手订单足以使集团旗下船厂2016年底前的造船产能处于饱和状态。”扬子江船业集团从行业严冬熬到开春,集团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对外投资部部长张耀表示,秘诀只有一个,“快人一步,踩准市场节奏,抓住市场错位发展机会。”
众所周知,船舶工业是个受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的行业。“灰色2011,黑色2012,血色2013”,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曾这样形容国际金融危机后造船市场的严峻形势。不过,危机是把双刃剑,扬子江凭借着精准的眼光、灵活的决策机制优势,在市场调整期,通过整合资源,瞄准高端进军海洋工程领域,实现以造船为主业,海洋工程和非船产品为重要支撑,船舶租赁、金融理财和房地产为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成功实现了在危机中“蜕变”发展。
与扬子江危中觅机求蜕变不同,双良集团这几年的发展在集团党委书记缪志强眼里是“稳中求进,绿色转型”。2013年,集团整体税收、利润比上年度实现翻番。今年,双良抓住国家建设“美丽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顺势而为主攻节能环保产业,从“做产品”到“卖服务”,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双良已累计为社会提供近30000多台节能设备,以节约电力供应为例,相当于少建了25个600兆瓦的火力发电厂。
创建于1982年的双良集团,是中国民营百强企业, 30余年专注装备制造行业,被中国制冷协会誉为“挽救了中国溴化锂机行业”,更被央视誉为“造福人类、大国重器”。“装备产业不能只顾埋头造‘器’,更多的要抬头看‘路’,”缪志强坦言,转型道路的选择决定着企业未来能否走得更远,双良的选择是“知能善用”, 通过系统集成和合同能源管理的运营模式,致力打造最优秀的节能系统集成专业供应商。
通过节能环保产品——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双良参与了兰州市“蓝天工程”,成为助推兰州拨霾见日实现生态逆转的“节能先锋”。今年10月份,50多个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改造项目在兰州同时开工,预计单个“采暖季”可减少燃气消耗1459万m?,减少烟气17507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879吨。
在海水淡化领域,双良节能将真空换热技术成功导入,先后完成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项目”和“工业废水零排放项目”的开发研究,目前,已经拥有国内首套100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全性能测试平台,提供热法海水淡化系统解决方案。
……
双良集团正在全球范围积极寻找合适的新产品、新项目,开始有所收获。2013年6月,江阴首家生物医药类诺贝尔奖得主研究院——科里生物医药中国(江阴)研究院创立,这是双良集团战略投资海归创业团队“佰翱得”,强势进军生物医药领域的“大手笔”。
在缪志强看来,此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集团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投资。
华西村,名闻天下。华西村集团董事长吴协恩身兼华西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其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对于转型,他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以推动产业转型为重,以‘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转’为理念,以‘体力转腦力、数量转质量’为举措,逐步走出一条‘空间开拓在外部、成果体现在本部’的转型之路,形成旅游服务特色化、金融投资品牌化、物流仓储规模化、海洋运输国际化、海洋工程全球化的‘五大板块、五化推进’的崭新格局,为打造百年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华西村充分发挥“华西村”这个品牌的巨大影响力,在多个产业领域上演一幕幕转型的精彩大戏。它不靠海,却拥有了海运,发展了海工;它也不靠城,却把金融办到了城里,把项目建在了城里;它更不靠山,却做起了煤炭交易,搞起了矿产资源。它也没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却硬是靠着无中生有,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股旅游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江阴,人们可以看到企业转型的各种“版本”: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改造、股权投资,等等。这些企业一旦 “化蛹为蝶”,必将演变为江阴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10月中旬,2014江阴经贸合作洽谈会成功举办,成果丰硕,江阴市共签定项目48个,总投资817.9亿元。
11月初,《2014年度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正式发布,江阴再登榜首,这已是她连续12次名列全国百强县第一名。
紧接着,11月中旬,江阴企业再度“联姻”诺贝尔奖得主,哈特穆特·米歇尔生物医药(江阴)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也是江阴第3家诺奖研究院。
……
江阴,“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二百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二百五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和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
当下,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江阴为什么依然能够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奇迹?江阴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创造出在全国率先的成就?
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周铁根一语道破,“说到底,就在于我们的企业不断创新、不断转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创新的主体。企业强则经济强。
传统产业≠夕阳产业
近几年来,转型一词可以说是最频繁见报的词汇之一,三天两头就可以看到企业宣布“自己转型”了。有人认为,过去30年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制造业优势不再,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夕阳产业,发展朝阳产业。但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改变发展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同样可以赢得生存空间。
看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江阴是个很好的样本。在江阴,18家超百亿元企业、35家上市公司,其主业基本上都集中在纺织、石化、机械、冶金等既传统又过剩的产业。
传统制造业怎么转型?转向哪里?江阴企业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深挖细耕”。
总面积19.3平方公里,总人口超6万的新桥镇是江阴最小的一个镇,但却是全球最大的毛纺产业基地。中国知名男装品牌海澜之家的总部便位于这里。
11月13日,《小康》记者一行来到海澜之家物流园,步入其中,宛如置身一座城市——24座分拣中心、仓储库房、发货大厅等有序布局、相互贯通。
“这里是箱装货品区,供应商的货品到达后,卸到指定区域,质检员抽检合格后收获入库放到高位货架。海澜集团内刊《海澜人》主编方宜才介绍说,“存储货物的货架高27米,可存放35200个托盘位,约70万箱、4000万件产品。”
原来是人找货,现在是货找人。方宜才告诉《小康》记者,海澜销售管理系统与物流信息系统已经有效对接,一旦哪个门店的某类服装达到最低库存量,系统就会自动下发指令,服装从存储区自动进入2层的拣送区,并沿信息系统设定滑向代表不同门店的轨道。“一般而言,仓库里存储的任何一件产品,从查询、定位、出库、进入物流程序,只要30秒,而且是‘零差错’。”
高效的背后是一套全新的经营模式。海澜总部主要包括两部分——研发大楼和物流园,二者隔路相望,被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形象比喻为“总部大脑”和“神经中枢”。整个产销流程中,海澜之家掌握着上游的“产品企划、品牌管理”,各地供应商将产品集中到物流园后再统一发往全国门店,“成衣生产”环节则被外包出去。如果用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来看,海澜的转型发展就是向曲线两端发力攀登的最佳诠释。
高翘“嘴角”,笑得更好。凭借独特的资源整合方式,在2014年上半年中国服装业整体业绩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海澜之家一扫阴霾,逆势增长,营业收入5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1.53%。
一些到海澜参观的人士感慨,周建平是把传统制造业做成了现代服务业。对此,周建平本人也倍感骄傲,他曾笑言自己是“一产的人做二产的事挣三产的钱。”
“天天想改行,永远做外行。”最近几年,很多企业转行房地产、金融投资等热门领域,周建平也曾亲眼目睹有些人靠“赚快钱”迅速致富。但总结自己企业转型的心路历程,周建平始终认为坚持主业是第一要务。在他看来,即便是再普通的产业,只要站稳“龙头”就有回报。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海澜集团的发展只是江阴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还是产品创新,传统制造企业类似的转型故事在江阴这片土地上比比皆是。
江阴法尔胜,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伴随着一段脍炙人口的“麻绳、钢绳、光缆”三部曲,成为江阴人引以为傲的一个财富传奇;兴澄特钢,世界上单体最大的特钢企业,居安思危,用科技创新吹响了转型的号角,从“普转优”、“优转特”到“特转精”,在主动转型中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制造工业4.0”、“江阴智造”、“智能芯”……听江阴企业家聊起一个个“新词”,一支充满活力的转型升级生力军也在渐行渐近。
走出去与留下来
说起“江阴智造”,远景能源不得不提。远景能源很年轻,但其迅猛发展的势头不可小视。
这家2007年才成立的公司,在2008年研发制造出第一台样机,但是到2013年,仅仅五年间其销售额就增长到60亿元,位列中國风电整机企业新增装机排名第4,且与第2、第3名差距微弱。而据远景预测,2014年其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00亿元,年新增装机量将超过200万千瓦,并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海上风机供应商。远景在全球首创了基于智能传感网和云计算的智慧风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包括“格林威治”云平台、智慧风场Wind OS?管理系统以及Wind OS?高级应用,管理超过1200千瓦的全球新能源资产,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智慧能源资产管理服务公司。
相比于国内风电知名整机制造商“引进国外技术——占领国内市场——IPO融资——收购国外设计公司”的发展路线,远景能源的发展是个“另类”。
远景能源有句响亮的口号——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承担责任。这是张雷回国创业的梦想。 张雷,江苏江阴人,70后。“要和IBM、微软一样,创立一个依靠智慧胜出、引领创新的全球化智慧型中国新能源企业。”怀揣着这样一个伟大的“中国梦”,张雷带着一个10人海归团队,在家乡江阴成立了远景能源公司。
张雷立志引领全球智慧能源市场,为此,除了江阴和上海以外,远景能源还在丹麦希尔克堡、美国休斯敦、日本大阪等地分别设立了研发中心,完成了包括研发、市场、制造和资本运作齐头并进的全球布局。
在远景的战略布局中,江阴的定位是企业的全球制造和工程中心。据远景能源制造总监李雪松分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风电装备产业在江阴实现了集群式发展,远景由此拥有了理想的配套环境,其所需的叶片、涂料、轮轴等零部件以及配套均能在江阴找到优质供应商,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提升了研发效率。远景率先研发创新并设计出“智能风机”,利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智能控制技术,彻底突破并超越了传统风机的技术禁锢,使得风机发电效率提升20%。“全球顶尖的风电叶片制造商丹麦LM公司与远景能源仅一路之隔,几年前,它之所以选择落户江阴,也是因为远景能源的缘故。
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龙头企业引领,上下配套企业跟进,整个产业串珠成链,有助于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葡萄串”效应。据《小康》记者了解,目前江阴的风电整机、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企业数量达32家,内部配套率超过50%,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在产业集群中日益凸显。32家风电相关企业中有17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行业内各种专利400多项,不少企业成为了丹麦维斯塔斯、德国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直接或间接配套企业。
其实,不只是风电产业,江阴很多产业走出去的欲望都很迫切,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瓶颈时,“走出去”已成为必然选择,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江阴境外投资快速增长,2009-2013年五年间,累计境外投资11.5亿美元,境外投资年均增长70%,投资总额连续多年位列江苏省县级市之首。
不过,如何发挥“走出去”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处理好“走出去”与“留下来”的关系,鼓励企业赴境外发展的同时更好回馈当地,是当前江阴境外投资必须面对的问题。
要么粉身碎骨 要么脱胎换骨
经济转型,市场裂变,有人欢喜有人愁。提及转型,奋斗在一线的江阴企业家们有很多心里话要说。
“与去年相比,我们造船业如今已经初步呈现了复苏迹象。现有在手订单足以使集团旗下船厂2016年底前的造船产能处于饱和状态。”扬子江船业集团从行业严冬熬到开春,集团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对外投资部部长张耀表示,秘诀只有一个,“快人一步,踩准市场节奏,抓住市场错位发展机会。”
众所周知,船舶工业是个受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的行业。“灰色2011,黑色2012,血色2013”,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曾这样形容国际金融危机后造船市场的严峻形势。不过,危机是把双刃剑,扬子江凭借着精准的眼光、灵活的决策机制优势,在市场调整期,通过整合资源,瞄准高端进军海洋工程领域,实现以造船为主业,海洋工程和非船产品为重要支撑,船舶租赁、金融理财和房地产为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成功实现了在危机中“蜕变”发展。
与扬子江危中觅机求蜕变不同,双良集团这几年的发展在集团党委书记缪志强眼里是“稳中求进,绿色转型”。2013年,集团整体税收、利润比上年度实现翻番。今年,双良抓住国家建设“美丽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顺势而为主攻节能环保产业,从“做产品”到“卖服务”,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双良已累计为社会提供近30000多台节能设备,以节约电力供应为例,相当于少建了25个600兆瓦的火力发电厂。
创建于1982年的双良集团,是中国民营百强企业, 30余年专注装备制造行业,被中国制冷协会誉为“挽救了中国溴化锂机行业”,更被央视誉为“造福人类、大国重器”。“装备产业不能只顾埋头造‘器’,更多的要抬头看‘路’,”缪志强坦言,转型道路的选择决定着企业未来能否走得更远,双良的选择是“知能善用”, 通过系统集成和合同能源管理的运营模式,致力打造最优秀的节能系统集成专业供应商。
通过节能环保产品——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双良参与了兰州市“蓝天工程”,成为助推兰州拨霾见日实现生态逆转的“节能先锋”。今年10月份,50多个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改造项目在兰州同时开工,预计单个“采暖季”可减少燃气消耗1459万m?,减少烟气17507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879吨。
在海水淡化领域,双良节能将真空换热技术成功导入,先后完成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项目”和“工业废水零排放项目”的开发研究,目前,已经拥有国内首套100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全性能测试平台,提供热法海水淡化系统解决方案。
……
双良集团正在全球范围积极寻找合适的新产品、新项目,开始有所收获。2013年6月,江阴首家生物医药类诺贝尔奖得主研究院——科里生物医药中国(江阴)研究院创立,这是双良集团战略投资海归创业团队“佰翱得”,强势进军生物医药领域的“大手笔”。
在缪志强看来,此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集团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投资。
华西村,名闻天下。华西村集团董事长吴协恩身兼华西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其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对于转型,他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以推动产业转型为重,以‘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转’为理念,以‘体力转腦力、数量转质量’为举措,逐步走出一条‘空间开拓在外部、成果体现在本部’的转型之路,形成旅游服务特色化、金融投资品牌化、物流仓储规模化、海洋运输国际化、海洋工程全球化的‘五大板块、五化推进’的崭新格局,为打造百年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华西村充分发挥“华西村”这个品牌的巨大影响力,在多个产业领域上演一幕幕转型的精彩大戏。它不靠海,却拥有了海运,发展了海工;它也不靠城,却把金融办到了城里,把项目建在了城里;它更不靠山,却做起了煤炭交易,搞起了矿产资源。它也没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却硬是靠着无中生有,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股旅游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江阴,人们可以看到企业转型的各种“版本”: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改造、股权投资,等等。这些企业一旦 “化蛹为蝶”,必将演变为江阴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