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阅读量平均水平低,阅读习惯不够好,是目前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关键词】阅读;观念;兴趣;习惯;阅读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读书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为此我们抽取了学校三到六年级各一个班共202名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或比较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占74%,而选择读书时间在双休日的占59%,表明课余各种各样的作业影响了读书时间的安排。在书籍的来源方面,大部分学生反映不太去书店买书或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在家里父母偶尔看书的占60%,从来不看的占33%。这些数据表明,学生有阅读的潜质,但因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和限制,读书的量和质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一件困难的事。
阅读量不够的原因多样,具体归纳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习惯问题,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见缝插针式的化整为零阅读,一直以集中阅读为主,因而阅读时间不够。二是不爱阅读,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游戏网络上,而没有发挥网络学习应有的作用。
那么,应该怎么样来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呢? 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实践。
一、转变观念,打通课内外联系,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和需要
我们的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无疑处于重要的排头兵位置,所以打通语文课的内外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喜爱阅读,学会阅读,进而自觉阅读,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学习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写作的本领,即训练技能为主,兼顾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熏陶感染功能,抛弃不必要的死记硬背。应该考虑怎样引导学生从教材想开去,有计划的扩大阅读范围,进行作业式阅读。这样建立课内训练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机联系,既通过阅读加深对课内所学的理解,又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六年级的《石灰吟》和《墨梅》两首诗后,书后练习中要求学生找一两首写梅花的诗来读一读背一背,我感觉这明显不够,于是布置学生课外寻找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五首古诗来读,摘录下来,注明出处,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于课上交流。这样学生势必要去大量阅读古诗,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判断诗人的写法特点进行选择,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对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也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我们的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值得反复体味品读,所以我们大多都是采用精读的方法引导学习。而实际上,在课外阅读中,这类精读的方法用得并不太多,特别是需要迅速搜寻有效信息的时候更不可能用精读,因此需要教给学生其他的读书方法作为必要的补充,但恰恰这一点最易为我们老师忽视,有的蜻蜓点水,匆匆带过,并不作扎实训练,因而会影响学生的读书效益。
(一)浏览性的泛读法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进行速读训练
有老师总结出“遮盖速读法”和“限量速读法”,都是有益的探索。“遮盖速读法”即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睛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三)品味性的精读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多作体会领悟。有老师认为要从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好词佳句等方面细细咀嚼。
三、给学生搭建展示成就的舞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解决的是入门问题,而成就感激发的动机和热情是使学生自信的基石。为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就的舞台,是将外因诱导转化为内因动力的最好方式。
要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阅读交流手抄报比赛、书签设计比赛、指定范围的读书知识竞赛、热点问题的辩论,还可以排演课本剧等。但最主要和经常的活动应该是对每次阅读作业的汇报交流,让学生时时感受成功的快乐。老师对活动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奖励,而对没有获奖的同学也鼓励他们自我奖励,只要觉得自己有好的表现或有进步,也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上画星、奖励自己一块糖或一句夸自己的话等。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再好的做法,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去执行,最终都会昙花一现,过眼云烟,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习惯形成至少需要21天,而将之稳定下来至少需要90天,一年后想改变都有些难。读书习惯的养成当然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天天阅读,随时随地阅读。为有助于习惯养成,我们规定每天的早读课前10分钟为每天一讲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同桌的两个同学要将自己前一天的读书情况向对方汇报交流,介绍自己读了什么,有什么思考和收获,再结合阅读作业的交流汇报和相关读书活动的开展不断督促学生天天阅读,天天乐读。
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一己之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大小环境中都不要将课外阅读游离于学业之外,应使之成为学生学业的主要内容之一,则读书之风一定蔚然,读书习惯一定有望养成,语文学科如此,其他亦然。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阅读;观念;兴趣;习惯;阅读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读书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为此我们抽取了学校三到六年级各一个班共202名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或比较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占74%,而选择读书时间在双休日的占59%,表明课余各种各样的作业影响了读书时间的安排。在书籍的来源方面,大部分学生反映不太去书店买书或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在家里父母偶尔看书的占60%,从来不看的占33%。这些数据表明,学生有阅读的潜质,但因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和限制,读书的量和质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一件困难的事。
阅读量不够的原因多样,具体归纳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习惯问题,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见缝插针式的化整为零阅读,一直以集中阅读为主,因而阅读时间不够。二是不爱阅读,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游戏网络上,而没有发挥网络学习应有的作用。
那么,应该怎么样来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呢? 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实践。
一、转变观念,打通课内外联系,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和需要
我们的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无疑处于重要的排头兵位置,所以打通语文课的内外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喜爱阅读,学会阅读,进而自觉阅读,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学习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写作的本领,即训练技能为主,兼顾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熏陶感染功能,抛弃不必要的死记硬背。应该考虑怎样引导学生从教材想开去,有计划的扩大阅读范围,进行作业式阅读。这样建立课内训练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机联系,既通过阅读加深对课内所学的理解,又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六年级的《石灰吟》和《墨梅》两首诗后,书后练习中要求学生找一两首写梅花的诗来读一读背一背,我感觉这明显不够,于是布置学生课外寻找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五首古诗来读,摘录下来,注明出处,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于课上交流。这样学生势必要去大量阅读古诗,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判断诗人的写法特点进行选择,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对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也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我们的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值得反复体味品读,所以我们大多都是采用精读的方法引导学习。而实际上,在课外阅读中,这类精读的方法用得并不太多,特别是需要迅速搜寻有效信息的时候更不可能用精读,因此需要教给学生其他的读书方法作为必要的补充,但恰恰这一点最易为我们老师忽视,有的蜻蜓点水,匆匆带过,并不作扎实训练,因而会影响学生的读书效益。
(一)浏览性的泛读法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进行速读训练
有老师总结出“遮盖速读法”和“限量速读法”,都是有益的探索。“遮盖速读法”即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睛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三)品味性的精读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多作体会领悟。有老师认为要从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好词佳句等方面细细咀嚼。
三、给学生搭建展示成就的舞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解决的是入门问题,而成就感激发的动机和热情是使学生自信的基石。为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就的舞台,是将外因诱导转化为内因动力的最好方式。
要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阅读交流手抄报比赛、书签设计比赛、指定范围的读书知识竞赛、热点问题的辩论,还可以排演课本剧等。但最主要和经常的活动应该是对每次阅读作业的汇报交流,让学生时时感受成功的快乐。老师对活动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奖励,而对没有获奖的同学也鼓励他们自我奖励,只要觉得自己有好的表现或有进步,也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上画星、奖励自己一块糖或一句夸自己的话等。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再好的做法,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去执行,最终都会昙花一现,过眼云烟,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习惯形成至少需要21天,而将之稳定下来至少需要90天,一年后想改变都有些难。读书习惯的养成当然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天天阅读,随时随地阅读。为有助于习惯养成,我们规定每天的早读课前10分钟为每天一讲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同桌的两个同学要将自己前一天的读书情况向对方汇报交流,介绍自己读了什么,有什么思考和收获,再结合阅读作业的交流汇报和相关读书活动的开展不断督促学生天天阅读,天天乐读。
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一己之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大小环境中都不要将课外阅读游离于学业之外,应使之成为学生学业的主要内容之一,则读书之风一定蔚然,读书习惯一定有望养成,语文学科如此,其他亦然。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