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让课堂成为一潭“活水”,令教学富有人性,使学生“乐学”而有效,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就必须发挥它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抓手。那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主导者的语文老师应该为学生心灵插上腾飞的翅膀,应该让激情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的每个角落,应该能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迁移到语文教学中来。
【关键词】学生内驱力;语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要让课堂成为一潭“活水”,令教学富有人性,使学生“乐学”而有效,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就必须发挥它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抓手。那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主导者的语文老师又该怎么做呢?
一、为学生心灵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脚踏实地的去践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却不需要矫情地大喊口号自欺欺人。在高考的大背景下,语文老师更应该要让语文教学在可操作的范围内,端正学生的行为,养成学生的习惯,健全学生的性格,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而绝对不能只盯成绩,做出拔苗助长的不智之举。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用尽手段让学生投入到书山题海中,也不是绞尽脑汁一味地赶进度求分数,而是立足语文学科的实际,认真摸清学生情况,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力争把每一句话说到学生的心里去,把每一节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学生的动力,使之带着自己的“心灵发动机”投入学习。
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必须得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并且一定要铭记于心的,即弄明白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
长期以来,一个令人揪心的现实是,语文学科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学与不学差不多,语文教学就是“鸡肋”,语文课堂成了休闲娱乐的好时机……再加上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对读书充满了厌倦,所以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几乎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家发现,考大学、上重点之类的口号,喊得最响的人总是家长和老师,而作为当事人的学生自己,反倒是无所谓的甚至是反感的。可以说,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大多都是属于“要我学”,所以他们觉得辛苦、枯燥、现实残酷,这就是一个思想的问题。“要我学”是被动地接受,是消极地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我要学”则是主动地参与,是积极地投入,结局自然不同。想一想,当有一天学生从“要我学”转向为“我要学”,那么学习本身也必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了。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了,语文教学,还会有什么能让语文老师抓耳挠腮挖空心思呢?
二、让激情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的每个角落
激情是什么?激情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它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如果把每个学生都比作是一支浸满了油的火把,那么,学生真正欠缺的,只不过是一粒点燃这支火把的火种而已!谁来做这粒火种的播撒人?作为高举“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三面大旗的语文老师,自然是责无旁贷了。语文老师的火种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确实关乎一个人的学识、素养和经验等等,但笔者今天不想泛泛而谈,因为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最重要的东西,一是语文老师自身的激情,二是语文教学能否点燃学生的激情。
要做一个富有激情的语文老师,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成为叩击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利器,以下两个方面是语文老师需要思考并全力做到的。
(一)热爱学生,喜欢课堂,钟情于语文教学
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内心深处一定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并且他十分愿意把这种情怀覆盖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和每个学生身上,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他的快乐,就在于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教学和课堂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对教育的高度热爱,就是对学生对孩子的真正喜欢。
(二)语文老师必须让自己精神抖擞与众不同
一个面容憔悴、有气无力、没精打采、对学校对社会充满了抱怨整天发火的语文老师,是绝对带不出好的学生的,他的语文教学也注定是枯燥无聊、了无生气的。相反,一个语调铿锵、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充满乐观的语文老师,必将影响到他的每一个学生!这其中的道理已无需赘言。
三、敬畏生活,能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迁移到语文教学中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与教育,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而语文的外延,难道不是生活的外延吗?懂得了敬畏生活,就能自然而然地敬畏生活中的一切,比如知识与能力、学问与水平,比如感恩与珍惜、挫折与失意,又比如朋友与对手、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等等。因为敬畏,所以善感;因为善感,才会善教。一个面无表情、对生活冷漠麻木的语文老师,又如何能让自己的语文教学风生水起?又如何能够带出好的学生呢?
语文老师要善于把自己的人生体验生活化、教育化,并把它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寻找到适合自己语文教学和师生互动的突破口,将其贯穿在每一节语文课和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中。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学生内驱力;语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要让课堂成为一潭“活水”,令教学富有人性,使学生“乐学”而有效,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就必须发挥它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抓手。那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主导者的语文老师又该怎么做呢?
一、为学生心灵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脚踏实地的去践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却不需要矫情地大喊口号自欺欺人。在高考的大背景下,语文老师更应该要让语文教学在可操作的范围内,端正学生的行为,养成学生的习惯,健全学生的性格,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而绝对不能只盯成绩,做出拔苗助长的不智之举。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用尽手段让学生投入到书山题海中,也不是绞尽脑汁一味地赶进度求分数,而是立足语文学科的实际,认真摸清学生情况,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力争把每一句话说到学生的心里去,把每一节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学生的动力,使之带着自己的“心灵发动机”投入学习。
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必须得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并且一定要铭记于心的,即弄明白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
长期以来,一个令人揪心的现实是,语文学科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学与不学差不多,语文教学就是“鸡肋”,语文课堂成了休闲娱乐的好时机……再加上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对读书充满了厌倦,所以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几乎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家发现,考大学、上重点之类的口号,喊得最响的人总是家长和老师,而作为当事人的学生自己,反倒是无所谓的甚至是反感的。可以说,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大多都是属于“要我学”,所以他们觉得辛苦、枯燥、现实残酷,这就是一个思想的问题。“要我学”是被动地接受,是消极地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我要学”则是主动地参与,是积极地投入,结局自然不同。想一想,当有一天学生从“要我学”转向为“我要学”,那么学习本身也必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了。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了,语文教学,还会有什么能让语文老师抓耳挠腮挖空心思呢?
二、让激情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的每个角落
激情是什么?激情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它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如果把每个学生都比作是一支浸满了油的火把,那么,学生真正欠缺的,只不过是一粒点燃这支火把的火种而已!谁来做这粒火种的播撒人?作为高举“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三面大旗的语文老师,自然是责无旁贷了。语文老师的火种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确实关乎一个人的学识、素养和经验等等,但笔者今天不想泛泛而谈,因为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最重要的东西,一是语文老师自身的激情,二是语文教学能否点燃学生的激情。
要做一个富有激情的语文老师,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成为叩击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利器,以下两个方面是语文老师需要思考并全力做到的。
(一)热爱学生,喜欢课堂,钟情于语文教学
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内心深处一定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并且他十分愿意把这种情怀覆盖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和每个学生身上,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他的快乐,就在于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教学和课堂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对教育的高度热爱,就是对学生对孩子的真正喜欢。
(二)语文老师必须让自己精神抖擞与众不同
一个面容憔悴、有气无力、没精打采、对学校对社会充满了抱怨整天发火的语文老师,是绝对带不出好的学生的,他的语文教学也注定是枯燥无聊、了无生气的。相反,一个语调铿锵、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充满乐观的语文老师,必将影响到他的每一个学生!这其中的道理已无需赘言。
三、敬畏生活,能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迁移到语文教学中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与教育,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而语文的外延,难道不是生活的外延吗?懂得了敬畏生活,就能自然而然地敬畏生活中的一切,比如知识与能力、学问与水平,比如感恩与珍惜、挫折与失意,又比如朋友与对手、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等等。因为敬畏,所以善感;因为善感,才会善教。一个面无表情、对生活冷漠麻木的语文老师,又如何能让自己的语文教学风生水起?又如何能够带出好的学生呢?
语文老师要善于把自己的人生体验生活化、教育化,并把它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寻找到适合自己语文教学和师生互动的突破口,将其贯穿在每一节语文课和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中。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