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在问题设计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怎样才能将小组合作切实有效地进行下去,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一些可行的方法。
一、 “打七寸”式问题设计,让合作更积极
在教《智取生辰纲》这篇文章的时候,鉴于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我计划将跌宕起伏的情节作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情节的高潮部分,吴用等人用计智取生辰纲自然就成了重点,在这个计策的实施过程中,要顺利把酒卖给杨志,再借机顺利下药,白胜卖酒是整个情节的关键。然而,重点归重点,怎样在这其中找到重中之重,亦即文章的“七寸”呢?
备课之际,在和原著的比对中,我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选入课本时,编者对原文略作改动,删去了一些诗词,白胜卖酒的唱词却保留了。再一看唱词,不觉一笑,文章的“七寸”不就正在这里嘛。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打七寸”,直击文章要害:白胜的唱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得出了一些共识。白胜唱词的前两句唱的是天热,恰与文中的环境描写相合,又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则是唱给众军汉听的,充分利用了众人和杨志之间的矛盾来坐收渔人之利。这一矛盾恰恰是在热天赶路的途中慢慢累积的,到了黄泥岗,矛盾已然累积到不需外力就要爆发的关头,吴用以逸待劳,计策焉有不成之理?白胜的任务分明是卖酒,却不唱和卖酒有关的内容,甚至于下文还直说“不卖”,分明是欲擒故纵。酒卖出之后,吴用等趁乱下药,声东击西之计也就顺势而出。可以说,吴用等人的“智”在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讨论白胜的唱词,能够起到廓清文章关键情节的作用。
在讨论中,有的小组留意到这部分内容和文章标题之间的关系,文题里的“智”不正集中体现于此吗?“取”字解释为拿,得到,实有“轻取”之意,“生辰纲”本为不义之财,取之实为替天行道,作者是持赞赏态度的。本来是难度颇大的行动,在吴用等人智慧的引领下,卖个酒就完成了,多么轻而易举啊!
还有的小组考虑到在白胜的唱词中,实有漏洞可循。同样是大热的天气,挑着沉重的担子,为什么杨志手下的众军汉们累得不行,可是白胜却有闲情逸致唱歌呢?其中必有蹊跷,而在内耗中早已疲惫不堪的杨志却未能考虑到。
因着同学们积极的讨论,我写下了这样的板书:
细读文章标题 智 以逸待劳
巧抓关键情节 坐收渔利
保持独立思考 欲擒故纵
声东击西
板书右边的部分是吴用智慧的体现,左边是同学们智慧的体现。有了“打七寸”式的问题设计引领,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彼此都收获了满满的惊喜。
二、 “踢皮球”式问题设计,使合作更专注
“打七寸”式的问题设计可以给我们带来惊喜,而课堂上意外出现的,并不总是惊喜,也会有这样那样一些偶发情况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巧妙地进行“踢皮球”式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救场,更能让合作变得更加专注。
《致女儿的信》一课上课伊始,每位同学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笑而不语地看着我。我知道,这是因为文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父亲的身份,用讲故事的形式,向自己的女儿解释了什么是爱情。这群敏感细腻的孩子呀,于他们而言,“爱情”在中学阶段总显得那么的欲说还休,他们的潜台词简直一定是“老师,你准备怎么和我们谈爱情呢”。
怎么和这群孩子讲爱情,我的心里也没有太大的底气。鉴于文章是自读课文,本打算按照惯常的授课方式,自读三个小故事后讨论课后习题。没想到,自读课文时,班上出现了一阵难以平息的骚动。原来,课文里分明写着“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可偏有一位同学发现,在课本所配的插图里,这一男一女是呈站着的姿势。他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急于和同学们分享他的发现。
这个意外让我有点儿愣住了,不知该说什么是好,一直以来我就从未重视过文章里的插图,总觉得紧抓文本就已足够,
阅读教学
插图无非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已,并不是语文课所要关注的重点。借着小组合作的形式,我把问题像踢皮球一样,顺势踢回给了他们: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看看插图还有没有别的地方和文章不一致,如果有,找出并谈谈你的理解。
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回到了文本中。不一会儿,就有同学跃跃欲试,想代表自己所在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有的小组觉得插图很好,比如文章中“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窝棚”“摇篮里躺着熟睡的婴儿”这些细节在插图里都能够反映出来。“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意味着两个人的结合带来了新生活的新希望。“窝棚”表明他们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还不是太好,而下文的居住条件慢慢发生了变化,这些年来,他们为了把家建设得更好,一直努力打拼着。“摇篮里躺着熟睡的婴儿”,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有了孩子一个家才完整,睡着的孩子更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安宁而美好的感觉,这不正是爱情的感觉吗?
有的小组则不同意,书里分明写着“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可是插图里前面只是青山绿野罢了。爱情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的,成熟的谷物意味着衣食无忧,青山再美,也不能当饭吃呀。
比较插图和文本的小组讨论不断进行着,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渐渐变得严肃,对爱情的理解也慢慢变得清晰。当之前“插图里把男人和女人画成站好不好”的问题再次被提及的时候,有一个小组回答得真好:相爱的两个人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憧憬着前方的美好未来啊!
三、 “爬楼梯”式问题设计,令合作更深入
以“打七寸”式的主问题引领课堂,可以让合作更加积极,把“踢皮球”式的问题还给学生,可以让合作更加专注,而以“爬楼梯”式的问题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则能够让合作变得更为深入。
教授《杨修之死》一课时,我设计的主问题是“杨修因何而死”?可如果贸然抛出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以“恃才放旷”来回答,对文章的阅读就无法再深入下去。后来,我把这个主问题分解成了如下一些“爬楼梯”式的问题:
生活琐事:1.改建园门:曹操为什么不直说?(才高盖主)2.分食酥饼:这合酥对曹操重不重要?(才高戏主)3.析操杀人:故意杀杨修后,曹操为何“痛哭”“厚葬”?(才高讽主)
政治大事:4.告发曹丕:杨修如何得知曹丕和吴质私下的谋划?5.教植斩吏:曹操为什么“密使人分付门吏”?6.代作答教:答教“十余条”可以删吗?(才高欺主)
通过这些“爬楼梯”式问题的讨论,同学们的思考渐渐上升到新的高度,一步步弄懂了杨修的死因,不仅仅是鸡肋事件,也不仅仅是曹操的嫉贤妒能,更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恃才放旷”,更重要的是杨修恃才盖主、恃才戏主、恃才讽主、恃才欺主。每一次曹操为自己的才华而感到自鸣得意的时候,杨修总会出来扫兴。曹操为了自己最出色的儿子而得意,到头来却发现,聪明的不是自己的儿子,却是杨修。杨修证明了自己不但才华超过曹操,更超过曹操所有的儿子。难道曹家几代人都要受杨修的“欺”吗?这无疑是对一位父亲最大的打击,让曹操情何以堪?毕竟是关系到曹氏正统的问题,为了身后国家安危考虑,曹操必杀杨修。
(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华中学)
一、 “打七寸”式问题设计,让合作更积极
在教《智取生辰纲》这篇文章的时候,鉴于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我计划将跌宕起伏的情节作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情节的高潮部分,吴用等人用计智取生辰纲自然就成了重点,在这个计策的实施过程中,要顺利把酒卖给杨志,再借机顺利下药,白胜卖酒是整个情节的关键。然而,重点归重点,怎样在这其中找到重中之重,亦即文章的“七寸”呢?
备课之际,在和原著的比对中,我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选入课本时,编者对原文略作改动,删去了一些诗词,白胜卖酒的唱词却保留了。再一看唱词,不觉一笑,文章的“七寸”不就正在这里嘛。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打七寸”,直击文章要害:白胜的唱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得出了一些共识。白胜唱词的前两句唱的是天热,恰与文中的环境描写相合,又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则是唱给众军汉听的,充分利用了众人和杨志之间的矛盾来坐收渔人之利。这一矛盾恰恰是在热天赶路的途中慢慢累积的,到了黄泥岗,矛盾已然累积到不需外力就要爆发的关头,吴用以逸待劳,计策焉有不成之理?白胜的任务分明是卖酒,却不唱和卖酒有关的内容,甚至于下文还直说“不卖”,分明是欲擒故纵。酒卖出之后,吴用等趁乱下药,声东击西之计也就顺势而出。可以说,吴用等人的“智”在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讨论白胜的唱词,能够起到廓清文章关键情节的作用。
在讨论中,有的小组留意到这部分内容和文章标题之间的关系,文题里的“智”不正集中体现于此吗?“取”字解释为拿,得到,实有“轻取”之意,“生辰纲”本为不义之财,取之实为替天行道,作者是持赞赏态度的。本来是难度颇大的行动,在吴用等人智慧的引领下,卖个酒就完成了,多么轻而易举啊!
还有的小组考虑到在白胜的唱词中,实有漏洞可循。同样是大热的天气,挑着沉重的担子,为什么杨志手下的众军汉们累得不行,可是白胜却有闲情逸致唱歌呢?其中必有蹊跷,而在内耗中早已疲惫不堪的杨志却未能考虑到。
因着同学们积极的讨论,我写下了这样的板书:
细读文章标题 智 以逸待劳
巧抓关键情节 坐收渔利
保持独立思考 欲擒故纵
声东击西
板书右边的部分是吴用智慧的体现,左边是同学们智慧的体现。有了“打七寸”式的问题设计引领,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彼此都收获了满满的惊喜。
二、 “踢皮球”式问题设计,使合作更专注
“打七寸”式的问题设计可以给我们带来惊喜,而课堂上意外出现的,并不总是惊喜,也会有这样那样一些偶发情况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巧妙地进行“踢皮球”式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救场,更能让合作变得更加专注。
《致女儿的信》一课上课伊始,每位同学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笑而不语地看着我。我知道,这是因为文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父亲的身份,用讲故事的形式,向自己的女儿解释了什么是爱情。这群敏感细腻的孩子呀,于他们而言,“爱情”在中学阶段总显得那么的欲说还休,他们的潜台词简直一定是“老师,你准备怎么和我们谈爱情呢”。
怎么和这群孩子讲爱情,我的心里也没有太大的底气。鉴于文章是自读课文,本打算按照惯常的授课方式,自读三个小故事后讨论课后习题。没想到,自读课文时,班上出现了一阵难以平息的骚动。原来,课文里分明写着“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可偏有一位同学发现,在课本所配的插图里,这一男一女是呈站着的姿势。他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急于和同学们分享他的发现。
这个意外让我有点儿愣住了,不知该说什么是好,一直以来我就从未重视过文章里的插图,总觉得紧抓文本就已足够,
阅读教学
插图无非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已,并不是语文课所要关注的重点。借着小组合作的形式,我把问题像踢皮球一样,顺势踢回给了他们: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看看插图还有没有别的地方和文章不一致,如果有,找出并谈谈你的理解。
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回到了文本中。不一会儿,就有同学跃跃欲试,想代表自己所在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有的小组觉得插图很好,比如文章中“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窝棚”“摇篮里躺着熟睡的婴儿”这些细节在插图里都能够反映出来。“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意味着两个人的结合带来了新生活的新希望。“窝棚”表明他们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还不是太好,而下文的居住条件慢慢发生了变化,这些年来,他们为了把家建设得更好,一直努力打拼着。“摇篮里躺着熟睡的婴儿”,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有了孩子一个家才完整,睡着的孩子更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安宁而美好的感觉,这不正是爱情的感觉吗?
有的小组则不同意,书里分明写着“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可是插图里前面只是青山绿野罢了。爱情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的,成熟的谷物意味着衣食无忧,青山再美,也不能当饭吃呀。
比较插图和文本的小组讨论不断进行着,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渐渐变得严肃,对爱情的理解也慢慢变得清晰。当之前“插图里把男人和女人画成站好不好”的问题再次被提及的时候,有一个小组回答得真好:相爱的两个人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憧憬着前方的美好未来啊!
三、 “爬楼梯”式问题设计,令合作更深入
以“打七寸”式的主问题引领课堂,可以让合作更加积极,把“踢皮球”式的问题还给学生,可以让合作更加专注,而以“爬楼梯”式的问题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则能够让合作变得更为深入。
教授《杨修之死》一课时,我设计的主问题是“杨修因何而死”?可如果贸然抛出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以“恃才放旷”来回答,对文章的阅读就无法再深入下去。后来,我把这个主问题分解成了如下一些“爬楼梯”式的问题:
生活琐事:1.改建园门:曹操为什么不直说?(才高盖主)2.分食酥饼:这合酥对曹操重不重要?(才高戏主)3.析操杀人:故意杀杨修后,曹操为何“痛哭”“厚葬”?(才高讽主)
政治大事:4.告发曹丕:杨修如何得知曹丕和吴质私下的谋划?5.教植斩吏:曹操为什么“密使人分付门吏”?6.代作答教:答教“十余条”可以删吗?(才高欺主)
通过这些“爬楼梯”式问题的讨论,同学们的思考渐渐上升到新的高度,一步步弄懂了杨修的死因,不仅仅是鸡肋事件,也不仅仅是曹操的嫉贤妒能,更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恃才放旷”,更重要的是杨修恃才盖主、恃才戏主、恃才讽主、恃才欺主。每一次曹操为自己的才华而感到自鸣得意的时候,杨修总会出来扫兴。曹操为了自己最出色的儿子而得意,到头来却发现,聪明的不是自己的儿子,却是杨修。杨修证明了自己不但才华超过曹操,更超过曹操所有的儿子。难道曹家几代人都要受杨修的“欺”吗?这无疑是对一位父亲最大的打击,让曹操情何以堪?毕竟是关系到曹氏正统的问题,为了身后国家安危考虑,曹操必杀杨修。
(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