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充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涵,更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实际生活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更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探究学习,更好地体会与感悟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
中华传统美德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更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立德修身、反省养性,儒家将修身列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孔孟之后的儒家士大夫对其进一步的阐释和扩展更是不胜枚举,董仲舒、颜之推、王艮、朱熹、王阳明等不断丰富修身的内涵,并推动其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总的来说,儒家提倡的修身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这要求我们遵循“仁、义、礼、智、信”和“恭、寬、信、敏、惠”,做到谦恭礼让、品德高尚、诚实守信、谦卑可靠,最终成为“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除此之外,道家也重视道德品行的作用,不同的是,道家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主张回归本性,淡泊名利,摒弃不必要的私欲。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美德对当今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以“仁爱”为例,弘扬传统仁德可以增强我们关爱他人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做到乐于助人、爱护彼此,一个人人如此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
二、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作为祖国的未来,初中生的成长成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强初中生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气开放、思想多元的时代,初中生具有较强的主动意识、独立性和好奇心,既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又乐于接受新事物。在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阶段,一旦接受了错误的引导就有可能陷入认识的误区,甚至做出有悖于社会道德的行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在于提供一套成熟且有依据的标准,告诉人们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恶,应怎么做,不应怎么做。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敬于职事的临事态度、养成仁爱待人的优秀习惯。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一方面,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可以增强初中生的友爱意识,帮助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乐于助人、将心比心的行为方式,能做到团结身边同学、关爱身边长辈,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学生的最终去向是社会,教育本身就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一批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进入社会,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风气,也为社会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完善初中教学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学校在开展美德教育上存在种种问题,如教师的中华传统美德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美德内容理解浅显,课堂教学偏重知识目标,缺少对美德内容的深入挖掘,学生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神和法治思想的体会和感悟等,这极大地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在宏观上完善整体的教学体系,也有利于教学工作者从细节入手,探究进一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路径,提升美德教育质量。
三、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1.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设计
知识与探究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目标,一方面,要以教材内容为主,围绕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注意收集中华传统美德相关资源,凡是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源内容都可以拿来利用,从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尊重他人”的内容时,可以列举“宋濂借书”、“程门立雪”的例子,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中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注重探究性学习,改变以往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理念,要安排一定的课程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通过课上和课外的结合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体会与感悟。
2.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师既可以直接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知识,又可以在思想和行动上起到模范作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新与充实自身的中华传统美德知识储备,丰富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视程度,让中华传统美德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从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三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3.注重实践性教学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具体来说,首先可以让各类道德模范人物走进课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这比单纯的举例更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其次可以让学生到各种与传统美德有关的场馆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亲身感触体会传统美德的积极意义;最后可以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事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四、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实际生活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更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探究学习,更好地体会与感悟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桃.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科学咨询,2019,(7):145-146.
[2]朱德蘖.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1.
[3]谬书梅.刍议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传统美德[J].名师在线,2019(5):86-87.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
中华传统美德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更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立德修身、反省养性,儒家将修身列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孔孟之后的儒家士大夫对其进一步的阐释和扩展更是不胜枚举,董仲舒、颜之推、王艮、朱熹、王阳明等不断丰富修身的内涵,并推动其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总的来说,儒家提倡的修身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这要求我们遵循“仁、义、礼、智、信”和“恭、寬、信、敏、惠”,做到谦恭礼让、品德高尚、诚实守信、谦卑可靠,最终成为“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除此之外,道家也重视道德品行的作用,不同的是,道家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主张回归本性,淡泊名利,摒弃不必要的私欲。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美德对当今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以“仁爱”为例,弘扬传统仁德可以增强我们关爱他人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做到乐于助人、爱护彼此,一个人人如此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仁爱的和谐社会。
二、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作为祖国的未来,初中生的成长成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强初中生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气开放、思想多元的时代,初中生具有较强的主动意识、独立性和好奇心,既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又乐于接受新事物。在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阶段,一旦接受了错误的引导就有可能陷入认识的误区,甚至做出有悖于社会道德的行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在于提供一套成熟且有依据的标准,告诉人们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恶,应怎么做,不应怎么做。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敬于职事的临事态度、养成仁爱待人的优秀习惯。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一方面,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可以增强初中生的友爱意识,帮助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乐于助人、将心比心的行为方式,能做到团结身边同学、关爱身边长辈,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学生的最终去向是社会,教育本身就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一批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进入社会,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风气,也为社会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完善初中教学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学校在开展美德教育上存在种种问题,如教师的中华传统美德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美德内容理解浅显,课堂教学偏重知识目标,缺少对美德内容的深入挖掘,学生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精神和法治思想的体会和感悟等,这极大地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在宏观上完善整体的教学体系,也有利于教学工作者从细节入手,探究进一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路径,提升美德教育质量。
三、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1.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设计
知识与探究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目标,一方面,要以教材内容为主,围绕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注意收集中华传统美德相关资源,凡是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源内容都可以拿来利用,从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尊重他人”的内容时,可以列举“宋濂借书”、“程门立雪”的例子,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中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注重探究性学习,改变以往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理念,要安排一定的课程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通过课上和课外的结合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体会与感悟。
2.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师既可以直接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知识,又可以在思想和行动上起到模范作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新与充实自身的中华传统美德知识储备,丰富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视程度,让中华传统美德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从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三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3.注重实践性教学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具体来说,首先可以让各类道德模范人物走进课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这比单纯的举例更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其次可以让学生到各种与传统美德有关的场馆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亲身感触体会传统美德的积极意义;最后可以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并鼓励学生将自己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事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四、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实际生活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更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探究学习,更好地体会与感悟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桃.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科学咨询,2019,(7):145-146.
[2]朱德蘖.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1.
[3]谬书梅.刍议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传统美德[J].名师在线,2019(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