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灵活;运用;教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1-0161-01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掌握学生认知起点,读懂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才能结合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教学。那么,怎样基予学生深度学习,灵活运用教材教学,下面结合新世纪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一课教学具体展开探讨。
一、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教学的度,才能围绕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明确《课桌有多长》的教学目标,笔者不但通读了本单元教材,还对学生已学知识以及后面所学知识的内容进行解读,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同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二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三是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只有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读懂教材提供的问题串,为用好教材提供方向。
二、读懂教材,明晰主线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其用意,明白其达到的目标。《课桌有多长》教材呈现了四个问题串,第一个是“想一想,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旨在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二个问题串是“可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认一认”旨在让学生认识尺子,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第三个问题串是“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想一想,它们这样量对吗”旨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指导;最后是“量一量,画一画”将厘米的认识抽象到对线的测量,这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当教师明白了这个教学主线,就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素材及方式进行教学,才有可能提升教学效益。
三、读懂学生,活用教材
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才有可能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灵活运用教材教学。因此,笔者通过前测与访谈,发现学生对“用尺子测量就一定能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比较困惑。于是,将本节教学定位在玩尺子,让学生在不断玩尺子中充分感受1大格就是1厘米,将1大格作为教学的突破点,用活教材的问题串。具体体现如下:一是用活主题图。教师直接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教室,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桌有多长,你们能选择一种工具量出课桌的长度吗?当学生得出不同测量结果后追问:同样的课桌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听谁的,怎么办?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教材主题图用活,变观察主题图为学生亲身体验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并自然引入尺子的認识。二是玩中学。用尺子量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老师利用学生经验,让大家将尺子举起来,找出长短不同的尺子问:这些同学的尺子长度都不一样,能量吗,到底尺子中有什么秘密,请你们同桌两人把尺子放在一起找一找说一说。故意给学生制造矛盾,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将问题串二介绍尺子的教学即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学生同桌一起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在找与说中认识尺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三是做中悟。学生找到尺子两个数字之间的大格后,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这一大格就是1厘米,让学生找到自己尺子中的1大格与同桌找到的1大格比一比,有什么发现,还能找出别的一大格,再次比一比,学生发现它们长度一样,都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1厘米长的吸管用手捏住,抽走吸管,比划出1厘米,找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建立1厘米长的观念。这时,让学生用1厘米长的吸管去量课桌的长,让学生感受到用1厘米长的物品去测量很麻烦,逼着学生想到将很多1厘米连接起来,这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很多1厘米长物体连接起来加上刻度线和数字变成了尺子,让学生亲身感受尺子产生的过程,加深对尺子的认识,体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便利。然后让学生找出尺子中的2厘米,3厘米……。本环节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补充,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做中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抓住测量的本质,为问题串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经验,突破了本节学习难点即无论从尺子哪里作为起点来量,学生都能准确读出所量物体长度。
总之,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灵活运用教材教学是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只有教师在备课时读懂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充分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教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 灵活;运用;教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1-0161-01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掌握学生认知起点,读懂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才能结合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教学。那么,怎样基予学生深度学习,灵活运用教材教学,下面结合新世纪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一课教学具体展开探讨。
一、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教学的度,才能围绕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明确《课桌有多长》的教学目标,笔者不但通读了本单元教材,还对学生已学知识以及后面所学知识的内容进行解读,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同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二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三是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只有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读懂教材提供的问题串,为用好教材提供方向。
二、读懂教材,明晰主线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明确其用意,明白其达到的目标。《课桌有多长》教材呈现了四个问题串,第一个是“想一想,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旨在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二个问题串是“可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认一认”旨在让学生认识尺子,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第三个问题串是“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想一想,它们这样量对吗”旨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指导;最后是“量一量,画一画”将厘米的认识抽象到对线的测量,这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当教师明白了这个教学主线,就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素材及方式进行教学,才有可能提升教学效益。
三、读懂学生,活用教材
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才有可能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灵活运用教材教学。因此,笔者通过前测与访谈,发现学生对“用尺子测量就一定能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比较困惑。于是,将本节教学定位在玩尺子,让学生在不断玩尺子中充分感受1大格就是1厘米,将1大格作为教学的突破点,用活教材的问题串。具体体现如下:一是用活主题图。教师直接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教室,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桌有多长,你们能选择一种工具量出课桌的长度吗?当学生得出不同测量结果后追问:同样的课桌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听谁的,怎么办?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教材主题图用活,变观察主题图为学生亲身体验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并自然引入尺子的認识。二是玩中学。用尺子量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老师利用学生经验,让大家将尺子举起来,找出长短不同的尺子问:这些同学的尺子长度都不一样,能量吗,到底尺子中有什么秘密,请你们同桌两人把尺子放在一起找一找说一说。故意给学生制造矛盾,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将问题串二介绍尺子的教学即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学生同桌一起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在找与说中认识尺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三是做中悟。学生找到尺子两个数字之间的大格后,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这一大格就是1厘米,让学生找到自己尺子中的1大格与同桌找到的1大格比一比,有什么发现,还能找出别的一大格,再次比一比,学生发现它们长度一样,都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1厘米长的吸管用手捏住,抽走吸管,比划出1厘米,找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建立1厘米长的观念。这时,让学生用1厘米长的吸管去量课桌的长,让学生感受到用1厘米长的物品去测量很麻烦,逼着学生想到将很多1厘米连接起来,这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很多1厘米长物体连接起来加上刻度线和数字变成了尺子,让学生亲身感受尺子产生的过程,加深对尺子的认识,体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便利。然后让学生找出尺子中的2厘米,3厘米……。本环节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补充,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做中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抓住测量的本质,为问题串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经验,突破了本节学习难点即无论从尺子哪里作为起点来量,学生都能准确读出所量物体长度。
总之,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灵活运用教材教学是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只有教师在备课时读懂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充分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教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